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對於洪家疃村名的演變,現在公認的過程是從“徐家壩”到“清水塘洪”,再到“洪家疃”。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可能與我們想象差別很大。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洪姓自徽遷巢發生在元末明初,但他們最初並不居住在現在洪家疃的位置,而在村東清水塘(陷衝西側)西南的高坡上,現在那裡的地裡還有很多碎瓦片。當時就那麼幾戶人家,可能就沒有名字,或者叫“清水塘洪”村。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清初莊姓因某種原因,短時間內集體搬出,留下閒置的房屋和大片耕地,洪姓趁機搬進徐家壩村。最初洪姓的中心以村北為主,並在村北修建了洪氏祠堂。隨著洪氏宗族的壯大,逐漸在村莊占主導地位,他們開始向村南擴張,還在村南重新建造了更豪華的洪氏祠堂(1804年)。可見這個時期洪姓勢力已經較大,而徐姓人口並沒有明顯增長,村名“徐家壩”逐漸被“清水塘洪”替代就順理成章了,而村邊的水壩自然就改叫“清水塘”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巢縣誌》中羅列了烔黃地區所有村名帶“疃”的村莊,並沒有見到洪家疃。縣誌顯然不會出現遺漏的情況,可見當時村名不可能叫“洪家疃”,那時應該是從“徐家壩”向“清水堂洪”過渡的階段。

“清水塘洪”使用時間較長,其命名方式和其它洪姓聚居地“山尾洪”、“松柯洪”、“田埠洪”、“油坊洪”和“上洪”並無二致。在《洪氏宗譜卷二 藝文類》中,劉原道父親劉覲璋1874年的一首七律,題為《同治甲戌西黃山下洪村口占示晴曦內弟》,劉原道的弟弟劉原泉1914年的一首七律叫《甲寅冬為叔容舅父暨舅母張太孺人卜葬老人院夜宿清水塘村感賦》,說明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村名仍叫“清水塘洪”。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我國北方地勢相對較為平坦,村落的規模一般較大,聚居的人口也比較多,多以“屯”、“疃”命名;南方地形複雜,以丘陵地區和山區為主,村落的規模一般較小,聚居的人口也較少,很少以“疃”命名。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疃,tuǎn,村莊”, 並未說明村莊大小與村名能不能帶“疃”字之間的關係。從南北地名的差異上,我們似乎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相對大些的村莊才能稱“疃”。合巢地區稱“疃”的幾個村莊,劉家疃、王家疃、九黃疃、張家疃,一個比一個大,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隨著洪姓人口的繁衍,張姓的遷入,村莊規模逐漸擴大,與張家疃等村莊一樣,有了“疃”的規模,洪家疃自然也就有資格叫洪家“疃”了。“疃”字最早出現於民國丁巳年(1917年)《洪氏宗譜》卷首的一幅圖中,洪家疃位置標註著五分洪之一的“疃分”,可以理解為此時村名中含“疃”字。也就是說,民國初年,村名是從“清水塘洪”到“洪家疃”的過渡階段。當然由於老百姓的使用習慣,村名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清水塘洪”或“洪村”和“洪家疃”,在一段時間內也可能同時並存,直到現在周邊村莊有些老人還喜歡把洪家疃叫清水塘洪。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在公開的資料中,我見到最早的完整的“洪家疃”三個字,是在黃埔軍校(1924年創建)登記學員的地址一欄中,顯示為“長源鎮(現黃麓鎮)洪家疃”。這時“洪家疃”的名稱在民間和官方應該已經統一了。

魅力巢湖:洪家疃之名到底始於何時

所以洪家疃村名的變化過程應該是:清朝以前叫“徐家壩”,清初由“徐家壩”向“清水塘洪”過渡,清中期叫“清水塘洪”或“洪村”,光緒末年向“洪家疃”過渡,民國初年逐漸固定為“洪家疃”。可見具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洪家疃,真正叫“洪家疃”這個名字僅僅百餘年。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