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圍城》:淺談錢鍾書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者的借鑑意義

《圍城》:淺談錢鍾書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者的借鑑意義

前言:《圍城》這部長篇小說是錢鍾書少有的小說之一,因為他本是一位學者,並非是不留餘力的小說家,他的學術做得很成功,後世把他的學術思想稱為“錢學”。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學者,他還因為長篇小說走入了中國文學史,足以可見他的才華是廣泛而特別的。《圍城》是他的代表作,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小說《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如今,我們就走進這部偉大的作品,去看看他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的借鑑意義。

1.《圍城》獨特的表現手法,使得文章與眾不同

《圍城》在創作手法上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故事的個性化

b.結構的散文性

c.比喻句的生動性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裡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楊絳先生的書給了我們一個理解《圍城》的突破口,《圍城》在取材方面不是某幾個特定人物的特定故事,有其生活依據,但錢鍾書在創作時把它內化後再用想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創作出來的故事就有了自己的個性。

我們先按方鴻漸的情感歷程來捋一捋文章的脈絡。故事是從回國的郵輪展開的,在船上方鴻漸先是和鮑小姐有曖昧關係,後來和鮑小姐的感情不了了之後,被蘇小姐盯上的他開始和蘇小姐周旋。在這期間他遇到了自己此生最愛的女孩唐曉芙,由於性格有缺陷的他既沒有追求得到自己心愛的女孩,連蘇小姐也看透了他的虛偽,最後只得孤單影只。然後情感故事就寫到了抗戰後,他和趙辛楣、孫柔嘉一起去上海的一所大學任教,被外表柔弱但工於心計的孫柔嘉所折服,最後與之訂婚。

《圍城》:淺談錢鍾書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者的借鑑意義

錢鍾書在小說結構上的特點是完全散文式的表達,劇中人物並沒有同其他作者寫小說一樣貫穿全文。不僅結構上是散漫的,情節上也很散漫,都是講的日常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就是他獨具匠心地對生活瑣事的描寫,我們得以窺究深藏在平淡生活下的人性和人物的命運走向。

我們再來品品文中的比喻句:

打消已起的念頭彷彿跟女人懷孕要打胎一樣的難受。

譬如小貓打圏兒追自己的尾巴,我們看著好玩兒,而小狗也追尋過去地回頭跟著那短尾巴橛亂轉,就風趣減少了。

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裡,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

……

作家畢飛宇說:“一個小說家擁有了語言,就是擁有了生命”。文中像上面這樣傳神的比喻句數不勝數,信手練來。錢鍾書對比喻句爐火純青的運用使得他的文本成為了後世創作者爭相模仿的標本,也正是他在比喻句上的成功,使得《圍城》的語言有了他自己的藝術特色,可以說,語言的成功是《圍城》會寫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圍城》聚焦的獨特性,使得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

綜觀二十世紀的著名文學家,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特色。魯迅,老舍等人的關注點在勞苦大眾上,張愛玲的關注點在男歡女愛的人性解剖上,沈從文寫的是世外桃源的純美,茅盾總是執著於實事和社會的犀利剖析。而作為學者的錢鍾書則把視線聚焦到了這個看似很高級但又深藏悲哀的知識分子群體裡,由於他自己就是這個群體裡的一員,所以描寫起來就相當地得心應手。正是由於他對這個群體的描寫擴寬了中國文學史上作品聚焦的版圖,讓後世看到了那個時代下知識分子的群像。

春上村樹說:“雞蛋和石頭,我總是站在雞蛋這一邊”。這表達的不僅是他的價值態度,表達的也是他的寫作態度。

《圍城》:淺談錢鍾書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者的借鑑意義

我國二十世紀的作家幾乎都具有這樣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樣的文學作品就很容易讓人們去關注弱者和正義。錢鍾書他的書寫寫的是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群體,在社會階層上來說他們算不上是弱者,但他以這樣的一群精英群體為題材還是寫出了人的渺小感,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他的犀利。

