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到底指的是現在的南京還是揚州?

揚眼


其實,江南這個概念,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唐詩宋詞所構建出來的文化江南,另一個是現代的新江南!

如果說是現代的新江南,那肯定不包含現在的揚州,沒有這個經濟水平就不要去參與,讓一大票經濟發達的城市們去佔C位去。

但是,如果說是唐詩宋詞裡面的江南,那就只有現在的揚州能夠擔當核心了。

當然,這是最早的唐詩所構建的文化江南,到了明清時期,蘇杭發展起來了,文化江南的概念擴大,蘇杭囊括了進去。

網上現在對揚州是不是江南爭論不休。就是沒有搞清楚到底說的是現代的新江南還是唐詩裡的文化江南。

更有甚者,甚至說“煙花三月下揚州”下的是南京或者蘇州甚至杭州等等,這很有趣,還有一種質問聲色峻厲:揚州分明在江北,怎麼會是江南?!

實際上,這種聲音把“在”與“是”混為一談了,或者說,他們“小”看了江南。

揚州在長江以北,這是任何一位小學生站在地圖前都可以作出的判定。這屬於地理常識,古人也知道。

隋煬帝在《泛龍舟》中說得非常清楚:“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若單從地理角度考察,今天江南核心區域蘇州也不在江南,而是江東。“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現成的例子。這江東便是吳中(蘇州)——項羽早年起兵伐秦之地。

真正的地理上的江南,倒是長江中游南岸區域,如此說來,是不是有些可笑?

拋開地理概念說揚州,就回到了爭論的焦點。以揚州為江南,首先它是一個文化概念。

唐代詩人杜牧在詠揚州二十四橋的詩中謂:“秋盡江南草未凋”,在揚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詩人當然知道長江在什麼方位;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位江西人依然把揚州視作江南;明代狀元楊升庵在《浣溪紗》中雲:“江都猶唱寶兒憨,斷腸春色在江南。”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揚州……前幾年,蘇州大學範伯群教授和臺灣學者陳信元先生合作發行了一套叢書《名家廣場·江南風情》,展現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紹興五城文化風貌。視揚州為江南,蘇州大學的範先生會不知道揚州在江北?

隋開皇九年,隋文帝正式改“吳州”為“揚州”,這裡的這個揚州,就是現在的揚州!如果揚州當時還沒有金陵繁華,隋煬帝怎麼會去揚州?

早在西漢時的廣陵,就有十四萬人口了(有史書記載),可見繁華之一斑。

從春秋起,揚州就是玉石雕刻加工中心,揚州周邊方圓千里可沒有玉石礦,既然(金陵)南京或者蘇州杭州值得“煙花三月”去觀賞並且更加值得“腰纏十萬貫”去消費的話,為什麼玉石中心不是在南京等地?揚州不繁華的話,手工業會發達?沒有大量的富人定居揚州使得財貨相聚,會有這樣的玉石消費能力?蘇州在唐宋時候被古人稱為江東,蘇州經濟的發展,是在明朝中期開始的,崇禎年間的《吳縣誌》,對閶門一帶的繁華夜景有這樣的描繪:“千家燈火似揚州”,如同今天形容蘇州無錫是小上海一般;那麼杭州呢?那要等蘇東坡去修蘇堤然後再等待南宋改造發展了…

從隋朝開始,歌詠揚州的詩詞開始越來越多,幾乎所有關於揚州的柔麗詩句均出於隋後:什麼“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還有死都要死在揚州的“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唐朝),什麼“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宋朝)等等等等,光唐詩就百首以上,唐詩宋詞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錢塘,蘇州是姑蘇,而揚州處處都有名,廣陵,維揚,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詩宋詞中出現!還有《資治通鑑》裡著名的那句“揚一益二”,這句話可是在唐朝出現的,可不是說的隋朝以前的九州之揚州省!“揚一”說的就是現在的地理的揚州。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揚州歷代詩詞》,煌煌四卷,收錄了兩千多位詩人近兩萬首詩詞,其中唐代詩人150多位,詩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編錄者還是特別說明,這只是按照既定標準選錄的作品,並且還不可避免有遺漏的情況存在。

