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國後期曹操劉備相繼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趁機一統天下?

河北瑞弟


公元220年,關羽被斬殺之後,曹操也在這一年去世。三年之後,也就是223年,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的劉備也病逝永安宮,一時間,“奸雄”曹操,“梟雄”劉備,相繼去世,三足鼎立只剩下“英雄”孫權了?而孫權是公元252年去世的,在曹劉去世之後又活了近30年。

問天下英雄誰是敵手,為什麼多活了30年的“英雄”孫權不統一天下呢?我們來分析三足鼎立各國實力的變化。


曹魏方面

先看看曹操去世之後,曹魏的實力變化。曹操去世之後,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國號為“魏”,這個時候,孫權還派人去祝賀曹丕稱帝了,曹丕也冊封孫權為吳王。從實力來看,孫吳的實力明顯沒有曹魏強,否則怎麼還被曹魏冊封了?

而且曹魏在曹操去世後,實力並沒有削弱,曹丕曹叡父子文治武功頗為強盛,都是強悍之輩,就算狡猾如狐的司馬懿也都接受曹丕曹叡父子的指揮,而沒有任何不軌之舉。直到曹叡死後,無能之輩曹爽才被司馬懿坑的死死的。

而且曹丕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可以說,這個時候曹魏的實力還處於上升階段。等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已經是公元249年了,這個時候孫權只有3年壽命可活了,而且晚年的孫權昏聵不堪,哪有能力統一天下呢?


蜀漢方面

蜀漢方面自從劉備東征孫吳被陸遜擊敗後,精兵損失殆盡,實力大損。五虎上將只剩下老趙雲了,以致諸葛亮不喜魏延之後,只能使用言過其實的馬謖做大將了。但是經過諸葛亮的一番謀劃,蜀漢很快恢復過來了,甚至諸葛亮還有空隙拋開吳魏兩國去南征孟獲了。

收服南中之後的諸葛亮,經過一番整頓,實力恢復不少,諸葛亮開始繼承先帝遺志,要北伐了,而且諸葛六出祁山多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牽制住魏國不少兵力,讓其對付東吳時候不能放開手腳。

而這個時候孫權在做什麼呢?


孫吳方面

孫權自從陸遜擊敗劉備之後,就著手稱帝了,三國裡面,孫權是最晚稱帝的。而這時第二個稱帝的劉備已經駕崩了。孫權稱帝后,數次進攻曹魏的合肥,無功而返。乾脆派將領去開發海外了。陸地上已經沒有地盤可搶了,蜀漢是聯盟,曹魏又打不過。只能去海外看看那些沒有開化的蠻族了。

而且孫權集團內部矛迭出,後來還發生立儲風波,丞相陸遜捲入“二宮爭儲”(大兒子孫登死後,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位),都被孫權生生責罵死了。但是二子爭位都失敗了,最後孫權立了年幼的兒子孫亮為太子。

縱觀曹操劉備死後,曹魏方面實力還是最強,能夠同時抵禦蜀漢和東吳的進攻而不敗。最後靠實力耗死諸葛亮。而孫權的兄長孫策死的時候就說:“領兵作戰,開疆拓土,你不如我,任用賢能,保衛江東,我不如你”。果然,東吳的地盤都是孫策打下的(孫策17歲以父親孫堅留下的3000兵馬起家,數年征戰,打下江東一大塊地盤,26歲就死了,是東吳開疆拓土的“戰神”),荊州還是呂蒙和陸遜白衣渡江合夥坑殺關羽打下的。而孫權自己領兵10萬居然被張遼800人擊潰。還差點被張遼活捉了。孫權打仗的能力實在堪憂呀。“英雄”稱號有點名不符其實了。

從這些我們看出,孫權領兵作戰的能力比起曹操和劉備差遠了。孫權只是守成之主,並非開拓之輩。要想孫權能夠統一天下,除非孫策復生,這樣孫吳才有可能統一天下。


蕭子北


公元220年,南征北戰了一輩子的魏王曹操去世,而因夷陵之戰的失敗,精神上倍受折磨的劉備也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撒手人寰。出生於公元182年的孫權,此時,早已安定了從哥哥手裡接下來的江東、發展了江南經濟。年輕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手下有一批重要的文臣武將,又積累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軍事經驗,國力也強盛起來了,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1.曹魏方面。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即位 。由於曹操平時注意對自己接班人曹丕的培養,曹丕即位後即展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風範。魏國在他的帶領下,終結了大漢王朝,鞏固了曹魏的政權,同時曹丕還帶領大軍平定了青州和徐州等地,擊退了北方的鮮卑等少數民族,保證了邊疆穩定。曹魏實力並沒有被削弱,反而中央集權等到了進一步加強。實力發展到足可以壓制著吳國和蜀國聯合對抗自己的地步,孫權無機可趁。

