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構築人才改革試驗區

<table> 構築人才改革試驗區

在東莞一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技術人員正在操作電腦控制機械運行。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

/<table>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經典灣區的形成包括四個階段,分別是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型經濟階段。如今,世界三大灣區均已邁入創新型經濟階段,一體化發展進入良性互動。在此背景下,東莞在創新驅動方面還存在哪些短板,又該如何補齊?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正在為東莞人才升級注入新的活力。在創新和技能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方面,東莞又該如何做呢?有專家建議,東莞要加快建設省級人才改革試驗區,並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環境。在入戶、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創業發展、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為留住人才創造環境。

創新金融舉措釋放民間資本

近年來,東莞雖然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但經濟總量與其他標杆城市差距日益拉大。

據統計,2008年,東莞GDP為深圳的47.43%、蘇州的55.26%,與青島、無錫、佛山較為接近;但到了2016年,東莞GDP僅為深圳的30.3%、蘇州的4.12%,與無錫、青島、佛山等地的絕對差距也逐漸拉大。人均GDP方面,2016年,深圳、無錫、蘇州的人均GDP分別是東莞的2倍、1.7倍和1.8倍。

目前,東莞仍以傳統工業主導的產業結構為主,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從現狀來看,東莞製造業整體上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增加值率僅為22%,遠低於先進國家和地區35%的平均水平。企業規模偏小,東莞規上企業戶均產值僅有2.26億元/戶,明顯低於深圳、佛山、蘇州和無錫。東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僅為38%,低於省50%的要求,尚未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且過於依賴電子信息製造業。

此外,東莞的研發投入強度相對較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増長潛力受限。2016年東莞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2.41%,不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52%),也被深圳(4.32%)、無錫(2.63%)、青島(2.9%)、蘇州(2.7%)等城市甩在身後。同時,創新科研平臺短缺,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不足,制約了東莞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為,東莞要想發揮好製造業的優勢,就應該促進製造業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新的製造業角色定位,湯敏說,東莞要用製造能力和巨大的市場,接入全球科技創新協作系統,發揮協同作用,並將焦點集中於做最能創造財富的“1-N”環節。

在招商融資平臺建設方面,湯敏建議,東莞應採取金融創新舉措,將民間資本釋放出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東莞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使科技與金融結合,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雙翼”。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為東莞金融人才升級注入新的活力。不過對於廣東而言,金融人才培養與吸引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如今各大城市間掀起新一輪人才競爭,在創新和技能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東莞又該如何做呢?

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構建創新型人才隊伍,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專家建議,要結合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需要,引進、培養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契合產業需要的人才隊伍。積極推進高校與新區對接工程,為企業“訂單式”培養技能勞動力。大力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吸納更多高層次人才攜技術項目來莞創新創業。

其次,要加快建設省級人才改革試驗區。建立健全人才發展的特殊政策、特別機制、特色載體、特惠服務、特優環境,把園區打造成人才高度密集、創新創業高度活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速發展、人才體制機制高效靈活的試驗區。

此外,東莞需要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環境。在入戶、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創業發展、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為留住人才創造環境。

加快引進高端科技人才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最近出現了興辦大學的熱潮,對於高校的建設或引進,東莞可以有哪些作為呢?

提升高校建設,就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企業主體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聯合作用,提升集成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在知識產權、技術市場、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探索,促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廣東省金融智庫聯合會理事長、省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魯雲認為,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落戶是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基礎和原始創新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國際頂尖大學的創建,也都是通過全球延攬引入高端科技人才實現快速發展成名的。

東莞是廣東乃至全國少有的青壯年人口淨流入城市,由於散裂中子源的建設,中科院高能所成立了東莞分院,400多名科技高端人才入駐東莞,其中300人已落戶,均是碩士或博士,有效提升了東莞人才比例。

李魯雲說,未來在大科學裝置平臺上,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產生新的人才紅利優勢。一是依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把國內外優秀科學家聚集到東莞,形成硅谷“研學產”模式——既是科學家,又是名教授,還是企業家,推動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移轉化;二是依託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吸引國際和港澳地區一流研究型大學到東莞合作辦學,聯合培養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認為,東莞要加快建設以高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養為首要目標的強磁場製造科學中心。此外,東莞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一時間成為其他地方爭相學習的典範。但隨著產學研的深入開展,其他省市新型研發機構異軍突起,在體制機制上設計更加優化,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對此,建議東莞學習江蘇、武漢等地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改革經驗,推動東莞各研究院實現倍增和改革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