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袁紹為什麼不和袁術聯合攻打曹操?

響亮的名字1號


袁術和袁紹是兄弟不錯,但是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子。袁術此人自大而無知,目中無人,看不慣比自己優秀的哥哥袁紹。本來黃巾起義,袁術有很大的機會發展壯大,但是袁術沒把握住,反而是正直的袁紹因為反對董卓而一呼百應,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這讓妒忌心強的袁術非常不爽。總之,兩人面和心不和,不可能聯合起來。


圍爐煮酒話春秋


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三國時期袁紹和袁術這兩大軍閥,雖是兄弟,但卻沒有在聯合起來在北方霸主的爭奪戰中共同攻打曹操。

許多人認為,袁紹與袁術是兄弟不假,但並非親兄弟,甚至都不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從關係上看袁紹之父左中郎將袁成是袁術之父袁逢的兄弟,所以袁紹與袁術便是堂兄弟的關係。

但事實上,袁成只是袁紹的繼父,其生父乃是袁逢。當初袁成一直膝下無子,袁逢感念哥哥恐怕日後無人送終,便講袁紹過繼到了袁成膝下,這才有了袁紹是袁成之子這麼一說。這種情況在古代還是比較常見,遠的不說,同樣是在三國時代,司馬家二代家主司馬師也是膝下無子,弟弟司馬昭便將兒子司馬攸過繼到了司馬師名下,以延續香火。

所以,論起關係來呢,袁紹應該是袁術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是袁紹只是庶出而已,而袁術則是嫡子。在古代,庶出和嫡出差別是很大,基本上只有嫡子能夠繼承家業,庶子只能是當個家臣。不過由於袁紹過繼給了袁成,其地位還是稍稍要高那麼一些,這也是其日後能夠代表袁家在長安城打拼的基礎,否則憑他的庶子出身很難有著那麼高的起點。

當然了,在袁家內部,袁紹肯定是不能與弟弟袁術相提並論的。在袁成死後,袁紹是以袁成之子的身份寄居在袁逢家。由於是寄人籬下,袁紹的在家中的地位自然比不上袁術。而且庶子始終是庶子,袁術也瞧不起袁紹。

所以說有著血緣之親的兄弟二人之間的關係,遠遠比不上劉關張那樣的結拜兄弟。

除了身份關係所導致的,童年不睦,袁氏兄弟二人在爭霸天下的路上也存在則矛盾。在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之時,眾人推舉袁紹作為盟主,這讓一直都自視高袁紹一等,且地位也確實在袁紹之上的袁術十分不滿。

而後來袁紹奪了冀州之地,袁術便遣人向袁紹索要兵馬糧草,心道我才是袁家正統,你袁紹理應輔佐我,袁紹十分惱怒並拒絕了他,自此兄弟之間的嫌隙變更大了。

當然,二人最大的分歧還是在一個政見上。當時袁術有感漢室衰微,心道自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汝南袁氏,聲名顯赫,有資格來坐一坐這天下之主的位置,特別是孫堅為其尋到傳國玉璽之後,袁術就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能自拔。而哥哥袁紹顯然更加穩重,或者說是心存周公之志,想的是匡扶天下。所以他當時是想推舉宗室子弟劉虞為帝,來一出奉天子令諸侯。為此他還專門找上弟弟袁術合作,心想好歹一家人,此事若成,汝南袁氏必定再續輝煌,到時光宗耀祖,皆大歡喜。

袁術自然是不答應了,心道你這庶子,居然胳膊肘往外拐,放著這正牌家主不奉,去推舉一個外人。於是袁術便和袁紹死對頭公孫瓚走到了一起,兄弟二人,就此分道揚鑣,再往後便是兵戎相見了!

總結來說,“一山容不得二虎”,袁紹與袁術兩人都胸懷大志,本就很難聯合一心,再加上兩人之間摩擦不斷,聯合的可能性更是大大降低了。

再說曹操,原本當時曹操的處境可謂是慘不忍睹,袁紹雄霸冀州;袁術坐擁淮南,曹操的兗州被夾在中間。如果袁術袁紹聯合,曹操基本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其宰割。

但由於袁術和袁紹鬧掰,先後聯合公孫瓚呂布等軍閥,使得袁紹頗感威脅。於是便找到同樣被擠兌的年輕時好友曹操,二人結成了同盟。果然袁紹和曹操才是真愛,畢竟是當年一起搶女人的交情。

當然客觀來講,主要是因為曹操地位實力皆在袁紹之下,其對袁紹的威脅並不比有稱帝野心的袁術大,況且當時群雄割據,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並沒有下“削藩令”,袁紹的實際利益也沒有受到直接的威脅。

但反觀袁術,坐擁南陽、汝南和江淮等地,兵多糧足,實力強大,況且袁氏威望極高,門生故吏與慕名而來的英雄好漢眾多,可以說,袁術的實力遠在曹操之上,甚至可以與袁紹比肩。

所以從實力的對比來看,相比於曹操,袁術是更大的威脅。在這一背景之下,袁紹如果聯合袁術一同進攻曹操,最終只能是唇亡齒寒。讓自己與實力較弱小的曹操接壤遠比與實力強大的袁術為鄰要安全。所以甚至出現了袁紹與曹操聯合,共同阻止袁紹在兗州擴張的事情。

所以,兄弟之間的不睦,爭霸路上的利益衝突以及三方之間實力的對比,最終使得袁紹和袁術沒有選擇聯合起來攻打曹操。

而最終的結局就是,曹操先後滅掉了袁術和袁紹,從最初的夾縫求生,到後來的雄霸北方,袁家這兩兄弟,終究是成了別人的墊腳石,想來也是令人唏噓不已。這裡就不得不吹曹操一波了,其當時強敵環伺,袁紹、袁術、呂布甚至於陶謙,可他硬是把這些人都搞定了,箇中權謀操作,合縱連橫絕對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後面如果有時間,我再來好好來給大家扯扯當年曹操是如何逆襲的。


白話歷史君


袁紹不聯合袁術攻曹的原因,一是沒機會,二是不可能。

為什麼說沒機會呢?

