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陵還有多少座沒有被盜?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大家知道明朝有幾處皇陵嗎?清朝有幾處皇陵嗎?通常我們熟知的南京的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其實遠不止這幾處。

明朝一共有5處皇陵

(ps:南明的那些沒有計算在內,因為戰亂,規制太低)

知道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是普通人,知道鳳陽明皇陵的是有點知識儲備的,知道盱眙明祖陵的就是愛好明史的,如果知道第五座明皇陵,那麼你就是歷史達人!

明朝第五座皇陵就是湖北鍾祥的明顯陵!

前四處都很好理解,那麼為什麼在湖北還有一處皇陵呢?這就是明朝嘉靖皇帝搞出的“大禮儀”事件,朱厚總成功將他父親由“興獻王”抬升為“興獻帝”,請入太廟,而原來的興獻王墓也升級為明顯陵。

這邊只討論真正的皇帝陵寢,即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

明朝皇陵是歷代封建王朝保存最完整的,總共14座皇陵,統統沒有被盜過,其中只有萬曆皇帝的定陵因考古挖掘打開了地宮,其他皇陵地宮都沒有動過。

再來看看命途多村的清朝皇陵

清朝一共有3處皇陵,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

關外三陵是指永陵(清祖陵)、福陵(努爾哈赤)、昭陵(皇太極)。

這三座皇陵都沒有被盜過。

清東陵,清朝入關之後修建的第一處皇陵,分別是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共5位皇帝的陵墓,此外還有孝莊太后的昭西陵、順治皇后的孝東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東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

清東陵中除了順治的孝陵外,其餘的被盜過,清東陵一共遭受3次浩劫:

第一次就是東陵大盜孫殿英動用軍隊轟開了慈禧、乾隆等人的陵墓,大肆盜掘;

第二次是日本投降後,東陵區域無人管理,遭受土匪等盜掘,康熙、咸豐、同治等陵墓被粗野破壞,甚至康熙等人的屍骨都扔出棺外;

第三次是解放戰爭後期,清東陵再次被盜,因為前兩次已經盜走了大量文物,這一次基本上是掃蕩式的盜墓,能搬走的全部搬走了。

清西陵,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處皇陵,傳聞是雍正因為篡詔登基不敢到地下見康熙,所以另外選址修建了皇陵,一共有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以及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另外溥儀後來也遷入了清西陵。

清西陵四座皇陵之中,雍正、嘉慶、道光陵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地宮也未打開。

光緒的崇陵在民國年間被不知身份的土匪盜掘,裡面的文物已經遺失。

現在看來,雍正當年的決定多麼有先見之明!

那麼為什麼同處亂世,明朝皇陵就未被盜呢

其實,說到底還是民族情結在作怪。

在孫殿英這些盜墓賊看來,明朝皇帝那是我們漢人的皇帝,是我們的老祖宗,而清朝不一樣,那是外族的,他們的陪葬品都是搜刮我們漢人的,所以他們盜墓盜得心安理得。

另外皇陵不像其他普通陵墓,一般的盜墓賊還真的無從下手,歷史上皇陵被毀都是在戰亂期間亂軍所為,比如說像孫殿英盜慈禧墓,必須要用火藥炸開石門才能進入。這樣在客觀程度保存了明朝皇陵。


榮耀歷史


熟悉北京的朋友一定知道,北京現在有一個很著名的景點叫十三陵,這其實是明朝的皇家陵園,裡面有十三座明朝皇帝的陵墓。其實每個朝代皇家都有自己的陵園,就和我們普通人家的祖墳性質差不多。清朝的皇家陵園有兩座,就是清東陵和清西陵。但是大家知道嗎,清東陵和清西陵在被保護之前已經被盜墓者盜取的沒剩什麼東西了。而反觀年代更久的明朝皇家陵園十三陵,卻保存的出奇的完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這兩朝皇家陵園的位置,這是三處皇陵下場不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清東陵在現在的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這兩座陵園距離北京都有一百多公里遠。放到現在我們開車還要一個多小時呢,在古代從北京到這兩處皇陵,怎麼也要走上兩三天。而十三陵呢,古代的時候就在北京周邊,現在則被直接劃到了北京市區範圍內。北京是明清時期的政治軍事重地,駐守的軍隊是最多、最精銳的。盜賊們偷東西一定是找人少沒官兵的地方,或者是官兵不好來的地方,所以北京城內部以及周邊地區他們不敢輕易的冒險,那裡的皇陵也就很幸運的逃過了他們的手。


