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瀏陽淮川街道以黨建引領小區綜合治理,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步路”

瀏陽淮川街道以黨建引領小區綜合治理,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步路”

前段時間,翠園社區張文初、張運發父子在片區進出路口為來往人員監測體溫並登記。(淮川街道供圖)

瀏陽日報訊(記者 胡吉星)定期上門排查登記外來人員,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參與監測點值班值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瀏陽市淮川街道西湖山小區,一群由黨員、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組成的“守門人”,本著“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凝聚居民自治力量,構築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

事實上,在淮川街道9個社區、312個小區內,類似這樣的讓“群眾自己管自己”的居民自治理念充分體現在疫情防控一線。

小區綜合治理的“小事情”,透著國家治理的“大文章”。今年以來,淮川街道以黨建為引領,實行基層黨支部包小區(片區)、業主代表包樓棟(單元)、黨員(志願者)包戶的“三包”機制,在各小區探索推廣“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工作新模式,通過“還治於民”,引導和帶動廣大居民自覺參與小區事務,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居民自發當起“守門人”

守住自家的樓看住自家的門

梁宇蓉是北園社區西湖山小區的居民,也是小區12棟的“樓棟長”。疫情發生後,她身上多了一份職責:定期對負責樓棟的住戶進行摸排走訪,協助社區開展疫情防控、信息收集、鄰里糾紛調解、小區事務管理等工作。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她還建立了樓棟居民微信群,經常發佈疫情防控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護。

“我作為小區一員,為居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梁宇蓉說,她所住的12棟共有24戶,都是鄉里鄉親,自己多辛苦一下,既是護衛大家安全,也是想為社區減輕一些工作負擔。

西湖山小區是北園社區一個較大的老舊開放式小區,有600餘戶居民,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疫情防控期間,小區居民發揮主人翁精神,自發當起小區“守門人”,築牢疫情防控“安全網”。

“西湖山小區是開放式小區,沒有物業公司進駐,疫情防控期間,小區的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北園社區黨總支書記董文英說,在社區黨總支的指導下,如今西湖山小區成立了業委會,有3個片區長、17個樓棟長、44個單元長,形成了齊出力、齊管理、齊奉獻的自治模式。

在城西社區財富小區,“守住自家的樓、看住自家的門”,早已成為小區居民的共識。

財富小區是一個集商業與居住為一體的建築群,有734戶近3000人,人口複雜、密集,流動性大,管理難。

自疫情發生以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推行“五個大包乾”模式,由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負總責,由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包小區,支委、業委、樓棟長包樓棟,黨小組長、單元長包單元,黨員、業主代表包樓層,業主包家庭,全員上崗全力做好宣傳、排查、管控等各項工作,確保每一棟樓、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樓層、每一戶居民都有人負責和聯繫,構築起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瀏陽淮川街道以黨建引領小區綜合治理,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步路”

西正社區某小區居民對進出小區的人員進行信息登記。

“三長”責任公示牌上牆

當好“四大員”擔起自治重責

由於在疫情防控期間表現突出,張文初、張運發這對“父子兵”最近有了一個新“職務”,分別擔任馮家衝片區片區長和樓棟長。

位於翠園社區的馮家衝片區是一個開放式居民區,因離主城區有一段距離,加上區域內有一個城區生活用水供應點,每天進出的車輛、人員比較多。

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張文初、張運發父子自發在片區進出路口設置疫情防控卡點,兩人日夜輪班值守,對外來人員進行登記核對、體溫監測等。“我們連續值守了近二十天。”張文初說,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居民自願報名參加值守工作(目前卡點已取消),大家共同築起守護家園的緊密防線。

“疫情防控期間,像張文初、張運發這樣的熱心居民還有很多。”翠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尋思博說,為充分發揮居民自治作用,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從轄區內熟悉小區情況、熱心公益的居民、黨員、志願者中進行篩選,並接受居民自主報名,共選出了17個片區長、75個樓棟長、132個單元長(樓層長)。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三長”作用,翠園社區在每個小區(片區)、每個樓棟的醒目位置都懸掛張貼了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樓層長)公示牌,明確他們的職務、責任區域、聯繫方式和工作職責,要求“三長”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信息收集報送員、鄰里糾紛調解員、小區事務管理員等“四大員”,既方便開展工作,又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不僅是翠園社區,在北園社區、城西社區,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樓層長)等“三長”的公示牌均已懸掛到位,其他社區也在加緊製作“三長”的公示牌。目前,淮川街道9個社區均成立了由黨員、志願者、退休幹部、居民群眾組成的“三長”隊伍,隊伍總人數超過2000人,將努力當好“四大員”,擔起小區自治重責。

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

打通小區治理“最後一步路”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里”,而小區則是社會治理的“最後一步路”。

淮川街道作為瀏陽老城區,商業門店較多,人口稠密,共有居民小區312個,其中開放式的老舊小區多達274個,而開放式老舊小區由於沒有圍牆、沒有物業管理、人口流動性大,給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感受到了居民自治力量的強大。”淮川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以疫情防控為契機,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小區為基本單元,以群眾參與為核心,通過實行基層黨支部包小區(片區)、業主代表包樓棟(單元)、黨員(志願者)包戶“三包”機制,在各小區探索推廣“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工作新模式,引導和帶動廣大居民自覺參與小區事務,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為全面提升小區綜合治理水平,淮川街道制定了《關於小區綜合治理的實施方案》,將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業主自治、“三長”網格作用。

“在小區綜合治理工作中,我們將堅持‘三個優先’,即項目投放優先,吹哨機制優先,績效獎勵優先,強化綜合治理。”該負責人表示,街道鋪排的“三改”(舊改、微改、棚改)項目,將重點向黨建引領好、業委會發揮好、“三長”實施好、群眾發動好、治理效果好的“五好”小區傾斜,並優先實施。

同時,突出效果導向,建立考核、評選、保障等“三項機制”。街道將按照業委會、“三長”制覆蓋率、知曉率、滿意率和“五有”標準,統籌垃圾分類、環境衛生、小區秩序等重點工作,嚴格實行量化考核;按照開放式散戶小區、成型小區、物業小區三個類別,深入開展評比表彰活動,每年度分類進行文明小區、優秀業主委員會、最美樓棟長、最美單元長評選,並適當給予物質獎勵;設立小區綜合治理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的方式,獎金與績效考核掛鉤,分類別實施、分季度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