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在新疆,有句民諺:“看到了胡楊就找到了水,見到了老人你就問出了歷史。”但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邊緣和葉爾羌河流域個別地區“刀郎人”來說,在這個胡楊與水相伴的地方,老人們已經說不清了歷史。今天,“刀郎人”已經被劃定為維吾爾族的一支,但歷史可能並不是這樣的。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走著走著就分不清了方向,乾脆停下來跳舞唱歌吧,跳著唱著,就忘了世間所有的憂傷……在新疆有個特別的民族,只要一陣音樂聲傳來,田野裡的農民立即放下手中工具、路上行人脫掉外衣扔下褡褳,便如醉如痴地跳起舞來。他們就是刀郎人。麥蓋提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崑崙山北麓,葉爾羌河下游和提孜那甫河下游。東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連,東南與皮山,南與莎車、葉城縣相鄰,西與嶽普湖縣相交,北以葉爾羌河為界,與巴楚縣接壤,東北與阿瓦提縣相交。全縣總面積11022.53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2012年)。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這裡,被譽為“刀郎文化”的發祥地。這裡的“刀郎人”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反映“刀郎人”美好生活嚮往的獨特文化財富——極富藝術魅力的“刀郎麥西萊甫”和“刀郎木卡姆”,她集民族歌舞、音樂、多種趣味遊戲於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綜合藝術形式,其所體現的農牧生活氣息之濃烈、舞姿之剛毅、音樂之厚重、歌聲之嘹亮,成為古代維吾爾木卡姆麥西萊甫的一個曲範,麥蓋提縣也因此被譽為維吾爾木卡姆的搖籃之一。事實上,“刀郎人”居住的地方除了麥蓋提,還有在阿瓦提、巴楚等地,他們勇敢慓悍、勤勞樸實,以“刀郎人”為自稱,並把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刀郎。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有人說,“多浪”(刀郎)為維吾爾語,有“群居”或“分群而居”的意思。關於他們的民族來源,一些史學家認為,他們是維吾爾族的一個分支,但在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相貌上與維吾爾人有一定的差別。歷史在這裡因為習俗、語言和文化,促成了相應的說法:“刀郎人”是公元821年(長慶元年)在吐蕃攻佔塔里木盆地時進駐當地的回鶻(即今維吾爾族)騎兵,之後,他們在麥蓋提、巴楚、阿瓦提一帶的葉爾羌河寬闊、平坦的河漫灘居住,舊時以遊牧、漁獵為生,過著一種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很明顯,“刀郎人”與維吾爾人的差別是由於與世隔絕的生活環境造成的,但這種差別卻又讓今人多有猜測、眾說紛紜,進而讓“刀郎人”傳奇不斷。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爭論與猜測的核心,來自於兩部不同的縣誌:據《阿瓦提縣誌》記載,“刀郎人”為回鶻支系“多蘭古特”部落的居民,簡稱“多蘭”或“多浪”,而《麥蓋提縣誌》載,約在公元13世紀時,成吉思汗西征並建立了蒙古帝國後,南疆及中亞地區成為其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後在伊斯蘭化過程中,因察合臺封地的蒙古人拒絕改宗伊斯蘭教而受到世俗政權的壓迫,致使一部分蒙古人逃離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居住,以葉爾羌河、克里雅河為漁獵、狩獵地,其後陸續放棄了薩滿教和佛教而皈依了伊斯蘭教,開始了農耕與遊牧並舉的生活。

也是很明顯地,按《阿瓦提縣誌》的說法,“刀郎人”與蒙古人沒有關係,而按《麥蓋提縣誌》的說法,“刀郎人”可能絕大多數屬於蒙古人。儘管說法不同,但在“刀郎人”的發展史上,兩者卻有了殊途同歸的意味——回鶻“多蘭古特”部落的居民或者放棄薩滿教和佛教的蒙古人於後來,在語言、文化、民族等方面與當地維吾爾族交融,逐漸形成今麥蓋提縣的“刀郎人”,而今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鄉、塔木託格拉克鄉的“刀郎人”是蒙古大隊與喀喇汗王朝征戰時,一支蒙古軍隊被遺留在了沙漠腹地,為了生存,這支蒙古軍隊進入葉爾羌河邊的沙漠、河洲地段,在原始胡楊林和荒原上以漁獵為生,其後逐漸開墾農田種植,成為定居的農耕部落,最後也融入到維吾爾族中。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在這中間,蒙古人說的“歷史依據”似乎更多一些、更詳細一些。但與之相伴的卻是一個有關麥蓋提縣縣名的傳說:以前,麥蓋提地區受巴楚王秦鐵木爾管轄時,百姓不堪忍受其壓迫和暴虐統治,跟隨一個名叫墨客提的人奮起反抗,打死了巴楚王秦鐵木爾。從此,墨客提在群眾中贏得了很高的威望。後來,又有阿拉伯人艾裡率眾入侵,墨客提再次率眾反抗,抵禦外辱。在這次戰鬥中,墨客提犧牲了。當地群眾遂以“墨客提”作為村名。後來,“墨客提”演變成今天的“麥蓋提”。

秦鐵木爾是維吾爾民間傳說中的民族英雄,維吾爾族敘事長詩《秦鐵木爾巴圖爾》在新疆的南疆、北疆等地廣泛流傳,這裡的“刀郎人”又似乎和蒙古人沒有了多少關係。然而,《刀郎木卡姆》作為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之一,為有別於維吾爾族《木卡姆》的獨自系統的音樂套曲,在演唱《刀郎木卡姆》時,刀郎人開始跳一種表現狩獵情形和凱旋喜悅的麥西來甫--“刀郎麥西來甫”,其表現形式與蒙古人的倒喇舞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關係。它風格古樸,演唱者和彈奏者情緒都極為高亢,似撕心裂肺的宣洩,獨顯原始意象和粗曠氣勢,分明又在向人們述說著刀郎人與蒙古人之間淵源的那段歷史。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人的變化與融合就這樣停留在了一片土地上,椿園《西域風土記》中說,“此等回人(刀郎人),以遷徙為常,性與各城有異”,(如今)已成為“回子中別一種了”。然而,不管是怎樣的傳說,人們都能看到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史實和事實,同時,也可以讓人們看到“刀郎人”與維吾爾人曾經不的不同。

雖然到了今天,還有人說“刀郎人”的面相,有濃須黑髮、皮膚白皙、高鼻深目,近於歐洲人的,也有的人面部扁平,蒙古人種的特徵一目瞭然;他們的語言中,有些詞彙是 維吾爾語中所沒有的;他們的宗教信仰似乎更為淡泊,婦女少有蒙面紗的,女人也可以參加刀郎木卡姆的舞會,一展曼妙的身姿 ……但他們的族源問題只能成為懸念了。

葉爾羌河流域的刀郎人是蒙古人後裔嗎?

因為在遠離人世的荒漠曠野、原始胡楊林中狩獵遊牧,或從事落後的農耕,與大自然作著不息的抗爭,過著艱苦的生活,這種閉塞的環境“刀郎人”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藝術和心理特徵。這中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刀郎人”從其先輩們開始,一直都保持了什麼時候想跳刀郎舞,就在什麼地方跳,什麼時候想唱木卡姆,就在什麼地方唱的習慣。無論是在草原、田野、森林、湖泊流域……相對歌舞,歷史在這裡變得非常枯燥了起來。(來源:娛樂新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