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和日本談判,那時的日本能把清朝滅了嗎?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以當時日本的實力想滅掉清朝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從後來解密的資料看,當時日本可謂是強弩之末,已經無法再把戰爭支持下去了。當時的情況並不是中國求著趕快簽約,而是日本那一邊。



日本開始只是一個彈丸小國,至少當時很多中國人是這麼看的,日本人能打甲午戰爭,事實上是把全國的力量都用上了。現在很多國人都覺得滿清那個時候實在是太不爭氣了,因為當時滿清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只要不出現太大的失誤,擊敗日本應該不成不是什麼大的問題,誰知道卻打出了那麼一個成績出來。



在總結甲午戰爭的經驗教訓很多,有說是慈禧太后拿錢去修了園子,也有說是李鴻章和朝中的大臣不和,朝中大臣故意在看他的笑話。不過不管怎麼樣,中國當時確實被日本給打敗了,不過日本也只是慘勝,日本當時的狀況相當的堪憂,繼續打下去的話,也許能夠攻下北京,但是再往西去就非常困難了。



滿清如果當時能夠遷都西安繼續作戰的話,說不定真能夠把日本拖垮,後來的抗日戰爭,日本實力比中國強太多,最終也是被中國拖垮。不過繼續打下去對滿清卻相當的不利,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擔心漢人造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草草簽約給了日本人機會。要知道當時日本事實上比中國還著急,因為李鴻章捱了一槍之後,要離開日本的時候,日本甚至把賠款降了1億也要趕快籤,說明當時日本的情況並不是很妙。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導語:甲午戰爭後期,清朝政府如果堅決不與日本和談,把戰爭繼續下去的話,日本不但不能滅了清朝,反而會被清朝拖垮的。

其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後期,日本已經承受不住戰爭的巨大壓力。

雖然日本軍隊在海上、陸上戰場連戰連捷,清軍望風而逃,但是,戰爭對財力物力的龐大消耗,壓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眾喘不過氣來。

戰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頓飯,帶頭號召日本民眾簡衣縮食,積攢財力物資,來應對即將到來的侵華戰爭。而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來的財物,在甲午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很快就消耗完畢;為了把戰爭進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賦稅,壓榨日本國民,掠奪日本人民的血汗錢,來維持戰爭的開支。

日本人民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來的災難,當時日本各地紛紛爆發農民暴動,給日本政府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日本的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開口,要求與清朝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國情,採取強硬的態度,必然能夠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簽訂不那麼喪權辱國的和談條約。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主要統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無政治遠見。戰前,他們盲目自大,認為日本不過是彈丸小國,一定是不堪一擊;而在甲午戰爭開始、日本軍隊連連獲勝之後,他們又驚慌失措,嚇破了膽;一味想著趕緊割地賠款,結束中日之間的戰爭,以便自己繼續去享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當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談,清政府立刻受寵若驚,喜不自勝;當日本在談判桌上提出了訛詐條件之後,清政府也滿口答應,隨即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結語:就本題來講,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實力遠遠不及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堅持不談判,它一定會尋找藉口,訛詐清政府一些賠款,然後就坡下驢,主動結束戰爭的。它根本就沒有進攻中國腹地,消滅清政府的軍事實力!


品茗讀史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和日本談判,那麼日本政府也是沒有什麼好辦法的。日本當時的實力是不可能把清朝滅了的。甲午戰爭後的清朝如果不同意與日本談判,那麼清朝與日本也就只有僵持下去。為什麼日本不能把清朝滅了?一是因為那時的日本並沒有消滅清朝的強大國力,日本也並沒有繼續戰爭的能力,二是因為清朝擁有遼闊的領土和豐富的人力,三是因為西方列強為了在華利益不允許日本消滅清朝政府。當然,這是在西方列強沒有得寸進尺的奪取更多利益的前提下才能用的辦法。然而,清朝政府是一定會同意和日本談判的。為什麼呢?不僅是因為對東南沿海的保護,還是因為清朝內部的權力鬥爭。從表面上看,甲午中日戰爭是輸在軍事上,從實質上看,甲午戰爭是輸在政治上。清朝腐朽的統治階級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為什麼甲午戰爭後清朝政府不同意談判,日本也滅不了清朝?其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的綜合國力並沒有超過清朝,日本當時只是在發展模式上領先於清朝。甲午中日戰爭實際上是日本的一次賭博。