揚州的琢玉工藝源遠流長,據相關史料記載,揚州的玉雕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書經·禹貢篇》中有"雍州貢琳琅"、"揚州貢瑤琨"的記述。1977年在揚州蜀崗,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處,證明在夏代時的揚州一帶已有了玉器製作工藝。

請注意:這裡的“揚州貢瑤琨”裡面的揚州,絕對是九州之揚州省的概念!而不是當年的廣陵(今揚州)

可是至少從西漢到到今天,玉石中心為什麼都一直是在現在的揚州?有疑問的可以查找一下當年“揚州省”的範圍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還有哪裡是玉石玉器中心?就是今天你去烏魯木齊的大巴扎,當地的維族商販都在吆喝“和田玉,揚州工”,話說古代從和田運送到揚州,可是個龐大的工程。

玉器在中國古代,絕對是大宗的奢侈品,而這個奢侈品中心(消費中心)就設置在現在的揚州,所以可以這麼說,當年的九州之“揚州省”的精華,就在現在的揚州,也只有現在的揚州才能有資格使用“揚州”這個名字。

所有的事物,都不會孤立的存在,比如幾百首的詩詞歌詠揚州,但是,玉器中心卻在南京,揚州菜系卻出現在蘇州,服務業鼻祖的三把刀誕生在杭州,如果這樣的話,這個詩詞肯定不是歌詠現在的揚州了!一定歌詠的是“揚州省”的廣大區域!

所以,雖然有千百首詩詞歌詠揚州,還要看這些大詩人是為什麼歌詠?——其實唐詩中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因為揚州的繁華!

李白從成都長安洛陽一路走來,走過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地方,是見過大世面的,揚州要是不繁華到令他驚歎,李白是詠不出“煙花三月下揚州”的。

揚州繁華了兩千多年,富人聚集,孕育出了揚州菜系;孕育出了有”三把刀”之稱的服務業鼻祖;漆器中心、古琴中心和奢侈品中心的玉器中心也一直都在揚州;唐詩宋詞歌詠的,也是揚州,揚州是文化江南的核心,還有什麼疑問呢?

2007年第三期《中國國家地理》在卷首語中提出並解答了一個問題:江北的揚州為什麼算江南?文中介紹:“把揚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揚州與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說揚州曾經比江南更江南。大運河畔、長江邊上、東海之濱的揚州,她的繁華、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臺、她的詩詞歌賦、她的琴棋書畫都和江南的蘇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把揚州當江南來吟詠就可以理解了。” 專輯同時提出,就文化區劃而言,揚州應該屬於江南。自然區劃、行政區劃、文化區劃,這三者很難重合,揚州就是這三者錯位的典型。揚州在江北卻叫江南,這是文化對自然區劃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顯現


李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揚州也不是南京,而是一個省。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詩來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說·吳蜀人》。

小說中說的是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南朝之前的事情。

而在南朝之前,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城。

今天的揚州城,是直到唐代才正式改名為揚州的。


而最初的揚州,也不是城市的名字。

漢武帝時代,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其中就有揚州。

於是,揚州大體變為今天省的概念,

三國時期,這個揚州地跨六省,包括今天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甚至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都屬於揚州管轄。

揚州,也是孫權起家的地方,揚州的首府是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晉代也是如此。

在當年,揚州是少有的幾個未被戰火波及的地區。

三國時期,北方大亂,但揚州還算穩定。

於是,揚州逐步成為中國最為富裕和繁華的地區,尤其是首府南京。


薩沙


“騎鶴上揚州”最初指三國吳揚州治所建業(今南京),後人借用這句話指今揚州。

這句話是古代流行的俗語,出處是南朝殷芸《殷芸小說·吳蜀人》。此典故能廣傳民間,是憑藉口傳而非文字,至於出處,也只是出於當時流行的俗諺。這樣的推測,在一些說明裡得到了印證:俗言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言揚州天下之樂國。葛氏活動年代與蘇軾近,東坡詩用“揚州鶴”,應是採用街談巷議的俗言;時代稍晚的施元之注東坡詩也說:“揚州鶴”,用俗傳 “騎鶴上揚州”語,直指 “揚州鶴”出於俗傳。

