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繼“疫苗”事件後,

江浙滬兒童體內檢測出獸用抗生素的新聞又瘋狂在朋友圈轉發,

觸目驚心的新聞讓家長們再次陷入恐慌……

1

人用=獸用,藥物=致癌

獸用抗生素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央視披露:江浙滬兒童體內普遍檢測出獸用抗生素。

此事件的原因可想而知,是兒童飲食環節出現問題。海產和肉禽養殖過程中過度使用了抗生素,導致在兒童身體內有殘留。

致癌降壓藥

在國內,上述事件還在風口浪尖之際,在國外,由於生產的藥品含有致癌風險雜質N-亞硝基二甲胺,華海藥業在超過20個國家緊急召回了他們的產品。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食品藥品頻頻“暴雷”,這讓大家對“中國製造”的信任感不斷下降。

多年來,“中國製造”以其廉價、實用打開國際市場,受到不少國外消費者的好評。但是,這種印象並不適用於任何一類產品,一旦涉及食品類或藥品類的產品,國外民眾的態度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

2

判斷食物新標準——不含中國成分

據不久前的報道,加拿大列治文華裔居民杜女士前往她常去的商店,照例為自己的狗狗買了一袋狗糧。

當她回家後準備打來袋子的時候卻驚訝的發現,包裝袋上赫然寫著:

“No Ingredients from China”

(無中國成分)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杜女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我看到包裝時,我感到非常生氣,我覺得市場上不應該存在這樣的產品。”

“我覺得這個品牌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他們不知道中國有很多好的產品嗎?!”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涉事狗糧品牌Honest Kitchen的發言人表示說,這種標語是在反映食品安全把控。

“這不是在針對一個國家,而是我們對食品安全的把控。”Honest Kitchen的創始人兼首席誠信官Lucy Postins說道。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早在2007年,美國出現大規模寵物食品召回。當時,許多寵物都失去了生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她說,當時召回的大部分寵物食品都是使用進口中國成分製造的,這些成分中被摻雜了三聚氰胺,這種化學物質用於製造塑料碗和盤子,對貓狗來講毒性極大,成千上萬只寵物在那年喪生!

Postins說道:“自從那次時間以來,人們開始擔心寵物食品中有使用來自中國的成分,Honest Kitchen品牌只是為了對食品安全負責。”

“我們的客戶中也有中國人,他們也不想給自己的寵物使用含有中國成分的食品,所以這個標語並不是針對中國這個國家或是中國人民。”Postins說道。

儘管聽上去很刺耳,但這就是實情。中國的食品或食品原料,給國外民眾留下的印象就是不安全。

在海外,其實遠不止這一個品牌,在強調自家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特別是在寵物食品行業,聲明不含中國原料,已經幾乎成為了行規。

在北美地區的商店裡會發現不少貓糧狗糧的包裝袋上明晃晃地標註著“沒有來自中國的食材成分”(No Ingredients from China)。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下圖這個狗糧品牌包裝上,清晰地聲明沒有中國成分,向消費者突出自家產品的安全和可信賴。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這個寵物商店的海報中,也在強調它們不售賣來自中國的產品,讓用戶放心地去購買他們的產品。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時代週刊》也曾報道過,由於食品安全問題,多家寵物商店下架來自中國的產品。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不僅在北美,在歐洲和大洋洲,也有不少商家把“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寫在包裝上,以此作為賣點。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沒有原因。

前幾年,澳洲知名兒童輔食品牌貝拉米,就曾被爆出,在其款果泥產品的包裝上,標明不含中國成分。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當時,貝拉米的澳洲總部如此解釋:

這句聲明就是標註給中國顧客看的,是為了讓中國顧客能放心購買。他們知道中國家長非常擔心孩子的食品安全,在包裝上添加聲明是為了告知中國家長產品的成分來源,食用該產品不會讓孩子接觸來自中國的原料。

