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武則天以絕後患?

易開江


關於武則天以武周代李唐的政治讖言,至少有5個版本。這些版本對讖言內容的記載大同小異,但每個版本中,李世民都是有反應的,只是具體反應方式截然不同。

讖言的不同記載

眾多版本的記載中,大概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正史記載,一類是野史記載。

正史記載是官修史書,包括《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內容一脈相承,十分相近,都說李世民做出錯誤判斷,讓唐初名將李君羨當了武則天的替罪羊。

野史記載主要是文人筆記,包括《朝野僉載》、《定命錄》,內容也是一脈相承,十分相近,都說李世民相信了術士李淳風的預言,認為天命不可違,不得已接受天命。

讖言的正史記載

1,《舊唐書·卷六十九·列傳第十九·李君羨傳》

貞觀初,太白頻晝見,太史佔曰:“女主昌。”又有謠言:“當有女武王者。"太宗惡之。

話說貞觀初年,太史(負責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根據“太白星頻繁在白晝出現”的不正常天象判斷,將來必定有“女主興起”,很快民間又流傳謠言說“今後會有姓武的女主當國”,李世民聽了很不高興,但他又不知這個“姓武的女主”是誰,只得留心注意。

(貞觀初)時君羨為左武衛將軍,在玄武門。太宗因武官內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羨自稱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

唐初名將李君羨,曾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李世民繼位後被任命為“左武衛將軍”,封爵“武連縣公”,負責“玄武門”宿衛。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奪位最重要的一環,李君羨被委以重任,負責“玄武門”宿衛,可見李世民對他還是相當器重的。

有一次,李世民設宴招待武將,宴席之間,氣氛和諧,李世民為了助興,讓武將們說出自己的小名(乳名),李君羨的乳名是“五娘子”,一個虎背熊腰的“猛將兄”卻有一個女兒化的小名,讓李世民頓覺十分好笑,順便開了一句玩笑話。

(太宗)深惡之。會御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謀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

但李世民內心卻對李君羨起了疑心,因為李君羨的官職、爵位乃至鎮守的玄武門,都有一個“武”字,而他的小名“五娘子”是個女兒名,讓李世民不由得聯想起“當有女武王者"的讖言,李世民立刻感到不淡定了,這個讖言說的莫不是李君羨?

李世民對李君羨原本是信任的,但他的皇位來路不正,內心總想著別人也會覬覦自己的皇位,甚至效仿自己以武力奪權,儘管李君羨完全沒有自己的勢力集團,但李世民一時找不到其他嫌疑對象,就把跟“武”字很有緣分的李君羨當了靶子。

會御史奏君羨與妖人員道信潛相謀結,將為不軌,遂下詔誅之。

一旦被君主猜疑,就算沒有錯也難逃罪責,而御史們也不失時機地站出來彈劾李君羨,說他跟江湖妖僧道信等人勾結密謀,意圖不軌,李世民毫不客氣,下詔斬了李君羨。

另外,《新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十九·李君羨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中關於此事的記載基本沿襲了《舊唐書》的說法,僅有言辭微小差別,不再贅述。

讖言的野史記載

2,唐人張鷟撰《朝野僉載卷六》

唐太宗之代有《秘記》,雲唐三代之後,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風以詢其事,淳風對曰:“臣據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四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殆將殲盡。”

話說李世民知道“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謠言後,密召著名預言家李淳風入宮諮詢,李淳風告訴李世民這件事靠譜,因為他已經推算過了。更可怕的是,這個“女主武王”已經在李世民的後宮內,不到40年內就會取李唐而代之,且會把李唐子孫誅殺殆盡。

李世民大驚失色,問李淳風:我把她找出來殺掉行不行?

李淳風的回答卻讓李世民失望了:

淳風曰:“天之所命,不可廢也。王者不死,雖求恐不可得。且據佔已長成,覆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四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壯嚴毒,殺之為血仇,即陛下子孫無遺類矣。”

李淳風的解釋很有意思,他認為“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是天命,天命不可違,你李世民根本找不出這個人。再說40年以後,這個女主已經老了,人老了會變得仁慈,或許會對李氏子孫寬容一些;如果現在把她殺了,她投胎再生,40年以後仍然要取代李唐,而且屆時正值盛年,殺伐氣重,說不定真的把李氏子孫趕盡殺絕,一個不留呢!