細心考證的話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是南朝殷芸《殷芸小說·吳蜀人》中的一句話。此書卷一記載了秦漢魏晉宋各位帝王的事情,卷二至卷六記載了周朝至南朝宋齊的事情。我們先看看《殷芸小說》各篇目的時代。


“騎鶴上揚州”所提到的揚州不僅僅是現在的揚州。《吳蜀人》講的是三國吳蜀兩國的歷史舊事,“騎鶴上揚州”的上文講孫皓在武昌(非今湖北武漢武昌,而是今湖北鄂州)與大臣的對話。此揚州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省,當時揚州的州治是建業(今江蘇南京)。三國吳時,今天揚州叫廣陵,也屬於吳國的揚州。


有客向從,各言所至: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從前文“或願為揚州刺史”看,要當揚州刺史的官職,應該去當時(三國吳)揚州的治所建業(今南京)。

後來隋唐時期今揚州居上,人們把這句話當成了今天的揚州。宋元人寫詞時,就有作今揚州解讀的。

揚州慢·瓊花 南宋·趙以夫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想長日、雲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遊。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從南宋的這首詞中,可以看出,“十里春風”“二分明月”“竹西風景”“瓊花”都指今揚州,故詩人“騎鶴來遊”,也把“騎鶴上揚州”當成今天揚州解讀。

明清時期,詩歌中當作今揚州的已不記其數了。近現代有很多拿這句話寫今天揚州的名人。郭沫若說:“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郭沫若把這句話理解成今天的揚州,揚州十日就是今天揚州。可見,這句話盛傳,並不是由於南京,的確是今天的揚州。此外,當“騎鶴上揚州”作為民間諺語流傳時,也作“騎鶴下揚州”。

就像“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中的“武昌”本指今湖北鄂州,但後人習慣把“武昌”理解為今湖北武漢武昌。比如毛主席《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裡的武昌就指武漢武昌,因為下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指武漢武昌的長江大橋。

所以,“騎鶴上揚州”的揚州最初指三國吳揚州治所建業(今南京),後人借用這句話習慣指廣陵(今揚州);最初目的是當揚州刺史,後人借用這句話指帶很多錢去揚州遊玩。


滄浪者


這個問題提出來其實就是有傾向的。

話說殷芸此人生於公元471年,死於529年。此時正是宋齊梁陳的南朝時期。在南朝時期的首都是建康,陳朝及後也就是金陵。而揚州是在當時為南朝的根基所在,也就是江南大部地區甚至是遠大於今天四五個省的地盤大小,是東晉以後國家最富裕繁華的地方。而現今的揚州在晉末南朝時期還屬於南兗州的地盤內。見附圖:

從詩人的言語之境和表達之意來看,攜鉅款絕不是隻去一城,殷芸好遊,用今天話講,他就是個自媒體性質的旅遊達人,絕非一城之遊可以滿足的宅男宅官。

至於詩中的揚州具體指哪,沒有明確指定範圍,以詩人的旅遊愛好而言,應主要包含山水,其長期擔任過行軍參軍,應對山川地圖有天然的愛好。不是喜歡城市和園林生活的人。故詩人喜歡遊歷的揚州應範圍較大且山水景色極佳,有行軍價值和勘查必要的地方。

故詩中揚州即指天下九州中的揚州。範圍極大,但肯定不是專指現江蘇揚州一城,甚至不含現江蘇揚州一帶。



眼看過去未來


我發現下面人談起野史真是一套一套的,各種奇葩的言論都出來了,揚州鶴出於宋代的典籍,和南京沒半毛錢關係。目前流傳的什麼南朝殷芸小說只是民國人寫的小說而已,就不是歷史!我來上個圖截取宋代典籍中的揚州鶴記載,是明確說的今日揚州城,是揚州太守,而不是揚州刺史!