袁紹和曹操的對戰主要是在公元199年至公元200年前後。那此時袁術在幹什麼呢?此時的袁術已敗亡。

袁術這個人野心大得很,其內心深處早已不臣之心。當時有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啥是塗高?大家誰也說不清,但在袁術心中代漢的就是他,他便是天選之子。特別是得到傳國玉璽之後,更加覺得天下必為他袁術所有。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劉協在東回途中為李傕郭汜所追擊,保護劉協的楊奉為西涼軍所擊敗,漢獻帝倉皇北逃。袁術認為此時時機已到,於是詢問臣下,準備登基稱帝,後遭大臣反對而作罷。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再也按捺不住內心想稱帝的衝動了。不顧大臣反對於壽春稱帝,建號仲氏。袁術公然稱帝,成了眾矢之的,再加上由於其荒淫無道,很快便走上了衰亡之路。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被打得走投無路,決定投奔以前的部將陳蘭、雷簿,但遭到拒絕。後不得已決定轉投其兄袁紹,表示願意將帝號讓與袁紹,袁紹才勉強同意接納了他,但袁術在前往投奔袁紹途中嘔血而亡。

所以說,袁紹在和曹操對戰時,根本就沒機會聯合袁術去攻打曹操,因為袁術此時已亡。

那有沒有機會在袁術還強盛的時期聯合袁術攻曹呢?

其實也沒可能,在官渡大戰之前,袁紹一直忙於和公孫瓚交戰,袁紹如果此時與袁術聯合攻曹,他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袁紹還沒傻到這個地步,更何況此時曹操雖握有漢獻帝,但實力卻不濟,對袁紹來說根本不認為曹操是個多大的威脅。他現在只想專心滅公孫瓚,不想打曹操。所以,也不可能聯合袁術攻曹。

為什麼說不可能呢?

首先,袁紹和袁術雖是兄弟,但從來都不合,袁紹乃其父袁逢庶子,後過繼給其伯父袁成,而袁術是嫡子,袁術向來瞧不起袁紹,稱其為“吾家奴”。袁紹對他這個弟弟自然也沒啥好感。

討董聯盟成立後,袁紹被公推為盟主,袁術更是不服,因為在袁術心中他才是袁氏的嫡子,此盟主自然由他來當。他們更大的不睦其實來源於政見不和,董卓將漢獻帝劉協挾持到長安後。袁紹決定另立中央,想要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彼時袁術已有自立之心,因而其假借維護忠義之名反對此舉,由此二人的嫌隙更大,由此兄弟反目。後二兄弟為爭奪地盤更是兵馬相向。

鑑於二者如此惡劣的關係,袁紹是不可能聯合袁術去攻打曹操的,更何況,袁紹在攻打曹操時,其實力遠勝於曹操,只是後來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而貽誤戰機,致使最後敗於曹操,但彼時袁術早就不在了。

所以,無論是出於時機,還是出於袁紹的個人情感都不可能聯合袁術去攻打曹操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首先袁紹跟袁術不合。

袁術跟袁紹同父異母,但袁紹的母親是妾,地位很低,而且過繼給了伯父袁成,袁成早死,袁紹因此繼承了袁成的財產。而袁術是嫡子。

兩兄弟之間往來不和睦,袁術看不起袁紹,經常揭袁紹的老底,說他是自家的丫環生的。

而袁紹這個人是很會經營自己的,首先他繼承了袁成的財產,就擁有大量可支配的財富,他用這些財富贊助當時被禁錮的黨人,那些黨人自然以他馬首是瞻,在雒陽時,好多人都追隨袁紹,而不理會袁術,弄得袁術大怒,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袁術還把袁紹出身的事情告訴了公孫瓚,公孫瓚跟袁紹開戰時,才能在檄書中揭袁紹的傷疤。

除了有錢任性,袁紹還很注意自己的行為,比如他回老家奔喪,經過汝南郡時,馬上遣散隨從,單車支馬回家,因為汝南郡有會點評的許劭。袁紹害怕自己奢華的舉止引起許劭的負面點評,這說明他很注重自己的社會形象。

而袁術就跋扈多了,大概是嫡子,從小嬌生慣養,他有個外號叫路中悍鬼,就是經常騎著大馬在路上狂奔,相當於現在的十二級酒駕老司機。

回家之後,袁紹除了給母親(繼母)服喪,還追服了父親(繼父)的喪,在老家守孝六年,這在以孝治國的漢朝為他贏得了名聲。而且還躲過了黨錮之禍。因為他娶的老婆是黨人領袖李膺的女兒。

因為這些原因,袁紹在官場在士人中的聲望比袁術大得多,到了討董卓時,就已經完全壓倒了袁術,袁紹成為盟主了。袁術內心是不服氣的,他心裡可能還念著數年前的話: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兩者之間不但沒有合作,還開始了內鬥。袁紹對這個親弟弟也使過陰招。

比如袁術的部將孫堅討董卓時曾經駐守陽城,但袁紹卻派人把陽城奪了,還打死了袁術的手下、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

所以,兩者之間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袁家本身也有內鬥的基因,袁紹自己的兒子後面也內鬥了。

袁術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倒想去投靠袁紹,只是半路被劉備攔截了,根本過不去。

最後說一下,袁術跟袁紹為什麼不一起對付曹操,除了前面說的兩者一向不和,另一個原因是袁紹沒有動因。

袁術活著的時候,袁紹的實力一直在曹操之上,官渡之戰是袁紹拿下公孫瓚後主動對曹操發起的攻擊,原本實力遠超曹操。在迎漢獻帝之前,曹操一直是袁紹的小弟,掛靠著袁紹混日子。

在袁紹看來,打一個小弟還需要聯合自己看不上的親弟弟嗎?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道出了一些較少提及卻又至關重要的歷史。

二袁聯合,關東可安


當“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風起雲湧時,董卓就曾說:“二袁若除,關東自安”。

《後漢書》記載:當時,州郡烽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孫堅在抱怨袁術糧草供給不足時,也曾說:“我們現在討伐董卓,上為救國家,下為報你們袁家的私仇”。

