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楊東平:再談何為“全人教育”

楊東平:再談何為“全人教育”

楊東平:再談何為“全人教育”

2019年12月8日,第五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先生為“全人教育獎五週年”作致辭稿,由心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伍松先生代為宣讀,結合獎項的初衷及其五年來的發展,深入清晰地探討了“全人教育”的涵義。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首先,讓我代表全人教育獎的兩個主辦方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心和基金會,對本屆獲得提名的四位傑出教師致以最熱烈的祝賀!這個榮譽不僅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也是屬於大家的,屬於每一個為實現理想而在教育第一線辛勤耕耘的教師!

不知不覺,全人教育獎已經是第五屆了。逢五逢十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大數,提示我們可以進行一些階段性的盤點和小結。我們看到,在這五屆評選中提名並獲獎的20名教師當中,小學教師14人,中學教師6人;男士12人,女生8人;按學科分的話,語文老師12人,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等5人,其它學科3人;按城鄉分,則城市19人,鄉鎮1人;如果按區域分,東部17人,中部2人,西部1人。由於樣本的總數仍然過少,所以這樣一個簡要的輪廓,並沒有更多的解釋意義。

儘管已經五屆,每次評選真正令人困擾的,仍然是這樣一個基本問題:究竟什麼是全人教師?如何把握和理解這一標準?5年前在設立全人教育獎時,我們確立了這樣4條標準:

擁有一流的專業素養和健全獨立的人格;

尊重並愛每一個學生;

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終身學習能力;

啟發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已經體現了全人教師與教學名師、教書育人獎、道德楷模、先進工作者等的區別。但是,在五週年之際,也許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深化和清晰對全人教師的認知,從而發揚光大全人教育的理念。

在終評會上,有評委提出了一些可能更具操作性的評價指標,例如:

在某一學科領域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並有一定的創新貢獻。提出了重視教育創新的維度;

在班級、學校之外,具有一定的公眾影響力。也就是說,從狹義的“教書匠”演化為有社會擔當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大先生”;

在當下教育的大環境中,能致力於構建一個良好的小的教育生態,即從應試教育“突圍”的努力和能力。

這都是對全人教師的內涵有效的詮釋和補充。

最終,我們還是要對“全人教育”的理念有更清晰的認識。顧名思義,全人教育意味著以人為本,培養完整的人,整全的人,英語為Holistic education,是對教育的人文性、科學性、完整性的追求。“全人教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自然主義、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作為對工業社會科層制、理性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影響的反撥和矯正,讓學生的個體生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續的成長,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

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者之一雅斯貝爾斯認為:教師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種能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全人教育持一種整合的學習觀,更注重意義而不是信息,重視經驗學習,重視社區和民主,重視人的心靈和精神的發展。認為學習不僅是智力發展的過程,也是人的身體、情感、精神等各方面發展的過程;認識到人有多種學習和認知的方式;整合學習的核心是聯繫,是認識世界萬物之間的廣泛聯繫;因此,這種學習依賴於一定的情境,需要創設學習型社區;指導整合學習的教師必須是全人教師。

全人教育的理念高懸了幾百年乃至幾千年,人們對更好的教育探索和實踐從未停止。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第五屆全人教育獎提名獎得主(左起)趙查、鄭英、陸平及本屆全人教育獎得主王耀楊

全人教師評價的一個難點,是對教學學科的思考——在分科教育的現實中,學科教師如何成全“全人教育”?本屆全人教育獎獲得提名的老師,以他們的實踐做出了回答:全人教育不在於學科,而在於超越學科,超越知識,關注人的發展。

人們對王耀楊老師的疑問,他到底是數學老師還是閱讀老師?人們對陸平老師的評價:她到底是信息技術老師還是人文老師?答案是:他們是全人教師!這在某種程度上凸顯了本屆提名老師的特色:人文與科學的融合。

在王耀楊看來,數學老師不能只把數學教學看成一種單純的技能分享過程,而應該視作學生全面成長的平臺。陸平老師的名言“課堂是用來創造的”,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和永遠也學不完的知識,陸平選擇了“信息技術+人文”學科融合的教學創新,以學生和社會需求為中心,衝破學科壁壘,聯通知識。她說如果信息技術課所剩的只有“工具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教師和學生勢必淪為“無根”的流浪者。

