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電動車:海外電動化加速 國內迎平價時代


電動車:海外電動化加速 國內迎平價時代



2019年在補貼退坡及汽車景氣度下滑的背景下,國內電動車銷量大幅滑坡,整車廠經營困難向中上游傳導,中游鋰電繼續產能去化,上游資源價格跌到成本線,盈利承壓。


展望2020年,隨著歐洲新碳排放標準實施,以大眾、BBA為主的一線整車廠全線向電動化轉型,海外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階段。而國內,2020年是補貼最後一年,電動車將迎來平價時代,國內政策繼續加持,同時特斯拉國產化後帶來的鰱魚效應,都有望帶動國內電動車規模再上一個臺階。相比2019年,明年行業要樂觀一些。

歐洲市場處於爆量前夜


2019年上半年國內電動車行業處於補貼過渡期,產量看起來還比較出色,1-6月的同比增速分別為291%、118%、145%、46%、23%和131%,這還是在去年高基數的背景下實現的。但過了6月產量便斷崖式下跌,7月同比增長39%,隨後同比降速逐月擴大,到10月份已經為-38%,而最新數據顯示,11月國內電動車產量同比下降為37%,依然沒有好轉。


行業景氣度較低,主要是受補貼退坡及產業數據不佳的影響,7月開始單車補貼規模從7.5萬下降至2.5萬左右,同時傳統燃油車銷量持續下行,前11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9%。全年看,完成15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幾乎沒有可能。


展望2020年,市場可能要相對樂觀一些。從海外市場看,電動車將迎來爆發性增長元年,尤其是歐洲市場。歐洲電動車爆發,主要原因是即將實行新的碳排放標準,到2021年的目標是碳排放下降至95g/km。按照2017年數據測算,各車企平均超標23g/km,歐洲車企將面臨300億歐元的罰款,所有車企都將面臨懲罰。


歐洲主流車企裡面,大眾是最強勁的增長引擎,它在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600億歐元用於混合動力、電動出行和數字化。明年計劃EV的滲透率達到4%,到2025年後要提升至20%,保守估計,大眾明年EV增量會在30萬輛左右。


此次大眾全部家當ALL IN,主要是按照新標準執行後,大眾罰款是最多的,每年92億歐元。與其投錢做減排還不一定達到目標,不如直接轉型推電動車新車型,更何況德國還將補貼上限提高並延長了時間。


此外,以前寶馬、奔馳和奧迪等豪車大廠對新能源汽車都是在試水,且大部分是插電車型為主,最近也紛紛發佈自己的純電動計劃。中金公司保守預計,明年海外電動車新增數量將高達80萬輛。

國內進入平價階段


明年是補貼最後一年,市場認為國內電動車產銷增速還要跌,但我們認為,該板塊明年會有觸底回升的可能。首先,補貼的影響邊際弱化,據傳明年的單車補貼規模將從2.5萬下降至1.5萬,降幅僅為1萬左右。國內電動乘用車市場用車結構已經轉向A0及A級車以上為主,對價格的敏感度在降低。


其次,補貼下降,但其他政策持續加持。在近期工信部剛推出來的新能源汽車2021-2035規劃中,政策有些許改變,以前對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等技術指標有很高的要求,現在轉為對總量和滲透率的要求。根據規劃,到2025年實現新能源滲透率為25%,從2009年政府扶持電動車至今,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也僅有5%,相當於未來每年的增速,都要接近過去10年的增量。政策目標不一定就能實現,但會盡量向這一目標靠攏,創造有利於增長的條件。


再者,國內特斯拉工廠已經在今年9月完工,明年第一階段產能規劃為3000輛/周(約合年化產能15萬輛),從預定情況看,很有可能會打滿,這是一塊新增量。此外,包括寶馬、大眾、奧迪明年在華推出新車型,數據顯示,新車型供應增加可顯著影響終端需求。

投資需要傍大款


新能源汽車板塊今年一直都是下跌的,真正迎來改變的是11月4號大眾推出的新能源汽車計劃及德國補貼計劃,板塊才開始有阿爾法效應。所以,當前佈局並不算晚。


從上游資源來看,鎳鈷鋰三大資源中,鋰和鈷的價格明年大概率能會反彈,鈷供需平衡走的會比鋰快。明年鈷供給端大約是15.8萬噸,庫存會一直降,今年庫存已經與2017年一樣,明年可能會見到2012年的水準。如果鈷價起來了,庫存下來了,企業開始補庫存,那將是量價齊升的局面。鎳今年已經嚴重供需失衡,明年鎳價將會繼續上漲,只是A股沒有很純正的標的。


從中游鋰電池產業鏈看,首先看鋰電廠,國內鋰電池已經是雙寡頭壟斷,今年的月度數據表明,集中度還在持續上升,中小鋰電廠正在加速撤離。這種行業格局下,兩個維度來佈局,一個是直接買鋰電龍頭,第二個是買他們的供應鏈上的企業。


我們認為,全球以後就兩家電池龍頭,分別是LG化學和寧德時代,尤其是LG化學,全球所有一線汽車廠商都在它的產業鏈中。寧德這塊主要是進了寶馬和大眾的供應鏈,歐洲工廠也已經開工,將是歐洲電動車爆量最大受益者。


其次看鋰電材料,鋰電材料的投資邏輯沒有鋰電廠好,主要是各環節的集中度都不高,議價能力不強。除了隔膜環節外,其他三個領域沒有一家材料廠的集中度超過30%。這裡面原因有兩個,一方面,電池企業會培育多家供應商,每個環節都是,這樣有利於議價;另一方面,正極、負極和電解液都有資源稟賦屬性,受上游價格影響大,只有隔膜是依靠工藝走出來的。當然如果未來量能起來,利潤規模也會很可觀。


下游整車方面,依然處於C位缺失的狀態。


比亞迪在電動車中算是做得最成功的車企,可惜產品主打中低端,特斯拉國產化後有被碾壓的風險,據悉目前特斯拉的銷量已經超過比亞迪了,而且比亞迪本身業務較多,到處需要用錢,如果剝離其他業務讓汽車業務單獨上市的話,可能會更有機會一些。蔚來汽車是最有可能走出來的造車新勢力,可惜燒錢無節制,營銷混亂,在美股瀕臨退市。唯一銷量比較好的吉利集團在港股上市。其他電動車車企像北汽等,等明年補貼退出後再做觀察。


從板塊資金看,外資今年不斷加倉,而國內機構則是上躥下跳,擇機在調倉,目前內資機構中公募對板塊的持倉佔比僅有3%,已經是近兩年最低位了。明年補貼下降後若銷量數據能站穩反彈,可能會是板塊絕佳的進攻時機。


電動車:海外電動化加速 國內迎平價時代

(點擊文字訂閱)

版權聲明:股市動態分析除發佈原創財經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聯繫方式:0755-82075959;微信原文留言等(微信號:gsdtfx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