一個國家怎樣才能消滅另一個國家?只有綜合國力極其強大才能做到,只有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完全碾壓另一個國家才能做到。當時的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當時的日本雖然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當時的日本雖然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但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並沒有完全超過清朝。所以,日本當時並沒有消滅清朝的力量。

日本在發展模式上領先於清朝,日本發展的是資本主義模式,而清朝發展的則是封建主義模式。然而,發展模式的先進並不能快速的轉變為強大的國力。先進的發展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實現對其他國家的領先。日本領先於中國嗎?模式領先,實力上並沒有,尤其是日本在海軍方面並沒有完全領先清朝。

日本是一個島國,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想要侵略其他國家就只能依靠海軍,但1894年的日本海軍並不比清朝的北洋艦隊強大。作為島國的日本,既沒有強大的國力也沒有強大的海軍,怎麼滅亡清朝?!

第二,清朝應有遼闊的領土和豐富的人力,這意味著清朝有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和潛力。日本呢?節衣縮食且資源貧乏的日本有繼續戰爭的能力嗎?沒有。

如果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不談判,清政府不屈服,那麼日本要取得利益就必須繼續進行戰爭。然而,日本並沒有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剛剛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既沒有豐富的戰爭資源,也沒有充足的財政。日本的艦隊還是靠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節衣縮食才造出來的,其固然反映了日本的進取精神,但也反映了日本在物質上的匱乏。

戰爭打的是什麼?戰爭打的就是物資的消耗。日本有繼續進行戰爭的物資嗎?日本儲備的物資能夠支持另一次的對清朝的戰爭嗎?當然是不能。生於地震頻繁的環境中的日本人喜歡賭博,生死定於一擲之間。甲午戰爭就是日本人的一次擲骰子的行為。

清朝雖然發展模式落後,但清朝擁有廣闊的領土和豐富的人力。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清朝應有廣闊的戰略迂迴空間和充足的兵員。清朝就是不談判,那就能一直打下去,左右是亡不了國。

第三,西方列強不會允許日本消滅清朝。如果日本消滅了清朝,那麼西方列強在華利益就會受到損失。畢竟,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是與清朝簽訂的。

西方列強大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需要的是利益。通過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在中國獲得了大量的利益,這些利益是西方列強無法割捨的。如果哪一個國家損害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那麼哪一個國家就有可能被西方列強打壓。

日本雖然已經變成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的國力與西方列強相比差得很遠。國力的懸殊,必然會讓日本在清朝問題上束手束腳。既然日本不敢損害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那麼日本也必然沒有膽量消滅清朝。這不是日本敢不敢的問題,這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懸殊的國力導致的。

日本不敢挑戰強大的西方列強,日本也就不敢消滅清朝。如果清朝的甲午戰爭後不與日本談判,日本也只能忍著。

令人無奈的是清朝一定會與日本談判,清朝也一定會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為什麼清朝一定會同日本談判?因為清朝內部的權力鬥爭,因為腐朽的清朝統治者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第一,在統治者看來,國家利益喪失也就喪失了,個人權利卻絕對不能喪失。

慈禧太后可以忍受國家領土和國家財富的大量喪失,但慈禧太后絕對不能忍受其權利被光緒皇帝奪走。如果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勝了,那麼光緒皇帝的權威就有可能凌駕於慈禧太后的權威之上,那麼慈禧太后就有可能失去權力。這如何能忍?這堅決不能忍。

第二,中國的精華在於東南沿海,如果清朝不與日本談判,那麼日本就有可能摧毀中國東南沿海的近代化的成果。

清朝的損失會同樣慘重,而且中國會失去應對其他西方列強的資本。西方列強的確不願意失去在中國的利益,但清朝不得不防禦西方列強的貪婪。當時的清朝也是內外交困,左右為難。雖是有不得已的成分在內,但仍不能作為妥協的藉口。

第三,清朝的民族政策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矛盾。

慈禧太后說: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在這種民族政策下,清政府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清朝政府寧願出賣國家利益,也不願意給予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和權利。如此反動的清朝,才會做出以出賣國家利益而苟延殘喘的舉動。

