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坐落於關中盆地的腹心地帶,東南距著名的涇、渭交匯約4公里。2004年,在涇渭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發現該遺址,併科學、規範地開展了十五載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考古新發現和重要收穫。

遺址的學術價值和考古工作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可,入選2008年度和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8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並榮獲2007-2008年度田野考古二等獎和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三等獎,還曾入圍2017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周邊地形渲染圖

一、空間分析下的聚落研究新突破

楊官寨遺址的考古工作是在聚落考古的理念指導下展開的,以重點遺蹟的發現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辨識區域功能劃分,推進遺址整體佈局研究,並以楊官寨遺址作為典型帶動關中地區仰韶時代聚落層級結構的構建。

通過歷年來考古工作,確認遺址的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文化內涵以廟底溝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為主,是關中地區仰韶中晚期的一處特大型中心聚落遺址。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總平面圖

2004年,在遺址西南部發現了由成排分佈的窯洞式房址、陶窯及儲藏陶器的窖穴等遺蹟構成的半坡四期文化專業製陶作坊區,反映了該時期陶器生產專門化的出現。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H402出土喇叭口尖底瓶

2007年以來,在遺址北部揭示出一處目前所知廟底溝文化時期唯一保存完整的環壕聚落。經發掘,環壕規模巨大,聚落還建造有西門址、中央人工水利系統、排列整齊的外圍東區公共墓地等。首次從宏觀上揭示出一處廟底溝文化中心聚落的完整佈局,為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社會複雜化進程和中華文明起源等重大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發掘區航拍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環壕內出土鏤空人面像陶盆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墓葬內出土彩陶壺

二、微觀視角中的社會研究新思路

在田野發掘過程中,我們一直堅持《田野考古操作規程》,並且創新性發明瞭“模塊法”、“解剖法”發掘的方式,全面掌握堆積形成過程,同時結合系統採樣,儘可能全面地收集各類遺存。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聯合國內外多家知名科研院所開展了碳十四測年、光釋光測年、體質人類學、古病理、DNA、同位素、牙結石、腹部寄生蟲、植硅體、澱粉粒、動物考古、地質考古、土壤微形態、陶器成分分析等方面的多學科、全方位、深層次合作研究。從微觀視角入手,全面提取有效信息,探索古代環境全貌及先民生產、生活、社會組織狀況,以期逐步接近真實地復原史前社會。

2010年以來,我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舉辦了數屆中美田野考古學校培訓班,為中外考古學術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樑,在深入研究楊官寨遺址、打造陝西考古品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綜合研究

三、遺產格局裡的文物保護新模式

楊官寨遺址考古工作中,始終貫徹科學保護的理念,在發掘現場、遺蹟本體、出土遺物等方面制定了針對性的文物保護方案,並在工作中得到了良好地運用,為後期完整地展示遺址發掘收穫提供了保障。

2013年,楊官寨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又被列入《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極大地推進了遺址的保護工作,也彰顯了遺址的重要價值。

2015年,《楊官寨遺址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當前,重新修訂的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未來,在各級主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通過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的建設,楊官寨遺址將被打造成一處集考古發掘研究、公眾考古宣傳、文化遺產展示、城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勝地。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楊官寨遺址展示規劃圖

高陵楊官寨遺址考古發現:鴻蒙初開、城市肇源

探方刮面工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