03.04 書法中的“屋漏痕”在書寫過程中如何表現?

風中的絮


書法用筆還真不是秘密,懂力即可。

實質是“三力”:借力,尋力,發力。

“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寸勁發力。多處多次借力尋力發力。

張旭的“蓬振驚沙筆法”,實質也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寸勁發力”。發力點是落筆點。

乒乓球直線出去,碰到障礙物,曲線反彈回來。

屋漏痕特殊,就像一個玻璃球在整體直線局部s道路上尋力借力發力,尋找弱點,突圍而出。

屋漏痕,不是粗細變化,不是指“無垂不縮”的回鋒(懷素懂萬物萬象,但不明白髮力之道),而是路徑變化。這種路徑,方向向下,水流總在尋找阻力最弱處突圍,節奏滯疾有度,蜿蜒而下。

《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

懷素與鄔彤為兄弟,常從彤受筆法。

彤曰:“張長史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自是得奇怪’草聖盡於此矣。”

顏真卿曰:“師亦有自得乎?”

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

王羲之的筆法是反過來的,他是鵝翅撥水筆法,“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寸勁發力”。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也是此類。

褚遂良的“錐劃沙”“印印泥”,沒有借力,只有尋力發力。見象得象。

衛鑠的“橫如隱隱陣雲筆法”,是靜態筆法,屬於下乘筆法。也是見象得象。

見象得象的筆法,見橫寫橫,見豎寫豎,很容易成為“畫字”“寫字”,沒有借力,沒有陰陽轉換,導致不能成為“勁字”。所書之字,缺少“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寸勁發力”因“借力”而產生的精氣神與內在的“遒勁”。

書法,懂了三力之竅門,就沒有像鍾繇墓被人偷掘的行徑了,人死了,也不得安寧。

“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




urna風之度0



屋漏痕錐畫沙其實說的就是具有較高形質的中鋒線條,既然是中鋒書寫的點畫線條,肯定是以中鋒技法寫就。要寫出屋漏痕,錐畫沙的線條,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中鋒運筆。二是澀行逆進。三以意書寫。


中鋒運筆就是要是毛筆的鋒尖部分儘可能保持中鋒狀態運筆,也就是鋒要正。就像錐畫沙那樣。一隻尖銳的錐狀物,在明淨平滑的沙灘上畫線一樣,錐尖深入沙土內,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作用下,畫出一條深深的刻入地表的凹線。這就是中鋒線條。也就是中鋒運筆的基本原理。在如屋漏痕同樣是泥水在牆上從上到下的蜿蜒曲折的緩緩流下形成的具有立體感到軌跡。

澀行逆進,就是用筆不能輕快的一揮而就,要有一種有物拒之的感覺,這樣的線條不僅堅實有力,而且非常富有質感。

在就是書法家自己要有意的體會這種線條的形質給自己帶來的感覺,以這種感覺融入書法線條的書寫節奏與運筆過程中。


翰墨書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農村人,對屋漏痕應該有印象。

屋頂破漏,雨水沿牆壁蜿蜒淌下。由於牆壁的阻力,雨水必須左右婉曲而下,痕跡的尾部如垂露,圓正而不見起止的痕跡。



古人從這種自然現象中,領悟到以曲勢取直的筆意,領悟到用筆要留得住筆,力在畫中,筆盡而勢不盡,畫雖長而力有餘,寓沉著於痛快之內。


表現在書法中,就是收筆出鋒,最忌飄忽不定,作虛尖浮怯之狀,特別是一些較長的筆畫,如長撇、懸針丶垂露丶捺腳等,特別是行草中的長豎拉筆。

書寫這些筆畫時,筆力要送到位,但不可勢盡力竭,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以腕力或腕力配合肘力、臂力送之,切不可以手指撥動筆桿挑出,這樣才能筆鋒在筆畫的盡處還有餘力。


如“拂”字長豎,“及”“妙”字長撇。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認為,漏,是滴漏,淌,為流淌,兩者表達的不是一個意思。“屋漏痕”,原本是指老式民房屋頂漏了,雨水滴落在紙棚上之後漸漸向四周洇化,水印邊緣出現毛茸茸的自然現象,形態非常柔和潤澤,不生硬。藉此用於比喻筆墨痕跡厚重豐滿,別有意趣。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生宣紙與屋漏痕