總而言之,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與日本談判,那麼清朝也會受到巨大損失,但不會如《馬關條約》中損失那麼大。清朝在甲午戰爭後的妥協失去的是民心!無論是清朝雄厚的潛力還是日本的難以持續,甚或是西方列強的利益存在都能保證清朝的統治。然而,清朝還是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雖然有保存東南沿海的長遠考慮在內,但仍然預示了清朝的滅亡。清朝對日本的妥協不僅反映出了清朝的腐朽,也反映出了家國觀念的沒落,更反映出了個人利益對國家利益的侵害。先有國後有家,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歷史緯度


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先要清楚甲午戰爭的背景,甲午戰爭的背景是中國進行洋務運動近三十年,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剛好近三十年,甲午戰爭的爆發本質是日本資本主義化道路之後想入侵中國進行的一次試探性戰爭,當時日本並沒有直接威脅中國,而是通過入侵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向中國進行挑釁。

所以通過背景分析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很強大,畢竟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不過不到三十年,所以在這場戰爭之初日本是沒有信心的,它們沒有敢直接入侵中國,而是通過入侵朝鮮對中國進行試探性的挑釁。

以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來說,其實清政府已經進行洋務運動三十幾年了,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化進程差不多,但是日本是從本質上進行了資本主義制度革新化,而清政府只是重金購買的西方淘汰裝備和戰艦,清政府愚昧的認為購買西方武器就可以革新除弊,實際上就是因為請政府的本質觀念沒有改變,所以造成了同樣是三十年的發展之路,清政府只是買到了西方先進裝備的皮毛,而日本是從本質上進行了改變,通過新制度革新了科技和裝備技術。

再有就是清政府對日本海軍不夠重視,其實在甲午海戰之前,臺灣巡撫劉銘傳、兩江總督沈葆楨等有識之士就已經上書朝廷,希望清政府重視日本海軍力量,而劉銘傳和沈葆楨上書清政府之時,日本是在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備,當時的日本著重發展軍備尤其是海軍力量難道真的只是為了侵略小小的朝鮮半島嗎?很明顯那是不可能的,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就是想吃掉中國,但是愚昧的清政府和敗家老孃們慈禧卻不把劉銘傳和沈葆楨等人的話放在心上,反而藉口經費開支緊張削減了軍費支出,而在經費緊張期間,敗家老孃們過大壽可從來沒簡樸過,都是從奢侈為主。

所以在日本一心舉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力量的時候,清政府還不重視日本的發展,反而還削減了軍費支出,這樣一來一往,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實力如何能和日本海軍相比?

在甲午海戰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重視日本的海軍力量,清政府中央權力階層腐朽墮落,雖然洋務運動搞了近三十年,但是軍費開支的重要性總會排在老佛爺等王公貴族享受比如過大壽後面,導致清政府的戰艦和裝備比日本海軍力量差了很多;

其二就是清政府中央內部權力派系紛爭,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對洋務派為首的李鴻章進行攻擊,施加壓力,由於翁同龢是光緒帝老師,所以光緒帝是力挺翁同龢,甲午戰爭很多戰略失誤都是由中央混亂的指揮所構成,而這些戰略失誤可以說都是黨派爭端而帶來的;

其三就是清政府沒有從本質上進行革新變法,洋務運動只是徒有其表,學的西方的皮毛,沒有在本質上進行改變,所以戰敗。

分析完甲午海戰,再來看看如果甲午海戰清政府拒絕賠款的話,那麼日本能滅掉清政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你可以想象一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軍事力量要比甲午海戰時期厲害得多,但是它滅掉了民國政府了嗎?同樣道理,中國幅員遼闊,日本軍隊真想滅亡清政府,它需要很長的補給線和很多的兵力,日本沒有這個力量。

如果清政府拒絕賠款,繼續硬挺著,日本真拿它沒辦法,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一旦日本軍隊登陸的話涉及到補給和兵員問題,日本是很難徹底滅掉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真拒絕賠款的話日本頂多繼續侵佔中國製海權,然後入侵中國的港口城市。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權力階層對列強已經是害怕極了,本來只怕西方列強,這回發現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在日本面前不堪一擊,所以他們又開始害怕這個東方列強,他們只想求破財免災,息事寧人。

說白了甲午戰爭賠款完全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成就了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列強,要知道在甲午戰爭三十多年以前日本也是和中國一樣飽受西方列強侵略,日本險些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如果不是出現了明治天皇,那日本可能比朝鮮還慘。

而清政府懦弱無能讓同樣備受西方欺凌的日本一躍翻身,在甲午海戰之後西方列強終於認可了日本成為世界資本主義軍事強國的地位,其實西方列強很好奇同樣學習三十多年的中國和日本誰究竟能成為下一個列強,很可惜無能的清政府只需到了皮毛,也正是因為甲午海戰以後西方列強越來越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對中國的侵略和勒索更加的肆無忌憚。這就是人必自侮而後被人侮之,自己都不圖振作自強,那麼別人還會對你手軟嗎?