李世民聽了李淳風的勸告,乾脆就此作罷,聽天由命去也。

另外唐人呂道生撰寫的筆記《定命錄》中也有類似記載,李世民也是在李淳風的奉勸下,放棄了誅殺後宮女子的想法,選擇了聽天由命:

武后之召入宮,李淳風奏雲:“後官有天子氣。”太宗召宙人閱之,令百人為一隊,問淳風。淳風雲:“在某隊中。”太宗又分為二隊,淳風雲:“在某隊中,請陛下自揀擇。”太宗不識,欲盡殺之。淳風諫:“不可。陛下若留,雖皇祚暫缺,而社稷延長。陛下若殺之,當變為男子,即損滅皇族無遺矣。”太宗遂止。

史料記載的可信性

無論正史,野史都有一個bug,就是李世民搞錯或找不到讖言對象,但讖言中已經明確“當有女武王者",女性、武姓兩個因素都有,而李世民身邊符合這兩個因素的人少之又少,很可能只有武則天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想不到武則天,而去懷疑作為男人的李君羨呢?

1,正史記載的可信性

正史中關於李君羨事蹟的記載是沒問題的,李君羨確實因“意圖不軌”的罪名被殺,但他究竟是不是因為政治讖言被李世民猜疑而被殺的,這件事除了李世民本人,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因為李世民不會把自己內心最隱秘的活動告訴史官。

政治讖言和李君羨被殺兩件事之間的聯繫,其實是後世史官自己揣測的,因為唐朝當時的史官肯定不敢把本朝太宗寫成這樣一個人,而《舊唐書》成書於五代後期,唐朝已經滅亡,《新唐書》、《資治通鑑》更成書於北宋時期,他們自然不必忌諱。

2,野史記載的可信性

野史記載的可信度很低,我們只要做一個簡單的加減法,就可以看出來。

李世民找到李淳風時,李淳風說“女主已在宮中,不超40年當有天下”,武則天是637年入宮,690年稱帝,中間隔了53年,遠遠超過了40年;如果以683年武則天成為太后,實際掌控朝政的時間計算,中間也隔了46年,超過了40年。

李淳風這種能精準推斷出千年以後大事的大師,怎能連幾十年內的事情都搞不準?

歷史上所有政治讖語的形成無非有兩個源頭,一是為了營造政治氛圍,當時故意編造並傳播出來的;二是為了尋找合法性依據,後來才虛構出來故事。

前者比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故意製造散播“點檢為天子”的讖言;後者比如野史傳說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挑著哥倆逃難,被一個傳奇老道陳摶看到,說“誰道人間無明主,兩個天子一肩挑”,很明顯就是後世為了證明趙家哥倆當皇帝的合法性,編出來的故事。

作者認為,所謂“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讖言,特別是野史中李淳風的說法十分強調“天命”,很可能是後人附會已經發生的史實,編造出來的故事。這種故事用來騙騙相信天命的古人還可以,不足為今人所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覺得當時的李世民不是不想殺了武則天,而是不能殺了武則天。當時李世民身為統治者就得到了一個預言,預言說唐朝三代會出現一個女王,還說以後的唐朝皇帝會很虛弱,將會有一個姓武的女人成為一代女皇。此事也讓李世民心有不安,但是李世民就和主管李淳風討論此事。

李世民就是想要用盡一切辦法推翻這個預言。說起了李淳風我們就會想到袁天罡。他們都是形而上學大師,都身懷技能。因此,李世民也特別信任李淳風的能力。同時,也因為這個古老的迷信,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歸咎於神靈。因此,古代有特殊的崗位,即欽天鑑。當皇帝和他討論的時候,李淳風是袁天罡的成員之一。他說書中的跡象開始出現了。這位姓武的女人現在已經住在皇宮裡,並將在40年後成為新的皇帝。

