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也說建陽壩

建陽壩,是建始縣開發較早的一個自然村,明季和清初屬四川夔州府建始縣坊廓裡;清乾隆元年(1736),建始從四川夔州府撥入湖北施南府,此地屬湖北施南府建始縣坊廓裡一甲;自同治6年(1867)至建立中華民國,屬建始南鄉;民國初屬湖北荊南道建始縣仁字區;民國三十八年屬建始縣城鄉區中山鄉。新中國建立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屬貓坪公社保衛大隊;六十、七十年代,先後屬貓坪區、貓坪公社建陽大隊;八十、九十年代先後屬苗坪區、業州鎮建陽壩村;2011年調整建制,屬業州鎮建陽壩社區。

也说建阳坝

該地是一山間平壩,很早以前,名為“見鴉壩”。其所以被稱為“見鴉壩”,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此地有一富戶,為使後輩永遠興旺發達,特請風水先生為老人尋覓陰宅。並與風水先生簽約,待陰地選好後給以重酬。這青鳥子是一遊方道人,對青鳥之術到是頗有研究,就是心胸狹窄、心術不良、自視甚高,不僅索酬比別人多,而且總是希望別人對他恭敬有加。對一頓飯、一杯酒、一杯茶、一支菸、甚至一句話都很在乎。稍有怠慢,則心存芥蒂,還總要找機會整治別人。尤其是對聘請他的東主,稍不遂心,即壞人之事。恰巧,此次聘請他的這富家主人,是一個不拘小節、大大咧咧的人。他滿以為陰地選好後,按約付酬就行了,平常則很少對風水先生打招呼。為此,青鳥子心存不滿,認為這主人自以為有幾個錢就不得了,即思量要報復他。但他心機頗深、不動聲色、照樣整天忙進忙出,爬坡上嶺、東尋西覓。捱過了半年,才去回東主,說他費了好大的勁,終於在樓門子屋場旁邊的山麓,覓到了一處大吉大昌的“烏龜地”。並將東主引到該地,指著說:你看這裡後山穩實,前山遠正,左右有青龍白虎拱衛,最可貴的是龍穴後的這一石頭,生得活脫脫一隻千年壽龜,這不是“烏龜寶地”是什麼呢?!並囑咐,“刻井”(為安放棺材預先挖坑穴)時,一定不能碰壞烏龜石。

主人知道烏龜是長壽的象徵,當然以為烏龜地也就是吉祥寶地了,於是未曾多想,就滿心歡喜、爽爽快快,照約付了酬金,那青鳥子暗喜而去。其實,建陽壩這地方,素有“石海”之稱,滿坡滿地都是出露的石灰岩,且形態各異、千奇百怪,人們對其熟視無睹,也就覺不出它們像什麼了。但一旦有人說,某塊石頭像個什麼,你也就會覺得像,而且越看越像。

幾年後,這家的老人逝去,在給亡人“刻井”時,卻從井坑中部、被掘破的一塊石板下,突然飛起兩隻烏鴉,鳴叫數聲、盤旋一陣後,就飛走了。原來這裡根本不是甚麼“烏龜地”,而是一棺“烏鴉啄屍地”。不僅不是埋葬老人的吉地,而且老人葬後,還會殃及後人。為此,這家主人只好另覓陰地。但人們因為在這裡見到了從地下飛出的烏鴉,覺得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就將此地稱為“見鴉壩”。後來,由於人們認為以烏鴉名地不吉祥,但該地向陽,從太陽清晨出來到夕陽西下,整天都沐浴在陽光裡,即改稱此地為“見陽壩”,後又因諧音稱此地為“建陽壩”。

該社區卡斯特地貌發育旺盛,溶洞、漏斗多,地表水嚴重缺乏。境內山包、山丘林立,其間分佈著槽、埫、灣地,供先民墾田植糧。該地地處亞熱帶,屬山地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年均溫度18攝氏度、降雨量1500毫米、無霜期280天。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旱糧作物,是建始縣主要的旱糧產區之一,也是業州鎮城區主要的蔬菜生產和供應地。

歷史上此地因毗鄰縣城,且是建始東鄉和南鄉的人們進入縣城的必經之地,因此,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文化沉澱。

