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成長中被吼叫的孩子,長大後怎樣改變性格缺陷?

用戶3360316179260


育兒專家說過,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中,那麼長大後有三個性格缺點將會非常難以改正,不但會影響孩子的生活交際,對今後的成長也是弊端多多。那麼會造成哪三個性格缺陷呢?



第一個缺點,喜歡大喊大叫。第二個缺點,性格叛逆。第三個缺點,自卑。大吼大叫教育孩子造成的孩子性格缺陷,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教育孩子要寬容溫柔,要慢聲細語,要有耐心教導。



對於已經造成的這樣的性格缺陷,作為家長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糾正彌補過來孩子的性格缺陷呢?

一、對於大喊大叫的,有一點很容易做到的是:我們不要對孩子大叫,而要用溫和、平靜的聲音要求孩子遵守你所說的話。通常,如果孩子已經注意到你在他耳邊輕聲說話,他將會平靜下來聽你說話。

二、對於性格叛逆的,面對孩子的叛逆,不要用暴力壓制,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更加叛逆,要做一個講道理的家長,就算孩子不講道理,家長自身要講道理,不要和孩子一樣瘋狂。孩子叛逆是叛逆,但是孩子的理智還在,也是可以講道理的,所以遇到孩子的叛逆期,一定要用道理說話,而不是一味地責備,這樣會起到反效果,讓情況更加地糟糕。

三、對於自卑的,當孩子出現自卑的情況,首先父母要做好思想工作,平時注意對孩子的言行以及評價。不要總是拿孩子去跟別人對比。課堂上可以讓老師多給予鼓勵,生活中家長也要多鼓勵,可以讓他多參加一些活動,增強自信心,定期給跟孩子進行溝通以及心理疏導。



教育孩子對於家長來說,選擇的教育方法不同,造成的孩子的性格可能會差異很大,所以我們儘量不要對孩子吼叫,耐心教導。


悅小萌樂成長


成長中被吼叫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兩大類性格缺陷:

一、缺乏主見型

有的孩子非常的膽小怕事,遇到事情沒有主見不知所措。造成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家裡有個強勢的長輩。我婆婆就是一個膽小怕事缺乏主見的人,一輩子生活在她母親的眼皮底下,我的太婆是一個非常聰明且強勢的人,因為婆婆是獨女,所以公公是上門女婿。太婆聰穎大方、漂亮賢惠。可是出生在一個特定的年代,婚姻不能自主,因此,太婆的一生因為包辦婚姻的緣故,與太公講不到一塊,一輩子都是在打打鬧鬧中度過。我婆婆就是在太婆的吼聲中慢慢長大、結婚生子。由於太婆太強勢,我婆婆一生缺乏主見,什麼都要等老太太做決定,老太太九十幾歲躺在床上了,大大小小的事情還是要等她決定。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像我婆婆一樣家中有強勢的長輩而使孩子變得唯唯諾諾的這種現象。

二、叛逆嚴重型

有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比較大,所以父母常常會對著他吼叫;也有的孩子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不理想而被家人以及老師吼叫,在經常性的吼叫聲中孩子的個性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稍有不慎便會離家出走,或者留宿在外面。嚴重者還會與父母大打出手,更有甚者一時想不開,走上不歸路……

在吼聲中長大的孩子,性格肯定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那麼前面養成的習慣已經變成既成事實了,關鍵是我們接下來怎樣來改變性格缺陷呢?

1.小步慢走多鼓勵

不管是膽小沒有主見的孩子還是脾氣不好叛逆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都是向好的,他們也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能幹,越來越優秀,可是,現實一直不如他意。膽小沒有主見的,一碰上事情就退縮,怕自己做錯決定,長期如此,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懦弱。而性格暴烈的叛逆孩子呢,心裡往往有這樣的疙瘩,反正我樣樣事情都做不好,就算做好了,你們也不說我好,我就是這個樣,看你們能拿我怎麼樣?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或者其他長輩,對待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孩子,要多點耐心和鼓勵,不斷地去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肯定他、表揚他,並且堅定信念不放鬆,採取小步慢走的方式去扭轉孩子的性格缺陷。