這時的李世民就與李淳風討論,想要殺了宮中所有姓武的女人。李淳風一聽就直接否決,此女子本來就是要做皇帝的,這就是天命,天意不可違,如果強行違背,就會導致生靈塗炭。此外,這個女人在成為皇帝40年後會變得更加善良,如果她現在必須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隻會是暫時的。到時候,肯定會有更強大的女性爭奪王位,李氏家族很可能會滅亡。

就在唐太宗臨死之前和特意提醒李治,可卻並沒有一絲的幫助,當時的李治十分的迷戀武則天,也很信任自然也就不用防備她,這就是天意。武則天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她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使自己變得更強大。與此同時,她的情報也是對李世民的威脅,所以直到李世民去世,她的地位並不高。因此,她一直在和李治說一些非常接近的話,但很長時間後這並不是真的,所以王子很困惑。

李世民不是不想殺,而是殺不得。李世民也是為了唐朝的興衰。畢竟武則天並沒有讓所有人失望,一個女人統治天下,讓眾人屈服,我也不禁開始對她感興趣了。


宜頌文化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橫空出世,更是伴隨著神話和預言:

唐太宗時,星象學家李淳風占卜發現,太白星屢現於白晝,宮中傳言有女主登基。李淳風就向唐太宗李世民稟報:唐朝歷經三代皇帝以後,將會有女主武王取代李氏而奪得天下。

後人據此提出這個疑問:為什麼李世民在聽到預言後沒有殺武則天以絕後患?

筆者認為這裡的預言不一定是真事,正史當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當屬於謠言。

一、唐代的歷史背景對女性十分友好。

  • 有人說“唐有胡氣”。


隋唐的皇族基本都是北周的重臣或是北周重臣的後代,李淵的祖先李虎便來自於北周八柱國之一。

鮮卑族以狩獵畜牧為生,男性經常數天或者數月都在外面狩獵,家中則是由婦女主持著家政和與外面聯絡,漸漸地也就能夠獨擋一面,養成了發號施令的習慣。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漢化後,鮮卑族的民風民俗很多依然保留了下來。曾有太皇太后馮氏臨朝稱制長達25年之久的先例;唐高祖李淵的妃嬪張婕妤等更是屢屢干政,被說是“胡氣”。

  • 唐朝的風氣開放、女性地位高。


史書記載,唐朝女性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地位,有財產的繼承權;穿衣服也可以穿男子服飾,不受到約束;有更多的社會活動的空間和自由,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也更為活躍:


《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旂……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冪旂之制。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從以上可以看到,唐朝的婦女在社交、商業、文化等方面都十分活躍。更有記載民間女子陳碩真組織起義,自立為皇的事件。


二、這個預言出自野史《朝野僉載》,正史無記載,李世民有可能根本就沒聽過這事

我們看到的這個預言原文如下:

《朝野僉載》·卷六:唐太宗之代有《秘記》,雲唐三代之後,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這段話只是在野史中記載的,不能以此推斷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當中唐太宗可能根本沒聽說過這件事。


三、即使真有此預言,李世民也不相信女人能稱帝

歷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子稱帝的先例是沒有的。唐太宗即使聽聞了幾句傳言,也不會相信。

再者,武則天生於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是唐朝的開國元勳且和唐高祖關係非常好,後來武則天因為容貌秀美,再加上身份地位的原因,入宮做了唐太宗的妃子。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武媚出生於624年。年齡差26歲。貞觀十一年武媚14歲時入宮,此時李世民40歲。一個14歲的少女,皇帝是不會相信她有這樣的心思、能力將來坐上帝位的。


四、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奉行仁治,即使真有此預言,也不願大開殺戒

(1)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以及支持太子的齊王李元吉,並且收編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所有家眷,並帶兵逼迫李淵退位,將皇帝寶座傳給了自己。

(2)李世民的事功與仁政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一直推行仁政:


  • 他知人善用;廣開言路。

最有名的當屬那句:“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這是李世民在魏徵時去世後所寫,可以看出唐太宗虛心接受建議的品質,他的仁厚和廣納建議。


  • 他推崇以德治國的理念、尊重生命。

史書上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他曾經了放390名死囚犯們回家探親,並和這些死囚們約定他們必須在次年秋天自覺回來。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這些死囚犯們在沒有人去監視監督他們的情況下,都如期歸來,沒有一個人選擇逃亡。那一年間大唐王朝一片祥和,百姓都是安居樂業,於是一年後李世民就下令赦免了這些死囚犯的罪行了。


  • 他施行“藏富於民”的國策,薄賦斂,輕刑罰。

貞觀之治中提出“法貴簡而能禁,罰貴輕而必行”的原則,刑不必重,卻要做到“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使簡而難犯,寬而能制”。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來,唐太宗在當政時期,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休養生息的國策。所以就算聽到了一些沒有依據的謠言,天底下的“武姓”人那麼多,他也不會全部殺掉,這是不符合他的國家政策,也會失去民心的。

結語:李世民之所以沒有殺掉武則天以絕後患,一方面這種說法本身就沒有正史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時代的背景,唐朝女性的地位高、以及唐太宗本人的仁政。

換個角度說,也是女皇帝的出現,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還有如此光輝燦爛的唐文化。


守一讀書


李世民曾想殺死武則天,他殺死武則天,可以說就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毫無憐憫。他不殺武則天,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因為李淳風。



話說這李淳風,有一天夜觀星象,發現天象奇異,怕是不久後就有大禍。於是卜了一卦,卦象顯示,女主武氏,會終結李氏江山。李淳風便把這卦象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一聽,可不得了,本著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漏殺一人的原則,李世民尋找後宮所有武姓之人,但都沒有頭緒。最後,鎖定了一個人,此人便是武媚娘。


李世民當即就想殺了她,因為她未來可能取代自己的江山,寧武媚娘怎麼哭訴,說自己以後一定不干預政事,實在不行出家也行。這李世民就是不依不饒,想動用大型。李淳風這時候說話了,說陛下不要魯莽,天意就是如此,你殺了她,還會有千千萬萬個女主武氏站出來的。我的意思是告訴您,一定要告誡李氏後代,盡心執政,方可保江山穩固,如果你殺了她,結局會更慘,武氏再怎麼說也是個女子,如果江山落去外族之手,後果更不堪設想。

李世民一聽,當即就取消了殺武氏的計劃,對李淳風說,你這不扯淡嗎,不能殺你跟我說這個幹嘛,弄得我整日擔心。所以就留下了武則天,若干年後,女主武氏真的接替了李氏江山,只不過後來又還回來了。


歷史密探




1、武則天的這些傳說只在民間傳說,並未在宮中傳開。

2、武則天當時只是才人,沒想到她會和自己的兒子李治好上,並母儀天下。

3、即使太宗相殺武則天,由於李治喜歡武則天,也會極力在太宗面前斡旋的。


流洛之家


首先我們得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殺君弒父得到的——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剛剛誕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流血政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一舉殺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位,名為唐太宗。

這場政變的起因是:唐高祖李淵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為人正直,而且戰功卓著,身邊又有一批諸如房玄齡、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文武人才,因此威信極高。李建成戰功、個人威信均不如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甚至給李世民的酒裡下毒,千方百計想除掉他。於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設伏,誅殺了建成、元吉二人,最終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想取代太子位是真的,李建成想剷除後患也是應該的,李元吉支持名正太子李建成也是正確的。這場皇儲之爭沒有誰對誰錯,不過,骨肉相殘,終究會給唐太宗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留下歷史的汙點。


然後就是李世民和武則天的關係——

夫妻

李世民叫武則天媚娘武則天叫李世民皇上

才人是武則天伺候李世民時候的封號,是地位比較低的妃子,但是的確是李世民的女人。後來李世民去世,武則天被迫出家為尼,李世民之子李治登基後把武則天接回宮又冊封了昭儀,後來升級到宸妃再到王后,李治去世後武則天做了皇帝。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有幾種說法。

