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吉林滿族人民過年的傳統習俗是什麼?

作家醉伊笑紅塵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對漢族人民來說,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刻,也是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刻。那滿族人民過春節嗎?和漢族人民有什麼不同的春節習俗嗎?

我們很多人對滿族的瞭解,可能就侷限於清朝相關的宮廷劇,那些演的都是清朝時期的皇家貴族和達官貴人,和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有很大差別的。

清王朝的發祥地是遼寧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在遼寧省,有很多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除了自治縣以外,各城市還有散居的滿族人。

(滿族主要分佈範圍)

滿族作為中國第二大少數民族,遍佈全國各地,其主要聚居在我國的北方地區,總共約有一千萬人口。 其中大約一半左右的滿族人聚居在遼寧省,錦州、撫順、本溪、丹東、鐵嶺五個市最多,每個市滿族人口均超過50萬。

另外,有兩百多萬滿族人生活在河北,約佔滿族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二百萬左右滿族人居住在吉林、黑龍江。相對東北、河北來說,分散在北京、內蒙古、天津等地的就要少得多了,當然在我國的中西部包括南部也有少數的滿族人民。

滿族的先民建立後金政權,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建立大清王朝,把都城也遷到北京。隨後大批的滿族人民進入關內和漢族人民混居,深受漢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彼此交流融合,也有了過農曆春節的習俗,但是在一些方面有一些差別。

滿族人民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呢?有哪些習俗?

春節前

滿族人民在春節之前購辦年貨,打掃衛生,蒸年糕,放鞭炮等等,這些基本上和漢族人民沒什麼差別。只是滿族人民有一種節日糕點比較特殊,那就是沙琪瑪, 漢族人家過年時一般不備這種甜點的,而是其他的甜點,如糖瓜等。

提起這個沙琪瑪這個甜點,現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各大超市裡隨處可見。實際上,它就是來源於滿族,最開始作為滿族人們祭祀祖先神靈用的,後來沙琪瑪在清朝時進入中原,一下子名聲大震,傳遍大江南北,成了很出名的糕點小吃。

除夕

除夕這天貼對聯,貼福字,也掛門神,這是受漢族風俗影響的結果,門神和漢族基本一樣,有武將門神,財神等,以求可以阻擋妖魔鬼怪進門,平安發財等。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滿族人民一些比較有民族特色的習俗。

掛旗幟,這個就和滿族人的旗屬制度(紅、黃、藍、白)有關了,掛旗可不是隨便掛的,自家屬於哪個旗就掛哪種,絢麗多彩看起來挺漂亮的。

佩戴荷包,以求吉祥如意,歲歲平安。實際上,最初荷包和現在的女孩子出門帶的小手提包一樣的概念,古時候滿族人的祖先還在漁獵的時候,荷包用來放乾糧啥的,是用獸皮做小袋子,後來慢慢發展成瞭如今的模樣了。這個大家在清朝宮廷大戲裡面經常見到的道具,不過現在可能除了孩子,已經少有人戴了吧。

揣元寶

除夕之夜,全家團圓“揣元寶”,是懷揣元寶嗎?當然不是了,揣元寶是滿族人民吃餃子的一種說法。說起吃餃子,絕大多數國人尤其是北方人過春節必吃的。滿族人民當然也不例外,但是春節時他們包餃子、吃餃子更有意思。

首先,他們包餃子的時候會在有些餃子裡面包上銅錢,據說吃到新的一年裡會好遠連連。Oh! My God!這要不小心把牙給蹦了咋辦?不過放心,這是以前的習俗,估計現在也沒這樣做的啦,不衛生不說,想找銅錢也沒那麼容易了啊。

在煮餃子的時候,他們還有個特別的儀式,那就是全家人圍在屋裡,家長(一家之主)會在一邊高聲喊到:“小日子起來了嗎”?家裡其他人一起回答:“起來了”! 是不是很有意思?

