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一溪綠水


關於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看法,僅各位書友供參考之。

有人寫了一輩子的字,最終也沒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就當下書壇上比較活躍的人來說,真正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也是鳳毛麟角。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他們不注重書法風格的訓練,加之沒有文化支撐,個人修養不到家,有的是學書法的動機不純,等等。就是以上原因導致某些人學習書法多年才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

上圖為舒同先生的書法作品。

其實,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並不難,就看學書者用心不用心。現在,我給各位網友一個建議和立場,請大家試一試吧。

上圖為啟功先生書法作品。

學書法須臨帖,這是大家公認的。那麼,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創作(當然,有的人臨帖只是在漢字享受快樂,陶冶情操)。怎麼去創作?這要有一個過程。下面就談談這個過程。初學書法者,先慎重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碑帖,最好選古人的名碑名帖,書體自己,喜歡就好。選帖,就是選學習書法的目標和方向。接下來就是下功夫臨摹這個碑帖,並反覆的摹臨;對臨;摹臨;對臨。當把帖上的字臨摹到七分形似和神韻時,逐漸融入自己的三分個性,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當然,臨帖達到七分像是很難很難的,巧妙的融入自己的個性也很難很難的,但這畢竟是個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正路啊!不按這個路子走,怎麼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呢?學書法,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更是難之又難的事啊!如果容易的話,學書之人不都成書法家了。如果按照我說的辦法去學書法,肯定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舒同,啟功,歐陽中石,張海,張繼,盧中南和“二田”等書家,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有的學書之人,不想深入臨帖就想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深入臨帖是必須的,但這還不夠,在深入臨帖的同時,還要讀帖和不斷領悟所臨碑帖的書法精神,還要加強字外功的訓練,還要注重自己書德的修煉,先學做人,再學寫字,浮躁之心應棄之!名利之心應棄之!只有這樣,才能打好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基礎,否則,自己的書法風格是極難形成的,即便是勉強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你的書法風格也是經不起風吹浪打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上圖為歐陽中石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張海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盧中南先生書法作品。


(上圖為張繼先生書法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各位朋友參考。如果大家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什麼是書法風格,風格實質就是自我字體。能真正寫成“自我字體”,能開宗立派,絕對是大師級。

中國整個書法史,能開宗立派的能有幾人?

魏晉為什麼是書法巔峰?與魏晉文人的棄“儒”崇“道”,追求性靈自由,認知自我相關,帶來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

為什麼以前不會?因為東漢“紙”的發明帶來“書寫自由”。

為什麼以後沒有?因為“科舉制”對思想的束縛。

沒有思想自由的人,是無法理解“玄學空談”,無法理解“超脫”宇宙觀。

如何形成自己的“字體”?

一,重心調整。啟功先生就是把柳體的重心調高,結合梁詩正體,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何調整重心?如“李”,把“木”寫扁,“子”拉長,重心就上去了,形成了挺拔瘦勁的風格。

重心調整,向下則字扁或梯形,向左則字勢凌厲,向右則字勢舒緩儒雅。

二,做加法,減法,移動法、拼湊法。反向法。

趙體在王羲之體基礎上做減法,損靈減險。

王鐸在王羲之體基礎上做減加法,減靈動加縱橫。

趙之謙、尹秉綬、鄧石如做加重法。

舒同是拼湊法,東抓點西抓豎。

顏真卿在歐陽詢的基礎上反向法,你瘦我則肥,你正方形我梯形。

三,自我之體,包含自我的審美、書寫習慣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認識你自己”。




urna風之度0


喝了口酒,趁暈乎勁上來答個題。風格這東西玄之又玄,由基因自帶、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個人習性、文化修養等組成,最關鍵處入門時學的誰的字。下面細分展開訴說。

  1. 基因自帶,有的人一手漂亮的江湖體。我甚至見過一個學歷很差女人,寫得一手好字,隱隱帶有王羲之的一些筆畫。問她跟誰學的,她說上學時就寫成這樣,沒人教過。感覺怎麼好看怎麼寫。讓人無語的不是字好,還自帶章法。像我這種笨人,練了好久,一寫整篇就擔心對不齊重心。
    這是我昨晚寫的,接個電話繼續寫時,王羲之變孔明瞭。不過讀著還挺溜。
  2. 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如果在出生在官宦家庭,比如王羲之他過著衣食無憂、一擲千金的奢華生活,那麼一旦愛上書法,必然會比較優秀。充足物質、悠閒生活、美女書法老師、及其他各種因素決定了他成為一個偉大書法家。前提是他愛好書法。而且自信到不接受超越,並且做到了,除了他兒子有點不服。

