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如果細心留意國際政壇的話,就會發現強國之間老是在吵架,偶爾的調兵遣將也是為了讓吵架儘快結束。與此同時呢,小國們紛紛找強國抱大腿,或者在強國之間左右逢源,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吵架當中。

吵架其實是相對文明的行為,尤其是不帶髒字的吵架。以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出事後摘下手錶擼起袖子動手,顯然是很不文明的,但是假如雙方可以不帶髒字地吵架,吵累後再把事情給解決了,那顯然是很文明的,因為不帶髒字的吵架和講道理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

結論就是現在這個世界是文明世界,國家之間因為利益發生衝突,但是都會努力避免動手,儘量用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文明現象出現的時間並太長,至少二戰之前世界還是不文明的,因為那時候解決問題的辦法裡常常夾雜著戰爭。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旅遊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

二戰再往前的話那就更不文明瞭。那時候很多弱國和小國直接被強國給佔了,淪為人家的殖民地。被殖民之後的日子大家課堂上也學習了,土特產被人一船一船地運走,自家的老百姓還要親自給殖民者裝船發貨。撥動一下地球儀就能看到,當年除了歐洲那一塊地方以外,其他很多國家都曾有過被殖民的經歷,但是泰國除外。

從來沒有被歐洲列強殖民統治,這不是泰國的實力強或者有高手撐腰,而是在殖民時期它的位置比較特殊。那時候泰國西邊全是英國人的地盤,泰國的東邊全是法國人的地盤,這兩個歐洲強國為了防止面對面起衝突,就把泰國當作兩家之間的緩衝國,約定誰也不佔領,同時確保它內部的穩定。

雖然沒有被英國殖民,但是當年泰國卻主動向英國示好,畢竟那時的英國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全球第一強。抱了大腿以後,泰國皇宮裡那些王子和公主們的9年義務教育,都是在英國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成年之後,他們就帶著保鏢和僕人遠赴西歐和北歐留學,比如英國、瑞士、德國、法國等等。

當這些王子公主們學成歸來後,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和做事理念也就被帶回來了。儘管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但是國王從來都不是穿著袈裟坐在蓮花寶座上的,他們西裝革履出入有轎車。除了生活習慣比較西化以外,王室還精通歐洲人的投資理念,或許國王才是泰國最大的地產商,他名下有非常多的土地和物業出租,每年收租收到手軟。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泰國現任國王哇集拉隆功)

泰國現在有國王,有上下議會,有內閣總理,這種政治制度叫君主立憲制,這就是以前一個國王從英國那裡學的。和英國的區別是泰國的國王權力很大,而英國女王只是一個萌萌的吉祥物。泰國政壇可以按照規章制度自由發展,但是國王不高興的時候,政壇的氣候說變就變。

國王能保留自己的絕對權力,和當年英法兩國相互較勁有關係,它倆左右守著別人不敢入侵,泰國內部就相對穩定。在流行推翻封建統治者的年代裡,沒有外部勢力的幫忙,泰國內部的資產階級就沒本事推翻王室,於是王室成了那個錢最多權力最大的統治者,一輩一輩傳到了現在,已經到了第十輩。

泰國的憲法上說,國王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規定是這麼寫的,實際也確實是這樣的。某個外國元首去泰國訪問,如果見了總理那就好比是見了管家,要是見了國王的話,那才算是見了大掌櫃的。泰國軍隊在干政和參政方面算是聲名狼藉,可是如果沒有國王這個統帥的允許,軍方也不敢那麼高調。

現在的泰國總理叫巴育,他的正經職業是陸軍總司令。巴育在2014年帶著軍隊趕走了英拉政府,自個兒做了總理。同樣的事情在2006年也發生過一次,當時泰國軍隊推翻的是英拉哥哥他信的政府,總理的位置也被當時的陸軍司令頌提給接手了。這軍隊要是抵禦外敵保家衛國家的話,絕對是最可愛的人,可是當他們發動政變自封公務員,那就會讓人很嫌棄,這一點看看全網對巴育那冷嘲熱諷的評論就能感受到。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泰國現任總理巴育)

從2014年到現在,巴育這總理也幹了5年了,這已經超過了4年的最長任職期限,按道理中途上臺他是不該幹這麼久的。在外界的質疑和國王的授意下,這個月的24號,泰國舉行了全國大選。泰國的大選跟任何一個議會內閣制國家是類似的,那就是大家投票選出下議院的議員,哪個政黨在議院拿下的席位超過半數,那個政黨就變成了執政黨,就可以全團搬到總理府上班了。

泰國下議院共有議員500人,它家的規矩是拿出其中的350個供各黨派競爭,剩下的150個按照各黨派的得票率免費分配。分配的計算公式比較複雜,大致原則是如果之前得票數多,那麼免費分配的名額就少。據說這樣是為了保證公平,讓那些醬油黨也有參政的機會。