2.成人態度很關鍵

膽小沒有主見的孩子和脾氣不好叛逆的孩子你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其實這些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就會影響到他的心情,所以,作為父母要轉變態度,意識到自己在育兒過程的失誤,並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如:改變說話和做事的方式,原先喜歡用命令式口吻的改成商量的口吻;原先稍不如意便要破口大罵或一天到晚不停的數落等惡習改成循循善誘,相信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會慢慢改變其性格缺陷。

3.堅持不懈終有成

性格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改變性格更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的是堅持不懈和辛勤付出,相信堅持不懈必有回報,這裡,有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周所周知,孩子的自閉症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合群,性格怪異。好多的家庭選擇了順其自然,孩子長大後變得傻傻的,嚴重的生活也不能自理。有一個大學教師的孩子,不幸也患上了自閉症。那個老師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將全部身心放在孩子的身上,二十多年來一直奔走在各個城市,到各地的專家那裡“尋醫問藥”,尋求獨特的教子方法。他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孩子從剛開始的“另類人”慢慢向正常孩子靠攏,最終考取了大學。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可是,其父親背後所付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堅信有志者事竟成這一條真理。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一定要抱有堅定信念,改變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你我都行!


佳期有遇


為什麼總忍不住吼叫孩子?

誰也不想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明明知道只是一些小事,明明知道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好,道理我們都明白,但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呢?原因有這幾個:一是父母又累又忙又焦慮,二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那麼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經常大聲吼叫,對親子關係影響很差,會造成以後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孩子大了之後也會對身邊的人都有不信任感。 小的時候被經常驚嚇,大了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是非常膽小怕事,一個是情緒變化會非常大。

怎麼改變孩子性格缺陷?

首先在不能改變的情況下,暫時接受孩子的性格缺陷。況且,性格缺陷不是孩子的錯,它是父母親的傑作。 完全接受了孩子之後,就是冷靜的分析孩子性格的所長所短,儘可能揚長避短。

其次就是學會等待和尋找機會,所謂等待,就是充分意識到,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有時侯,聽其自然,就是最佳的改變方式。所謂機會包括超常的生活經歷、心理治療、等外界的幫助。機會總是出現在準備好了的人面前。


道立方


成長中被吼叫的孩子是對孩子產生情感傷害

情感傷害包括經常對孩子咆哮,過度的批評,或經常性的漠視兒童,不和他們用心的交流。雖然吼叫的方式簡單粗暴,也能規範孩子的行為,看到一些教育效果,但從長期來說這就為他以後的個人情感不完善打下了基礎。


情感傷害造成的性格缺陷我主要介紹兩個極端心理

一,自卑心理

總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是不對的,做什麼都沒有激情,打心理就提不起動力來做事,做事也是馬馬虎虎,粗枝大葉。也不愛社交,有些許社恐症,和朋友交往不自信,總覺得別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比自己優秀,就算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事,他心理也沒有信心,他的生活中不知道怎麼去爭取事物,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角度,去做事,去思考問題。

二,頑固的叛逆心理

明明自己是錯的,別人勸阻他,他也不回去改正因為他已經從小形成了這種吼叫的習慣,他已經潛移默化的把這種吼叫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別人要他那樣做他偏不往哪方面做,總是和你反著來,因為他這樣做可以體現出他小時候沒有的存在感。以至於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填補他們小時候沒有得到的那份情感空間。

如果一直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話,他也會默認為這是一種可取的教育方式,當他看到其他人做錯時他也會以這種方式對待他人。會給他以後的人生造成不良影響,有一種(養育假設),即是如果把父母大量的關注,情感投入和正向的行為管理結合在一起,就能培育出適應社會,心理健康,沒有反社會傾向的孩子。

看到這裡的話希望你呢改變對孩子的教育理念。


點滴心理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他們很可能已經出現這種心理缺陷: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人們無法感知和表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的能力。


比如:父母越想做到愛孩子,就越會對他大吼大叫,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向孩子表達愛。這裡導致的結果是:你根本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也不能從父母身上的學習到表達愛的正確方式。因此,你容易出現安全感缺失、不會表達愛、易敏感等性格缺陷。


那麼,在父母大吼大叫中成長的孩子,應該如何修復以上的性格缺陷呢?