可見,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望不是蓋的,在天下極有號召力。

我們舉幾個例子:


(1)、劉備獲得徐州時。劉備推辭,認為應該讓袁術來管徐州。陳登等人反對,認為袁術不行,於是,寫信給袁紹,求袁紹任命劉備。在袁紹回覆後,劉備才能坐穩徐州;

(2)、孫堅,在殺了南陽太守奪取南陽後,當袁術出奔而來時,老老實實把南陽讓給袁術。

(3)、冀州,荀諶勸韓馥讓冀州給袁紹時,第一個比較就是袁紹”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

一個地方勢力要保存,過去需要朝廷的任命和地方豪強的支持。隨著董卓集團擁立的天子在天下號召力下降,地方勢力要想得以保存,必須緊緊依靠士族的支持。


而在天下剛進入混亂模式時,“天下英雄”都還在起步階段,誰也不可能同時開罪二袁!

二袁聯合,不要說曹操了,關東群雄,可能都沒有崛起的機會。

早已你死我活的兩個政治集團

事實上,早在天下動亂之前,袁紹、袁術,就已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集團。

袁紹,非袁家嫡子,但“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都附之”。“能養士”,歸附者很多。

曹操、張邈、許攸都是袁紹這個集團的人物。

尤其是曹操。


儘管曹操也是高幹子弟,但家世卻與宦官集團有著洗不去的聯繫。而在袁紹、曹操青年時期,政治鬥爭的主題就是“反宦官”!

因此,曹操要想在政治運動中有所作為,就必須依附袁家!(除非依附宦官···)

而袁術,則屬於另外一個政治集團。

袁術,與袁紹一樣,當時也是世族+遊俠的政治身份。因其為袁家嫡子,因此,在袁家地位更高。

總的來說,在當時士族群體和權力高層心目中,二袁的地位相當。比如:何進就對二袁“故並厚待之”。

但是,因為袁紹“素善養士”,因此,在“名豪大俠”心目中,袁術的地位反而開始不如袁紹。

這兩個政治集團在一起爭取相同政治訴求的同時,很早就已經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比如,袁術黨羽曾經攻擊曹操。曹操逃到了秦家。秦家男子冒充曹操,說“我是曹操”,被袁術黨羽殺害!


順便說一句:這家男子的小孩,就是著名的三國名將——曹真。

可見,早在天下大亂前,兩派之間的鬥爭,就已經超出了“扛精”的領域,進入到了“肉體消滅”的程度!

曹操的崛起,正是二袁鬥爭的產物。

在討伐董卓戰爭中,曹公看不管諸侯不作為,親自出去打,把自己打了個精光。

曹操在丹陽等地召集軍隊後,依附袁紹。此時的曹操,有部隊,沒地盤,還算不上諸侯。

關鍵時刻,老朋友袁紹出手,先支持曹操做了東郡太守,又在劉岱死後,讓曹操入主兗州。


袁紹為什麼這麼“講義氣”呢?

因為,漢末初期的歷史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二袁爭著任命“諸侯”。

就在被袁術任命為豫州刺史的孫堅攻克洛陽,準備繼續追擊董卓時,他得知,“盟主”袁紹也任命了一個叫周昂的來做豫州刺史!

此時的兗州局勢更誇張了!有三個人,準備“接班”劉岱,入主兗州。

公孫瓚(袁術盟友)以單經為兗州刺史;袁術支持金元休(金原為董卓所任命,但被袁術控制);以及,袁紹支持的曹操!


當然,趕走單經、袁術,還是要靠曹操的軍事能力。但是,若非二袁相鬥,曹公何來機會入主兗州,開始創業之路?

袁、曹同盟的維繫,對袁紹有利。

袁紹的規劃是“南據河,北阻燕代,南向以爭天下”,他的國防環境卻遠沒有規劃的這麼美好。


北方的公孫瓚,是他的主要軍事對手,也註定要牽扯他主要的軍事力量。南面,徐州陶謙、北海孔融,都倒向袁術-公孫瓚聯盟。

而原本支持袁紹的老盟友陳留張邈,也早已和袁紹決裂!

因此,讓曹操這樣強有力的人物進入兗州四戰之地與各路敵軍相持,袁紹專心北進,實現其“北阻燕代,南向以爭天下”的戰略計劃,是對袁紹最為有利的佈局!


最後袁曹決裂時,“袁、曹之不敵”,雙方實力依然很懸殊!

因此,聯盟對袁紹有利!若不是扶持曹操,他可能早就在四面夾擊中崩潰了!

當董卓亂政時,天下名士領袖的袁家本應號令天下豪傑,併力維繫天下安定。可是,兄弟之間卻彼此利慾薰心,爭鬥不休,禍亂天下。

最終,這對禍亂天下的兄弟,一起淹沒在了自己掀起的巨浪中!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袁術和袁紹聯合,那可真是不容易。

在東漢末年的風雨飄搖中,皇帝軟弱無能,不能控制天下,黎民百姓更是飽受戰亂之苦,易子相食者大有人在。當然,貧富差異在任何時候都會會存在,所以有窮人,自然也就有富人,比如袁氏家族,就是東漢末年最頂級的家族之一。袁家不但家世顯赫,四世三公,而且袁家的後代袁紹和袁術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軍閥,這兩個人分別佔據青州幽州冀州幷州以及淮南地區,兵力加起來有數十萬人,是曹操等人的數倍

於是有人就要問了,袁紹為什麼不和袁術聯合攻打曹操呢?其實道理很簡單

袁紹跟袁術雖是兄弟,但是不合。 袁術跟袁紹同父異母,但袁紹的母親是妾,位置很低,袁紹因此過繼給了大伯袁成,袁成早死,袁紹因而繼承了袁成的財產。而袁術是嫡子。 兩兄弟之間來往不好睦,袁術瞧不起袁紹,經常揭袁紹的老底,說他是自家的丫環生的。