即使戰敗後清政府的權力階層也從來沒有反思過為何洋務運動三十年打不過同樣資本主義化三十年的日本,因為他們是不想像日本一樣從根本上改變本質,歷史不是沒給過中國人和清政府自強的機會,而是當權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去珍惜,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後就註定了清政府必將走向敗亡之路。


小島知風


甲午之戰是1894年。

朝鮮稱之為清日戰爭,西方史學界稱之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之戰是1894年。

朝鮮稱之為清日戰爭,西方史學界稱之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和日本談判,那時日本就能把清朝滅了嗎?

我的答案是可以的。

甲午戰爭是在什麼背景下爆發的?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並在豐島海戰中惡意擊毀清軍船艦,造成清軍死傷1100餘人,而日方無一人傷亡。

我們要問,為什麼日本有底氣去隨意凌辱清朝。

第一:日本從明治維新後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打擊清朝一直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的國策。這時候的日本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先後經歷了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內外交困。

第二:軍事上日本已經建立近代化軍隊,進行武士道教育。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軍隊。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並於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

而清軍軍事方面幾乎一敗塗地。領導層並不統一,幾乎處於各自為戰的程度。朝堂之上,李鴻章和左宗棠針對海防和陸防爭辯不休。軍隊管理一塌糊塗,北洋艦隊去日本時被日本人發現在炮筒上晾曬衣物。軍事疲憊,幾乎無法進行全國軍事力量的統一調度、統一動員、統一指揮。

綜上所述,我覺得如果當時清朝統治者在外無強援、內無有力抵抗下堅決不同意和談。極有可能大清政權會被日本人消滅掉。當然,無論清廷是否存在。中國都不會亡。


田子長


在甲午戰爭後期,當時旅順和威海衛被攻陷,日軍逼近山海關的時候,清朝假如不同意和談,那麼率先頂不住可能是日本,只要清廷同意遷都,不管是往西還是往南都可以,日軍可能會攻陷北平,但是也僅僅止步於此了,因為當時日本兵力不足,根本無法守住更多的地方。

畢竟佔領一片土地需要人力,中國面積廣大,若繼續戰爭,日軍則會有極長的戰線,非常龐大的戰區、日本當時的國力無法支撐,中國完全可以用龐大的國土面積和眾多的人口拖垮日本。

在《走向共和》馬關條約談判那一段李鴻說的很對,日本雖強,終究是彈丸小國,它沒有那個能力去徹底的戰勝中國。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國內就是分為兩派的,因為甲午戰爭只要開戰,對於日本來說,就是要賭國運了,就沒有回頭路了,所以主戰派、主和派吵的不可開交,天皇也不知道聽誰的,主戰派雖然自己覺得算勝算很大,但涉及到日本國運,國內又有很大的反對聲音,所以一開始他們就沒有徹底擊敗中國的打算,只是想和列強那樣,一起瓜分蛋糕,而不是自己獨吞。

甲午戰爭開戰之後,日本在戰爭上取得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後勤物資消耗太大,已經打了大半年,日本國力已經慢慢撐不住,日本國內經濟壓力很大,而且從開戰到打到這時候,日本內閣反戰呼聲越來越高,反戰派從最開始就不同意賭國運!再看戰事,日本天皇和政府高官雖然都知道打了不少勝仗,但是打過的地方相比於清朝完全動不了清朝的根本,而且由於當時列強在華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大有插手之勢,到時候日本就有騎虎難下之勢了。

甲午戰爭不到兩個月,英國就率先提出了調停,美國也在作為中間人推動和談,俄國則在遠東地區增援部隊,對日本虎視眈眈。列強進一步增強他們在東亞的軍事力量,這都是為了實現干涉目標而做的武力威脅。特別是英國,直接派出了10000噸級的戰列艦和7500噸級的大型巡洋艦,這樣的軍事力量,日本絕對不敢假裝看不見,選擇忽視。