1、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父母對你的“愛”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成長的你,很難直接感受到父母對你的愛。要解決來自父母大吼大叫形成的性格缺陷,不能只解決表面問題,而是要去探究事件的源頭,這裡的源頭是:你認為父母不愛你。


事實上,你的父母真的不愛你嗎?我想,大部分父母都是愛著自己孩子的。但父母由於原生家庭的導致他們性格缺陷的原因,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向你表達愛,他們只能通過大吼大叫的方式向你傳達愛意。


因此,你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父母對你的愛。你應該樣想:我的父母過得不容易,他們對我大吼大叫實際上是為我好,這已經是他們表現出來的最好的愛我的方式了。


只要你能夠這樣想,你也就認可了父母對你的愛,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從父母的愛中汲取力量,重新獲得安全感。要知道,我們必須從父母身上索取“愛”,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愛其他人。而這裡的關鍵是,父母愛不愛你,更多的取決於你的主觀感受:你認為父母愛你,他們就愛你!



2、面對“大吼大叫”的場景,產生足夠的鈍感力


當你從心底裡認可父母對你的愛,你便會對身邊出現一些“大吼大叫”的場景,重新有自己的新的認識,其實是你在潛意識裡把來自童年的心結解開了。


但是,你還是會對“大吼大叫”過於敏感,那是因為,你在成長過程中早已對“大吼大叫”的場景產生了“膝跳反應”,只要他人一出現對你大吼大叫的現象,你的情緒就會先做出反應,接著才帶動你的行為。


所以,當你從心底裡解開了對“大吼大叫”的心結之後,接下來就需要鍛鍊你面對這事的“鈍感力”,我們要學會讓理智先行,而不是被情緒左右。當再出“大吼大叫”的場景時,你可以試著先深呼吸,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它不會影響你的情緒。這樣漸漸的不再對“大吼大叫”產生“膝跳反應”,產生足夠多的免疫力,才能真正的解開在成長中“大吼大叫”對你的魔咒。


3、治癒“述情障礙”,學習正確地向他人表達愛


在父母大吼大叫中成長了你,也很可能學會了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向他人表達愛。但你必須知道,這種表達方式是錯誤的,假如你對你的孩子大吼大叫,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你。所以,你必須學會正確的向他人表達愛。


直接告訴親人你愛他們,真誠的給他們一個擁抱,溫和的訴說你內心的感受。這些看起來並不難,但因為我們不能從“大吼大叫”的父母身上學習到,也就需要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花時間去學習、體會。


希望你能從父母對你“大吼大叫”的情感創傷中真正走出來,用正確的愛的方式去對待你的孩子,這樣,你的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


凡凡Ava


重新認知審視父母吼叫式教育對你的影響。

看問題換一個角度,站在父母從小成長環境和你從小成長環境,理解父母的行為。

他們並不是在你生下來就跟你作對,用辱罵和吼叫去教育你,他們只是無法用正常的、合理的情感溝通的方法排解自己的恐懼和焦慮罷了。

換句話說,當他們在吵你,其實是想從自己內心掙脫出來,對那個曾經懦弱的、無能的自己的對話。這時候,你的憤怒轉化為了同情和憐憫,你會原諒父母,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我們都沒有學會表達愛和被愛。

多閱讀心理學書籍,為自己的性格缺陷問題找答案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時候,其實你離真正的答案已經不遠了。

比較可怕的是,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的人。

當你不斷的尋找答案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治癒你自己,修正你自己的過程。最重要的辦法就是多讀書,豐富自己的智慧,這個世界上聰明人、智者都把自己的經驗放在了書中,我們需要的就是去尋找,尋找可能比答案更重要,這就像人生,旅途的風景可能比目的更重要。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頭條號理想心理,理性思考目標之想象,用簡單的思考解決你的困惑。

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這一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 佈雷森提出的,她不僅是理論家,也是實踐家,自己從事二十多年的兒童心理諮詢,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情感引導首先是要孩子區別理解情感詞彙,什麼是快樂、憂傷、興奮、高興、忍耐······卻別了這些詞後, 在實踐中反覆的確認,讓孩子理解,並學會正確的排解方式,並給孩子積極的反饋。這一點不僅僅在孩子上應用效果明顯,對於大人來說,也很適用。推薦她的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


愛的響亮


一般來說這種孩子長大後會有內心不安全感。可能會伴有恐懼,緊張焦慮,並且對類似的這種特有的聲音敏感恐懼,形成了心理創傷。

解決辦法,要麼自我療愈,一點點的成長突破。要麼藉助專業的心理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