廣陵王聊歷史


這裡講的揚州既不是現南京,也不是現在的揚州。這兩句話出典於南朝梁人殷芸的《殷雲小說.吳蜀人》一文:《有客相從,各言其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欲兼三者。》文中講的願當揚州刺史,什麼意思呢?中國古代又稱神州,也稱九州,從戰國時就有九州提法,九州區域劃分有冀州,青州,荊州,揚州等,各自區城先後有不同劃分,漢朝時設揚州刺史部,地盤很大,包括現在的安慶,南京,江西大部,浙江,福建,上海,東晉時地盤有縮減,到南朝時,又有縮減,但現在的揚州當時叫廣陵,並不在這個區域內,現揚州秦漢時有廣陵,江都等稱呼,唐朝後將廣陵改為揚州,而此時,九州之一的揚州己不復存在。這個典故出現在隋唐之前的南朝,那麼所指的揚州只可能泛指九州中較富饒的揚州這一區域,而不可能是當時還稱為廣陵的現揚州,六朝(吳,東晉及南朝四朝)建都建業,建業即今南京,故典故中揚州不可能指南京



瀚墨尋夢


要判斷此處的“揚州”指現在的揚州還是南京,首先要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當時說這句話的語境。

  • 先找出這句的出處。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出自南朝時期的一本小說。小說中描述,當時幾個噴子在一起吹牛逼談理想。

有人說相當揚州刺史,有人說想當百萬富翁,還有人說想當神仙,最後有個人說,老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也就是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還想長生不老。

  • 南京為什麼又叫揚州?

好,找到出處,可以確定此處說的揚州是南朝時期的揚州,接下來分析南朝時期的揚州是今天的南京還是揚州。

揚州這個地名很大氣,但是其轄區卻一直在縮小。最初的揚州(楊州),可是天下九州之一,管轄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整個江南地區基本都是其轄區。東晉在建康(南京)建都,當時的建康就屬於揚州地區,那時的揚州轄區基本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揚州刺史治所,一直是設在建康。所以,有些書中也以揚州來指代建康。

由於揚州的特殊地位,擔任揚州刺史的也都是像王敦等實力派的權臣。所以小說裡這幫噴子在談人生理想時,才有人說相當揚州刺史,因為那是天下最有權力的封疆大吏,雖然仍住在京城。

  • 現在的揚州在當時叫什麼?

在南京稱揚州的時候,現在的揚州市卻用著一個山東的地名,成了山寨版的兗州。

我們知道,在西晉末年北方被胡人侵佔,很多北方人,尤其是很多山東人,拖家帶口跟著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南下。司馬睿建立東晉當了皇帝,把這些北方人就近安置在了近江蘇、浙江等地。而且在安置時,是按照籍貫整體安置的,這就是僑郡。所以你看當時的地圖會發現有很多南移的山東地名,如南琅琊、南青州等。

現在的揚州地區,在當時也是僑郡,安置的是兗州南下的北方人,所以在當時叫南兗州。直到南朝陳時期改名為吳州。隋朝時才被隋文帝改為揚州。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句話中的揚州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老張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出自南朝殷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將這段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有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各人談論自己的志向。有的人希望擔任揚州刺史,有的人希望富有資產,有的人希望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其中有一個人希望“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即希望發財、當官和長壽三者兼得。這個故事中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成為流傳頗廣的一句名言。

1966年,曹聚仁《說揚州》(紹衡編,《曹聚仁文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引用這段話時寫道:“所謂‘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獨照揚州’,揚州是人間天堂;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是人生至樂。”他把《小說》中的揚州當成了今天的揚州。郭沫若為揚州史可法祠堂所寫的楹聯:“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以及林散之贈給揚州友人的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奇文與異氣,美景不勝收。”(韋明鏵《訂‘揚州鶴’》,《讀書》1987年第7期》)都把《小說》中的揚州當成今天的揚州。

