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啥有人總是喜歡製造認知混亂?懷素真的寫過杜甫的《秋興八首》詩的草書嗎?

千千千里馬


至於懷素是否真的寫過杜甫的《秋興八首》詩的草書,先暫且不具體討論,畢竟草書《秋興八首》的確存在,而且還是狂草,通篇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婉轉流暢,如龍蛇競走、激電奔雷,神采流動,所以我總是這樣認為欣賞書法作品,一定不要刻意先去追尋作品出自誰筆?



書法藝術發展了幾千年了,造就了很多書法大家,當然了,既然有藝術創作者,就會有藝術鑑賞者,有一部分鑑賞者是完全不懂藝術的,甚至連藝術認知都沒有,為什麼不懂藝術還能成為鑑賞家呢?三言兩語說不過癮,估計大家也心知肚明,可那些人總是喜歡製造認知混亂,


其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有利可圖”,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書畫界,字畫比黃金還要昂貴,藝術家創作作品可以“名利雙收”,可這是有條件的,必須得有一定的藝術功底,“濫竽充數”在這個時代已經行不通了,那麼藝術水平不過硬的人該怎麼辦呢?只好做“藝術經紀人”,賣嘴皮子功夫,把自己包裝成“評論專家”,

對一些時間比較久遠的作品進行“浮誇、宣傳”,用自己的主觀意識自圓其說,把虛假的現象說成有依有據的事實,以顯示自己很有藝術見解,一切都是因為藝術具有很可觀的商業價值,成為一個鑑賞家在藝術作品交易時也是有利益可圖的,可以很肯定的說,製造藝術認知混亂就是為了“炒作”藝術作品,順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當理解為何製造認知混亂時,對於懷素是否真的寫過杜甫的《秋興八首》詩的草書就不重要了,誰寫都一樣,只要有“筆法、墨法、章法”就好;懷素疏放、不拘細行,與張旭齊名,人稱“癲張狂素”,其草書自創一格,筆法瘦勁,書勢若驚龍走蛇,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張旭與懷素共同形成了唐代草書藝術中雙峰並峙的局面,這也是中國草書史上的兩座高峰,接下來我們就好好欣賞《秋興八首》的模樣吧,就可以分辨是不是懷素所寫。



詩夜城主


為啥有人總是喜歡製造認知混亂?因為他想從中得到好處,所以就顛倒是非,無中生有的瞎掰。


懷素真的寫過杜甫的《秋興八首》嗎?從時間上來看,他們是同時的人。懷素生於公元737年,死於799年。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杜甫作秋興八首的時間是766年。766到799年,有三十三年的時間。懷素完全有可能看到杜甫的這八首詩並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八首詩的書寫。

從實物來看,有兩個版本的懷素草書《秋興八首》。石刻本和墨跡本。後面都有懷素的落款,並有“後裔孫通浩“五個字的標識。從字跡上來分析,墨跡本應為偽作。刻本的筆勢更接近懷素《自敘帖》的用筆。


懷素到底寫沒有寫過《秋興八首》?肯定寫過。石刻本就是懷素所書。
明代草書大家祝允明也臨寫過這個刻本。以祝允明的草書造詣,尚且不能達到石刻的水平。能在祝允明草書之上的人,有幾個?除了懷素本人所書,誰還能夠寫的讓大才子祝允明都去學習卻將自己名姓隱去?

我倒想問問提問者,你有什麼證據證明《秋興八首》不是懷素所書?把你的證據拿出來讓大家學習學習,長長見識。不然跟著製造混亂還不知道是在助紂為虐呢!


子衿書法


謝謝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也謝謝邀請。目前所謂的懷素草書杜甫詩歌《秋興八首》,書法肯定是不錯的一個書法作品,這個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很多人就是好猜想,非要說是真的。這是典型的以訛傳訛,誤導大眾的認知,給學術研究,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大家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之所以認為所謂懷素寫《秋興八首》肯定假的,理由如下:

第一,目前正規的懷素介紹有《秋興八首》這個作品嗎?懷素研究的每一個成果,都是幾代人的研究繼續,所以,首先看國家一級的資料。

個別網絡資料有懷素寫《秋興八首》的說法,認為寫於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這一年,杜甫在四川夔州,而懷素,大約在廣州。根本就是時空錯亂。



第二,杜甫的詩歌是死後40年才逐步傳播開來的。生前基本沒人知道。

第三,杜甫在懷素在世的時候,可能連懷素的名氣都沒有。

第四,杜甫詩歌是宋代才為大家逐漸熟悉的。

第五,就杜甫詩歌為內容的書法創作來說,也是宋代以後的事情。特別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元代以後才有很多人喜歡起來,原因是杜甫的《秋興八首》被認為是律詩的傑作。