可是這麼一整的話,想在議會一次性拿到半數以上的席位就幾乎不可能了。因此泰國的執政黨就變得很不純粹,變成由得票最多的那個老司機帶一幫新手組隊幹活,這也就是所謂的“聯合執政”。聯合執政的好處是比較公平,不容易犯錯,但壞處是效率很低,出一項政策得先吵上好久。

這一次的泰國大選的初步結果已經出來了,為泰黨排在第一位,它們搞到了138個席位。排在第二位的是現任總理巴育所在的國家力量黨,到手97個席位,其它的醬油黨我們就不列舉了。這個環節結束後,剩下那150票還要繼續分,但是前面兩個黨分不到多少,當然也不會動搖它倆的領先地位。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泰國大選投票現場)

當統計結果出來之後,這為泰黨和國家力量黨都宣佈自己勝了,一起敲鑼打鼓地開始組建政府。這個就有點奇怪了,選舉的規矩註定不可能兩方同時獲勝,那麼這一次到底誰勝誰負呢?大夥兒就跑去問選舉委員會的秘書長。秘書長不堪其擾,開了個發佈會說,誰勝誰負你們彆著急,等五一小長假過了自然就曉得了。原來泰國人投完票之後,最終結果要在兩個月後才公佈。

既然秘書長誰都不想得罪,不打算說出個所以然,那麼這個問題就由局勢君來為大家解答。

要是往前捋一捋為泰黨的黨史,就發現兩個風雲人物出現在其中,那就是英拉和她哥哥他信。這為泰黨的前身就是他信創立的泰愛泰黨,後來經歷了種種劫難,更名為現在的為泰黨。為泰黨深受廣大泰國人民的歡迎,這次排在第一就是最好的證明。為泰黨走的是親民路線,代表的是中下層人民的利益。

國家力量黨的領袖是現在的陸軍司令巴育,這次能排在第二,也說明它也挺受歡迎的。國家力量黨代表的是泰國的精英階層,所以它跟為泰黨之間的關係,說成是水火不容也不誇張,泰國曾經熱鬧的紅衫軍和黃衫軍對峙現象,背後的領導者就是這兩個黨。泰國的下一任總理註定會在這兩個黨派中產生,那到底在哪一方呢?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泰國紅衫軍街頭聚集)

現任泰國總理巴育,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陸軍總司令,在他過去5年的總理任期裡,修改過一次憲法。改完後上議院的250名議員不用選舉,全部來自有關單位的指派,而這個有關單位就是巴育帶領的組織。更重要的一點是,將來總理候選人想拿到聘書,得上下議院所有議員一起投票表決,過了半數同意才算。

這也就是說上議院的那250個人,其實就是人家國家力量黨的人。雖然現在國家力量黨的得票率不如為泰黨,但是後面能得到半數通過的總理,或許還就來自國家力量黨。畢竟能進總理府執政的必要條件不是得票席位最高,只要不是一次性搞到半數席位,那麼任何可以湊夠半數席位的黨派都可以執政,這玩意兒拼的就是組織能力和人脈資源。

於是為泰黨因為得票率高開始激動地組閣,國家力量黨最有把握任命總理也開始組閣,一場雙贏的鬧劇才上演了。那麼泰國國王偏愛哪一邊呢?他偏愛的當然是國家力量黨了,因為國王可是精英階層那個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在過去泰國政壇的風風雨雨中,他多數時候都是站在軍方那一邊的,和軍方聯手那是其樂無窮的,自己的權力得以展示,自己的利益也能保全。

一個陸軍司令在政變的特殊時期做了總理,或許還能勉強接受,但是經歷過正兒八經的大選之後,如果他依然是總理的話,恐怕泰國人民要不高興了。假如五一小長假過後,泰國街頭擠滿了穿紅衣服和黃衣服的人,記得回來給局勢君點個贊。到時候咱們的外交部也會發佈一個提醒,告訴大家請謹慎前往泰國旅遊。

泰國大選投票結束,兩個政黨同時宣佈自己獲勝

(陸軍司令巴育謀求連任)

當然泰國軍方每一次都有能力解決這種麻煩,也就是說巴育有可能再做5年總理。但是接下去的5年註定不會順利,因為議會的多數席位在為泰黨和它的好基友手裡,將來巴育總理的政策很可能會被卡在議會無法通過,政壇就陷入典型的黨派利益之爭裡,國家利益常常被晾在一邊。

這種僵持狀態在歐美髮達國家很難解決,典型的比如英國脫歐。但是在泰國這種國家就不一定了,軍方和國王並不在乎吃相。而隨著泰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精英階層會繼續擴大,國王和軍方這種組合或許會長期存在,最終的結果是階層兩級分化加劇,社會矛盾也進一步拉大,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個就是當年封建統治階級沒被推翻的後果,也是英法兩國殖民統治留下的坑。

多謝分享轉發,更多謝打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