1 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宮外忽然開始流傳“女主武王”的預言,說唐三代之後,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本來是一個民間的流言,後來就傳到宮廷裡了,李世民聽了這個話很難受。他秘密地把李淳風(時任太史令)召到宮裡,問他有沒有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曆法,相當於現在的占星術大師。李淳風說,臣夜觀天象,發現有太白經天,這意味著有女主要興起。又說,我經過一番推算,發現這個女人已經在陛下的宮裡,是陛下的眷屬。不出三十年後,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還要誅殺李唐皇室的子孫。李世民聽了非常緊張啊,說,那怎麼辦呢,既然預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這樣吧,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我要在宮裡頭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邊的我們都殺了算了。李淳風說,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話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這麼一個人下來,就會保護她,您恐怕輕易殺她不得,而且會殃及眾多無辜,上天會怪罪的。退一步說,就算您把她殺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沒有改變的話,他還會再派一個人來。這個人我剛剛說是陛下的眷屬,已經在陛下的宮裡了,現在是個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後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較仁慈,可能對陛下的子孫會留有餘地。如果您現在把她殺了,上天又生出一個新的人來,那這個人三十年之後可是年輕人啊,年輕人心狠,殺起陛下的子孫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還是別殺了吧。這是一個說法。


2 李世民那是隻知道一個關於“武”的人會奪取他兒子的江山(李淳風說的),然後就以為是李君羨,把他給殺了。壓根兒不知道那是指武則天……

3 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喜歡武則天(不太可靠的理由)

4 因為武則天又沒有犯法。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對於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太宗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唐太宗誇獎武則天的志氣。  但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皇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餅藏2


在李世民去世之前,宮廷是傳說過姓武的陰人三代之後要取而代之,改朝換代。李世民也專門追查過,結果在御林軍中真的找到一個叫武英仁的,完全滿足姓武,名“陰人”(音同字不同)把這個人夷三族,並且也確實追查到武媚娘身上,李世民一看,嬌滴滴的一個弱女子,還侍奉過自己,不可能的。只要不讓她生養,將來就是一個老死內庭或者出家的結局。武媚娘因為時常幫李世民整理書信,也聽說了這件事,暗自驚心,想原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可能,眼下怎麼躲過這一關呢?原來武媚娘看過鑼戲,於是每到半夜,她就披頭散髮,舌頭吐到外面,在御花園裝神弄鬼,再在宮女中散佈李世民殺過的人的鬼魂要找李世民索命,李世民當然有些害怕,就問方士,方士當然只能從迷信的角度提意見,一是找了一個自願犧牲的人,殺了他給陰曹地府帶錢財賄賂閻王,有個姓劉的被選中做了死鬼,然後方士做起法來,說他回話了,閻王說皇上殺辱太狠,不能再隨便殺人了。武媚娘才躲過一劫。至於迷惑唐高宗,廢兒子稱帝那就是後話了。


興海亭


第一種說法是當時擔任太使令的李淳風觀天象僕卦算出三十年後“武代李興”,即有個與“武”相關的人物會取代李氏皇家當上皇帝,並會誅殺李家子孫,並且這個人現在就在宮中。唐太宗聽了非常震驚害怕,就下令打算把宮中所有姓武的人全部殺掉。但此時李淳風說:陛下萬不可這樣濫殺無辜,既然上天派這麼個人下來當天子,自然是天意不可違。天意已定,就算陛下殺了此人,那上天還是會派另一個人來完成使命,那陛下為此而錯殺那麼多無辜的人,恐怕到時罪孽深重,上天怪罪下來恐怕李家永無翻身餘地了!唐太宗聽了李淳風的勸告,就沒有殺掉宮中武姓人氏,何況當時的武則天只是一個小小的才人,太宗怎會想到會是身邊這麼一介女流取代自己的江山呢?


