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引言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方面記錄一段歷史的方法,而也正是這些史料證據為學習歷史提供了便利。而對於現在的中國古史研究,石刻史料中的墓誌史料則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北朝中的墓誌對歷史研究就尤為重要,因為其墓誌主人大都為貴族人士。

懷著對歷史的一種好奇之心,發現墓誌不僅與當時墓誌主人的人生經歷有關,也反映了當時朝代的政治面貌,更是這個朝代政治走向的一個表現。從這方墓誌之言中去尋找真實的歷史,也更為深刻地理解政治史的形成。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墓誌銘文

本文主以《元淵墓誌》所提供的歷史信息,去探究元淵在六鎮之亂後的事情,另外就是從《元淵墓誌》的政治語境中,去思考北魏六鎮之亂爆發以後的政治該如何行駛,進而把握北魏這一段歷史的大概脈絡。

《元淵墓誌》實記

《元淵墓誌》是出土於洛陽 而在墓誌中寫明瞭墓誌主人的基本情況:墓誌主人是元淵,他死於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十月二日,在孝昌三年十一月廿午日葬。墓誌中還寫道了元淵的人生經歷(是元淵在朝廷入仕的具體細節),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述。

在此篇墓誌文中,發現了一些非比尋常的文刻現象:在這篇墓誌文中,竟然不見記錄有贈官一事,而僅僅是記錄了元淵的任官情況。這與北朝的普遍墓誌記錄是有出入的,也就恰巧證明了《元淵墓誌》的不尋常。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史書——《魏書》

根據《魏書》等相關史書的記載,元淵是喪命於六鎮起義的流民之手,與元淵一同的還有章武王元融,而相比於元淵墓誌文的撰寫,元融的墓誌寫明瞭贈官的相關問題,在他的墓誌中是這樣寫道:“追贈使持節、事中、司空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領雍州刺史,王如故,特加後部鼓吹。”

而元融的墓誌中贈官記錄的缺失,就表現了在元淵下葬時,朝廷還是沒有給予其贈官以示褒獎,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風雲呢?

《北齊書》曾有這樣的記載:“魏廣陽王淵北伐,請為鎧曹,及為定州刺史,又以為府佐。廣陽王為葛榮所殺,元徽誣其降賊,收錄妻子,遊道為訴得釋與廣陽王子迎喪返葬。”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北魏孝明帝

《北齊書》中的這段記載是在元淵死後,廣陽王家所遭遇的事情的直接寫照。雖然元淵是被起義之人葛榮所殺,但是朝廷卻在元徽的一面之詞下,就判定元淵為叛賊,元淵家人更是遭受到“莫須有”的懲罰。而這裡的“妻子”該是指元湛之母以及元湛,因為元湛是跟隨父親北伐的,而在當時也是與父元淵同在葛榮營中,所以也被封為“降賊”(這樣的推斷較為符合史實)。

那元淵的“降賊”稱號是有心人的異樣之詞,那為什麼朝廷也只是在宋遊道的反覆奔走下,將元淵妻子釋放,而對於元淵的所遭受的不公的評判也是在河陰之變後才得以平正。那元淵之死的真實歷史是怎樣?

元淵之死

在孝明帝正光五年時,沃野鎮的民眾破六韓拔陵反叛,也正式拉開了“六鎮起義”的序幕。元淵作為朝廷委派的平亂者在與葛榮的較量中,因兵敗而被俘,後被葛榮殺害。為何元淵就被葛榮殺害了呢?根據史料的記載是因為叛亂的鎮民看到是元淵,都十分高興,也正是因為如此惹自立的葛榮不快,繼而殺之。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元淵平亂時的地方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呢?從《元淵墓誌》和相關史料記載,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元淵在進行北伐過程中,收穫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了肯定,而從中也是彰顯出元淵相當的軍事才能:設伏兵破六韓拔陵,後又降服二十萬餘起義鎮民。這些軍事方面的成就,大大增長了元淵在軍中的威望。

第二是在降服起義軍後,元淵向朝廷建議在起義鎮中設郡立縣,安置降服的軍民,並給予一定的救濟,但是元淵這樣的建議並未得到朝廷的採納。雖然建議沒有得到實施,但是元淵卻贏得了降民們的信任。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六鎮起義圖