然而“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中的揚州指的並不是今天的揚州。

傳說中的上古時期,堯舜禹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其中的一個州。揚州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的記載:“淮、海惟揚州。”《爾雅·釋地》雲:“江南曰揚州。”《周禮·職方氏》雲:“東南曰揚州。”這時候的揚州指的是包括淮河、東海以及江南在內的廣大區域。

漢代設十三州刺史,領天下諸郡,揚州是其一。《宋書》卷三五《州郡志一》記載:“及三國鼎峙,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得九焉。”

據梁朝沈約《宋書·州郡志》及南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記載,揚州自西漢設置以來,治無定所。東漢時期,揚州治所初在歷陽(今安徽和縣),後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漢靈帝末年,揚州刺史劉繇為袁術所逼,又將治所遷到曲阿(今江蘇丹陽)。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揚州之地一分為二,南部屬於吳國的有十四郡,治所在建業;合肥以北屬於曹魏,治所在壽春。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平定江南後,將壽春的揚州刺史治所併入建鄴(今南京)。永嘉年間(307~313年),王敦為揚州刺史,他在建鄴創立州城,稱西州城。西州城因建在臺城(宮城)的西面而得名。東晉孝武帝太元末年,會稽王司馬道子領揚州刺史,居東府城,其子司馬元顯領揚州刺史一職後,復以西州城為治所。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時熒惑守南鬥”,即天象有異常變化,孝武帝認為不吉利,於是,“上乃廢西州舊館,使子尚移居東城以厭之”。雖有大臣力諫,“而西州竟廢”(《宋書》卷八二《沈懷文傳》)。

梁朝沈約《宋書》記載,揚州刺史領有丹陽、會稽、吳、吳興、淮南、宣城、東陽、臨海、永嘉、新安10郡,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山陰、上虞、永嘉等80縣。在揚州刺史所轄的郡縣中,建康是首都所在,乃政治中心;三吳地區(吳郡、吳興郡、會稽郡)是富足之區,財政所仰,乃經濟中心。因此,東晉南朝將揚州視為根本所在。

西州城作為一個獨立的城池,自西晉末年王敦建立後,在東晉南朝的政治軍事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據唐朝徐堅《初學記》卷八《江南道》引山謙之《丹陽記》記載:西州城“又曰揚州廨,王敦所創,開東、南、西三門,俗謂之西州”。東晉時期,西州城曾經是揚州刺史的治所。自東晉末年修建東府城後,東府城取代西州城,成為宰相(或王侯)兼揚州刺史的治所,而西州城在南朝時期由揚州刺史治所發展成為諸王聚居之地。

縱觀整個六朝時期,揚州刺史的治所均設在建業(又名建康,今南京),因此,建業(建康)又稱揚州。六朝時的揚州指南京還可以從以下幾條史料中得到佐證。《晉書》卷一八《五行志中》記載:“庾亮初鎮武昌,出至石頭,百姓於岸上歌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旒旐。’又曰:‘庾公初上時,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流蘇。’後連徵不入,及薨於鎮,以喪還都葬,皆如謠言。”《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附苻朗傳》雲:“既至揚州,風流邁於一時,超然自得。……驃騎長史王忱,江東之俊秀,聞而詣之,朗稱疾不見。”《梁書》卷九《曹景宗傳》曰:“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遭此邑邑,使人無氣。”

而殷芸為南朝齊梁時人,生活在公元471~529年之間。史載他“勵精勤學,博洽群書”。南齊時,為宜都王蕭鏗行參軍。梁朝時曾經擔任國子學博士、昭明太子蕭統侍讀、豫章王蕭綜長史等職務。其間,奉梁武帝之命,將先秦至東晉時期的軼事傳聞編纂成《小說》。《小說》中的“騎鶴上揚州”之“揚州”無疑指的是今天的南京,而非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在當時稱為廣陵,又稱江都。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改吳州(今揚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郡(今南京)。直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為了貶低南京的地位,將揚州大都督府與揚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揚州),從此以後,揚州之名專屬於江都。