而且袁術在根基不穩樹敵頗多的時分,竟然以傳國玉璽為由愚蠢地稱帝,造成了群起而攻之的情況,這個時候就算袁紹想幫他也是不可能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很多人都很好奇,袁紹和袁術本是兄弟。而且在漢室中落之時,一個割據河北,一個霸佔了淮南,恰好從一北一南夾住了盤踞在河南的曹操。但是兩兄弟卻無意聯合滅曹,而是始終窩裡橫,最後讓曹操漁翁得利,將兩兄弟逐一消滅。今天這裡就來談談袁氏兩兄弟的恩怨情仇史,以及他們兄弟二人與曹操的那點故事。



先介紹一下袁紹、袁術的背景。很簡單,都是四世三公出身。但袁紹是庶出,並且被老爹袁逢過繼給了叔叔袁成。稍微懂一點宗法制的都知道,一個家族的大宗和小宗在地位上差別特別大。像袁紹這種本來就是小老婆生的,而且還過繼給了小宗的人,他的發展前途必然沒有袁術這種嫡子出身的大宗來的順利了。因此袁紹的性格非常得孤傲,經常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他的傲氣,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內心自卑。

並且,袁術還很瞧不起袁紹。他就曾經酸溜溜的諷刺過袁紹,說他是『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基本上就沒把這個庶出的哥哥當作兄弟,而只是把他當奴才。試想內心傲氣的袁紹,豈能跟罵他是“家奴”的袁術搞好關係。

你鄙視我,我就一定要超過你,我就是要讓你知道,我比你強!——袁紹

不過要強調的是,袁術瞧不起袁紹,但袁紹畢竟也是四世三公出身,雖然是庶子,那也比劉備這種編草鞋的普通老百姓要爬的快的多!到了公元189 年,袁紹和袁術兩人都已經深居高位。其中袁術掌管著虎賁軍,手上有兵權;袁紹差一點,但也是大將軍何進的鐵桿心腹。試想何進如果不死,袁氏兄弟的仕途一定是一帆風順。

豈不料,何進被宦官殺死。朝廷大亂,又過了沒多久,董卓進京,靠著小把戲糊弄住了袁氏兄弟為代表的京城實力派,成功的控制了洛陽朝廷。

董卓控制朝廷後,袁氏兄弟還算有骨氣,一個在朝堂上怒斥董卓,逃出了洛陽,跑到了渤海郡;一個則直接帶著虎賁軍跑路,逃到了荊州的南陽郡。各自扯旗反董,利用袁家的聲望在當地招兵買馬。


公元190 年,十三路諸侯討董卓。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對這一段都不陌生,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精彩的很啊!可實際上正史當中記載的這次討董戰爭,和小說還是很不一樣的。

具體有哪些不一樣呢?太複雜了,這裡長話短說。在演義中,十八路諸侯齊集一處,組成討董聯軍;但是在歷史上,十三路諸侯並沒有聚集在一起,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齊聚一堂,實際上沒這回事。比如說冀州刺史韓馥就在鄴城負責後勤,他沒去;豫州刺史孔伷沒倆月就去世了,他也沒幹過什麼具體討董的事情。真正備戰,與董卓開戰的就是三路人。分別是袁紹主持的河內聯軍、曹操等人主持的陳留酸棗聯軍,以及由袁術主持的魯陽聯軍。

在這三股勢力當中,以聚集在陳留酸棗的人馬最多,但有這夥人沒有號召力;而有號召力的袁氏兄弟一個在河內,一個在魯陽,都在等著酸棗聯軍來找自己當盟主。結果在酸棗會盟的那幫人沒去魯陽找袁術,而是找了袁紹(因為袁紹離得近),這一下就把袁術給惹毛了!



為什麼呢?因為論名望,兩人都是汝南袁氏出身,算是平手;但如果論職務,袁術是領著虎賁軍的後將軍,袁紹只是一個渤海郡太守,根本就不是一個水平;如果再論兩人的出身,袁術是嫡次子身份,袁紹是庶出並且過繼了,兩人的身份差距巨大。

現在袁紹是盟主,這在袁術看來,簡直不能忍啊!憑什麼家奴也能當盟主?!這件事因此就成了兄弟兩人的膈應,而且這個膈應一輩子都沒有消除。

又過了一段時間,董卓聽說二袁反董,就把京城的袁氏一家幾十口都給咔嚓了!身為盟主大人袁紹一步不出,在河內苟安。遠在魯陽的袁術急眼了,畢竟他是袁家的嫡子!殺父之仇豈能善罷甘休?!

於是袁術大手一揮:“給老子打!”

袁術派了誰去打董卓呢?這人不是別人,江東猛虎孫堅是也。

孫堅得令之後,一鼓作氣打進了洛陽,半路還替關公斬了華雄。董卓嚇壞了,先把漢獻帝送去了長安,他自己在臨走之前,到處搜刮金銀珠寶,不僅把東漢皇室的祖墳全給刨了,而且最後還放了一把大火,把洛陽城也給點了。

等到袁術和孫堅到了洛陽時,整個洛陽被燒的精光。不得已,袁術和孫堅只得退兵。但是他倆退兵之前,把東漢皇陵平整了,算是幹了一件好事。


袁術出兵洛陽,趕跑了董卓,還把被董卓禍害一番的歷代先帝黃陵給整平一番,這讓他在當時士族的眼中,贏得了讚譽。

反觀袁紹統領的酸棗這邊,大魚大肉,夜夜笙歌,沒人打算去討伐董卓。曹操和鮑信看不下去了,就去追董卓。結果兩人被徐榮修理了一番後也老實了。緊接著,酸棗聯軍的屯糧吃完了,諸侯各自回家。袁紹回去後,打敗了冀州刺史韓馥,霸佔了冀州,然後還是沒有興復漢室的動作。

眾人一看,袁紹這個盟主也太挫了吧?外戰外行,內戰內行,沒能力修理董卓,就欺負自己人?散了吧,別跟他混了。(曹操仍然跟袁紹結盟)