第三就是元淵上奏希望可以將“鎮改為州”,這樣可以恢復鎮民的自由之身,也會間接將六鎮起義之勢降至最小化(六鎮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六鎮鎮民的自由之身被束縛,而成為賤民身份)。元淵這樣的建議很是符合起義鎮民的心聲,在這樣的情況下,起義軍自然是將元淵看成是自己最為信任、可靠之人。

而從《元淵墓誌》對元淵深受鎮民愛戴一事,也可以間接看出朝廷對於六鎮邊遠之地的不管不顧,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就將六鎮視為是防禦邊塞,將鎮民的生命自由置於無謂之地,這也是導致六鎮起義,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源頭。

在《元淵墓誌》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實秉貫日之誠,橫有改書之謗”。其實這句話所針對的就是前面所說的誣陷元淵之人——元徽,這裡就顯示出了關於元淵一方的立場,將元淵之死歸結於元徽對元淵的誣衊。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六鎮鎮民

元淵之死並非只有元徽的“莫須有”的罪名,還有就是元淵本人的原因,那就是前面所講的在降服鎮民起義中,與其他鎮民的關係是相對友好的,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淵沒有很好的與朝廷相關部門,這也是他被朝廷“丟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魏那些事

下面就是關於在瞭解元淵的相關事蹟或者是《元淵墓誌》後,北魏的政局變化,也就是在與河陰之變相關的相關問題。大致就是在爾朱榮的扶持下,孝莊帝繼位皇位,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孝莊帝也是不甘成為爾朱榮的傀儡,在530年時,孝莊帝將爾朱榮手刃於明光殿。後爾朱氏在533年時被晉州刺史高歡消滅。

而高歡在永熙三年時,逼走了孝武帝,擁立孝靜帝,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從側面而言,《元淵墓誌》對當時的政局發展做出了鋪墊,以下將從元淵墓誌中所透露的信息,對北魏的政治階品進行略要的概述。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爾朱榮

其實從北魏的墓誌銘中,我們不難發現以“官”為主的思想,一整套政治階品就顯示出了當時對於入仕的一種潮流,而本篇的重點《元淵墓誌》中也是毫不例外的從墓誌主人的任職情況進行描述。眾所周知,在北魏時期最為重要選官制度的就是九品官人法,這是北魏沿襲漢族的選官制度,也是重視鄉品在選官中的重要作用,其實九品官人法也是魏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複製粘貼。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北魏官員

從《元淵墓誌》中表現出來的是北魏時期門閥士族的“”壟斷政治”,而元淵隸屬於高等貴族行列,所以要探究的就是北魏中關於宗族政治的階品。而在宗族政治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關於自己的家庭背景,這是影響政治分配的重要依據。

並非所有的賜予都是讓你飛向雲端,也可能會讓你永墜地獄。元淵在這個上面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元淵也是北魏政治發展的犧牲品,是在北魏當時多重矛盾下無法兼顧的,而這種為官制度,也是北魏最後葬送的重要政治原因。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高歡

《元淵墓誌》的發現為考察北魏政治提供了有效的線索,本文從《元淵墓誌》所隱含的政治細節出發,將原來靜止不動的墓誌賦予新的內容,也對北魏政治格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北魏的貴族墓誌有著當時具體的政治語境,也是當時特定的政治思維的表現。北魏時期的門閥化主導著政治、文化、生活的漢化。

簡言之,《元淵墓誌》是廣陽王一方對朝廷對廣陽王家實行處罰的不滿,這就是一種沉默式的抗爭,也表現出對北魏政治的一種無言的反擊,另外這些難道不是對朝廷和元徽方專權的一種深痛惡覺?

從《元淵墓誌》看北魏那些事:以“志”為線,可以知興衰

六鎮之亂

結語

筆者對《元淵墓誌》,自覺是在北魏那個時代變革發展的一種政治性結果,而元淵則是當時那一群特定人群的代表,如果要真實切入其中,就不能將其片面化,而應該要從當時的政治整體出發,從大環境下來看,二者是不可分開的。

馬克思曾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所以歷史政治的發展變化,是在多重因素下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