但是當時實際情況是中國能與日本耗的起,但是清廷耗不起,那個一頓飯108道菜的老太太和狂躁怯懦的皇帝更加耗不起。

慈禧和光緒為首的統治集團清楚的記得,當初他們的祖宗正是趁著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崇禎又上吊自殺,在大明朝群龍無首的機會,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滿清才得以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現在日本人又把兵鋒指向山海關,他們自然是擔心明朝滅亡的舊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迫不及待的就想議和。

馬關談判一開始,酷愛干政的慈禧就立刻躲了起來,爛攤子甩給了光緒。滿清的權貴,不管是博學鴻儒,還是皇親勳貴,一個個也三緘其口。心裡雖然急著想投降,但總得做出忠貞烈女的樣子,哭爹喊孃的叫道與倭賊勢不兩立,卻又心癢難耐的等著議和,可以繼續著他們醉生夢死的寄生生活,他們把這一爛攤子全部壓在李鴻章的身上。

有人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與日本之間的較量,這話頗有幾分道理,諷刺的是,李鴻章的北洋軍在與日本的作戰過程中,還被當時山東巡撫的人給坑了,李鴻章的各路政敵,在甲午戰爭中想盡心思拖李鴻章後腿,暗中阻礙後勤,拒不發糧的現象很多,朝中不少的大臣都費盡心思對李鴻章落井下石。

李鴻章早在開戰前就瞭解日本全國舉債備戰,當時日本的海軍聯合艦隊的總體力量都已經超過了北洋海軍,陸軍裝備也更新換代。李鴻章判斷北洋軍取勝難度大,這是正確的評估,同時李鴻章也看出了日本人的賭局的風險之所在,所以他一直堅持通過西方列強的干涉進行外交。李鴻章的想法就是拖字訣,耗垮日本。但是慈禧和光緒不聽,朝中大臣也都罵李鴻章畏戰,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鴻章硬著頭皮出戰,戰事還沒有真正的出結果,就急著投降和談,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把別人能做的都做了,別人做不了他也做了。

綜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實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遷都堅持持久抗戰,戰敗的必是日本。可惜千瘡百孔的清廷沒有信心堅持下去,最終妥協了事,鉅額的戰爭賠款,徹底養肥了日本,使得它國力大增,徹底甩開了中國,最後更是全面侵略中國。


一個老男人歷史


如果其他列強不干涉,真的能,而且還是非常輕鬆愉快的那種。

通過對比一鴉、二鴉,以及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非常容易就能得出這個結果。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可以把十個清朝加一起滅了。

比如說一鴉,英軍7000人在江浙登陸,清朝想盡了一切辦法,各省聯軍,地方部隊,八旗全都不要命的往上填,愣是拿對面一點辦法沒有。最後英軍一路打到南京,不說滅掉清朝吧,起碼肢解沒問題。

後面的二鴉就更不得了了,英法聯軍兩萬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八里橋之戰,法軍撇下英軍單獨擊潰了僧格林沁的滿蒙聯軍。哪有什麼還手之力?

後面的八國聯軍侵華,聯軍真正參戰打入北京的部隊也就16000人,其中8000人是日本人。直接把首都都佔了,慈禧和光緒偽裝成苦力從東華門出逃。

甲午戰爭的時候,清朝還沒學習德、日進行陸軍改革(所以說袁世凱真的很厲害,近中國近代陸軍之父),陸軍的戰鬥力說是“東亞病夫”都是在誇他。和列強的軍隊交戰,哪怕人數是對面的十倍,戰爭局勢依然是一邊倒。不,那都不能算是戰爭,可以形容為單方面的屠殺。可以去看一下清法戰爭,馮子材三萬多人的部隊,依託著防禦工事,在兩千多法軍面前照樣只能被動挨打。

封建軍隊,哪怕拿著火槍他依舊是封建軍隊,在近代軍隊面前不具備任何抵抗能力。可以瞭解一下一鴉中英國人的刺刀戰,清軍可以冒著火炮衝鋒,但只要英軍拿出刺刀前進,清軍立刻崩潰。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陸軍,足足有二十多萬。武器就不說了,各有千秋。但日軍戰術、機動能力、作戰意志都遠遠超過清軍。所以當時清朝最精銳的淮軍在朝鮮一路潰退,跑到了鴨綠江邊上才算完。中間光緒還派了他舅舅帶兵去救援,剛到山海關,就集體開溜了。

