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小唐是部門組長,小組中新來了個姑娘小芳,能力不錯,一直喜歡錶現自己,領導對她很滿意。有時領導會直接給她安排一些工作任務,對她進行基礎工作管理。

最近小唐在核查工作流程時,發現有個工作流程單沒有填寫,於是找來了負責的小芳。

小唐說:小芳,你這個流程單沒有填完整,格式也有錯誤。你這樣後期比較麻煩,每個部分都要重新填寫,重新蓋章。會耽誤大家很多時間。你拿回去重新填一份交給我。下次注意。

小芳一聽不高興了:別人前幾天也是這麼填寫交上去了,你憑什麼只批評我!

小唐也有點煩躁:我不管其他部分怎麼填,但是我就是這麼要求的。工作態度得端正,你這態度,是對我有什麼意見嗎?

小芳拿過單子,拉著臉走了。

小唐長嘆:這些90後,真是說不得講不得,活脫脫職場巨嬰。

真的是這樣嗎?

這些職場巨嬰,為什麼有時你越是苦口婆心,他越是逆反頂撞你。你越想說服他,他越是堅信自己的想法?

其實,不是什麼90後是職場巨嬰,只是因為這些初涉職場的年輕人,陷入了“逆火效應”的陷阱。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一、瞭解逆火效應,有助於職場溝通

2006年,科學家曾經做過一次關於‘’逆火效應”的測試。密歇根大學的布倫丹·奈恩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傑森·雷夫勒撰寫了幾篇偽造的報紙文章,想測試一下人們對伊拉克戰爭的認識。

第一篇文章說美國發現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二篇文章就說美國從未發現那些武器,而後者才是真相。

一般來說,當人們得知真相後,應該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事實恰好相反,有些人瞭解真相後,反而更加堅信伊拉克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更相信自己原來的信念是正確的。

逆火效應,是指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也就是說,只要新觀點與自己觀點相沖突,哪怕新觀點才是真相,他們也不會放棄堅持自己的觀點,甚至更加堅信。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二、為什麼陷入“逆火效應”的人,會強化自己的偏見?


(一)達克效應:讓無知的人產生認知偏差,更容易自信。

我有個朋友小寧,曾經覺得自己靠寫作就能養活自己。

那時他上大四,課程比較少,他就自己在網上報班學習如何寫拆書稿,經過老師修改後。零基礎的他第一次投稿就拿到了四位數稿費。

小寧非常開心,覺得這是上天賞飯吃。課程結束後,他就開始專心地寫稿投稿。結果稿件石沉大海。

一個月過去了,周圍的同學都勸他抓緊實習找工作,他都拒絕了。他堅信自己一定能靠寫作養活自己的。

像小寧這樣“偏執”的人,正是因為陷入了“達克效應”的誤區,對自身有了錯誤認知。

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也就是說,一些能力欠缺者會“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從而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陷入盲目自信,而且聽不進他人的客觀評價。

正如達爾文所說“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這樣的人正好落入“逆火效應”的陷阱,從而強化自己的偏見。

(二)控制錯覺:自己選的選項,比別人選的都好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曾提到了控制錯覺定律,是指人們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影響實際控制不了的事物。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給一家保險公司的員工發了一批彩票,員工花1美元,就有機會獲得鉅額獎勵。購買彩票時可以機選,也可以自選。

等員工挑選完畢後,心理學家讓公司和員工協商,希望可以購買他們手中的彩票。結果機選彩票的轉讓價是1.6美元,而自選彩票的轉讓價是8.6美元。

心理學家一問,原來自選彩票的員工都覺得自己選擇的彩票中獎率會更高一些。

這也可以說明,當一個人內心已有自己的觀點時,他就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比其他人的都好。

(三)逆反效應:讓一個人往東,他偏要往西

公司來了個新人小白,因為初來乍到,沒經驗對各項任務都不熟悉。領導想讓他儘快融入公司,熟悉下公司的工作和業務。

領導好心幫他儘快熟悉各部分的人員,於是說:“小白,做一份公司各部門聯絡表,標記好辦公室號、職位、電話、職責等。”

為了做這個表,小白這幾天弄到很晚,有點不耐煩:“為什麼一來就讓我做這些雜事啊,為什麼別人都走了我還在加班。”

這種逆反效應,經常出現在職場新人身上。

逆反效應,是指受眾由於受某種原有立場、思維定勢的影響,而產生與傳播者的意圖相反的心理傾向。

簡單來說,就是有人會因為‘’逆反情緒排斥別人好心提出的建議。你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


職場巨嬰,越苦口婆心越逆反頂撞你?不如試試低阻力溝通


三、規避逆火效應的陷阱,實現低阻力溝通說服他人

在職場,正是因為有太多職場巨嬰還站在愚昧山峰上,不知道自己已經掉入到“逆火效應”的陷阱,才讓溝通變得越發困難。

蒙洛迪諾說,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

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

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不僅如此,還會更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

這樣的循環,會讓我們更不容易聽進其他人的忠告。同樣,在說服他人時也面臨很高的阻力。

但我們可以用一些心理學方法和技巧,砍除溝通之路上的荊棘。

(一)逆向思維喚起恐怖效應,讓表達更具說服力

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厭惡損失。相比說苦口婆心地勸說對方,說自己的觀點有多種好處,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說一些對方恐懼的事情,從而引導著對方接受你的建議。

這個理論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恐怖喚起效應“,是指說服他人時喚起人們恐懼的信息是有效的。恐懼程度越大,回應越多,比以積極的形式表達相同的信息更有說服力。

哪些信息可以引起對方的恐懼呢?

