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我的父母,除了在黃山松和天安門前拍過幾張紀念照,大半輩子基本上沒有去過什麼地方,他們不理解我三兩天出門的渴望,但我卻能體會他們深受故土感染的身心。有一年我帶他們去大理,坐了四個小時的中巴車來到一個當時還尚未開墾的小鎮沙溪,跋山涉水而來,在他們眼中,這裡的風物,不過是二十多年前故鄉小鎮的模樣。

受父母的影響,我每每也會對這樣一些地方深懷期望,湘西小鎮,便是如此,它們總能讓我帶著回到故鄉的情緒,惆悵而多思。

此去湘西,蓄謀已久,自從半年前到了洪江之後,時常惦記著再回到古商城門口的順發食府吃一頓家常飯。這一次,從懷化到通道,再由通道前往黔陽,最後回到了古商城,終於滿足了心願,在順發食府吃了一頓午飯。像我這樣,願意自己花錢去一個地方,且半年內去了兩次,自然是有特別吸引我的原因。湘西已經不再神秘,懷化這座城市的現代化不亞於國內任何二三線城市,但是,當車子行駛在江水岸邊的時候,依稀可見遠處飄蕩的小船和吊腳樓,似乎又聽到櫓歌在飄蕩,“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來坐在艙裡,從窗口望那點紫色的小山。”我也想著忽如那時,帶上畫筆坐在船頭,一點點描繪故鄉的樣子。

芷江:舊社會的味道

芷江的名字很好聽,但它卻跟一場戰役聯繫密切,芷江的鴨子也遠近聞名,然而我偏偏錯過了這兩樣東西。其實錯過,不過是沒有用心尋找的託詞罷了。半年前我定了北京到懷化的機票,抵達的機場便是芷江機場,天氣原因,機場毫無道理地取消了這個小機場的航班,那是我第一次聽說芷江的名字。湘西很多地名都帶著詩意般的色彩,讓人無法想象當年土匪橫行的場面,也許,紅顏多劫,美麗的地方也不例外。

芷江縣城的熱鬧也今非昔比,在風雨橋上,聚集了大量閒散的市民。這座橫跨舞水河的木橋,歷經四百多年而不倒,據說建橋時未用一顆釘子,風雨橋經過反覆修建,但當時精緻的木刻依然活現在梁間簷前。同行的女孩感嘆這樣的風雨橋在湘西到處可見,然而我卻不這樣認為,在這裡納涼聊天打牌看孩子的芷江人,也不這樣認為,這流傳下來的,正是他們心中抹不去的獨一無二的鄉愁。那日在風雨橋,吃到了“舊社會的味道”,實則是白米發糕,年幼時家中常有賣發糕的人經過,吆喝起來,爺爺便會去買一個給我解饞,這個味道隨著時間變化漸漸消失,卻在異鄉又溫暖了我的胃,這種感覺,恰似沈從文寫到:“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麼都不缺了。”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芋頭侗寨:一杯酒能解千愁

我對芋頭侗寨的興趣依然停留在坊間流傳的再生人的傳說裡。在我看來,這種種跡象的發生並不突兀,我們尚且談前世今生,深陷困惑不能解脫,既然我們不研究科學,就有理由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出口。那些戴著藍布頭巾的婦女,並未帶給我想象中神秘莫測甚至恐怖的印象,我坐在“再生人”旁邊,喝著烏黑甘苦的蟲茶,聽她慢慢道來神奇的故事,恍惚間也能記起自己的前世,那些出現在夢裡的光影,嬰孩時若有若無的片段,抑或是困於母親體內的混沌,藏在大腦中的某一個角落裡,迸發了出來。

寨子裡的氣氛很融洽,喝完一碗迎客的香甜米酒,聽一曲原汁原味的侗寨蘆笙,吃一頓招待來客的合籠宴,便是自家人了。時逢楊梅熟了,四處都能見到賣楊梅的攤子,酸酸甜甜的,囫圇吞棗塞進嘴巴里,任甜汁在口中翻滾盪漾。鼓樓裡設下簡單的茶席,大家談笑風生,侗家老太太與侗家小孩兒,親人一般毫無芥蒂。這個藏在深山中的寨子交通實在閉塞,如果我說我願在此住下來的話一定是假的,但是我時常會在腦海裡描繪這樣一個畫面,當船停泊在一個無人的岸邊,舉目遠眺看見寨子裡的燈火,這會兒我卻睡下了,依稀中聽到船離開岸邊的聲音,聽見有人在岸邊打漿,有人在竊竊私語,寨子裡的人和事,逐漸遠去。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通道:消逝的小鎮生活

這一日,走了萬佛山和玉帶河。我不是一個對山有太多好感的人,我討厭運動,視爬山為討厭之最,然而我總是在不斷的拒絕中跟它們冥冥中結下緣分,萬佛山亦是如此。冒著雨爬山的各種怨聲哀道一直持續到山頂,舉目遠眺萬佛現身的一剎那卻又禁不住感慨。跟山比起來,水更能打動我,所以雨過天晴後的玉帶河,如清泉一般讓我鬱悶的心情豁然開朗,即便是坐在河邊打水漂,也別有一番情趣在,彼岸花沒有遇到,但也沒有遺憾了。