袁紹一看大夥都不理他了,於是想出了一個很招人恨的主意:他說遠在長安的漢獻帝劉協不是漢靈帝的兒子,皇綱不正。於是他想再擁立幽州刺史劉虞為皇帝。並以劉虞為皇帝,奉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想法還是很有創意的,問題是劉虞本人不答應。

為什麼不答應呢?因為劉虞心裡明白,袁紹這廝立他為帝,他就是個傀儡。如果讓袁紹得逞了,大漢危矣!並且劉虞做過宗正,漢獻帝是不是漢靈帝的兒子,他心裡清楚。劉家誰來當皇帝,輪不到袁紹做主。於是劉虞堅決得謝絕了袁紹的“好意”,表示自己對當皇帝這事沒有興趣。

既然劉虞不想幹,袁紹也就不再堅持了。然而遠在南陽的袁術聽說此事後,那個意見可就大了去了!袁術認為,董卓之所以被稱為亂臣賊子,就是因為他廢立皇帝。現在你袁紹也來這一出,你與董卓有何區別?並且再說了,立傀儡當皇帝,要幹也得我幹呀!袁紹算老幾?憑什麼聽你的?於是兄弟倆就因為這事,矛盾就開始激化了。

既然矛盾激化了,那麼戰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首先出招的是袁紹,他出兵豫州,與孫堅爭地盤(孫堅被袁術表舉為豫州刺史)。袁術派兵增援孫堅,跟袁紹有仇的公孫瓚也派堂弟公孫越參戰。結果交戰中,公孫越被袁紹打敗,兵敗自殺。

於是公孫瓚怒了,拉著陶謙、袁術聯合,結成了袁術—公孫瓚—陶謙聯盟,共同對付實力最強的袁紹。袁紹也不是吃素的,他也派人去拉籠了曹操、劉表,組成袁紹—曹操—劉表聯盟,與公孫瓚聯盟開戰。

這場混戰的結果是:

袁紹大敗公孫瓚,劉表擊敗了孫堅;袁術被曹操、劉表夾擊,敗退淮南;然後曹操回頭暴揍陶謙,並乘黃巾軍大鬧兗州,殺死兗州刺史之機,入主兗州。其後孫堅因中箭傷病死,陶謙被嚇得半死不活,整個公孫瓚聯盟完敗。

而袁紹聯盟則大勝!劉表坐穩了荊州,曹操也坐穩了兗州,脫離了袁紹,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為後來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奠定了基礎。

至於袁紹、袁術兄弟,在此次混戰之後,徹底鬧掰,相互視對方為死敵。救對方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救對方。



緊接上文,袁術兵敗後,心有不甘。很快一個報仇的機會來了。由於曹操是在兗州刺史被黃巾軍殺害,臨時入主的兗州。因此他的兗州刺史是自立的,朝廷並沒有承認。後來朝廷派了一個叫金尚的人去兗州當刺史,但是曹操把他趕跑了。金尚沒辦法赴任,就跑到淮南找袁術訴苦。

袁術一想,好機會呀,正愁沒理由找曹操算賬呢!於是袁術糾合了匈奴單于於夫羅和兗州的黑山賊,一起殺進了陳留。同時在徐州的老盟友陶謙也起兵攻打曹操,一時間,曹操四面受敵,被打懵逼了。

但是曹操畢竟是曹操嘛,他先幹掉了黑山賊的入侵,隨後反手又教育了陶謙一頓。最後集中兵力猛攻袁術,袁術便被曹操一頓猛操,從兗州就開始被曹操追著打,最後跑到了揚州的九江郡才算逃出了追擊。

備註:曹操打陶謙和袁術時,呂布在兗州偷襲曹操,導致曹操後路被斷,只能放棄對袁術和陶謙的追殺,回師打呂布。其實這一戰在《三國演義》中很有名,只不過小說把重點放在了劉備救徐州,和陶謙三讓徐州。刻意的無視了這一戰原本是袁術陶謙挑起,曹操只是被動迎戰的歷史真像。



袁術跑到揚州後,不敢再惹曹操了。便老老實實的以九江郡和廬江郡為自己的基地,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在消停了一年後,袁術又開始向外擴張。他先讓孫策向南擴張,打江東;他自己帶兵向北擴張,初期擬定了兩個目標:曹操或者劉備。

經過袁術的計算,他認為打曹操沒把握,那還是打徐州吧。此時的徐州,陶謙病死,劉備剛剛領了徐州。袁術來打徐州,劉備集中全力迎戰。但是豈不料曹操在兗州搞定了呂布,將呂布趕到了徐州。劉備腹背受敵,丟了徐州。

剛剛搞定了呂布的曹操一看,哇!袁術、劉備和呂布在徐州狗咬狗呀!於是曹操立即向豫州進攻,把袁術在豫州的勢力清除,成功的控制了豫州。恰巧這時候,漢獻帝回到了洛陽,曹操直接把天子迎到了豫州許縣,開始了他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計劃。

袁術和呂布打敗了劉備之後,呂布佔了大半個徐州,袁術白忙活了一場。並且由於曹操佔了豫州,他的地盤大大縮水。漢獻帝也跟曹操跑了。他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好處也沒有撈到。袁術一捋鬍鬚,天子沒了,那我自己當皇帝吧!

建安二年(197年),也就是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的第二年,袁術在淮南稱帝。


按常理來說,袁術這麼囂張,他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被諸侯群毆吧?非常抱歉!他稱帝之後,一個來打他的諸侯都沒有。袁紹在幽州忙著打公孫瓚;曹操忙著打南陽郡的張繡,還瞄上了人家的漂亮嫂子;劉備窩在小沛,自身難保;劉表被曹操打南陽嚇了一跳,沒心思管。

唯一有點動作的只有呂布,他派兵在淮北劫掠一番後跑路,這還是因為袁術先打了徐州的主意。

袁術一看,老子稱帝了,諸侯沒反應,這跟不稱帝有區別麼?於是袁術怒刷存在感,調兵攻打豫州。當時,曹操因為迷戀張繡的嫂子,被張繡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連大兒子曹昂都戰死了,曹操倉皇退回許都。等到曹操退回後,發現家裡更亂,半個豫州都快被袁術佔了!