創作過《秋興八首》的書法家有趙孟頫、文徵明。文徵明以後,以杜甫《秋興八首》為內容的書法作品更多,幾乎就是一個說法傳統,到現在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歡創作《秋興八首》的書法作品。


目前宋代創作過《秋興八首》的書法作品,我是沒有看到。

書法偽作,明代非常盛行。懷素在宋代還沒有很高的書法地位,首先蘇軾就對他評價不高。這對懷素有影響。

第六,如果懷素寫了杜甫的《秋興八首》這一組詩,那麼,肯定是中國文化史上,杜甫研究領域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了,特別對杜甫詩歌版本研究,意義非常重大,說句實在話,哪個研究杜甫的,不希望有這樣精彩一筆,寫入杜甫研究呢?可惜,這是假的。


知道懷素什麼時候生的嗎?開元25年,即公元737年。傳說29歲的懷素寫《秋興八首》,要知道按懷素29歲算下來,是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的第二年。當時,杜甫還在長安。怎麼寫大曆元年(766)在夔州創作的《秋興八首》?

杜甫大曆五年770年去世,大約40多年以後,由孫子杜嗣業把杜甫的詩交到元稹的手中,才逐漸廣泛傳播。所以,懷素根本不可能寫杜甫的詩《秋興八首》,這是一個明代偽作。雖然書法作品本身沒有問題,但不是懷素的草書作品。

杜甫的詩,一直自己保存,他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詩歌作品,作為唯一最重要的資料,所以,一直帶在自己身邊。

他死後,有一部分作品在南方流傳,非常有限。元稹對杜甫詩歌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在,傳說懷素有兩個《秋興八首》書法作品,一個是十五歲寫,一個是五十五歲寫,都非常不靠譜,奉勸不要在以訛傳訛了。 圖片所謂“懷素”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卷局部。


千千千里馬


千千千里馬(提問者)就懷素是否書寫的杜甫(秋興八首)從汝研究杜甫的詩詞去論述“是真寫或假寫”舉了不少引證傍證,我是認同並受益的。之所以咁說,在於文中舉了杜甫的詩詞世人所共知(逝後四十多年)時,懷素是否親書“秋興八首"道述了較多的引證,應不會是信口開河! 在此話題上,要我講的(因不是專家學者)只好就懷素的的話題偏題說幾句是:懷素的草書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懷素幼年(十年)便遁入空門苦練書法,並深得詩仙和書祖的讚賞認同,終成其草書別具一格歷代相傳! 這種專一和心身投入的意志和精神,我認為比是否去辨別“秋興八首"是否懷素的真偽更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禪城梁山人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認知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一個人智商的高低,有的人活的很通透,這都是認知度高的表現,很多人害怕別人不喜歡都不願意袒露自己,人與人之間總有一種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要看透必須提高模式識別能力,建立事物的模式,要認識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工作當中也常常會遇到問題職工及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要從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多方面入手,將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認知,一個人的見識或者來自理論,或者來自實踐,不會天上掉餡餅的,我們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要學習許多知識並將其貯存起來,便於以後使用。學習有不同的形式,如辨別學習、閱讀、理解、範例學習等,總有一種適合自己,所以理論上說沒有不善學習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對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在授人知識的時候也要區別對待。閱讀要和寫作結合起來,否則知識無法有效的吸收,很多人在寫作的時候感覺缺少素材,那是他們沒有將知識分門別類的存放在大腦裡,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有一個認知過程,然後再存放到大腦的各個格子裡,便於提取及運用。另外,大腦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特別敏感,幾乎可以過目不忘,所以我們要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這對個人的發展非常有利。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聯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感覺越震撼,印象越深刻,比如誰都知道飲料是勾兌的,可這是概念性的,不足以抗拒清涼飲料的誘惑,可是當有人現場演示一遍以後,會讓人徹底對飲料失去胃口。我們都知道方便麵對人體有害,可是這種傷害是隱形的,當視頻直觀看到吃進肚子裡蠕動,二十一天才消化時,造成方便麵的銷售程斷崖式滑坡。近期有數據表明居民儲蓄在下降,是什麼戰勝了國人儲蓄的熱情了呢?是網購顛覆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在淘寶購買商品的時候不用直接付現金,區別在於一個是現金,一個是數字,一個是直接感受,一個是間接的數字。淡化了花錢意識,幫助人們克服捨不得花錢的心裡。