北洋艦隊覆滅後,日軍完全可以走當初英法聯軍走過的老路。帶上兩萬人從北塘登陸,進攻大沽炮臺,拿下天津。天津沒了,還想守北京?開玩笑呢?事實上,日本當年也是這麼威脅清政府的。

清政府不是傻子,兩億兩白銀做點啥不香?好端端的能賠給昔日看不上的小國,完全是因為不賠的後果承擔不起。政權在,錢遲早能再從底下撈回來。政權沒了,那真的是什麼都沒了。

至於說列強的態度,甲午戰爭的時候光緒低三下四的召見在北京的各國使節,沒用。清朝狂妄自大慣了,臨時抱佛腳,想什麼呢?但是呢,列強可以允許日本從清朝身上割肉,卻絕不會允許他覆滅清朝。沙俄的三國還遼態度已經很明確了。

還有,不要以為日本在二戰時是軸心國國就很厲害。在當時資本主義的主要強國裡,日本依舊是弟中弟,意大利的國民生產總值都領先他一大截。真正坐莊的還是英法美俄德,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清朝站隊自保還是很容易的。比如說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法戰爭,清朝都是站英國這邊,損失都是微乎其微。甲午戰爭之後又站隊沙俄(這個保護傘明顯不靠譜,居然想黑吃黑)......永遠有隊伍站,無非就是割肉而已。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抗戰時,中日差距達到了歷史最大,結果,日本也沒贏。

抗戰時期,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能生產航母、飛機、汽車、以及先進的大口徑火炮。而那時候的中國,上面那些都要靠進口,航母更是做夢都不敢想。而且,基礎工業生產能力也有天壤之別。日本鋼產量是我們的145倍,石油是我們的129倍!

然而,我軍就是在連最基礎的制式步槍都配不起的前提下,頂住了日本人的進攻!

甲午戰爭時,日本沒有能力吃掉中國。

甲午戰爭時,中日差距其實不太大。日本人有的武器,我們也有。只是,滿清腐敗內鬥,才有了甲午戰爭的慘敗。不過,日軍的損失也不小。

當時,日軍全國也就24萬兵力,發動了17萬人打仗,死傷1.3萬來人(日本人耍流氓,說有一萬人是病死的。。。)。

清廷在每場戰鬥中的兵力都不佔優:平壤之戰,日軍15000人,清軍16000人;鴨綠江之戰,日軍30000人,清軍28000人。清軍最後死傷約2.5萬人。

日本和清廷的交換比為:1比2!抗戰時,1比6,日軍都沒贏。所以,甲午戰爭時,日軍真要堅持打下去,肯定也贏不了。

不過,我說的是中國不會亡。至於大清,肯定會被日本人滅掉的!

在議和前,日軍已經開進遼西走廊、兵臨山海關、佔領山東威海衛了!按照之後八國聯軍進北京,和之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勢頭,日軍打進北京城不是難事。

而且,清廷早就不得民心了,肯定不會得到老百姓支持的。日本人只要賴著不走,跟抗戰時表現一樣,大清國肯定會滅亡的。之後,老百姓在漢族地主和進步人士的率領下,會繼續跟日本人戰鬥到底的。不久之後,中國會再次由南向北展開統一全國的戰爭。

總之,清廷會亡,中國不會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政府不何談。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日本是有實力滅掉清政府的,但是日本沒有吞併全中國的實力。

甲午戰爭後,清朝還有能力和日本繼續開戰嗎

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佔據了朝鮮半島,臺灣和東北部分地區,沿海部分地區也被日本佔領,對北京形成兵臨城下的局勢。戰前日本預算1億6千萬兩白銀,停戰時剛花了一半。大清戰前政府拿出了18萬兩白銀,開戰後才開始各種借款各種稅費各種騙捐,一直到失敗,湊了不足3000萬兩白銀。