曹操一看,心裡就怒了!好你個袁術,我不惹你,你卻三番五次來打我,這次我要是不揍死你,老子就不姓曹!

於是曹操一面佈置重兵反撲袁術,一面以天子的名義冊封江東孫策,讓他在江東起兵反攻袁術。其實孫策早就想獨立了,只是沒有合理的藉口,但是天子的詔書都來了,也就是沒有什麼顧慮了。

袁術見孫策叛變了,趕緊回軍,慫恿江東山越作亂回擊孫策。袁術走了,在豫州留下一群蝦兵蟹將,這些人自然是被曹操秋風掃落葉般的全都收拾了。

打退了袁術,曹操並沒有追擊,因為他還惦記著張繡的嫂子呢。於是曹操又調轉槍頭,朝南陽進軍。至於袁術,他在豫州一敗,同時又丟了江東,實力大損。

袁術氣的喲,就差嚥氣了。

公元199 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袁紹搞定了公孫瓚,統一河北;二是曹操在搞定張繡、呂布後,基本統一河南。北方兩大軍事集團對立,決戰是在所難免了。

在曹操集團內部,關於是先打袁紹還是先打袁術的問題上有爭執。最後打袁術的意見佔了上風,袁術的死期來臨。

那麼袁術當時在幹什麼呢?他在建安二年吃了大虧後,又碰上大旱災與大饑荒,淮南之間處處可見人吃人的慘劇。而袁術又不願意散糧救饑民,導致人心惶惶。後來袁術的部將陳蘭和雷薄叛變,又進一步的削弱了袁術的實力。導致曹操攻他時,完全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最後袁術倉皇出逃,打算投靠背叛他的雷薄和陳蘭。結果雷薄斷然拒絕,將袁術禮送出境。

袁術在走投無路時,終於想起了袁紹。他派人去跟袁紹說,可以將帝號歸於袁紹,自己向他稱臣。袁紹看到當初罵自己是家奴的袁術也有今天,便同意接納袁術。讓他先去青州,打算在袁術到來後,好好的羞辱他!

只不過袁紹在去青州的路上被曹操派來的劉備率部截住了去路。袁術過不去,只得又退回壽春,並且最後在壽春嘔血而死。

袁術死後沒多久,劉備反叛曹操,又被曹操給鎮壓。在曹操進攻劉備前,袁紹本來已經打算起兵了,但因為兒子夭折,袁紹傷心過度,又把起兵的日期往後推了一推。這就使得曹操輕鬆搞定劉備後,徹底的平定了河南諸侯。而幾乎是同時,孫策遇刺身亡。袁紹本打算聯合孫策夾擊曹操,但由於孫策不在了,只得自己發兵十萬討伐曹操,這便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官渡之戰。



通觀袁術、袁紹、曹操的混戰史,其實可以發現曹操和袁術的戰爭,是袁氏兄弟對立的衍生產物。早期的時候,袁術實力強勁,而曹操只是袁紹同盟中的一股小勢力,曹操的力量十分有限。因此曹操和袁術的戰爭,袁紹根本就懶得去管袁術。袁紹甚至巴不得曹操把袁術打死拉倒,還省得他去揍袁術。

而曹操限於實力,他在每次面對袁術時,都是以保境驅敵為目標。從未有,並且也沒有實力力動搖袁術的根本。所以袁紹並不認為曹操能打死袁術,他也沒必要去救袁術。

一直到曹操基本搞定河南之後,袁術和袁紹才意識到曹操的威脅。但是袁術還是不打算跟袁紹聯手,畢竟兩人有矛盾。既然袁術不想聯合自己,袁紹自然也是無所謂了。後來袁術徹底垮臺了,對袁紹低聲下氣,袁紹想了想,打算收留他,但並沒有想扶持他的意願。這說明袁紹對袁術的芥蒂很深,救你命可以,但是稱王割據不行。

因此說到底,袁紹不救袁術,本質上還是兩人的矛盾太深,都巴不得對方去死。至於聯合打曹操嘛,那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除非兄弟兩人能再輪迴轉世一次,估計才會正視曹操,聯合起來揍死他吧。


Mer86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袁紹不聯合袁術的原因是,袁紹和袁術不和,很不和,要打仗你死我活的那種。



這基本上是190年到200年之間的事,時間順序大概是這樣的:

1 袁紹與袁術因為從小到大的矛盾,打起來了;

2 袁紹和袁術各找小弟們幹架,而曹操就是袁紹找的小弟之一;

3 曹操崛起了,挾持獻帝,和袁紹搞毛了;

4 袁術被曾經的小弟們(袁紹的小弟們也出力了)一起給幹垮了;

5 袁紹發現了曹操的威脅,袁紹和曹操決戰。



也就是說,袁紹和袁術不和,才各自拉著一群小弟打架;等到袁紹看到曹操的威脅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和袁術聯合攻打曹操了,因為袁術已經被曹操幹掉了。

袁紹和袁術的不和由來已久。老袁家在東漢頗有點第一家族的味道。

袁術是嫡出,袁紹是庶出,還被他爹過繼給了叔叔袁成。偏偏袁紹從小很爭氣,到處結交有志青年,活脫脫一個三好學生;而袁術卻是一個紈絝子弟,什麼好玩玩什麼。

長大後,袁術也想成為三好學生,結果一看風頭都被這個庶出的哥哥搶了。

袁術很是嫉妒,便到處說袁紹血統不正,自己才是老袁家根正苗紅的接班人。袁紹自然有些不高興,但這也沒對哥倆的政治前途有太大影響。

後來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是盟主,袁術是主力。

於是袁紹就對袁術說,要不我們重新立一個皇帝吧?直接釜底抽薪,董卓就玩完了。

袁術眼珠子一轉,拒絕了。

袁紹耐著性子勸他:現在我們袁家一家都被董卓殺了,我們怎能支持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呢?我們握有關東大片地方,董卓只有關中巴掌大的地盤,我們肯定幹翻他。

袁術又眼珠子一轉,再次拒絕了。

這下袁紹生氣了,利用自己盟主的身份任命了一個豫州刺史去接收地盤。



為啥袁紹要任命一個豫州刺史報仇呢?因為那會袁術正在豫州。

袁術也很生氣,打跑了哥哥認命的豫州刺史。然後,袁術眼珠子一轉,聯絡北部的悍將公孫瓚共同攻擊袁紹。

袁紹後院起了火,於是準備找一票小弟拖住袁術,而袁紹找的小弟主要有兩個:劉表和曹操。

也就是說袁氏兄弟已經打完一波了,曹操才上場。袁紹當時怎麼看,小小的東郡太守曹操也不可能是他的勁敵。

因此題主所說,聯合袁術幹曹操。袁紹說,啥啥啥?