    老王這個茂字我脫貼就寫不像,別提了。如果我爸是李剛的話,可能還有機會寫得哼好點。別說拼爹是過時的,有錢寫字都任性,任性裡透露出辨識度:瀟灑、飄逸。
  3. 個人習性、文化修養。有的人學過美術,對黃金分割、透視、色彩平衡感等,很多藝術的細節都深入了骨髓。還有的人工作需要手寫字好看,習慣被逼出來了。這些人文化人哪怕是後來才學書法的,他們都會優勢巨大。當然開始比基因好的人會有點差距,但書法家往往出自這些人。他們的字往往有出處,又有自己辨識度,是天賦加努力的風格。
    比如田英章家學不錯,字形來自歐楷,又按自己審美觀創了獨特的字體。不要小看他拉得一手好二胡,那就是藝術天分。絕對對書法有很大影響。現在很多人對田楷存在爭議,但不要忘了他的田楷有年頭了,不是現在程序員們都能創造出“小米蘭亭”。田楷是有一定貢獻的。
  4. 當然我們學書法最好系統一點,想學誰的行書,就學誰的楷書,最好不要串。別學著歐楷想著王羲之,保持垂直度,切記!!!
  • 我就是個失敗的典範,東一榔頭、西一錘,成了“雜家”。只能當字渣跪了。

小真人行書






為龍書法


世界上任何藝術都提倡創新,但創新是建立在對前人繼承的基礎上的,離開了繼承也就談不上創新。

書法也一樣,除了臨與摹,觀與悟皆為創新之條件。


(一)取捨

書法要有自己的風格,先取捨,後參合。

清王澍《論書剩語》指出:“凡臨古人,始在能取,繼在能合。能取易,能捨難,然不能力取,無由得舍。”書法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就要“吐故納新”,其關鍵就在於取捨。

前人學書,都是從臨摹而漸入蛻化,以達最終之創造。“臨摹對於範本,重要的是取其意,兼得其形,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一家,不可為古人所囿”(陸維釗《書法述要》)。蕭退庵先生曾過學習李邕應學習其運臂、弄硬弓的手段;學習蘇軾當學其用筆沉著痛快,而不可學其傾側;學習黃庭堅當學其朗透,不可學他曼衍。可見學習前人書法必須取其精華,舍其糟粕,才能自懷杼軸。


(二)參合

學書懂得取捨之法後,還須掌握參合之法。

古人強調初臨古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到了純熟之後,又不可無我,無我便雜,應集眾長於我,斯為大成。

這就是參合之法,所謂參合,也就是要參合新意,參合己意。王羲之就是通過“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也就是推陳出新而獲成功的。

而晉以後各大家,雖皆淵源書聖,但各有面貌,各有精神氣度。所以善書者應將各家之長,融會在心,皆為我用。

清王文治《論書絕句》:“天姿凌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掃二王非妄語,只應釀蜜不留花”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清《承晉齋積聞錄》指出:“草參篆籀,心懷素是也。而右軍之草書,轉多折筆,間參八分。楷參八分,如歐陽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顏真卿楷,皆折作轉筆,則又兼篆籀。以此見體格多變,宗尚難拘”。實際上,書家無論參合何法,都是書家理解後的新法,說到底也就是參合了己法。


(三)通變

古來善書者未有學在而不變者,因為法不變不新,法不變則死。

唐代釋亞棲《論書》稱:“凡書通則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

變就是創新,就是自立風格。而變又必須以“通”為前提,故得法者,自能悟,自能通,自能變。前人常常稱書法能通變者為“書中之仙手”。

宋代黃庭堅也有詩句“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學書者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靈性,切莫寄人籬下,法度學成之後,理當別立機抒,自成一家。


臨池管窺


對於書法來說,技法的東西好講,因為它是明擺著的,我們通過分析可以去解釋、理解並且學習。

但是,風格的問題就比較玄了,這個是老師也教不了的,需要自己訓練修行。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修行應該指的就是書法家自己的風格特點了。

所謂風格,就是指的書法家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特點和個性。

1、風格和個性有關

同樣是學習一個字帖,不同的人寫出來風格是不一樣的。男人和女人寫出來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書如其人”嘛

這就和一個人的性格有關係,這個是很難改變的,脾氣急躁的人很難寫出恬靜的字來。

心思細膩的人寫狂草是在難為他。

2、風格和個人的經歷有關

人生經歷不同,寫出來的字的風格也會不一樣,王羲之因為家庭變故寫出《蘭亭序》、顏真卿因為親人被害寫出《祭侄文稿》、蘇東坡因為屢次被貶寫出《黃州寒食帖》。

如果他們都一帆風順的話,是很難寫出這麼高級的作品的,好的藝術作品總與悲慘的人生為代價。

3、風格和個人的審美取向有關

這一點還是比較關鍵的,如果你非常喜歡米芾,長時間的學習米芾,那麼個人的風格肯定是會受米芾影響的。

這個是以上兩點的基礎。

通過以上三點可以看出,除了在選擇字帖上我們可以自我,其它的都是自己無法影響的,個人風格的形成還是要順其自然吧。


圖為米芾《李太師帖》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書法風格的形成筆者認為不外乎三點!