第二種說法是:唐太宗當時以為李淳風說的“武代李興”不一定就是姓武的人,與“武”相關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說此人會武,且武藝高強,於是就把武藝高強的將軍李君羨殺了。



許是天意使然,唐太宗最終沒能殺掉武則天,都說天子是身負上天使命的,天意如此,人力怎能輕易更改上天的旨意呢?


國風講壇


李世民不殺武則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愛武則天,愛與殺,很難聯繫在一起。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一生為大唐的建立和南北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在位期間,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擴土,國內的百姓經過戰亂後得到了休養生息,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雖然有玄武之變,後來的史學家對李世民也有很高的歷史評價,就這樣一位近乎完美的統治者,晚年的一位妃子和他的繼承者之間有一段荒唐的風流韻事。

李世民晚年身邊有一位侍妾,叫武媚娘,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大周皇帝武則天,當時這位小才人在後宮顯得特別不行眼,雖然長得沉魚落雁,也許晚年的李世民對她提起不了什麼興趣,也有人慫恿李世民殺了武則天。畢竟兩人相愛過,李世民並沒有殺她的任何決策,他在生前不殺,死前就更不會殺了。或許,他深深知道,武媚娘在宮中孤苦零丁的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她有理由留在這個世界。

按照當時唐朝宮中的規矩,沒有生育過的妃子,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殉葬,另一種是出家當尼姑,反正就是不能留在塵世間,武媚娘沒有生育,選擇了離長安不遠的感業寺削髮為尼,貌美的武媚娘在李世民在位時,就和當時的太子李治有糾纏說不清的關係,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畢竟兩人年紀相當,郎才女貌,武媚娘落髮為尼之後,此時已經為皇帝的李治,對貌美的武媚娘念念不忘。

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觀念非常開放的國家,不管你是什麼人只要出過家,你的各項歷史就清白了,你就是一個完美的人,可以說是白紙一張,可以重新在上面寫字,李治通過一系列運作後,武媚娘重新入宮,成為了唐高宗李治的嬪妃,皇后,就這樣一個工於心計,心狠手辣女人,竟然成了唐朝的最高統治者,最後改唐為周,成為歷史中唯一的女皇帝。


也許有人會問父親的嬪妃,最後竟然成了兒子的皇后,是多麼的可笑,荒誕,在當今社會中,如果兒子娶了父親的小三,亂倫這個名詞會伴隨他的終身,但在當時的社會,社會輿論並沒有對他們有過多的自責,反而更多的是讚揚他們忠貞不予的愛情。其實,我們還可以讚揚李世民與武則天之間的愛情。愛情不是佔有,是讓對方幸福。


吾評武願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說是武則天不利於李唐的傳說很多,大家也知道這是傳說,其實我覺得當時可能根本就沒這件事,武則天當政是時事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造反基礎。早知道唐王李世民本來就是一個馬上得天下的君王,任何朝代的改變都和強大的武力與政治支持有關係,武則天當時只是宮裡面的一個才人,李世民壓根可能就沒寵信過她,就算有,她當時絕對不是李世民的最愛,所以她當時就壓根沒有和文武大臣勾結的基礎,別被電視騙了,一個地位低下的才人能比得上當時權傾朝野的長孫家族?


二、政治宣傳。這個傳言很大一部分是武則天當政以後為了確認皇帝合法性才編造出來的,也就是君權神授,通過挖出來石碑,以前的傳言來說明她當皇帝是天命,就連聖明的李世民也阻止不了。

三、錯殺誤判。如果說這個傳言大家認為就是真的,那麼我們就按真的來說,這個傳言就是女主武王,當時李世民殺了很多很多人,最有意思的是殺了李君羨。



李君羨的崗位在玄武門,他的職位則是左武衛將軍,李君羨還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武連郡公。而他本人又是武安人,玄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已經四個“武”字了,有個小故事說他小名還叫五娘子,也是這個要了他的命,保住了武則天。

最後武則天還給李君羨平反了,其實這些傳言在我看來都是武則天當皇帝以後指使別人傳出來的,畢竟以前只有男人當皇帝,她一介女流當然要為自己的合法性找出理由來,不得不說她是一個厲害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