後來的劇情我們就熟悉了,曹操一路幹翻呂布、劉備、袁術,迎接了空殼皇帝劉協,將豫州、徐州、司隸、青州的一部分通通拿下。



這幾年袁紹在幹嘛呢?袁紹在跟袁術給他找的對手公孫瓚幹架,好不容易才將公孫瓚徹底幹掉。

袁術要死的時候,想把玉璽傳給袁紹,卻被曹操截了胡。

這時候,後知後覺的袁紹才發現:呀,老曹咋這麼胖了?

然而,袁術已經去閻王爺那裡報道了。不過袁紹自認為比曹操胖,打的過,因此也沒放在心上,沒有認真準備就開始跟曹操幹上了,這邊是官渡之戰。

誰知道歷史的成功總是傾向於有準備的人,曹操戰戰兢兢,居然贏了。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說句實在話,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兄弟倆合夥做生意,最後把生意幹大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窩裡鬥”,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心一意搞創業和發展的,袁紹和袁術這兩袁氏兄弟,他們用實際行動驗證了這種情況。

袁紹劇照

歷史上兄弟合夥有一個既定模式:

創業階段:兄弟倆基本上能做到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把事業發展起來。

守城階段:這個時候攤子比較大,涉及的方面內容比較多,兄弟倆雖能分邊把手,各控一方,這個時候矛盾就逐漸顯現,尤其是兄弟倆都結婚之後有了這個媳婦,矛盾就逐步的加劇了,雖然表面上是一團和氣,但是這個時候是為了利益,是暗流湧動。往往因為一些小錢、小利益,搞得就烏煙瘴氣,慢慢就從同心同德和同心甘共苦的時代,進入一個人心叵測,各種猜忌階段,都想在某些事件上當一把手,這個合作的大廈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中國式合夥人劇照

分崩離析階段:也就是排排坐分果果的時代,在老一輩的創業家,打下了江山,在第二階段大家開始守江山,到了第3代,子女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由於公平的分配財產是完全做不到的,就會為了給你家分的多,給他家分的少這樣的原因,最後讓一個大的企業和大的集團或者大的一個家族就完全走向分崩離析。

毀滅階段:一刀兩斷,老死不相往來!

今天所講述的袁氏兄弟呢,就是處於第3代開始排排坐分果果這樣一種狀態。

人性都是自私的,在利益面前,什麼親情、愛情、友情都是渺小的,正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可以讓父子反目成仇,兄弟之間兵戈相見,歷史上的血跡斑斑,都是因為權力爭鬥,袁氏兄弟自然也逃不過這樣的宿命!尤其是兄弟倆的性格,都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性格,所以他們倆合作的可能幾乎為0。

兄弟倆的性格矛盾

先說袁紹,袁紹的好夥伴曹操給他的評價是:貪小利而忘命!袁紹的性格是那種為了小的利益跟你玩兒命的人,他怎麼可能跟你合作呢?袁紹就是一個不合作的人!

稱帝的袁術

再說說袁術,袁術呢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由於是嫡生,待遇就比別人高,老袁家呢也是高看一眼,所有人眼中最正統的袁氏繼承人,對於像袁紹這樣的大哥,從來就沒有睜眼瞧過,自始自終都在鄙視袁紹。溫室裡花朵,自然沒有什麼好脾氣,陳壽的評價是:色厲內荏,鼠目寸光,見利忘義,沒有誠信!

因此他倆人在性格上就沒有合作的可能。

再說說他們倆的利益矛盾

嫡庶之爭是他們倆矛盾的核心,袁紹的生母身份是小妾,根據古代的等級觀念,身份不夠尊貴,不過呢由於出生的比較早,是老袁家的長子,由於自己的大哥袁成沒有孩子,古代人講究死後要有人燒紙,就把袁紹過繼給了袁成,袁紹從一個沒有身份地位的小妾之子變成了袁家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成為了一個有繼承權的人,袁術呢是正妻所生,就是所謂的嫡生,天生就具備繼承權,這兩兄弟呢,從出生就開始了他們老袁家繼承權的爭奪,一個蘋果兩個人爭,那能不打架嗎?

社會地位兩人天生有差別,為什麼說古代的等級觀念是要命的呢?

原因就是兄弟倆從一出生待遇完全不同,這可以從古代帝王的子女的待遇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嫡生和庶生的子女呢,無論是封邑還是地位都不一樣,正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賈環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賈寶玉一出生就有丫鬟伺候,吃好的穿好的,而作為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兄弟賈環,那待遇和差別就相差的太遠了,這就是一個嫡生和庶生天生的差別。

可憐的賈環

同樣都是孩子,為什麼一出生就決定了他們倆完全不一樣呢?你覺得袁紹能服氣嗎?

袁氏兄弟工作中矛盾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橋段是18路諸侯會盟,共同討伐董卓,袁紹是盟軍總司令,真正的歷史上雖然沒有這一段,但是他們卻是組成了討董聯軍,袁紹也是總司令,袁術是軍需官,這18路諸侯中,其實當時官職最大的是袁術(後將軍),選總司令的時候,大家選了袁紹,袁術就很窩火,按道理他是袁氏的嫡生,況且朝廷給的官職,也是袁術最大,按照慣例應該是他是總司令,但是大家礙於面子,先選袁紹,等袁紹推辭後,再選袁術,可以袁紹上來就沒客氣,直接當了總司令,所以袁術對他很不感冒,對盟軍提出來的任何要求都是“推三阻四”、四處挑刺,就是不配合,四處挖坑!