一、既然說書法風格筆者理解應該是傳統路子紮實的一路,不應是當下醜書或網紅體一路,究其原因沒法過多評論。既然是說前者那麼在作者一路臨池的過程中自然有帖或碑的味道,其風格已有一二。這些會伴隨書家一生!作品風格總是能透露出這些!

二、有了紮實的的基礎後便是創新精神,書家要有敢於創新敢於嘗試,不可墨守。這就和作者氣度 眼界掛鉤了!所以善書者定是喜歡藝術文化,沒有這些滋養做基礎肯定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要麼就是亂畫一類!

三、書家性格和生活習性!如米芾 懷素 張旭等這些歷史大書家個性鮮明。這一方面不做過多闡述一兩句話不易說清楚!





諸子學堂


書法風格如何形成的?

書法風格,是獨有姿態,品味內涵,稱得上風格,不拘一格,形神兼備。書法愛好者,入書境後創作出富有品格的筆墨形式,也可達及風格書跡。

舉例看看古書家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

懷素,狂草書法家,一僧人,學書經歷非常限難,貧僧,種芭蕉葉子,充當書紙,於此刻苦習練,其房壁上,器具上,沙地上無不習之,痴迷,晚年書圓熟豐美,主要學南山陰帖學派中來,而間有李懷琳,孫過庭書格,學書都把自己的衣服日久都磨出洞。故有了聖母帖的書法風格,輕逸圓轉,幾貫王氏之壘而拔其幟。作字猶援掣電。隨手萬變。


蘇軾的書寫風格,來自他的學問,一股學之卷氣,其風格追求書之意態,天真爛漫,不拘法,自己稱: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厚積薄發,宋時人云,東坡用筆不合古法,然憑籍自己對書墨的深悟,才情橫溢,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書之風格。

由以上得出結論,形成風格,一則用功,而來稟賦才情以及後來的學養,都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所以成為妙品之風格。也是不容易的。書路慢慢而修兮。


狂喜淡墨a


這問題很難回答,就談下我個人的陋見了——

學了書法後,由於每個人的習性、和對書法的理解不同,於是,每個人也有明顯的特徵。

所謂的習性,在我看來是中性詞,它受個人的性格、審美、握筆姿勢等因素影響;

習性,有醜的一面,有美的一面。能被大眾,尤其是書法愛好者接受,並喜歡的習性,那也是書法風格的一部分;

宋徽宗能創造出鐵劃銀鉤的“瘦金體”,又何嘗不是他的習性,和個人理解所致?

但是,瘦金體的風格太強,可以欣賞、玩味,卻難以實用,尤其是作為硬筆。這也是瘦金體難以流行的一個原因吧。

更多的是每個人對書法的理解不同,所形成的個人風格。比如——

看到龐中華的字:寬鬆、隸意,這是他的風格。這是龐中華臨的魏碑較多緣故。

田英章的字:老辣遒勁、扛肩較大。田英章練的歐楷,歐楷扛肩力度都很大,這也影響到他的硬筆風格。


荊霄鵬的字:自然、流暢,適合日常書寫。這正是他對硬筆行書的理解:氣韻流暢、結體自然。

所以,每個人的習性不同、書法審美不同、書法功底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


行書一點通


實際上,每個人在學習書法之前都有屬於自己的書寫風格,是經過書法學習後才喪失了自己的原有風格,其情節就跟《邯鄲學步》故事一模一樣的啦。

當然,學習書法前的自我風格,基本上都屬於格調不高的自由體風格。學習書法後知道了格調,對自己也產生了逼格要求,學著學著不但忘記了自己以前的寫字習慣,而且還會以學會學好別人的字為榮。很多人就這麼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並且還至死不渝並呢。

所以,《邯鄲學步》是個對自己有要求有理想的故事,追求昂首挺胸走路的健康形男,遠勝於手無縛雞之力的病態書生了吧?


真不知道這幫病態書生為什麼要嘲笑《邯鄲學步》……客觀來講,能學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學習書法亦是如此。
書法這個東西,只有在真正的理解了書法後,才有能力恢復自己的本性去書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恢復自我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滴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