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粉面小生娘炮霸屏,就是禍國誤民?這帽子扣大了

粉面小生娘炮霸屏,就是禍國誤民?這帽子扣大了

記得還在唸初中那會,班上男生流行分頭。梳好頭後,拿魔絲(跟現在的髮膠相似)一噴,少許片刻,頭髮便會變硬,無論風怎麼吹都不會亂。這髮型,無非是模仿港臺明星,好吸引女生的注意罷了。

這港臺造型,在家長眼中,自然是上不得檯面的。學生就得有個學生樣子嘛,穿校服、運動鞋,才是標配,女生是蘑菇頭,男生是平頭。只是,家長的意願雖好,卻沒有幾個人願意這麼做。

一兩年的光景中,牛仔褲又開始流行,無論是直筒的,還是漏洞的,變著花樣來。再以後呢,別說衣服了,就連頭髮也跟著變色了,奶奶灰、紅色、黃毛等,輪番登場,就連光頭也還是流行了一陣子。

這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自然是大逆不道、不倫不類、叛逆成風。若當時有新媒體,或者網絡輿論如現在這般發達,自然會被批得體無完膚。

現在這群人去了哪裡?是誤國了還是誤家了?都沒有。要麼在寫字樓裡做白領,要麼在車間裡幹活養家,要麼就在街上送外賣,而且孩子都已經滿地跑了。

如果說,比他們大一個時代的人是老去的一代,那麼,他們就可以稱得上是社會中堅力量了。這便是80後們的青春反映。

粉面小生娘炮霸屏,就是禍國誤民?這帽子扣大了

扯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引出當下的一種現象——

“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的“娘炮”現象氾濫,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為一些人熱捧、哄抬的對象,這種“辣眼睛”的反常現象就讓人擔憂和反思了。而且,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當然,以上內容是某國字號媒體刊發的文章說的,不是本號說的。總結該文章的論調,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娘”是個億貶義詞,“女性化”已經成為男性們的羞恥符號,作為男人,就要有陽剛之氣,任何的矯揉造作,都是不可取得。

所謂的“娘炮”,也就是過去說的男人行為舉止類似女人的“娘娘腔”。特別是隨著一群走“柔弱美”路線的流量明星走紅,對自己粉絲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產生影響,模糊他們的性別判斷。

實際上,“娘炮”現象的產生,是不同社會不同媒介釋放的結果。它在當下的流行文化中,並非首次出現。

粉面小生娘炮霸屏,就是禍國誤民?這帽子扣大了

早在八十年代末,現在已經躋身“老戲骨”行列的唐國強、陳寶國等一批男演員,就因為面相英俊有陰柔氣,而被追棒。這要擱在現在,他們一定是當年版的“奶油小生”。只不過,他們的牛油味還沒持續多長時間,就被後來的葛優、梁天等“醜星”替代。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橫空出世,以李宇春為代表的中性歌手走紅一時,這與當今的流量“娘炮”明星已經非常類似。

為何青少年會喜歡追捧?這是因為,在他們心理和生理未成熟階段,對身邊現象的一種學習,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去模仿,而一旦完成性發育階段,這種訴求將在絕大多數孩子身上自然消失。潮流是個喜新厭舊的主,往往持續不久,便會被另外一個形式替代。

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領域,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當然,會為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種基於性別特徵進行的價值判斷,將男性氣質等同於外表外貌,是一種簡單化的做法。

精緻細膩也好,粗枝大條也好,都是自己審美的選擇,一個理性、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整齊劃一的娛樂“大一統”早已被時代淘汰,如五六十年代的“一片灰”,那才是讓人恐懼的。

粉面小生娘炮霸屏,就是禍國誤民?這帽子扣大了

當然,娘炮現象的存在,自然是有原因的。

特別是,來自移動互聯網的媒介迭代效應,把青少年的心理訴求不斷釋放,粉絲應援文化、應援經濟的力量,會刺激文化娛樂資本集聚和利用海量青少年粉絲。這已經不是社會現象能夠解釋的了的,而是來自資本的推動。

當企業組織非“粉面小生”不請,當各個直播平臺非“娘炮”不紅時,這就是個問題了。我們要警惕資本在背後的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