2.蜀漢方面。劉備死後,蜀國並沒有一蹶不振, 雖然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消耗了實力。但劉禪即位之初,謹尊先帝的遺囑,重用諸葛亮、蔣琬、趙雲、魏延等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穩固了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等的經營下,蜀國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恢復,並且注意修好與東吳的關係,讓孫權沒有理由、也不敢冒然引兵西向。審時度勢,孫權也只能繼續聯合蜀國防禦北方的曹魏。

3 .孫權耗費心神,重在內部統治。曹操和劉備先後死去後,孫權又多活了近30年。這30年裡,孫權主要精力與時間主要花費在內修正理上,孫權的兩個兒子孫和同孫霸的儲位之爭讓孫權傷透了腦子,讓孫權黯然傷神、疲於做北伐與西征的準備工作。結果,最後吳國的北伐也是草草收場,比蜀國北伐的效果還差。

吳國的部曲制統兵方式在後來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吳國的兵力在數量上不少於蜀國,但吳國的兵權多集中在武將手中,協同作戰能力差,難以統一調度,很難贏得戰略上的勝利 。
這樣,孫權也難以大有作為,所至,至死也沒有統一全國。


希望星晨58298869


說到底,一場戰鬥可能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是對於一場戰爭來說,打的卻是兩個國家的軍事、經濟實力。



三國後期,曹操和劉備雖然相繼去世了,但是曹操陣營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卻並未下降,換句話說,曹操一方的國家實力在曹操的經營下,已經變得相當強悍了,絕非曹操剛打敗袁紹那會兒可比。


而同時期的劉備和孫權,又是如何呢?

蜀漢:連續多年北伐,勞民傷財,國內軍事經濟均已疲憊不堪,加之蜀漢本身就國小地狹,劉備死前,關羽張飛就都已經死了,劉備死後,蜀漢軍事人才已然凋零,此時的蜀漢國家實力其實已經相當若弱小了。

東吳:孫權的東吳又怎樣呢,雖未經過大規模的戰役,但東吳表面上看,似乎平靜的表面之下其實暗波洶湧。孫權看似獨裁,其實深受東吳門閥世族掣肘。國家實力只能說一般般、如此,怎麼北伐?



另一個很致命的因素就是東吳兵士水軍居多,但要北伐,就要陸上作戰,尤其是需要騎兵,很顯然,東吳哪裡去訓練那麼多騎兵呢?


因此,不管是曹操死之前還輸死之後,實際上孫權都有北伐之心,只可惜,真的是國家實力不允許啊。


墨雍課堂


東吳在地理上與蜀國有同樣的難題,就是面臨北方魏國強敵壓境的情況下,本國主力不可輕舉妄動,蜀國不可輕易向東遠征東吳,東吳也同樣不能在沒有解決北方威脅的情況下草率向西千里遠征西蜀,如果強徵西蜀就會面臨在吳軍主力還在千里之外苦戰,後方老窩被魏國趁機偷襲的危險。

而如果北伐魏國,明顯吳國地處江東,當時的東南地區經濟人口各方面都還沒有發展起來,實力與魏國差距很大,自然不可能向北方擴展。以這樣的三國形勢,向西不不可取,向北打不過,作為東吳,唯一可取的只能是靜待時機,等待魏國內亂的時候向北進兵,或者趁魏國無暇他顧,西蜀疲弱之際,乘機拿下西蜀。若無重大機會,吳國自然不可輕舉妄動,雖然曹操劉備去世,但魏國仍有曹丕司馬懿等強人,蜀國也還有諸葛亮,況且國力都無大損,並非征伐良機,自然不能強取。


穿越時空的任意門


我是逐夢,我來回答。

前言:孫權作為三國時期吳國的君主,相比於曹操和劉備而言,存在感比較低。但他的能力也很突出,其聯合劉備,赤壁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國的基礎;在劉備集團全勝時期大敗劉備集團,使劉備集團只能割據於益州一地;佔據交州(現代越南大部分區域都在其中),派人探索並發現夷州(今臺灣);為政時,對內發展農業,提高經濟發展;在軍事領域,連曹操都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作為三國中最長壽的君主,他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一、內亂未平

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三國志》

公元222年, 治下蠻族還未真正歸附,對內還需用兵,沒有出兵攻擊曹魏和蜀漢的機會。

二、敵方實力尚在

(一)曹魏

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三國志》

從孫權對曹魏的謙卑即可從側面看出曹操雖死,曹魏實力仍在。曹魏在曹丕的帶領下,滅亡了漢,使諸夷臣服,治下能臣武將無數,兵精糧足,孫權沒機會。

(二)蜀漢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三國志》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三國志》

