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滑县:八年前挖出800多年古代大船,为保护文物进行回填掩埋


河南省滑县,八年前挖出800多年古代大船,与《清明上河图》虹桥下的船几乎一模一样,为保护文物进行回填。

河南省滑县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是享誉全国的“豫北粮仓”。滑,三点水加一个“骨”字,表明古人有骨气战胜水患频发的大河。自春秋战国至北宋末年,滑县一直位居“大河故渎”——黄河故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黄河保持着密切关系。

据水利资料记载,黄河下游两岸大规模的筑堤开始于战国中叶。筑堤以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即《汉书•地理志》中的大河。北宋前期决口多集中在南岸滑县、濮阳一带,决口后泛道以东流为主,后期决口多集中在濮阳、大名一带北岸,决口后泛道以北流为主。宋朝南渡后,金明昌年间,即公元1194年,黄河改道离开浚(今河南浚县)、滑(今河南滑县)故道。


八年前,在河南省滑县城关镇寺庄村西南角,当地建筑施工时发现一艘古船。文物考古人员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在古船的旁边又发现一条古船。滑县宋代古船的发现,入围“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滑县的“宋代古船发掘”项目备受考古专家的关注。据介绍,一号古船全长25.5米,船型较完整,构件多遗失;二号古船残缺,船体残长23.6米,各种构件基本完整。

经考证发现,两艘船与《清明上河图》中穿越虹桥的那艘船几乎一模一样。两艘古船系黄河改道而遭人为遗弃的黄河货船,是黄河水运繁荣的实物见证。从船体木料加工工艺看,这两艘船在制作中使用了“框架锯”,而“框架锯”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

这两艘黄河货船,时代早、体量大、保存相对完整,是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古船标本,为研究黄河古文化、黄河的地质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两艘古船虽然比南海一号小,但两艘内陆出土的古船,与造船技术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两艘古沉船相比,其规模毫不逊色,且其年代比南海一号、南海二号早。

据悉,由于黄河改道,使滑县宋代古船迅速在黄河尘沙下脱水隔氧,才得以在地下埋藏800多年,而完整保存下来。其后,由于展示技术条件受限制,为保护文物,人们对宋代古船进行了回填掩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