在人們的智商上忽略了想象力,知識與知識之間是靠聯想來鏈接的,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智商上是受到限制的,制約想象力的是恐懼,無論是工作還是考試,你越是害怕失敗越容易失敗,當我們做事的時候是想象力將各種感知串聯起來的,如果過於害怕或恐懼,會將人的想象的閘門關閉,將以往的感知、經驗、知識都阻斷,使人無法正常發揮,如果過於緊張甚至會產生失憶或“斷片”。例如遇到設備故障,需要非正常接發列車時,作業人員由於過於緊張常常大腦一片空白,無法妥善的進行處理,所以,靠給職工一味地施加壓力的管理不是真正的善於管理,適度的緊張才是最佳選擇,一切非專業管理都是添亂,起反作用。

先入為主的印象容易使人偏執,知識性人才遇到事情要優先調取儲存的知識,然後再做出判斷,顯得比一般人慢半拍,這是頭腦中多了一道程序造成的,書呆子也許是這麼來的,如果沒有相關知識還容易蒙圈,所以緊急情況最好憑直覺進行判斷,儘量不要調書帶。 真正厲害的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引經據典說明知識還沒有吃透,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用別人的大腦來思考,

我們在判斷事物的時候也要客觀公正,不能懷有趨利避害的功利主義心裡,更不能迷信,比如中國人都很迷信,許多中國人都經常算話或找大仙看事兒,每次說的都不一樣,有的說好,有的說壞,壞的一般我們就都忽略了,說好的我們就都信以為真,這種心裡被算命先生抓住多數都往好了說。《相書》上說男人八字眉是克妻之相,可事實是並不是所有的倒八字眉的媳婦都不好,再有《周公解夢》對一種能有好多種解釋,人們一般都往好了想,這種觀念跟迷信思想一樣對行車有不利影響,遇到設備故障時我們應該往最壞了考慮,絕不能存在僥倖心理。

人的認知和視力一樣都存在忙點,人在工作當中往往存在著紕漏,這些紕漏有相似之處,有點是指揮行車下達指令時經常將13道說成15道,有的是調車信號與列車信號混淆,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要勤於總結,及時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積極採取安全措施,防止出現安全隱患。從另一個角度說,錯排誤排進路等“低級錯誤”也是應該原諒的,就像沒有人想出交通肇事一樣,沒有人想出行車事故,所以新的《勞動法》規定,職工在在工作中因安全事故給企業造成損失,企業在處理時罰款不準抄過工資總額的20%,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因在於事故是由作業環節及非主觀因素造成的,處罰過重對職工是不公平的。

認知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中國人認知上最大的毛病是自己不思考,在家聽父母的,在單位聽領導的,結了婚以後聽媳婦的,一旦遇到困難找算卦或看事兒的,總之就是自己動腦進行思考。本來看書就少,現在全民都捧著手機聊天、玩遊戲、看新聞,造成幾乎都是空殼人,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出現思想家及哲學家呢?其實看書也是用別人的大腦在思考,寫作才是自己思考的過程,現實當中堅持寫作的人很少,一個不會思考的民族怎麼能夠有前途呢?當前開啟民智才是當務之急,這需要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


走自己的路tlz


喜歡製造認知混亂的人,也絕非等閒輩。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人心所想,各有目的。


浩賢2


《秋興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期寫下的以想、望長安為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興”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因感秋而寄興。這興也就是過去漢儒說《詩經》的所謂“賦比興”的“興”。晉代的潘岳有《秋興賦》,也是一篇感秋寄興之作。但《秋興賦》的體裁是屬於辭賦類。而杜甫的《秋興八首》則是律詩,是唐代新興的一種詩體。若論它們創作的成就和對後世發生的影響,杜甫的《秋興八首》當然不是潘岳的《秋興賦》所可比擬。杜甫的《秋興八首》代表了唐代七律的最高成就。

懷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他的狂草可以說是古典浪漫主義書法藝術的巔峰,對後世書壇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文善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手書杜甫《秋興八首》,現存世的有兩個版本:一是傳下來的碑拓;二是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拓本。我個人的看法是,前者應是懷素的真跡碑拓,因為後世無人有此高超的草書筆法。早稻田拓本與懷素的《自敘帖》還有一定差距,書法史專家疑為明代祝允明所書,應該可信。








武丁仗劍決雲霓



敬亭山53


個人認為,其中纏繞透出格局太小,比之醉素多有不及



一枕浮雲


亂捏造事實是犯國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