孫權雖然大敗劉備,但是對劉備還是很恐懼,與之請和,劉禪即位後,繼續維持了和平政策。

三、地形

孫權處在長江中下游,向上遊打蜀漢很難,諸葛亮稱地形為“益州險塞”,易守難攻。往北打曹魏必須先攻下合肥,但孫權攻擊多次都未成功,反而損兵折將。

四、均勢

魏蜀吳三國處在一個微弱的平衡點,任何一方都沒有實力來滅掉其中一個。如果有一方攻擊另一方,剩餘的一方也會參戰,往往難以達成目的。而作為弱小的蜀漢和吳國,往往聯合起來抵制曹魏。


帶志逐夢


孫權只是守城之主,並非開拓之輩,吳國要想統一天下,除非孫策復生。


東方京川


雖然曹操、劉備去世了,但是,曹魏和蜀漢的實力並沒有出現下滑。比如:曹魏的曹丕在曹操去世之後,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並正式建立了曹魏,曹操時期打下的江山。並且曹丕繼位以後,平定了青州、徐州等地區的諸侯勢力,還擊退了鮮卑。由此可知曹操去世以後,曹魏的實力不但沒有下滑而且還有所上升。在此基礎上,曹操長期佔據北方中原地區,可以說把孫權的東吳牢牢的壓制在了曹魏的實力下。

對於蜀漢來說呢,雖然劉備去世了,而且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實力確實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失,但是,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的國力也逐步得到了恢復。而且孫權還要面對北方曹魏的巨大威脅,孫權不敢蜀漢動武,只能繼續保持孫劉聯盟。

雖然孫權在曹操、劉備去世之後又活了近30年。但是,孫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處理東吳內部的問題。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並立孫登為皇太子。公元241年,孫登因病去世,時年三十三歲。在孫登去世之後,孫權又立孫和為皇太子,但是,後來因為寵愛魯王孫霸,所以又想立孫霸為皇太子。於是東吳出現了“二宮之爭”。以陸遜、顧譚等人為代表的的武臣都支持孫和當太子,而步騭、呂岱等文臣都支持魯王當太子。最終孫和被廢,孫霸卻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皇太子。

東吳的“二宮之爭”消耗了東吳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孫權晚年只能將精力放在東吳內部,他已經無暇對曹魏蜀漢用兵了。並且,東吳在魯肅和周瑜去世之後,再無大將可用,陸遜只不過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罷了。

由此分析,對於孫權來說,他無法像諸葛亮等人一樣高效地運用手下的士兵。雖然當時東吳擁有數十萬兵馬,但是,孫權甚至連蜀漢都打不過,更不要說曹魏了。而且在北伐曹魏的問題上,東吳孫權根本就比不上蜀漢的諸葛亮。


公元前


重溫南宋詞人辛棄疾京口北固亭吟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說孫權是一位英雄,在漢末三國時期,只有曹操和劉備,才有資格與他為敵。的確孫權有胸胸膽略,在赤壁之戰中力排眾議贊同周瑜魯肅聯盟劉備戰勝強敵曹操。又在關羽攻打樊城出奇兵奪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殺關羽和關平。等到夷陵之戰有以少勝多擊敗劉備。在三國時期唯一同時擊敗過曹操和劉備的英主。

在曹操、劉備相繼去世後,孫權於公元229年稱帝從而正式建立了東吳國家。而孫權在曹操和劉備去世,孫權又活了近30年。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漫長的時間,孫權為何沒有能統一天下呢?翻開歷史可知這裡面即有外部原因,又有內部因素。

一、外部原因

自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之所以沒有結束三國時代,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雖然曹操、劉備在這兩位英雄豪傑去世了,但是,不管曹魏還是蜀國,在實力上都沒有出現太大的下滑。具體來說,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但是曹丕繼承王位,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正式建立了曹魏,這鞏固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另一方面,曹丕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還擊退鮮卑。曹軍守邊城的將領張遼等一批將領十分勇猛有謀。公元215年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糜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曹魏的軍事實力始終領先東吳。

曹丕之後的君主曹叡,統一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有司馬懿的輔佐。在此基礎上,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的曹魏,始終壓制孫權統治的東吳。

在看蜀國,劉備雖然兵敗夷陵,但是即位的劉禪充分信任諸葛亮、將琬、費禕、姜維等文臣武將,讓蜀國內部比較穩定。雖然夷陵之戰後,蜀國的實力確實受到了大的損傷。不過,經過諸葛亮等的努力,蜀漢的國力得到恢復。

再加上面對曹魏這一強敵,孫權只能放棄對蜀漢動武,接受諸葛亮提出的建立蜀吳聯盟的條約,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

