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胤禎深得康熙寵愛,為何卻沒能成為皇位繼承人?

用戶5547789917


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面對著至高皇權的誘惑,即使親如父子、兄弟者往往也會爭得不可開交,輕則關係破裂,重則骨肉相殘,在漫長的王朝史當中,這現象從來都是屢見不鮮。比如,雍正帝與其親弟弟允禵之間的恩恩怨怨,便是其中的典型。

允禵本名胤禎,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帝胤禛的親弟弟,生母為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時為德妃)。允禵自幼聰明過人、才能出眾,以故深受康熙帝的喜愛,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在鍛鍊才幹的同時,其名望也大為增強。

允禵自幼才能出眾,深受康熙帝喜愛

允禵雖然是胤禛的親兄弟,但前者生性灑脫,後者為人深沉,再加上胤禛自幼被佟皇后撫養,跟母親非常生分,所以兄弟二人的關係很疏遠。在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奪嫡”爭鬥中,胤禛屬於太子胤礽一派,而允禵則依附於八阿哥胤禩,雙方勢若水火,在這種背景下,兄弟二人的關係更是由疏遠變為敵對。

胤禩為人謙和、好籠絡人,所以無論在宮中還是外朝,都擁有一大幫“鐵桿”支持者。胤禩因有奪嫡之心,便勾結大阿哥胤禔百般誣陷胤礽,終於導致他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初次被廢。當康熙帝瞭解實情後,便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此時,允禵站出來替胤禩辯解,結果卻讓康熙帝更加憤怒。

胤禛與允禵雖是親兄弟,但相互間水火難容

康熙帝於盛怒之中,想要手刃允禵,幸好有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其他皇子也叩頭懇求乃父息怒,才使得允禵躲過一劫(“允禟語允禵,入為允禩營救,上怒,出佩刀將誅允禵;允祺跪抱勸止,上怒少解。”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列傳第七》)。然而在為允禵求情的兄弟中,唯獨不包括胤禛,可見兄弟二人關係之糟。

等到胤禩的奪嫡計劃徹底破產後,允禵遂由幕後走向前臺,意圖完成胤禩未竟的事業。此時,太子胤礽因罪第二度被廢,胤禛隨即也挺身而出,同樣成為儲位有力的爭奪者。就這樣,胤禛、允禵這對親兄弟,便在奪嫡鬥爭中正面碰面,無論誰勝出,都將給一大批人的命運帶來鉅變。

康熙帝在臨終前的幾年時間裡,對於擇立哪位皇子接班一直猶豫不定,但是給外人透露出的信號,卻是傳位給允禵的可能性更大。康熙帝為提高允禵的人望,便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以討伐準噶爾。允禵駐紮青海後,被特許使用“大將軍王”的稱號與當地王公打交道,並號令地方。由此,允禵的名望更盛。

康熙帝臨終前,對允禵不斷地委以重任

然而讓允禵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征戰之際,卻突然接到康熙帝駕崩、胤禛繼承帝位的消息。雍正帝即位後,下令解除允禵的兵權,並讓他火速回京守喪。此時允禵儘管手握24萬精兵,並且在京中黨羽親信甚多,完全有“資本”跟哥哥一決高下,但此時的他早已心智大亂,所以根本沒做任何抵抗,便交出兵權回京,成了哥哥手中隨時待宰的“羔羊”。

允禵入京後不久,便因在景山壽皇殿拜謁康熙帝靈柩時跟雍正帝發生爭執,被後者下令革去王爵,並軟禁於景陵讀書。不久,因皇太后(即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去世,皇帝為告慰母親,才將允禵晉升為郡王,但仍然限制他的自由。

雍正帝即位後,將允禵圈禁13年

隨著帝位的日漸穩固,雍正帝對允禵的態度也愈來愈嚴酷,先是把他圈禁在景陵(今河北遵化馬蘭峪)附近的湯泉,後又以“與奸徒勾結”的罪名,將他押解回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允禵前後被圈禁13年時間(1722-1735年),由血氣方剛的青年人逐漸被消磨為暮氣沉沉的中老年,跟一個“活死人”沒有任何區別。

四年,諸王大臣劾,請正國法。諭:“允禵止於糊塗狂妄,其奸詐陰險與允禩、允禟相去甚遠。朕於諸人行事,知之甚悉,非獨於允禵有所偏徇。今允禵居馬蘭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滌前非。允禵不能悔悟,奸民蔡懷璽又造為大逆之言,搖惑眾聽,宜加禁錮,即與其子白起並錮於壽皇殿左右,寬以歲月,待其改悔。”引文同上。

乾隆帝即位後,才解除對允禵的圈禁

乾隆帝即位後,下令解除對允禵的圈禁,此時的他已是年近半百的“準”老人。此後十餘年間,允禵先後被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等職。不過,這時允禵年事已高,在政治上已經不可能再有作為。乾隆二十年(1755年),允禵薨逝,終年67歲,死後被賜諡“勤”。隨著允禵的病故,其與兄長雍正帝之間的恩恩怨怨也隨風而逝。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等


文史磚家


  胤禎不是胤禛,您要說的是十四阿哥吧?