這還不算完,更有趣的還在後面,等他們喊完口號以後,還要“蹦個高”,就是讓小孩子爬到櫃子上蹦三下,然後整個過程才算結束。好玩歸好玩,還是得注意安全。不過,最終的目的就是把一切會更美好的願望和寓意都貫穿到過新年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的過程中來了,希望來年日子越來越好。

掛大紅燈籠

除夕夜,滿族人家要大紅燈籠高高掛,一直到十六不熄。可能你會說這沒啥特別的啊,部分漢族人家和別的少數民族也有掛燈籠的習俗呢。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滿族人家的燈籠掛得更高,照得更遠。他們要把燈籠掛多高?六米多高,差不多兩層樓那麼高!

大年初一

初一這天有一些禁忌:

第一不能打掃衛生,就是不能動掃帚,免得破了財運。

第二不能向外面潑水,有廢水也得找個容器裝著。

第三不能打罵孩子,不能吵架,免得影響家庭和睦。

大年初一這天大家互相串門,互相拜年,這和有些少數民族初一不能串門有些區別。除了吃喝、談天說地,接下來就是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了。滿族人民春節的娛樂活動非常多,扭秧歌啊、摔跤啊、賽馬等等,對了,自然少不了二人轉啦。

玩木爬犁

要說春節最高興的莫過於孩子們了,有好吃的,花衣服穿,更重要的是可以完全放鬆,毫無顧忌的大玩特玩了。小男孩玩什麼呢,放煙花,鞭炮這些都是男孩必玩的,但是有一種活動卻是很多別的民族的小朋友沒玩過的,或者說不具備玩的條件,那就是玩木爬犁。看看下面這個圖就大概知道是怎麼個玩法了,雖然很簡單,但是玩起來非常過癮。

這只是簡易的木爬犁,還是手動擋的,實際上就是相當於滑板的復古版。看下面這個升級版自動擋的,材質升級了,動力也升級了,變身為自動駕駛鐵爬犁。看這些小孩玩的多高興!

玩嘎拉哈

那小姑娘們和少婦們都玩什麼呢?玩耍嘎拉哈,這又是什麼神奇的遊戲?嘎拉哈是用豬、牛或羊的膝蓋骨做成的道具。

看不清?好,來個大寫真。

當然了,雖然形狀看起來是一樣的,但是這個一看就知道不是骨頭做的。實際上,最本真的嘎拉哈是用類似於下面的這種動物關節骨頭做的。

這個遊戲大概和漢族小朋友玩石子的活動差不多吧,但是嘎拉哈玩法很多,有各種挺複雜的遊戲規則,感興趣的、想玩的可以去搜一搜,沒準你也會愛上這個遊戲呢?

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過年習俗,有些真的很有意思呢。祝全國各族人民豬年快樂,心想事成!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1、過小年。滿族人和漢族人一樣,小年是必須要過的,所謂冬大如年就是這個意思。這一天,滿族人要做粘豆包、豆麵卷子等粘食,而漢族人過小年不同,喜歡親人團聚,燃放鞭炮,擺放酒席,吃團圓飯。

 2、除夕守歲貼春聯。除夕做薩其瑪是滿族人傳統習俗,還有張貼對聯、窗花,掛箋(過去滿族人按八旗所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男女之間還有互贈繡有“歲歲平安”荷包的習俗。

  3、祭祖。滿族人除夕下午要擺供、祭祖。不常打開的祖宗龕,年三十中午就必須要打開。把擦得錚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擺上兩摞饅頭,一摞五個;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孔插上大蔥,還有幹米飯五碗。供菜也有講究,第一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第二碗是過油鯉魚;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蔥;第五碗是豆腐方塊。這些習俗在年輕的滿族人中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有的習慣已經逐漸淡化。

4、同食祭品。 滿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後一般就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誌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5、子夜吃餃子。除夕子夜時分,滿族人會團團圍坐,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同時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餡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然後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內豎等燈籠竿,高挑紅燈(這在現在漢族人和鮮族人中仍然有相同的習慣,如吉林長春、黑龍江哈爾濱等地,仍然有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掛紅燈籠的習慣)。

6、拜年。大年初一,一般就要早起,穿戴一新,互相拜年,恭賀新春。但是過去(現在有些地方還存在)滿族婦女必須要要等到初六才能出門拜年的。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滿族人拜年的習慣已經和漢族人拜年習慣沒有多大差別了。