從東漢末年揚州刺史治所遷到建業,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將揚州大都督府和揚州刺史治所移到江都,揚州作為南京名稱的時間長達400餘年。


揚眼


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來,因為這個問題糾纏很久,答案其實只有一個:“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所說的“揚州”,就是今天的南京,而非揚州。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這句詩現在可以找到的最早出處,是南朝時梁朝(就是《琅琊榜》中的大梁噢)殷芸寫的一部文集《小說》,殷芸生活在南朝,當時揚州就設在今天的南京城裡,而不在揚州。

南京建城於公元 211 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最早的建設者是三國史上著名的孫權。公元 280 年,西晉滅吳,便把揚州的治所從長江北面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搬到了南京,原因也很簡單:三國時,吳國的揚州比魏國的揚州大得多,而且統一後的揚州大部分地域都在長江以南。

從晉朝開始,一直到南朝末年(589 年隋滅陳),揚州的最高長官——揚州刺史都駐在今天的南京。隋滅陳以後,隋文帝設立了新的揚州,治所在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所以,“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這個地方,當然是在南京而不是揚州。


黃岩巖107008496


說起來中國的地名複雜之一的原因就是古今的不同,同名不同地,所以在判斷一個地名的所屬範圍時應該先定位提到這個地名是什麼時代。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裡面清清楚楚說的是“揚州”,那就肯定不會是南京,因為任何時候南京沒有被叫成揚州的時候。

騎鶴上揚州的“揚州”是不是現在的揚州市呢?也肯定不是。因為這句話的出處是南朝的蕭梁官吏殷芸所寫的野史雜記短篇小說裡《吳蜀人》中的一則故事裡的一句話。這部小說從秦漢到南梁的宋齊以時間為軸縱貫千年,寫各朝各代的遺聞秩事。這裡提到的“揚州”是古地名,這個揚州的基礎是《禹貢》裡提到的那個九州之一的揚州。這個九州的揚州主要指淮河以南,長江流域,甚至包括嶺南的廣大地區。而今天的揚州市在當時叫作“廣陵”,屬於南兗州,後來又改稱吳州。

南北朝時期有不只一個揚州,前有南齊以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設立東揚州。後有東魏在河南沈丘一帶設置北揚州。不過東魏設立北揚州的時間是在殷芸去世之後,殷芸不能未卜先知,所以騎鶴上揚州的“揚州”肯定也不是指北揚州。

東揚州是指上古揚州東邊的那一部分,會不會是指這個東揚州呢?應該也不會。因為東揚州是從揚州里劃分出來卻不穩定的一個存在,後來又並回揚州,再後來又重出東揚州,改得讓人眼花繚亂。

注意原文,用的是“上”揚州。“上”的意思很多,其中有一個含義:由南往北,由下游往上游叫作“上”。留意殷芸的經歷,在南梁天監初年,他最年富力強的年齡,也就是而立之年,曾經做過臨川王蕭宏的記室。臨川不在長江、淮河一帶,在豫章郡,都快到武夷山了,顯然不是繁華的詩禮之鄉。騎鶴上揚州的“揚州”就有可能是指殷芸所追慕的古揚州最繁華的核心區,從臨川北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以都城建康(南京)為核心,包括廣陵(揚州)在內的南朝最繁華、最文氣昭昭的地區。

而這一則短篇小說是各言其志,其中還有一個人說,“願為揚州刺史”,而殷芸所生活的南梁已經沒有揚州刺史這個職位了,截止到兩晉之後就沒有了揚州刺史。再有,這則小說是按時間軸貫空,《吳蜀人》這篇在魏之後,在晉之前,那麼故事就是以魏晉時期為背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揚州的範圍就大了,三國時吳國擁有揚州的大部分地區,治所在建業是沒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