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成果|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對比

關於人工智能領域的中美對比一直都是一個熱點話題。一方面,這是中國第一次在一個重要的技術革命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很多人又會把它同中美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聯繫起來。不過,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之間的實力對比究竟是怎樣的呢?長江商學院的許成鋼教授和武漢大學的崔曉暉教授,在3月20號發佈了一份報告《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這份報告從學術論文、產業公司等層面,給出了一個詳盡的回答。

成果|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對比

先來看下學術論文這個指標。從總量來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發表數量,從2006年開始快速增長。到今天,論文數量已經在快速接近美國。不過,在論文的引用率方面,兩國的差距仍然很明顯。

如果一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超過1000次,那麼這篇論文就是一個千級論文。按千級論文來衡量,中國學者在2004年、2005年和2007年各發表了一篇千級論文,同一時期美國學者發表了12篇。

如果一篇論文發表之後從沒有被引用過,那麼這篇論文是零級論文。中國學者的零級論文數量,從2007年之後,大幅超越了美國。

你可能以為零級論文就是質量不好。但是報告說,其實並不能說這些論文質量就不高。因為報告統計的所有論文,都是在同行評議的專業期刊發表的,都有學術標準作為保證。

許成鋼教授分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零級論文討論的問題主要是應用性的。論文主題本身應用範圍狹窄,因此沒有被引用。不過,被引用次數很多的論文,往往在普遍方法論層面有開創性。從這個現象也可以看出,在基礎方法論方面,美國仍然領先中國。

另一個原因是激勵方面,“中國的科研體制是計算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了多少篇文章,為了職稱評定,學者被迫拼命發文章,卻不注重文章的影響力和價值貢獻。”

再來看下產業和公司層面。在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方面,中國經歷了一個先升後降的過程,美國則正好相反。

報告說,中國活躍的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公司,在2012年之前多於美國。但是在2012年之後,美國反超了中國。而且,在美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增長的同時,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數量反而在下降。尤其是2016年之後,美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數量快速增長,到2018年時超過了600家。中國公司的數量在2016年達到了高峰,超過400家,但是到2018年,下降到了不到200家。

報告說:“人工智能產業需要長期研發投入,短期很難獲得收益。中美兩國活躍的創業公司的數量對比,似乎表明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產業的投入後勁不足。”

報告的另外兩個衡量維度是開源AI軟件包和AI人才。

在人工智能從業者使用的開源軟件包方面,絕大多數中國從業者使用的軟件包,都是美國機構開發的。總體上,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研究者關注開源AI軟件包中,由美國機構開發的數量是中國機構開發的20多倍。

報告說,這表明了中國研究者在基本算法方面,對美國開源軟件包的依賴。許成鋼教授還進一步說,在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芯片和傳感器等方面,中國不僅落後於美國,也落後於英國、德國、日本和以色列。

在人才方面,報告引用了領英人才數據庫的數據。中國AI人才總數為5萬人,美國則為83萬人。同時,美國AI人才在經驗方面也更勝一籌。只有不到39%的中國AI人才在AI領域工作10年以上,美國則為71%。

以上就是長江商學院和武漢大學的研究團隊,從多個維度對中美人工智能產業實力的比較。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有不錯的投入和實力。但其實在基礎方法論論文、產業投資的後勁、基本算法等技術,以及人才儲備上,中國同美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先入為主”作為一種先發優勢,往往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新技術的代表,人工智能行業同樣如此。美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在很多領域具有上述優勢。任何行業在方法論層面的創新最根本的因素在於時間的積澱,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符合這一點。應用層面的創新迭代很快,對於中國的創業者來說,通過學習掌握精髓是必修之課,而更重要的在於通過實踐,在驗證已有方法論的同時繼續創新,從實踐創新上升到理論創新,這樣的成長才有可能追上甚至超越對手。先發並不能恆久,唯有持續精進才能逐步創造出長期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