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骨科大夫小科普:頸椎病的分型和最好治療

什麼是頸椎病

骨科大夫小科普:頸椎病的分型和最好治療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老化,間盤將出現膨出或突出,並且伴有椎體病理性不穩和鬆動,引起椎骨和小關節增生形成骨刺,不穩的間盤和骨刺壓迫損傷刺激周圍的脊髓、神經、血管,有的人出現頸肩臂痛、有的人出現手足麻木行走不穩、有的人出現頭痛頭暈心慌噁心等不同症狀,這種病狀就叫頸椎病。它起病和緩隱秘,多發於中老年人,是一種老年病,一般隨年齡增加而老化加重。不過臨床上年輕人(最小16歲)就發頸椎病的並不罕見,這主要與過度低頭學習、迷戀手機電腦、長期伏案工作等因素有關。

診斷需要做什麼檢查

骨科大夫小科普:頸椎病的分型和最好治療

沒有準確全面的診斷就談不上治療,而診斷頸椎病最重要的是專家的問診和體格檢查。輔助檢查也是必須的,一般都要做X線片和MRI。X線片用來觀察骨刺的發生部位和大小,MRI(磁共振)用來觀察脊髓受壓變形變性的程度和部位。有時為了瞭解骨贅的確切情況,還要做CT。

骨科大夫小科普:頸椎病的分型和最好治療

國內一般將頸椎病分六種類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以及混合型。

1、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可以是獨立的一種類型,也可以是其他類型頸椎病的早期階段。多表現為頭頸、項背疼痛僵硬,肩關節周圍及/或肩胛骨內側或上邊鈍痛,一般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佩戴頸託、注意休息就可以了,多數人在三週左右會緩解。如果這種狀態發展,或一開始就出現頸肩臂痛(上肢),或者手足麻木(四肢),特別是手腳活動笨拙無力運動,就必須到脊柱病專科找專業醫生會診治療。

2、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肩背及上肢疼痛為主,80~90%保守治療效果良好,但症狀會有復發。如果症狀反覆發作遷延超過2~3個月,或少數疼痛劇烈不能忍受,或出現手臂無力肌肉萎縮的患者,就需要手術,包括等離子介入微創手術和保留頸椎運動功能的人工椎間盤置換。

3、脊髓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以四肢無力麻木、手部不靈活、行走不穩似踩棉花等症狀為特點,這種類型最嚴重,並且常被誤診為腦梗塞和腰突症。脊髓型頸椎病多數(60—80%)病人病情將緩慢發展,最終結果是坐輪椅。所以這種類型頸椎病,一經確診就以手術治療為主;病情越輕手術越早,效果越好。一般1~2節壓迫的選擇頸前路手術,3~4節壓迫的選擇頸後路手術,多數病人術後1~2天可以離床活動。

4、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多)和椎動脈型頸椎病(極少)——頸肩背痛、頭暈頭痛、心慌胸悶、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症狀最為常見,這種類型的頸椎病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困難,因為以植物神經紊亂為特點,所以常常被誤診為: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抑鬱症、心臟病等等,常年遊走於神經科、消化科、耳鼻喉、心血管科等科室而得不到合適的診治,病人痛苦萬分。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我們一般以保守治療和介入微創治療(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為主,此類病人主觀症狀多種多樣,並容易反覆發作,無論病人還是醫生都需以極大的細心和耐力來對待。少數症狀嚴重反覆發作的可以手術,80~85%的病人有效。

頸椎病手術效果

國內外60餘年大量手術病例資料顯示,頸椎病手術的有效(手術對病人有實質的幫助)率為80~90%左右,併發症為5~8%左右,永久性神經缺失發生率為0.2-0.5%以下。本人從1997年至今主刀完成頸椎開放手術1000餘例,手術優良率85%,併發症為6.67%(27/405,2013年統計),無手術直接死亡與癱瘓.頸椎等離子微創手術300餘例,併發症2.1%(均治癒),術後隨訪有效率:術後當天95%,術後2個月81%,術後半年76%,術後三年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