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人說在歐楷問世之後,後人幾乎沒有超越,是先入為主,還是已寫到極致?

西伯利亞狼138852982


歐陽詢與同時代的虞世南在當時,雖然齊名,評價卻是虞在歐之上,李世民請虞作為書法老師,虞死後,繼續問書於褚遂良。

從君子藏器的觀念,虞溫潤如玉,歐鋒芒畢露,虞更符合儒家理念。

事實上,唐及以後,歷代書家並沒有特別重視歐,相反顏褚及趙董的影響力更大些。

晚近館閣體盛行,以及當代從書法實用普及的角度,歐瘦勁端莊,更合乎大眾審美,才在書法愛好者中流傳開來,尤其是二田兄弟,於歐體有普及之功。

但是在書法界,國展作品楷書(特指唐楷)部分,顏褚的比例最大,虞、歐、柳、趙的比例小。在硬筆,歐的比例更大些,這與硬筆的工具特性有關,盧中南、田英章其實都是寫硬筆字出身的。

其實硬筆寫歐,我認為趙彥良在盧田之上。而趙的毛筆楷書,更近褚。

如圖。





向金港的象


歐楷問世以後幾乎沒有人超越,不是因為歐楷已經寫到了極致,而是古人的書法觀的問題。

歐楷之所以被稱作是歐楷,是因為那是歐陽詢寫的字,歐楷雖然很好,但是真正的書家往往是以寫出自己的面目為目標,而不是要做歐陽詢第二。如果說你練了一輩子歐楷,寫的比歐楷還像歐楷,那你最多也是歐陽詢第二。

但是如果你以創新為目的,那麼未來你可能創造的是“張楷”“李楷”或者“王楷”,而不是一個只會跟著別人腳後跟的人。藝術其實和競技體育有相似的地方,大家往往只會關注第一名,第二名都不會太關注。

書法學習也是這樣,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子傳父業,寫的也很不錯,但是他一樣不會完全寫的跟歐陽詢一模一樣,因此歷史上才會留下他的名字,有“大小歐”之稱。王獻之也是子傳父業學習了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他在羲之的書法之上又有所突破,變內擫筆法為外拓筆法,寫出了自己的面貌,所以才有了“二王”之說。

南宋的吳琚是被公認學米芾學的最好的人,他的字比米芾的兒子學米學的還要好。但是,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來說,可能只知道米芾,沒幾個知道吳琚的。因為吳琚一生只是想著學米,重來沒想過寫出新的風格,寫出自我的面貌。

歐楷代表作很多,一帖與一帖的面貌都不盡相同

還有個問題是,歐楷只是對歐陽詢楷書的一個“尊稱”,歐陽詢一生的作品也有很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歐楷就有《皇甫誕碑》《化度寺碑》《九成宮碑》《虞恭公溫彥博碑》等等,作品與作品之間風格都是有差別的,請問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歐楷?

其實都是歐楷,但是面貌也不盡相同,那你說你寫成什麼樣才叫超越了歐楷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後世還有那麼多學歐楷的人

我們學習歐楷的目的不是說要成為歐陽詢第二,學習前人的書法碑帖,只是想通過學習這些法帖,來學習古人寫字的技巧和方法。前賢們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法帖,我們通過學習這些法帖,掌握書法的技法,然後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這就像畫畫一樣,也是要有一個臨摹名家作品的學習階段,臨摹名家名作主要是為了學習技法,而並不是一定要成為某某第二,第二再好也不容易引起關注。就像柳公權一樣,他取法二王,後來學歐楷和顏楷,然後形成了自己的“柳楷”,最後名垂千古。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他一輩子只寫歐楷,那麼寫的再好有什麼用?你如果寫的比歐楷還要好或者不如歐楷,那都不是歐楷,只有說你寫和歐楷一模一樣那才叫歐楷。但是已經有一個歐楷了,你寫的和歐楷一模一樣有啥用啊,這樣做也會被當時的文人瞧不起的。

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書法都是自成一家,你說算不算超越了歐楷。如果說只是寫歐楷來超越歐楷,那這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因此說歐楷問世以後沒有超越的,不是先入為主,也不是歐楷已經寫到了極致,而是古人書法觀的問題。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先不說歐陽詢是不是先入為主,但“達到極致”的說法是不妥的。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歐陽詢以後,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同樣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你能說孰高孰低?藝術風格也不一樣,不具有可比性。

再從時代變遷以及時代審美的角度說,一個時代有他崇尚的藝術形式和對應的審美標準。唐以後,書法發展更加多元化,但沒用象唐朝那樣延續楷書的鼎盛絕不是宋人寫不好,而是宋人書法的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尚意”。所以在行書上整體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現了以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等一大批行書大家,豐富了書法的多樣性,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元朝雖有楷書大家趙孟頫,但他獨闢蹊徑,越過唐楷,直追羲獻,就算他借鑑唐楷,也是取法結體更加靈活婉轉的李北海,應該說元朝的復古之風是當時的崇尚……

明代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是完全繼承了趙孟頫的格調。所以說元明兩朝幾乎沒有唐楷碑刻書風的天下。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原因,館閣體盛行,由於實用性壓倒一切。並沒有書家刻意去尋求創新,所以即便這兩個朝代雖有不少寫楷書的,但書法的多元化現象已經出現,故也不太可能產生具有劃時代的楷書大家。