這裡是建始縣“五陽”之一。建始縣,歷史上素有屬五陽之地的說法,其“五陽”是:景陽、當陽、朝陽、建陽、烏陽,“建陽”即指此地。

這裡也是建始縣“古八景”中的“建陽翠黛”所在地。建陽壩建陽關一帶的山嶺,離縣城東南僅二里有奇。早前,整個山樑上都是茂密的森林,尤其是滿山滿嶺的蒼松翠柏,把建陽關一帶的山嶺妝點得青翠芳華;加上山上雲氣繚繞,氣流下壓,山腳下廣潤河、交養河水蒸汽升騰,上下氣流相互作用,在蒼翠的半山腰形成一條氣帶,被陽光一照,絢麗多彩,似婦人眉黛,十分漂亮,為此,康熙四十六年(1707),時任建始知縣的劉珙徵,將這獨特的青山積翠、落花黏石、濃霞淡煙的秀麗風光,稱之為“建陽翠黛”。並賦“建陽翠黛”七律一首,詩曰:

岧嶢此地號為關,苔蘚紛披玉女顏。

飛雨過時山積翠,落花粘處石生斑。

濃鋪霞彩裝眉鈿,淡抹雲煙繞鬢鬟。

望去風光增麗秀,卻愁險峻路難攀。

從此,這裡即被列入建始“古八景”之一;

這裡北部的弓箭巖,更是拱衛建始縣城東南邊的屏障。它以高達812米、綿亙2千餘米的絕壁雄姿,使縣城東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到了宋代,為鎮風水,時任建始縣令經高人指點,組織工匠,在鰲背山頂建寶塔一座。該塔因建於建陽境內,故名“建陽寶塔”。此塔位於弓箭巖山巔,北與煙墩山並肩聯手,南與朝陽觀遙相呼應,塔頂繚繞著團團的雲霧,腳下是不息的滔滔大河。自後,該山因此塔又被名為“寶塔山”。時至今日,寶塔半露雲天外,不僅為“建陽翠黛”增色,尤其為建陽壩的歷史文化,添加了一筆濃墨重彩。1987年5月,此塔被建始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還有享譽川東、鄂西的“玉峰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修《建始縣誌》,在“建置志”中即將該地的“玉峰口”以“建陽關”之名列入全縣所設重要關梁之一。據史料載:明清時期為防匪患,官府在此均曾駐兵,以把守縣城。並傳說四川王玉峰禪師,於明朝年間,在縣城南邊鳳冠山石通洞煉丹時,恰遇瘟疫流行。多少窮苦貧民,因無錢就醫、坐等死神;多少老嫗病叟,因家貧如洗、喪失生命。為拯救百姓,他經常獨自一人到此採藥。他不畏山高崖峭、不懼蟲蛇傷人、不怕驕陽似火、不管風狂雨暴。並親自煎熬湯藥,為百姓施藥治病。尤其是對窮困貧民、孤寡老人,他都是上門問診、送藥到家,且水未喝一杯,飯未吃一口。由於救治及時,藥方對症,致使瘟疫得息、百姓得救。人們感念禪師的大恩大德,即以其道號,將此山口命名為“玉峰口”。

此地還有建始東鄉和南鄉的百姓進入縣城的必經之地—--“太平口”(俗稱“母豬口”)。其所以名為太平口,蓋因民國時期,新任的縣長金重威到建始上任,路過此地稍作休息時,與山口住戶閒談,相問該地地名,居民回說:“此地叫母豬口。”金縣長一聽,深感不吉,暗想:我怎麼落到母豬口裡了?就對居民說:“這地名不好,從今以後叫‘太平口’吧!”自後人們就將這裡改稱為“太平口”。

建陽壩,由於先民來此落籍早,加上其地理位置緊鄰縣城,使之得到不斷開發。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一直先後是建陽鄉、建陽公社、建陽管理區、建陽辦事處和保衛大隊、建陽大隊、建陽壩村委會、建陽壩社區居委會等各級政府和群眾自治組織駐地,這裡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如今,這裡的農家小院,已由竹籬茅舍,變為鋼混結構的別墅式樓房;這裡的交通條件,已由過去的石板小道,變為由“天二”公路為主幹、鄉村公路相配套的公路網,而且宜萬鐵路和宜萬鐵路建始火車站都與該地緊鄰;尤其是飲水工程的實施,使這裡千百年來嚴重缺水的困境,得到了根本改變,家家通了自來水,重要的經濟作物地,還安裝了噴灌設施。如今的建陽人,不僅從事農耕,而且開起了“方便店”、辦起了“農家樂”,農商兼營、繁榮興旺,人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每當晨曦初露和夕照泛彩之時,居委會前的廣場上,你都會看到建陽人在這裡晨練和晚練。新時代的建陽,不僅為建陽注入了新的含義,而且使這裡真正成為沐浴在陽光下的建陽之地。

(資料蒐集:秦大華 邱昌松 撰寫:戴鳳庭)(編輯李小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