“屋漏痕”,實際是洇的意思。這種感覺在生宣紙上書寫非常明顯,墨跡洇化之後,筆畫或線條邊緣柔和潤澤。反之,在熟宣上寫不洇,墨跡邊緣質感齊整,即所謂沒有屋漏痕。

比如同一個字,分別用熟宣、生宣寫出來的效果差異很大。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上圖中,左邊是用熟宣寫的,右邊是用生宣寫的。用的是同一支毛筆,一樣的墨汁,筆法動作也是相同的。為什麼效果兩樣兒? 顯然,主要是紙的緣故。所以,我認為,有些字體,筆畫起、收處的形狀呈現圓鈍無尖,不一定都是使用了“逆入”、“回描”的動作,而是在筆畫的起筆處、收筆處,由於中鋒、側鋒和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駐筆時間長短所致。因為,古人不寫大字……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稿

這個現象表明,宣紙生熟程度對筆跡剛柔、方圓等,在渲染效果和表現力方面有直接影響。比如,在生宣上寫字,“屋漏痕”即能起著美化作用,同時也存在弱化線條力度的因素。因此,掌握紙的特性很重要,所說的紙法就是指如何利用紙的特性進行創作,藉以表現不同風格的筆墨韻味。當然,與行筆動作快慢、墨汁濃度稀稠也有很大關係。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畫寫法

也由此,宣紙有生、熟、半生熟之分。小楷、中楷、大楷用紙不一樣,字體風格不同對使用什麼樣的紙也有相應要求,所表現的效果也各具特色,需要反覆進行對比試驗才能知道。

例如,寫大楷字《多寶塔》宜用半生熟宣,《勤禮碑》宜用生宣,筆畫起止處不用刻意描畫。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紙法

以上是我個人一孔之見,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屋漏痕據說出自顏真卿與懷素的對話,與錐畫沙、折釵股、印印泥,,如同古人說:“膚肌之力”一樣,形容用筆方法所產生的點畫線條之形質。

它不是古人先有這些概念,後在書法實踐中運用的技法,而是對顏真卿在長期書法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顏真卿不斷修煉筆墨功夫的象徵,功到自然成。

今人在書寫中不可一味刻意追求,應加強筆墨修煉,不求形似,以書寫中自然狀態下產生的點畫線條為佳。

同時,在書寫中,加強對點畫筆法、筆勢和筆意的理解,提高書法審美和鑑賞能力,明白點畫線條的形質要求。











如石書藝


書法上所講的“屋漏痕”,實質意義是強調“中鋒運筆”!“屋漏痕”的實際形象是指“漏進屋內的雨水”順著牆壁往下趟時留在牆上的“痕跡”!由於雨水與牆上的塵土匯合成“泥水”順牆下趟到最後停止時(自身有一定的粘度),最底端的形狀必然呈現為圓潤的“水滴”狀!而這種自然形成的“屋漏痕”形狀,明顯地顯現著一種“流動感”!而這種“屋漏痕”的形狀,恰巧與漢字書法的“垂露”筆畫形狀相同!而“垂露”筆畫的形成原理,則是“正確的中鋒運筆”!所以,古人便以”屋漏痕”這個詞彙來形象地強調”中鋒”運筆!!!(須知:“側鋒”絕對寫不出“屋漏痕”!)下面,我分別用“側鋒”和”中鋒”寫兩條“豎”,便於大家理解。
(請將照片豎起來看)。


國承明


書法中的"屋漏痕"“錐化沙”"折叉股""印印泥"這些都是書法表現到極致的現象。"屋漏痕"是寫字到達尾聲才表現出來的現象,毛筆開叉,虛實相生,像是下雨漏在牆上的現象,顯得筆力雄厚蒼勁有力,一氣呵成。而現在一些書法表演者,一起筆就表現出了"屋漏痕",毫無法度可言,一味的追求力度和氣勢,將書法寫成了醜書喪失了書法的底線,把這種現象稱為求怪求變求創新,就像失去了做人的底線一樣,破壞了書法藝術。


朗月星空書畫工作室


屋漏痕是兩牆之間的夾角,不是什麼屋漏雨了。說的就是個最基本的中鋒用筆而已。


林魯其呀


屋漏痕是指豐潤的線條質感。要寫出屋漏痕的效果,使線條潤而不濫,需要在書寫時,做到蓄墨飽而不漲,行筆穩而不滯,筆鋒正而不偏。注意這幾點,就基本能使線條達到屋漏痕的效果。


西廨七叔


大自然之美與書法能熔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