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騎牛

老子的軍事和戰略思想,既源於大道,高標不凡,又切人實際,便於應用。因此,不少人都認為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實際上是兵書,老子乃兵家之祖。

從古到今,說《道德經》》是兵書的大有人在。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范蠡就把《道德經》當作兵書來讀的,他助越滅吳中的很多奇謀,都是從老子思想中得到啟示。《隋書》等典籍,把《道德經》列入兵書一類。特別是唐朝憲宗時期有一個人叫王真,他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道德經》是兵書的,他甚至說《道德經》“未嘗有一章不屬於言兵也”。《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范蠡

《道德經》中確有極其豐富的軍事思想。仔細分析一下,老子的戰爭和軍事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一、戰爭有背天道和自然無為,戰爭起源於貪慾和爭奪

老子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裡的有事,即主要指戰爭。這就是說相安無事是正常的狀態,是遵道而行事;—旦有了戰爭,天下就會紛擾不寧。

那麼,為什麼會有戰爭呢?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憎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就是說,天下有道時,馬是用來耕田的;天下無道,連快要生產的母馬也要奔馳在戰場。而挑起戰爭的原因,就是因為人們的不知足和貪慾太強。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

二、極力反對和制止戰爭,深刻揭示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

老子反覆詛咒兵者是不祥之器,有道者對戰爭是嗤之以鼻的。他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還要求一些謀士,要規勸諸侯以道德治天下,而不要靠武力威懾征服他人。

老子還告誡那些窮兵黷武者,戰爭這玩意“其事好還”,你打別人,別人也不會等閒,最終必自焚。老子非常痛心地描繪戰爭帶來的嚴重後果:“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隊所到之處,田園就會荒蕪;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戰爭

三、大國小國要平等相待,通過外交手段弭戰謀和

老子主張大國與小國要平等相待,和平相處。大國應該像江海一樣,謙居下流,善待小國、弱國,這樣才能天下太平。當然,小國也要主動向大國示好,求的大國的容讓和庇護。

老子的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第 六十一章上。老子讚美和平、渴望和平、呼喚和平,希望人人都能過上美滿的太平日子。即使國防和軍備不可廢棄,也最好讓它永無用武之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四、即使被迫應戰,也要慈悲為懷,把戰爭的傷亡減到最低限度

老子言:“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斥貶戰爭,連軍中禮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相反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左為貴,軍旅的秩序和禮節以右為貴;人們日常生活有喜慶之事也是尚左,以左為貴,遇到凶事,諸如辦喪事才尚右,那麼說來軍禮都是以辦喪事的習慣來安排的。

老子的這種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特別是那種“戰勝以喪禮處之”的大慈大悲,很多政治家和軍事家都未能做到。不要說那些喜好暴力的戰爭狂,就是很多正義之師,他們也多半隻知為勝利、為殲敵而歡欣鼓舞,老子的這些情思已淹沒在鼓角相聞聲中。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

五、立足於防禦,以後發制人作為總的戰略方針

老子倡導要建立起強大的防禦體系,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老子說:“猶兮其若畏四鄰。”意思是說要時刻提高警惕,防備他國的入侵。老子還提醒大家,國防情況是國家的最高機密,千萬小可輕易洩露,造成被動。他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與這種防禦體系有關,老子提出了後發制人的軍事戰略方針。如不先打第一槍,情況需要還可進行有目的的戰略退卻。

老子說:“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不先打第一槍,不主動侵犯他國,被迫而進行自衛,這就首先在道義上站得住腳,就會贏得輿論的支持,就會使自己的軍隊變成得道多助的正義之師。

六、大象無形,開以奇用兵之先河

老子不僅在理論上開以奇用兵之先河,他還深刻地提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以奇用兵所可達到的神奇效果:我嚴陣以待,敵人不曾發現隊列;我舉起手臂,敵人以為兵從天降;我軍所攻之處,如人無人之境;我軍裝備精良,並不見刀光劍影;我永立於不敗之境,敵人的一切爭鬥力都無用武之地。

正如老子所說:“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人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乃中國兵家之祖,《道德經》中的七大軍事思想,七種人生智慧

老子

七、沉著冷靜,是每個軍事將領必備的心理素質

老子不僅提出“後發制人”和“以奇用兵”的戰略思想,他還認為,要想克敵制勝,軍隊將領必須具條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憤思善謀、視高見遠、不急不怒。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又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在軍事上倡導的“靜為躁君”的思想,還含有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柔克剛的旨意。

至於“善戰者不怒”的要求,那更是警世恆言,看一下人類戰戰爭史,有多少將領吃了激將法的虧,決策為情緒所控制,不該應戰的應戰,不該出城的出城,不該進攻的進攻……結果是由主動變為被動,或損兵折將,或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