彬彬侃歷史


清朝的:

孝陵(順治),

清福陵(努爾哈赤),

清昭陵(皇太極),

清泰陵(雍正),

清昌陵(嘉慶),

清慕陵(道光)

沒有被盜。

明朝的:

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皇陵在南京和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所以基本上保存完好。

新中國建立以後,定陵,也就是萬曆的陵,被打開過,遭到了破壞。

其他的大都完整


歷史簡


要想知道明朝和清朝的皇陵都有哪些沒有被盜,首先就要知道明朝和清朝的皇陵都有哪些。明朝的皇陵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明朝的祖陵,位於鳳陽,其餘兩部分分別在明朝的南京和北京,其中南京皇陵葬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北方祖陵則葬有明成祖之後的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的皇陵與明朝一樣,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清朝的關外三陵,即:葬有清朝先祖的永陵、葬有努爾哈赤的福陵和葬有皇太極的昭陵,其餘兩部分位於關內,分別為清東陵和清西陵。這便是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的基本情況。

明朝皇陵有哪些沒有被盜?

那麼明清兩朝哪些皇陵至今沒有被盜過呢?其實明朝的皇陵總體保存完好,只有位於鳳陽的明朝祖陵曾被明末農民起義軍焚燬盜掘過,其餘南京皇陵和北京皇陵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曾帶領“專家”發掘過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除此之外,明朝其餘皇陵都沒有被盜掘過。明朝皇陵沒有被盜掘過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後天保護得當的原因,明朝皇陵修建的非常堅固,並且地下宮殿挖掘的非常深,從發掘的萬曆帝定陵來看,明朝皇陵的 地宮竟然深達25米,這樣的深度增加了盜掘的難度,使得很多盜墓賊無計可施、望洋興嘆,這也是明朝皇陵絕大部分能夠倖免於難的原因。

除此之外,清朝歷代統治者對明朝皇陵的妥善保護也是明朝皇陵能夠得以保存並不被盜掘的重要原因。南京和北京的明朝皇陵一直由清朝歷代皇帝派專人看管,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清朝皇陵有哪些沒有被盜?

相比於明朝皇陵絕大多數沒有被盜的現狀,清朝的眾多皇陵的命運就顯得悲慘多了。清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了多年的內戰和混亂時期,清朝的皇陵因此被大量盜掘,其中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慈禧的定東陵,同治的惠陵、光緒的崇陵都被亂兵和盜墓賊光顧過。尤其是1928年孫殿英的那次盜掘,對於清朝皇陵的損壞幾乎是毀滅性的。

清朝皇陵中沒有被盜的又關外三陵,也就是葬有清朝先祖的永陵和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以及葬有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除了關外三陵外,清西陵中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以及道光帝的慕陵至今沒有被盜掘,而清東陵中僅有順治皇帝的孝陵沒有被盜過。為何順治皇帝的孝陵能夠在清東陵諸多被盜的皇陵中一枝獨秀倖免於難呢?實際上這與傳說中的順治皇帝出嫁的傳言有關,盜墓賊們認為順治皇帝最終出家為僧,並沒有被葬入孝陵之內,他們認為孝陵僅為一個順治皇帝的衣冠冢,說白了就是個空墳,也沒有什麼隨葬品,這樣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使得順治帝的孝陵失去了對盜墓賊們的吸引力。


歷史課課代表


明朝帝陵簡說

明朝皇帝陵主要有三處,分別為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北京玉泉山朱祁鈺的景泰陵。

江蘇盱眙明祖陵、安徽鳳陽明祖陵和湖北鍾祥朱祐杬的明顯陵埋葬的幾位墓主人為後世追認皇帝,並未實際稱帝,所以本文不進行介紹。

朱元璋明孝陵

【朱元璋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獨龍阜,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始建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建成,前後歷史25年。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葬於明孝陵。