當時最精銳的北洋海軍都全軍覆沒,還能指望缺乏訓練的大清陸軍頑強抵抗日本?面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18000英法聯軍,號稱清朝最後精銳的人數眾多的僧格林沁都抵擋不住。甲午戰爭時期清朝雖說有110萬八旗綠營官兵,卻不中看也不中用,能戰的新軍只有2萬5千人,而日本卻有12萬機動作戰部隊。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繼續和日本開戰會怎麼樣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全民參戰,全面捐款,財政上已經捉襟見肘。所以說日本有吞併中國的野心,卻沒有這個實力。日本則是在賭,清政府會在甲午戰爭失敗後不敢繼續開戰,選擇投降。結果顯而易見,日本賭對了。

清朝的軍力與工業水平和日本相差不大,戰略縱深更是超出日本,如果打下去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差就差在政治制度和領導水平上。慈禧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不停戰,是滅滿族統治的這個國家,停戰,是保住滿族對這個國家的統治。賠款割地,當然很難過,但是滿人依然統治著中國,這已經是讓滿清統治者做夢都可以笑醒的結果了。

繼續打下去,中國雖然還在,但是清政府肯定是沒有了


班副講歷史


甲午戰爭可以說是清朝所有對外戰爭的最大恥辱了,被一個自己一直瞧不上的國家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而且還是在自己擁有亞洲第一艦隊的情況下,這應該是當時除了日本人認為可以勝利,別人都沒有想到的。但是失敗了,敗的還很徹底,耗費十幾年心血打造的亞洲第一艦隊全部覆沒,實在令人痛惜。那麼甲午戰爭後,清朝不同意與人本談判,日本能把清朝消滅麼?我說這是不可能的。

戰爭打的是什麼是一個國家的國力一個國家的國民意志,那麼在當時清朝(應該是大清帝國)和日本的是什麼情況呢?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爭的後期北洋水師已經被打殘了,日本已經在在山東登路,並且也已經佔領了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威海衛,解除了北洋水師的武裝。完全控制了附近所有的炮臺,日本陸軍完全可以和海軍配合向南進攻北京。在北方的戰爭主要是路上的戰爭日本已經佔領了整個遼東半島,尤其是佔領了堅固的旅順要塞。這個要塞是清政府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打造的拱衛京師的一座堅固要塞,與對面山東的登州共同構成了渤海灣的一道屏障。旅順要塞的陷落完全打開了進入渤海灣的通道,日本聯合艦隊可以毫無阻攔的進入渤海直到天津。如果戰爭繼續推進的話,應該是一路日軍從北面攻打錦州山海關,進入關內。南面日軍應該會從山東進攻。日本的聯合艦隊會在水上配合或者直接進攻大沽炮臺。

但是日軍的進攻態勢完全緩和了,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2月日本完全佔領遼東半島,短短半年的時間日軍就從漢城打到了東北的營口,轉戰一千多公里的戰線佔領了朝鮮以及遼東半島以及山東半島的一部分,兵力損耗以及補給線都很難為計。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建立起了自己的現代化軍隊,但在當時也就是有6個常備師團以及一個近衛師團和20多萬的預備役部隊。在整個戰爭中也只是投入了17萬部隊,面對廣大的佔領區這點部隊很快就捉襟見肘。還有後勤保障,由於這麼長的戰線後勤到現代都是一個難題,有人會說怎麼不在佔領區掠奪。在當時的東北可沒有後來張作霖的時候那麼富裕,當時東北也就是剛剛在開發中。由於清政府的“柳條邊”政策東北地區在清政府入關以後都沒有進行開發,在當時中國還是屬於落後地區估計要不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早就讓清政府割讓出去了。中國的主要財富還是集中在東南地區,因此日本撈不到什麼好處。日本國內也出現了危機。

日本為了打這場戰爭已經耗費了一億兩白銀,這其中還有很多的外國借款,雖然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有了很大的發展,積累了很厚的家底但是面對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還是很寒酸的。日本用在戰爭上的開支基本上是自己3年的財政收入綜合,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如果繼續打下去就要大量借外債了,經濟就會被外國人所控制,中國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到現在地步的,日本是不會看到那個局面。只能暫緩進攻,正好這時候中國也做出了服輸的姿態,順水推舟。

加入日本一直打下去的話,他是不會滅掉清朝的,還會自損八百。清朝即使失去了首都,還有很大的戰略後方,只不過相當於八國聯軍事件早了幾年發生吧了,本來八國聯軍也是以日本人為主力。到時候清朝會依託東南的財力還有各處的援軍繼續與日本戰鬥。估計日本早就因為兵力以及經濟原因崩潰了,因此日本不能把清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