早在2007年,英國因健康和安全擔憂而召回的商品數目增長22%,被下架的食品、飲料、藥品和其他產品達到 192種,而其中大部份被召回的問題產品來源於中國。

那陣風波也讓澳新等國感受到了壓力。新西蘭最大的食品集團公司Foodstuffs此後決定,對旗下超市售賣的蔬菜水果和魚蝦等海產品,一律在標籤上註明原產地。澳新知名品牌Sanitarium花生醬公司也決定,不再在中國生產花生醬等食品,轉而重新在澳大利亞生產。

和中國內地出現的情形一樣,悲劇並沒有停止,而是一再發生。

2015年,澳大利亞有28人吃了從中國進口的冷凍漿果後感染了甲肝。事發後,澳大利亞總理就表示要收緊政策。但2017年,同款冷凍漿果又引發了甲肝案例,而此次與2015年召回的產品竟來自中國的同一個地方。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中國成分意味著不安全”,這就是中國食品和原料在國際上留下的印象。

當然這未必是事實,但很遺憾,許多人就是這麼認為。

對於在海外生活的華人來說,在商店裡看到“產品不含中國原料成分”這樣的標籤,心裡可能很不是滋味,甚至覺得這是赤裸裸的歧視。

但實際上,對中國產品最不放心群體也許恰恰是中國人。

正如Honest Kitchen品牌創始人Postins和貝拉美總部所說,許多中國客戶也希望購買的產品中不含來自中國的成分。

中國人對中國產品最不放心?乍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想一想中國內地數量龐大的“海淘族”,似乎也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而在所有對中國產品不放心的人中,當父母的應該是最焦慮的那群人。上述報告顯示,熱衷於國外網站海淘的中國消費者中,“已婚有孩群體”佔受訪者的49%,是海外直購海淘族的主力軍。

很多受訪者表示,在成為父母前都覺得無所謂,但有了孩子後,就開始為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擔憂,從此走上海淘之路。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搶購嬰兒奶粉。雖然中國媒體一再指出,國產奶粉質量不比洋奶粉差,國產洋奶粉也未必不如原裝奶粉,但這些父母仍然不為所動,執著地相信外國產品就是放心。

相比中國內地,人們認為香港、澳門和海外零售市場的嬰兒奶粉質量更有保障。於是前些年發生了瘋狂的搶購潮,一度造成港澳當地奶粉市場供應緊缺。2013年,香港專門修訂進出口法規,限制每人每天攜帶出境的奶粉重量,目的就是為了限制中國內地民居到香港搶購奶粉。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但為了安全,中國父母寧願淘遍全世界。從北歐、美國到澳大利亞、新西蘭,雖然到貨時間很長,但只要產品安全有保障,時間在他們看來不是問題。

雖然海淘回來的很多日用品、各種服裝及食品仍然是“中國製造”,但他們認為,拋開品牌款式不說,出口和內銷的標準不一樣,出口的產品會更安全,所以還是要海淘。

如今,在中國內地一線城市,越來越多年輕父母養起了名副其實的“洋”娃娃——孩子從吃的、穿的再到玩的,幾乎全部用“洋”貨。

“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竟成了這些外國產品的賣點!

這些父母的行為看起來或許很瘋狂,但其實也很無奈。

3

總有一些“害群之馬”讓我們信譽掃地

只能說,這是我們“咎由自取”。並不是說中國生產的產品都是假的,是有毒的,而是總有一些“害群之馬”,讓我們信譽掃地。

這些天聽了一個段子:“一位火鍋店老闆看到網上關於“假疫苗”的文章,義憤填膺,立即轉發到朋友圈,然後往火鍋里加了一勺地溝油,說,早日發財,移民美國”。

這就是“互害型”社會。比如賣“假疫苗”的,很可能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產商發了大財,去火鍋店吃火鍋,結果吃的是地溝油;火鍋店的老闆為孩子買到的奶粉,結果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廠的老闆被狗咬了之後,打的是“假疫苗”……

“自己家的孩子,自己能說,但是別人說不得”。當在海外看到別人用“本產品不含中國成分”來當成產品質量的保障時,身為中國人,多少都有些不舒服。但要怪,就怪“害群之馬”太多了,自己身上不乾淨,就別怪別人對你另眼相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