7、剃頭。過去滿族人正月是不剃頭,一般要等到二月二這天,才肯剃頭(漢族人也有相類似的習俗,老輩人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當然是迷信的說道,沒有科學依據)。滿族人還有“領龍”的習俗,用草木灰從水缸一直撒到井旁,撒出的灰要彎曲如龍,然後在院中舉行祭祀,以祈求一年能夠風調雨順。

8、殺豬與“龍抬頭”。滿族人一般臘月殺豬,三十祭祖用豬頭,過了初六,將豬頭放到“哈什裡”(倉房),這個豬頭一直要放到二月二才拿出來煮熟了吃,滿族人叫“龍抬頭”。

9、滿族秧歌。滿族人素來就有“扭秧歌”的習慣,他們叫做“韃子秧歌”。滿族秧歌除以走陣式來表現生產、生活和打仗外,還通過人物的扮相、服飾、道具、舞姿動律來反映。

婦女、兒童在正月還會在火炕上玩“繃繩”、“抓嘎啦哈”,還有踢毽子、打冰嘎、藏貓貓、放鞭炮等遊戲。

滿族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古老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春節許多傳統風俗習慣一直被傳承下來,成為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線。


戲品聊齋


說句實在話,作為一個滿族正紅旗的人,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習俗。除了吃點東西,拜個年,發個紅包以外哪有那麼多說到。現在唯一能證明我是滿族人的大概就是我不吃狗肉和身份證上民族了吧。

我身邊也有不少滿族的朋友,大家過年都是一個樣子。吃飯,喝酒,拜年,睡覺,打麻將。再說句掏心掏肺的話,小時候接觸過的那些習俗在長大以後差不多都忘乾淨了。長大後也沒有人教,周圍人也沒有告訴,怎麼流傳習俗啊?甚至說,除了周圍認識的幾個朋友以外也接觸不到一絲一毫和滿族有關的東西。即使偶爾有機會,在商業化操作下也看不出來什麼好的。甚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被拒之門外。

所以啊,除了書面上說的好聽以外,有幾個人能做到過上真正意義上的滿族春節呢?


晨晨和佳佳


承蒙邀請,說道吉林滿族人民過年的傳統習俗。還真是與眾不同,和中華民族其他民族不同,滿族人民口中嚴格意義上的過年其實只有三天。分別是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

今天就給大家好好普及下這個知識。

1、大年三十

三十是頭一天。這天早上,十鍋烀肉,灌面腸,貼對聯,福字,年畫,窗花,滿彩。

滿彩也叫掛箋,是吉林滿族獨有,用彩紙製作長方形,上面有文字和圖宋,下端呈穗狀或鋸齒狀。顏色與祖上所屬的旗顏色相同,數目和祖上來自長白山幾道溝有關。

例如祖上來自長白山四道溝,屬於鑲紅旗。貼四張紅色掛箋。

三十晚上閤家團聚,共進晚餐,吃團圓飯。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必須雙數,必須有餘。

還要給傳說中的姑媽媽擺一副杯筷。意思是請她來吃團圓飯。

三十晚上還有幾項活動,一是包餃子,滿族稱為同心餑餑,意為紀念傳說中的英雄阿克佔帶領大家平定虎患,換來春節的安寧。

餃子要包成元寶形,擺放時橫看,豎看都成行,寓意財路四通八達。

二要往家中抱柴禾,寓意新一年多財,在院子裡踩芝麻秸,意為新一年步步登高。

三是長輩把裝有金錢的荷包送給孩子稱壓腰錢或壓歲錢。

2、大年初一:

初一這一天,吉林滿族人民家家早止都吃餃子。煮餃子要用杏木當柴,寓意喜興,高興。吃過餃子,人們換上新衣服,走村串戶,互相拜年,平輩的向年長的行鞠躬禮問候過年好。晚輩向長輩行跪拜叩頭禮問候過年好-。拜年之際,一片歡笑語,是一年最快樂的時光。

3、大年初二:

正月初二開始,吉林滿族人民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宴請,稱會年茶。

主菜是火鍋,白肉血腸酸菜,雞肉蘑菇粉條再配上皮凍,口條,面腸等一些涼盤。新婚夫婦到雙方尊長家拜新年,尊長家設宴招待,並送幾支絹花,由男子為媳婦插戴頭上。那場面,怎一個溫馨了得。

好了,關於吉林滿族人民過年的傳統習俗,就先講這些,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