藉助數據的力量,藉助權威的力量,藉助故事的力量。

我們再回到我的朋友小寧的故事中。

執迷不悟的小寧,後來和一位從事過全職寫作的前輩聊了聊(藉助權威的力量),就被點醒了。

那位長輩說:“小寧,能賺錢,和能持續地賺錢,是兩碼事。

入門門檻低的行業,想要精深肯定會非常難。

你有看北京新媒體的平均薪酬嗎?8K多,最低的3K(藉助數據的力量)。你這樣的新人,估計只能拿到3、4K,這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方,你能生活下去嗎?

我有個朋友放棄了8K的工作,開始全職寫作,結果越忙越窮,沒有名氣收入低微,到現在又開始重新找工作了(藉助故事的力量)。你想寫作,沒問題,可以先當做副業,當可以穩定賺錢時,再討論也不遲。”

小寧決定先好好準備實習和畢業,先把寫作當做副業。

(二)注意說服他人的時機,實現低阻力溝通

基多夫定理中提到,再好的建議,提出的時機不對,努力無用功。因此提建議,說服他人,需要把握時機。

時機不是指溝通的時間,而是雙方的信任、說話的場合、對方的情緒。

第一,雙方的信任。在沒有基本的信任時,別說說服,你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

比如一個陌生人忽然打電話給你推銷產品,你一定會立刻把電話掛了。

第二,說話的場合。不要在對方正忙的時候試圖說服他人。要學著順勢而為。

你要和老闆談加薪,你應該選在什麼時候?項目開始時提出,老闆會覺得你在威脅他;不如在項目大功告成時提出,老闆才覺得你是可用之才。

第三,對方的情緒。當對方處於負面情緒時,根本無法理性思考你說的話。

你要先認可對方的動機,然後將對方拉回理性,再說服他人。

比如某個項目出了問題,負責人很生氣。你就可以先說明,自己明白對方的心情,然後表明自己肯定幫忙做哪些事,最後再回到問題上來,提出建議。

正所謂時機不對,努力白費。把握時機,事半功倍。

(三)降低心理防禦機制,激活對方自我思考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合理化”,屬於心理防禦機制,當我們遇到無法接受的挫折時,自然而然的用一種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寬恕的理由來代替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或理由。

簡單來說,當我們想做某事遇到阻礙時,就會自然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認為“我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就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偏見。

這是如果想要說服他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1、溝通的角色轉換:將說教式勸導者轉變為溫和勸導者

很多人在勸說他人時,喜歡用“為什麼你不如何如何”,或者‘’你就應該如何如何”這類方式,督促對方去做這件事。但對方不喜歡被說教,一定會找出各種理由拒絕你。

溫和的勸導者,不會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建議,而是先傾聽。 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2、通過改變提問方向,引導對方自我思考

社會心理學中有“定位效應”一詞,是指自己認定的東西,他人很難改變。

因此我們說服別人不可生硬,要引導他人自主思考,最終產生認同。

傾聽對方關注的重點後,通過不斷提問,引導對方自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還可以怎麼做,效果更好。

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說服他人,而是隨著溝通的進行,激活對方自我思考,順理成章引導對方走向正確的道路。

比如小李負責公司一門99元的新課程的線上推廣引流,但她的引流方法效果一直不太明顯。她很煩躁,和小張聊起這件煩心事。

同事小張可以這樣引導她。

小張:‘’我看你嘗試了很多方法啊,你想讓引流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呢?"

小李想了想說:“我想通過引流,至少能吸引來200人,這樣再篩選潛在用戶,引導他們購買。”

小張說:“你對自己要求很高呢,那之前用過的方法如何?”

小李說:“曾經用轉發朋友圈,發截圖的方式引流的,結果根本拉不到多少人。分銷的形式效果也不太好。大家不願意發朋友圈,可能也覺得不瞭解課程,不願意一下子花那麼多錢聽課。”

小張耐心引導她:“還有其他方法嗎?既可以讓用戶少花點錢,還能篩選潛在用戶。你覺得放出一節免費課怎麼樣?”

小李思路清晰了不少:“這個辦法好,還可以發出少量低價內測名額。比如39.9就可以學習。”

換一種說法,效果就變得不一樣了。引導對方自己思考,他就沒有防禦心理,會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想法。

結語

說服他人是一件很難的事,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可以有效地規避“逆火效應”的陷阱,利用一些人性的弱點和溝通技巧,逐步降低溝通阻力。有時候,你可能不需要“說服別人”,而是引導著他人主動思考,他人就已經開始在改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