通常都是傍晚的時候回到縣城,有人建議去跳廣場舞,也有人吃完晚飯還去找小龍蝦喝啤酒,不知道是誰發現了河邊某家夜宵檔的小龍蝦,竟然讓人吃了兩天而不覺得膩,一邊吃一遍唱歌跳舞,好像回去之後再不能這般放肆,要把所有的激情都傾倒在有小龍蝦陪伴的夜晚裡。小縣城的生活很平實,各處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偶爾看見江邊那些打氣球的遊戲,回想起當年童年小鎮裡熱鬧的圩日,過去在時光長河裡一點一滴地消逝,不再延續。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黔陽:錯把他鄉當故鄉

從懷化到黔陽,繞過了洪江,車子直接把我送到了芙蓉樓客棧,在古城入口下車,拖著行李經過了好幾家棺材鋪,才來到客棧的門口。主人很有情調,設了茶席在客廳裡,我每次出門前也不忘泡兩壺自己帶來的鐵觀音。客棧的陽臺望去,便是古城交錯的道路和房屋的灰簷,一種時空的交錯渾然天成,讓我在黔陽的短短兩日裡,無法自拔。這些天都在下雨,我以前特別恨出門遇上雨天,然而遇多了,卻也愛上了這種天氣,有些地方,它跟雨很搭配,如若它豔陽高照,反而失去了一些韻味。

我打著傘迎著雨在這古城裡走來走去,走了兩天,仍未煩膩。古城並不大,兩三下就能把它走完,但是穿過了城門,向著更深的巷子走去,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江邊,尋回了舊路,又似未走過一樣意猶未盡。眨眼之間,又能發現藏於古城裡的簡陋的教堂,守著老房子和陳年往事的獨居老人,蹲在門口吃飯的大嬸,坐在門檻上玩手機的孩子。那日散步到江邊,坐在一家咖啡館裡等一場電影的播放,雨絲還在空中飄著,古城裡的人家已是睡眠狀態,電影沒等到開場,我也似中了這裡的生物鐘的毒一樣,困頓了起來,不得不回客棧歇息。第二天傍晚卻碰到了楊公廟裡唱戲班唱戲,也算彌補了前一日未看到電影的惆悵。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高椅村:似是故人來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想到這句詩詞,那幾個跟我一同前往高椅村的來自韶關的阿姨,她們對攝影的熱愛超乎我的想象,讓我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從黔陽去高椅村,要經過洪江,在一番勸說下,大家終於同意暫時不在洪江停留,而直奔高椅村。這個決定是有點失敗的,畢竟大多數地方我們都沒到過,值不值得去,只有眼見為實,空口無憑。但是這個過程卻是值得享受的,比如路途中經過會同縣長田村時,見到了傳說中的拉拉渡,看著灘邊上靜靜待著過河的村民,遠處已經沉默在霧氣中的繩索,還有叼著煙的擺渡人,彷彿能想象《湘西散記》裡月色中的“柳林岔”最好看的灘來。

大興土木的高椅村,再加上雨過天晴之後熱辣辣的太陽,我幾度把這個“江南第一村”遺忘,記憶中比較清晰的便是村口買下的酸李子,還有坐在江邊象棋臺旁吃李子的痛快。除去各種建設修復中的建築,這座村落唯一讓人心動的地方便是剪紙人黃杏了,這個老人偏偏還會打板子,節奏感非常明朗,能這麼歡樂地住在這偏僻鄉村裡,積極地孜孜不倦地向過往來客介紹著自己的傳統手藝,這種人生態度,不亞於修行。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湘西紀行:即將消失的小鎮生活 -烏龍山剿匪記 生態美麗鄉村

從高椅村回到洪江,午飯時間已經過去,我們飢腸轆轆地在順發食府等候著飯菜上來,招牌菜沒有人點,點的是平常的豆渣,阿姨用筷子挑了一些來嘗試,不由分說便判斷這豆渣是壞掉的,不是她在家裡吃到的那個味道,趕緊叫服務員來換菜,幾分鐘後大堂經理無奈又端了回來,“我們這豆渣就是這個味。”阿姨黯然傷神。

即便是在他鄉,我們惦記著的永遠是記憶中味道,豆渣還是那盆豆渣,吃起來卻是萬水千山。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的父母無視血糖血脂高血壓,總是在做飯的時候加很多鹽,他們炒菜時加鹽的手像著了魔一樣,管不住地撒,偶爾圍爐夜話時,也總是有點悲傷地說起,故鄉小鎮國道旁邊的那家客家菜館,是他們這輩子吃到最好吃的。如果他們此生有機會來到湘西,是不是也跟同路的阿姨們一樣,對著一盤變了味的豆渣,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