二、內部因素

孫權在這三十年間中,耗費了很長時間來處理東吳內部的問他。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赤烏四年(241年)婆婆,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在太子孫登去世後,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他又對魯王孫霸比較寵愛。在此基礎上,東吳出現了“二宮之爭”。朝廷形成兩派勢力分別支持孫和與孫霸。爭鬥的不可調和,最終迫使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最後,對於東吳來首,“二宮之爭”引起了巨大的內耗,這導致孫權晚年的精力放在了內部,而不是對曹魏用兵上。並且,相對於蜀漢和曹魏,東吳的兵馬很多集中在各個武將手裡,也即東吳為部曲制。由此對於孫權來說,無法像諸葛亮、曹丕等人一樣直接、高效地掌握手下兵馬,因此,在戰鬥力上,東吳不僅無法與曹魏相抗衡,甚至還要低於蜀漢。換句話說,憑藉著長江天險,東吳在防守上擁有不錯的戰績,但是,在北伐曹魏上,東吳顯然不如蜀漢的諸葛亮。

總的來說,因為以上問題,雖然孫權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但是,東吳確實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海納百川233699882


孫權根本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曹操劉備去世是不假,可是曹魏和蜀漢政權卻沒有因為他們的去世而實力減弱。我們來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去世之後各國的實力怎麼樣?

曹操去世

經過多年征戰北方已被曹操平定,在選好了接班人後,曹操閉上了雙眼。曹魏政權正式進入到了曹丕時代,曹丕能當上世子也是經過了幾番爭奪以後才順利上位的,他的手下集合了當時天下最出類拔萃的精英謀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馬懿,可司馬懿卻被曹操定性為久後必反這一類人中,曹丕也是很聽父親的話,一直都不肯重用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魏勢力還是三國中最強的,畢竟他佔領了三國中最大的地盤擁有最多的人口。

曹丕上位之後更是勵精圖治,發展民生。加強軍隊建設,邊境地區更是嚴加防守,對孫權採取的是高壓態勢,使曹魏在政權更替時期沒有給另外兩家勢力造成可乘之機。孫權這廝只個守土之主,沒有太多的心思去攻擊別人的。況且這時的曹魏和蜀漢也不是他可以打的動的。從當下局勢可以看出,曹魏的內部沒問題,孫權就不敢去打。蜀漢的內部有問題,孫權也不敢去打,因為諸葛亮太厲害。

劉備去世

劉備的死和孫吳政權有直接關係,夷陵一戰精銳盡失。可是並沒有失去根本,劉備死了諸葛亮還在,諸葛亮輔佐劉禪盡心盡力。內外矛盾處理的非常好,還不斷的派使臣前往東吳結好孫權。諸葛亮一邊結好孫權一邊在邊境佈下重兵,做好了兩手準備。

關於夷陵之戰以後是否出兵進攻蜀漢,孫權方面也是討論過若干次了,最後決定不進攻。孫權的考慮完全正確,要是他此時出兵蜀漢不但得不到好處,還會收到曹魏的背後攻擊,到那時自己首尾難顧,那就是孫權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現在咱們就看到了最後的結果,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這就是原因。至於後來蜀漢和曹魏之間征戰不斷為什麼孫權沒有乘機出兵攻打他們,那是因為孫權的內部出現了問題,導致他無法分心顧及別的事情。他的問題就是世子問題,他在選哪個孩子當世子的問題上煩惱不斷,當然就沒心思去和他們打仗了。

總結

總而言之孫權不是一個像孫堅孫策一樣的雄略之主,他充其量就是一個守城之主。沒什麼進取之心的,就連稱帝都要畏首畏尾的。之所以沒有被其他勢力消滅,是因為他哥給他留下了一批謀臣武將,還有就是江東憑藉長江天險,足以自保。


雨夜構想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丞相、魏王。曹丕迅速做出反應,從內部權利制衡著手。扶持和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重新分配權利,同時打擊排除異己。

221年,曹丕為報復孫權無信,發兵三路伐吳。分別是張遼、曹休一路出兵洞浦口;曹仁領兵攻打濡須口;曹真、張郃圍攻南郡。

三路兵馬,只有曹仁一路,敗給孫權。

結果是孫權求和。

同年,劉備稱帝,起兵伐吳,孫權求和被拒,陸遜屯兵秭歸被劉備擊敗。

222年,劉備率大軍駐守夷陵,被陸遜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退回永安白帝城。陸遜退兵。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託孤諸葛亮,劉禪繼位。

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與孫權的關係,重結聯盟。

所以,無論是從曹魏來看、或者是蜀漢來看,雖然統治者的去世,會造成國家一時的混亂,但後繼的決策者都做出迅速的反應以穩定局勢。

再者,蜀漢雖死傷嚴重,但主要干將還在,比如趙雲、魏延等,且益州易守難攻,不是想打就能打的。

曹魏方面,曹丕在位期間,就起兵伐吳三次。且不說孫權打不打得過,曹魏家底還是雄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