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以前叫“相好的”,後來叫”異性朋友“,再後來直接叫:“替補”

導讀:在中國文學史上,詞語不段的演化。隨著時代發展,詞語的意義和意思也就不同。在近代史上,有些詞語意思似乎演變得更快。詞語“變臉”也就不難理解。下面我們來盤點下演變比較有意思的幾個詞語。

開工:

從前什麼工廠開工部搞個“開工典禮“側重的是“開工”。後來變成“嘉賓剪綵”,吹吹打打很熱鬧,但借的是名人名氣,重在“嘉賓”。如今又進步了,凡事都弄個“新聞發佈會”,看重的是炒新。

以前叫“相好的”,後來叫”異性朋友“,再後來直接叫:“替補”

招呼:

過去人餓怕了,見面:“吃了嗎?”後來好見面是:“喂,你好。”下鄉知青習慣問:“哪個屯子的?“80年代時興問:“下海沒?”如今最時髦的招呼是:“哇塞。”合資企業的白領們乾脆一聲沒有,見面學歐美人,雙肩一聳,嘴一咧,眼一翻,同時雙手下垂,掌心向外那麼一伸,定格。

聽意見:過去徵詢群眾反映叫“聽聽意見",帶著謙虛。接下來叫“瞭解情況”,嚴肅了許多。如今叫“滿意大調查”——不滿意的就不調查了,怪省事的。

以前叫“相好的”,後來叫”異性朋友“,再後來直接叫:“替補”

廠長:

60年代叫“廠長”,70年代叫“頭頭”,80年代稱“經理”,90年代改叫“老總”。現在連8個人的豆腐坊一把手,名片上也印著“總裁”或“首席執行官”。

以前叫“相好的”,後來叫”異性朋友“,再後來直接叫:“替補”

情人:

早先把夫婦之外的異性朋友叫“相好的”,挺熱乎的稱呼。接下來大家有文化了改稱“異性朋友”,再聊著就心裡不發虛了”,現在乾脆叫“情人”。還有個洋節日幫著“公證”,而其正在加大大力量在於向正牌的丈夫、妻子們叫板:怎麼樣?動一動,我就場外換人,替補球員已站在場邊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