當今我中華國力鼎盛,書法藝術參與人數眾多,只是社會浮躁之風盛行,追名逐利,先有能坐冷板凳者。當然,書法創新思潮活躍,雖寫楷書的人數不少,但書風多元化已成事實,楷書甚至被邊緣化……

如此種種,說明不是後人不能創新一種新的楷書風格來抗衡唐楷,而是時代變了,任何藝術的形成都需要有它合適的時代土壤。





靈銳藝術


歐陽詢的楷書確實沒有人超越,不過和歐陽詢並者到有。可以說柳公權、顏真卿和趙孟頫就是其中經典代表。之所以這樣說,理由如下:


這四位的書法境界高,記憶高古之氣韻,有不乏新意,而且這種新意或者書風面貌確實就會沒有人超越。可以這樣說,他們的書法文武兼備 而趙孟頫的書法則略偏於文人化。

如董其昌,文徵明等的楷書,包括唐以後的其他的楷書大家,都如此,要麼文氣太重,要麼武氣太重,而中國人經典書法審美標準上眾美兼備,力求盡善盡美。


這種審美觀的產生,主要是書法後者說漢字的實用範圍有關,也與中國文化歷史的沉澱有關,是歷史選擇或決定了眾美兼備的審美文化特質。在比如人們的審美中有剛柔並濟的審美觀念,就是如,也和中庸思想有關。可以說這四位書法家的書法就代表了這種審美和哲學思想的書法化的表達。董其昌,文徵明的書法屬於文人書法。而黃道周,和唐朝的其他書法家,以及王鐸,傅山等岳飛等的書法風格武氣太重。

至於先入為主的情況,確實會存在,但在這四大家哪裡,有不存在,因為這不是那個特點先入為主能夠左右的而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四大家的楷書確實極致,因為如果有其他書法能夠超越 恐怕其中的某一位也就要被排除之外了,事實是連存存疑的都沒有。

如揚州八怪都有可能重複的人,包括宋四家都有其中一人不確定的或有疑義爭論的情況,而四大家則沒有這種受到存疑和有爭議的記錄。所以歐陽詢的楷書就是極致。這不是翰墨書道說的算,而是歷史的選擇。歷史的大浪淘沙的結果。就是現代可能有,也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能夠決定的,仍然需要歷史的考驗。亦或者說百年之後的事。歐陽詢的楷書從唐之今,多少年了,沒有被歷史淘汰,就是證明。是無人無法推翻的證明。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來分析了。

歐體如果單從結構方面來分析,確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歐體的結構最大特點是四個字,嚴謹、險絕。在這方面來講,歐體可以說已經寫到了極致。也正因為歐體的嚴謹,後世不善學者忽略了他的險絕,造就了後世的館閣體。可以說歐體是館閣體之宗。

從其他方面來講,那這句話就肯定不對了。如虞世南在含蓄角度分析絕對高於歐陽詢。褚遂良在線條豐富性上來講,就高於歐陽詢。顏真卿在光明正大氣象上來說,絕對高於歐陽詢。柳公權在骨力方面也絕不弱於歐陽詢。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這樣來比,古代各位書家均有自己獨特風格,這是他們成名成家流傳書史的必要條件。你喜歡歐陽詢,那麼歐陽詢就是最好,你喜歡顏真卿,那麼顏真卿的就最好,這是極具主觀性的。


古風書法


我是初學書法者,平常只是自己臨貼,不是臨歐楷的,不太喜歡。我認為書法本質上是寫字。裡面有個人的技巧、靈魂和修養。不存在超越不超越的說法。只是受制於一個時期的審美趨勢而已。

我不太喜歡田英章的楷書,覺得他筆畫收筆時修飾過分了。把字寫得像印出來一般,像我這樣的人一輩子都沒辦法做到。書法不能以某一個人的字為標準,這樣反而阻礙了書法的普及和推廣。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我練字到現在為止,還只是抄貼,還不懂得臨。


地主婆趕山


其實這種說法還是以偏概全,歐陽詢楷書無疑是楷書的精品,然而後世如顏真卿,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文徵明,王寵,歐陽詢之前的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楷書都是很精彩的,現代社會也許因為生活節奏加快,也許因為書寫實用性的逐漸減弱,人們對楷書也少了一些耐性和公平,尤其最近書壇對唐楷的扁嗤聲不絕於耳,但是作為一種書體,楷書無疑是漢字無法逾越的書體,無論規範性,識別性和美感都可謂是完美表現漢字美的極致。所以,有時間的話,仔細學習和研究一下楷書對於加強對漢字的理解審美能力絕對是有好處的,中國書法大家確實不多,但是除了這些星光熠熠的大書家其實很多人的書法也還是值得一看,就算是行書大家的米芾,王鐸,其小楷也是及其精彩,多看看,相信會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觀吧。


好好寫漢字


當然是說者先入為主,歐楷根本不是極致,後世有很多楷書都寫的非常好。比如近代的董其昌,趙孟頫的楷書都直追晉唐。宋朝的蘇軾,蔡襄都是楷書大家。根本不比歐體差。現在書法界已經失去了很多古代的精華,就象斷層了一樣,看著都可以,但就是沒有古代大家的風範,真是不知道怎麼了!


飛越黎明


我的一家之言哈,歐楷,法度最細膩,因此也最容易上手,法度細膩導致很難變化,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近乎極致,難以超越。


玄易bh


學書法不是要和古人原帖臨的百分百的像,而是掌握古人筆法原理,一通百通!打好堅實基礎再溶入自家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