  在回答問題之前,咱先理清楚這兩個名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人稱四阿哥,後來當了雍正帝的那位,而胤禎則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個兒子,人稱十四阿哥,後改來允禵的那位,兩人名字滿音不同,漢字相似,音也相同,的確很不好分。

  那麼,現在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康熙喜歡十四阿哥,卻不讓他繼位呢?

  康熙喜歡十四阿哥嗎?

  應該是挺喜歡的。十四阿哥少年時即才能出眾,康熙曾說他“甚有義氣”,一度很滿意。但是隨著他逐漸參與到爭奪儲君之位的政治鬥爭時,與康熙的關係就變得很緊張了,康熙甚至還要砍他腦袋,後來被勸住了,才改為打他大板子,兩人關係一度非常危險。

  但是西北軍情緊急,緩解了兩人的關係。康熙選派他前往西北,遠離京城的政治漩渦後,兩人關係變好,為了提高胤禎在軍中的威望,康熙下詔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可見對這個兒子,康熙還是很喜歡的。但是喜歡是一回事,讓他繼位則是另一回事。

  為什麼不讓他繼位?

  首先,胤禎沒有治國之才。他勇武沒有錯,在西北治軍,也打了不少勝仗,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勇武可以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

  其次,他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他的從政經歷一片空白,就算是有,也是他在八阿哥胤禩身邊搖旗吶喊,沒有自己的歷練。他其實是一個政治小白,八阿哥表面為人謙和,實際上爭奪儲位最明顯不過的,就是他了。康熙在朝堂之上,就公開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康熙不是個毛頭小子,他沒有充分的證據,怎麼會胡言亂語?

  可是胤禎卻認為他並無奪嫡之心,公然與康熙唱反調,願以命相保。八阿哥失敗,太子復位之後,他還公然活躍,“虛閒下士,頗有所圖”,朝野之間,一時充斥著“十四王爺虛賢下士”的流傳,這樣的識人不明,這樣的是非分不清,康熙怎麼可能會把寶座交給他?退一步講,就算是給了他皇位,他繼位後,能否下得手去整治八阿哥黨?他又治得了嗎?治國不是治軍,估計他也是有心無力。偌大帝國的將來,交到他手中?康熙可不會冒這個險。

  相較而言,胤禛的履歷卻比他好得多了。胤禛因為出身低微,從小就在夾縫中成長,經受的冷眼比較多,這樣的一個人,最具有堅忍的性格。他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和諸位兄弟維持表面的和氣,對父親康熙也表現出十分的誠孝,康熙厭倦了諸位兒子的爭奪,面對這位的不爭,實在是倍感安慰。

  當然,胤禛的繼位,並不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他的確也是有治國之才的。他二十多歲時,就已經隨康熙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也主持過會試試卷複查,代康熙祭過天。胤禛到過江浙一帶,也治理過黃河、淮河等工程,足跡遍佈天下主要地區,瞭解了民生,瞭解了山川水利,吏治民俗,積累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他以後處理全國政事做好了鋪墊。

  康熙帝曾說過雍正最是像他,的確,胤禛上位後治國來看,糾正了不少康熙朝的弊端,也做了不少改革,為康乾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是胤禎做不到的。(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胤禎與胤禩等人結黨,其實為八爺黨骨幹。康熙素來對皇子私交大臣深為忌憚。康熙封其為大將軍王,征討羅布藏丹增。更多的出於將軍隊掌握在自己人手裡考慮,除此之外康熙也沒有對他有什麼格外的恩寵。除太子以外,最早封郡王、親王都是以後的雍正皇帝胤禛。康熙眾皇子之中能帶兵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禎,西北用兵之際,也不是康熙高看他一眼,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時,大阿哥被貶為庶人交宗人府看管,十三阿哥被圈禁,況且十三阿哥的母妃是蒙古的格格,外公是蒙古大汗。康熙斷然不會將兵權交給老十三,剩下的就只能選十四阿哥了。皇位應該是皇后赫舍裡嫡出的太子胤礽的,立長立嫡不立賢,怎麼輪也輪不到排名十四且有長兄的皇子。


夏某某8


其實在追繳國庫時候,老八已經出局,還出賣兄弟,有事情跑的快。當時朝廷已經空虛,而且當時康熙沒廢除太子。對老四說要你當孤臣。兩層含義,一個就是隻能忠心皇帝,不要拉幫結派。第二萬一太子不行,就是候補人選。老十四適合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