明孝陵作為明朝第一皇陵,開創了獨有的陵墓建築風格,直接影響了此後500餘年的明清兩代皇陵的建築風格,形成了獨特的明清帝陵建築體系,所以明孝陵也被稱為“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十三陵

【朱棣的長陵】


【朱高熾的獻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始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建成,共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分別為朱棣的長陵、朱高熾的獻陵、朱瞻基的景陵、朱祁鎮的裕陵、朱見深的茂陵、朱佑樘的泰陵、朱厚燳的康陵、朱厚璁的永陵、朱載坖的昭陵、朱翊鈞的定陵、朱常洛的慶陵、朱由校的德陵和朱由檢的思陵。


【朱由檢的思陵】

景泰陵

【朱祁鎮景泰陵】

景泰陵位於現在北京玉泉山北麓,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的陵墓,原本朱祁鈺在天壽山陵區內也建有陵墓,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後,下令搗毀了朱祁鈺在天壽山的陵墓,而後在朱祁鈺病逝後以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的玉泉山北麓,也就是現如今的景泰陵。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祁鈺天壽山的陵墓被搗毀160餘年後,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個月就駕崩了,但是他的陵墓還沒有營建,把朱常洛葬在何處成了當時的一個難題,最後朝廷把原來朱祁鈺在天壽山荒廢的陵墓重新營建了一番,把明光宗葬入了此陵,也就是現如今明十三陵中的慶陵。

(現今朱常洛的慶陵,原為朱祁鈺的陵墓)

明朝帝陵現狀

可以說,明朝帝陵是歷朝歷代帝陵中保存的最為完好的帝陵,沒有之一(至今找不到的元朝帝陵除外),明朝帝陵除十三陵中的定陵在1956年—1957年被我國考古發掘外,其餘15座帝陵均保存完好,沒有被盜挖。

清朝帝陵簡說

清朝帝陵主要有三處,分別為位於遼寧的盛京三陵(努爾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極的清昭陵和清永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清朝帝陵在建築風格上延續了明朝帝陵的建築風格。

盛京三陵


【努爾哈赤的福陵】

【皇太極的昭陵】

盛京三陵中的清福陵位於瀋陽東北部,清昭陵位於瀋陽北部,清永陵位於遼寧新賓縣,清永陵中埋葬著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清朝自康熙至道光幾代皇帝都多次來清永陵祭祖。

清東陵


(順治帝的孝陵)


(同治帝的惠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馬蘭峪,始建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至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建成為止,前後歷經247年,裡面共埋葬有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五座帝陵以及皇后妃嬪公主阿哥等陵墓共160餘座。

清西陵


【雍正帝的泰陵】


【道光帝的慕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始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至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光緒帝崇陵竣工為止,前後歷經185年,共埋葬有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四座皇陵以及妃嬪王爺陵墓共14座。

清朝帝陵現狀

清朝的帝陵相對於明朝帝陵來說就有點命運多舛了,盛京三陵相對來說保存較為完好沒有被盜掘。

清西陵中除了光緒帝的崇陵在1938年被一夥身份不明的匪徒盜掘外其餘陵墓均保存完好。

最慘的莫過於清東陵了,清東陵先後遭遇兩次盜掘,第一次是在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挖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這還不算最慘,最慘的時候是1945年,當時八路軍冀東軍區王紹義受指示並帶領一眾人馬對清東陵進行長達三個月的盜掘,除順治帝的孝陵外其餘陵墓全部被盜。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哦!


小何嘮史


沒被盜過的清朝皇陵:

1、孝陵,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於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墓。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2、福陵,福陵位於瀋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於此處。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楊魯山遷來此處。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佈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

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闢作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保存完好。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於瀋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1982年國務院公佈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泰陵,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於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5、昌陵,清昌陵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的陵寢,位於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聖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

6、慕陵,清慕陵即為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陵寢 ,位於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 。慕陵在清東陵、清西陵中,規制比較特殊,基本上不遵從祖陵制度,簡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規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

沒被盜過的明朝皇陵: 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皇陵在南京和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所以基本上保存完好。 新中國建立以後,定陵,也就是萬曆的陵,被打開過,遭到了破壞。 其他的大都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