18路諸侯會盟

東漢末年,群雄勢力的大小決定了地盤的大小,河北的袁紹發展迅速,遠遠的超過了淮南的袁術,兄弟倆的地盤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尤其是袁紹擁有清幽並冀進四大州的時候,袁術就對袁紹更不服氣,無論是行為中、還是語言中都對袁紹很是鄙視。

袁紹和袁術這兩大兄弟沒有成為天生的死對頭,已屬萬幸,你讓他們兩個聯合起來一起去征戰天下,首先他們沒有這樣的格局和世界觀,同時他們兩人都是屬於那種性格比較自私,自以為是的人。從根子上講他們就沒有這種合作的基礎,也沒有聯合的驅動力,同時不具備聯合的條件,因此這種聯合只能成為一種假設。

歷史是一面鏡子,袁氏兄弟所有的表現和我們當今世界中,兄弟創業中出現的所有狀況是一致的,這就是歷史遺留給我們後人的營養。


小人物F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割據,上演了一場類似春秋戰國時,合縱連橫的攻伐大戲。袁紹和袁術,同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後裔,有著兄弟之親,為何不聯合起來征戰四方,特別是一起限制曹操的發展呢?

這件事,說起來,也並不複雜,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袁紹、袁術兄弟自幼不同心

我們常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可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卻並非如此。

袁紹和袁術雖皆是袁逢的親生兒子,可是袁紹的母親僅是婢女出身,而袁術則是袁逢的正牌嫡子。袁逢兄長袁成早逝無子,袁逢就將袁紹過繼給了哥哥為嗣子。因此,袁紹年少時,在家中地位很低,袁術根本就看不起袁紹。

袁紹、袁術兄弟反睦成仇

最初,袁紹、袁術雖然不睦,卻也沒有大的矛盾。可是隨著董卓簒逆,妄自廢立漢帝,袁氏兄弟之間的矛盾也隨之爆發。

袁紹聯合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並被推舉為了盟主。而袁術也派部下豫州刺史孫堅,加入了袁紹的隊伍共同討伐董卓。袁紹為了跟董卓抗衡,就想立當時的幽州刺史劉虞為帝。袁術因為行為放縱,不想受到約束,很害怕如果立成年的劉虞為帝,自己會受到限制,就堅決反對。

袁術的這一做法徹底惹惱了袁紹,兩人從此時開始,就成了真正的冤家對頭。袁紹聯合了荊州劉表對抗袁術,而袁術也聯合了公孫瓚、陶謙對抗袁紹。當時,孫堅率軍進攻董卓,豫州空虛。袁紹就趁機以自己的部下週昕為豫州刺史,奪了孫堅的地盤,周邊的豪傑一看,也紛紛依附袁紹。

孫堅可是袁術的部下,袁術一看,當然不滿了,再加上豪傑紛紛依附袁紹,大罵:“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意思就是,這幫小人,不跟隨我,竟然跟隨我家的家奴,所謂的家奴,指的就是袁紹。然後,袁術還寫信給公孫瓚,說“紹非袁氏子”。袁紹一聽,大怒,你個袁術到底想幹嘛?

兩兄弟倒是有趣,最初兩人是自己兄弟不打,開始打兄弟的盟友。袁術派孫堅去揍劉表,而袁紹則率兵打公孫瓚。不過很快,兄弟兩人就短兵相接。

袁紹和曹操最初是同盟

袁紹、袁術兄弟反目,這時候曹操在幹嘛呢?

曹操的發家地是兗州,之後還收了三十萬青州兵。曹操和袁紹,自幼就是招貓逗狗的京城無賴兄弟,兩人是自然而然的同盟。而且,袁術竟然帶著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攻打兗州,曹操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地盤丟掉,自然要打袁術了。

這種情況下,袁紹怎麼可能聯合袁術打曹操,只要袁紹沒瘋,肯定是聯合曹操一起打袁術呀。

自取滅亡的袁術

曹操絕對是袁紹合格的盟友,非常給力,連續擊敗了公孫瓚手下的劉備、單經,又擊退了陶謙。而袁紹的另外一個盟友荊州劉表也不含糊,斷了盤踞南陽的袁術的糧道。

袁術沒辦法,只能揮軍北上,打算進入曹操的地盤兗州。他聯合了黑山賊以及於夫羅部,屯住封丘。曹操率軍迎擊,大戰袁術軍於匡亭。曹操連戰連捷,匡亭之戰取得大勝,將袁術逼到了九江郡府揚州。

此後,曹操開始了穩固兗州,吞併豫州、徐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擴張。而袁紹也在北方,開創了擁有冀幽並青四州的根據地。

袁術呢?開始和劉備、呂布在徐州打了一個不可開交,後來腦袋發熱,竟然在九江稱帝。這讓袁術立刻成了眾矢之的,別說袁紹不會幫他了,袁術的其他盟友也沒了。先是孫策自立,廣陵太守吳景、九江太守孫賁等人也紛紛離開了袁術。呂布趁機攻打袁術,隨後又被曹操攻擊,袁術只能逃往淮南。

袁術逃到淮南後,遭遇連年的天災,出征又連續戰敗,最終無奈之下,才想到了自己的兄弟袁紹。可是,他在投奔袁紹的途中,被曹操派軍阻擋。199年,袁術在壽春憂鬱憤懣而死。

曹操滅袁紹

曹操和袁紹之間,徹底改變了實力對比的一戰,就是發生於200年的官渡之戰。袁紹發現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就行將漢獻帝搶到自己家,這才挑起了與曹操之間的衝突。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以袁紹的失敗告終。袁紹也在兩年後,因病去世。

官渡之戰時,袁術已亡,袁紹自然沒法聯合袁術攻打曹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