趙查老師的語文教學不拘一格,經常融合語文與音樂、語文與美術這些相關的學科,激發學生的興趣,趙查老師熱愛音樂,他認為語文作為一種語言藝術與音樂藝術有著很強的關聯。

鄭英老師身體力行以美為育,鼓勵、發現學生的美,讓學生站在舞臺中央獲得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一線教師最大的困惑是: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如何實施全人教育?良好的教育理念如何與知識點、分數等一般目標相結合?這無疑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智慧的巨大挑戰,也是我們這個評選的現實價值和意義。每一個全人教師的優勝者,都是在這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糾纏中破繭成蝶、脫穎而出的,使我們看到第一線的優秀教師是如何力所能及地變革我們的教育現實——

從兒童和學生的立場出發,也是面向未來的價值。而且,破繭之後,他們仍在跋涉飛翔,姿態萬千。

馬玲老師作為首屆全人教育獎獲得者,是“全人之美”課程核心設計者之一。她的影響力已經不止於南明教育集團的學校,而是直接輻射到了40多所學校聯盟學校以及更多心嚮往之的學校和教師。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首屆全人教育獎得主馬玲

陳耀老師,五年來獲獎的唯一一位小學科學老師。他發起的“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項目,已經發展到300所學校,團結了100多位種子老師,影響了超過一萬名老師。

張軼超老師主動離開上海最頂尖的國際學校,成為一名初中後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校長,艱苦地踐行著他教育公平的理想。

徐莉老師的《未來課程想象力》一書,已成為中小學創新教師的必讀讀物。

樊陽老師依然帶領學生行走中國大地,讓生活“處處是杏壇”。他的人文公益講壇,進一步衍生出教師行讀共同體。兩年多時間裡,發展到了全國16個省市的61位老師。作為樊陽和他的團隊28年人文行走的結晶,即將出版發行五冊之巨、洋洋大觀的《行讀中西的人文課》,“既貫穿經典的閱讀,又關注文本背後社會與思想的演變;把作家作品始終放在人類文明演進的大背景下品讀;同時進行中西方空間上的比較,並把文學、歷史、地理、哲學有機融為一體。”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第二屆全人教育獎得主樊陽

錢峰老師從格物致知開始的“萬物啟蒙”,從一所學校的一門課程,漸漸變成一個肩負著高大文化使命的通識教育空間,連接、衍生了跨學科、文化啟蒙、母語探究、全人教育、項目式學習、體驗式教育、多教師協作、跨社區教學、研學旅行等眾多概念。“萬物啟蒙”聯盟和實體的“有光教育空間”正在走向全國,成為社會化學習、社區化學習的一個樣板。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第二屆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獲得者錢峰

三葉草故事家族的周其星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發起了“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三年多來,有超過10000個班級先後加入過讀寫計劃,有超過百萬人次的學生通過百班千人的平臺開啟他們閱讀的世界。

還有來自臺灣的張輝誠老師,他多年來孜孜不倦、精力無限地推廣“學思達”教學法,與“填鴨式”教學對著幹。他說起在北京看到一些創新學校的老師,彷彿重新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主要差別在於,二十年前我是一個人孤軍奮戰;現在的他們則是集結一群有志之士,同聲相應,一起努力”;“在‘學思達’的團隊裡,沒有‘曲終’,更無‘人散’。每一次相聚,大家變得更紮實、更緊密。每一次依依不捨的道別,我們更清楚明天努力的方向,回到自己課堂上,我們更篤定地堅持。”

杨东平:再谈何为“全人教育”

▍第四屆全人教育獎得主張輝誠

第一屆到第四屆全人教育獎的其他獲獎老師,華應龍、朱愛朝、賁友林、常麗華、蔣軍晶、胡紅梅、周春梅、周益民,也都以各自的方式點亮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和學校,成為全人教育的同行者。請相信我,每一位獲獎者的故事,都彰顯了回到“人”的教育的精彩絕倫和美好無比。

在這些獲獎教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並不如意的教育環境中,一個一線老師可以走得有多遠!教育如同它應有的本意那樣,如春風化雨,澤被天下;如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就是我們願意繼續開展這一評獎的信心和動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心和基金會的態度一如既往,就是要“樸素而隆重”地把全人教育獎辦下去,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要讓大家能夠記住這些喚醒靈魂的靈魂。

最後,我想用陸平老師的詩句作為結束:“最想做一條清澈的河流——靜靜地流淌,流過稻田,穿過田野,來到校園,奔向遠方,滋養萬物。”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