他作品聚焦的獨特性還在於他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們仔細來看看方鴻漸這個人物,他是外出留學歸來在大學任教。在我們大家的刻板印象裡,這樣的高知必然是很正值,博學,性格堅韌有主見,早已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的。但是錢鍾書他撕開了這個“遮羞布”,方鴻漸出國不過是買的一個文憑,性格非常軟弱且沒有主見,被“圍城”所困。像蘇小姐這樣的國外博士高知他都寫出了她的封建性,沒有女性獨立意識,可見錢鍾書的毫不留情。還有孫柔嘉的外柔內剛,唐曉芙的天真爛漫,由於錢鍾書對他們的塑造,又為中國文學史貢獻了幾位經典人物形象。

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又是在現代主義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創新。他不僅在人物的描寫和刻畫上非常傳神,他的人物塑造還具有詩的意境性。比如在表達一個人物的心理情感時他不會直白地透露出人物這時候是怎麼想的,他會用一系列的動作,語言等來側面表達人物本身此時的心態,就算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寫那都是透過比喻句表現出來的。這樣詩性的人物塑造手法就增加了作品的張力,讓大家一讀再讀。

3.《圍城》思想表達的多重性,使得作品具有了特殊的人文厚重性

眾多周知,二十世紀是我國極其動盪和坎坷的一個世紀,從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開始,我國就走入了一個不平靜的世紀。有道是“文章合為時而作”。所以上個世紀大多數作家的文學作品大多表現的都是人和現實的關係,而正是由於這樣,像《圍城》這樣探索到了“人存在本質”的作品就顯得尤為珍貴。讀《圍城》很多次,初讀時才十四五歲,當時就光顧著驚豔唐曉芙的美好了。如今再讀它,才領略到它思想的厚重美。

在我看來,《圍城》所表達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a.自我情緒的“圍城”的抒發

b.對知識分子群體所處“圍城”的探究

c.對走出“圍城”——“人類存在意義”的思考

《圍城》:淺談錢鍾書的藝術特色對後世創作者的借鑑意義

每一部作品創作的開始都是因自我的情緒而起的,這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靈感”。錢鍾書創作的《圍城》必然也是帶有自己的情緒表達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諷刺意味就可以看出他對當時一些社會風俗的不滿。當然了,一部名著它的意義肯定不會僅僅只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還能透過他的作品看到眾生的處境。作品透過寫方鴻漸的經歷來表達了當時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的尷尬,他們雖然留學歸來,但是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推翻舊思想的覺悟和力量,只得走著“老路”,然後混混度日。

褚慎明說英國有句古話:“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文紈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其實不光是婚姻,人生也是一樣的。方鴻漸自己選擇去大學任教,選擇和孫柔嘉結婚,但是後來卻在這樣的生活裡“喪失了生活的希望”。這段話充分表現了《圍城》對生活荒誕性的揭露和對“人存在意義”的探索。很多學者在解讀時把造成這個荒誕性的原因歸咎為了方鴻漸的選擇違背了自己的本心,沒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當然,其中也蘊含了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難以匹配的無奈性。

錢鍾書作為一個學者,他的作品充滿了思想的厚重感,也給我們樹立了一部作品想要成功不僅要“見自己”,還要“見眾生”,“見天地”的典範。

其實,談了這麼多《圍城》的藝術特點和思想深度,並不是鼓勵後來的創作者去模仿,最重要的是要創新。通過我們對錢鍾書《圍城》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的分析,我們在這篇文章裡用得最多的詞語就是:“獨特性”。錢鍾書正是因為他在藝術創作上多個維度的獨特性造就了《圍城》這篇小說的成功。

其實,對於藝術創作來說,獨特性就是寫作的核心生命力。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彼得·漢德克的獲獎理就是:“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創作的獨特性是後來的創作者都應該學習的創作精神,有朝一日當一個創作者能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來準確地表達自己獨有的思想情感,與別人的作品沒有同質化時,他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創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