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9月19日,魅族在京召開發佈會,一口氣發佈了預熱已久的魅族16X、千元機魅族V8、以及“One More Thing”魅族X8,加上漸變色版本的16th以及多款新品配件,本次發佈會可謂創下了魅族單場發佈會發佈新品數量的新紀錄。

大量新品如此集中發佈,想必不少人都在關注這些產品的體驗優劣。然而卻往往忽略了這是一場時隔多年後,“魅族”與“魅藍”再度出現在同一場發佈會之上。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在發佈上,魅族CMO兼高級副總裁李楠親口表示,當天發佈的魅族V8號就是當年的“小魅藍”;而在介紹魅族X8時,更是口誤稱其為“魅藍X8”,這或是無心或是有意,但從V8“小魅藍”的身份,以及X8濃重的ODM風格,看得出來這兩款機型都本應該是魅藍產品線的產物。

這些本應冠以“魅藍”品牌的產品卻悉數被冠以“魅族”品牌出場,彷彿那個熟悉的“魅藍”品牌已經淪為過去式。難道李楠經歷6月份架構調整之後,前腳迴歸魅藍CMO一職,後腳他曾親自培養起來的“青年良品”就要被拿去祭天了?

生而魅藍,死則魅族


在談到魅藍“祭天”之前,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這個品牌的前世今生:

2014年12月23日,魅族開始實行“品牌分化戰略”,正式發佈全新子品牌“魅藍”,那時正值魅族憑藉爆款MX4快速增長的勢頭。作為李楠親自培養起來的品牌,魅藍以“青年良品”為口號,旨在為年輕人打造高性價比的產品。

本質上,魅藍的誕生正值小米旗下“紅米”品牌風頭正盛,魅藍正是對標紅米而生的子品牌,藉著“紅藍CP”之勢與優秀的性價比。迅速成為了魅族手機銷量的中流砥柱,2017年甚至達到了魅族手機總銷量的八成左右。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然而,隨著2017年年初,魅族的組織架構調整讓一切發生了變化。魅族、魅藍成為兩個獨立的事業部,分別由楊柘和李楠二人負責市場。原本用來對標小米的魅族品牌隨華為舊部楊柘的到來,搖身一變成為了對標華為的高端商務風格;而獨立出的魅藍則肩負起了對標小米整個系列的重任。(形態上看來,如同華為負責高端商務、榮耀負責主打性價比)

遺憾的是,品牌建設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定價陡然走高的PRO7並不能打動魅族的粉絲(魅友),而在定位上“低魅族一等”的魅藍在行業嚴重仍是紅米系列的CP。失敗的品牌分化讓魅族陷入尷尬的境地,隨後發佈的魅族15系列同樣因為偏高的價格表現平平。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魅族科技CMO兼高級副總裁 李楠


直到今年6月20日,魅族組織架構再調整,李楠重新出任CMO,負責魅族市場中心和電商業務。隨後發佈的魅族16th系列憑藉2698元的起售價,挽回了魅族的口碑。

雖然16th系列成為了魅族的“救命稻草”,但是想回到當年的全盛時期,仍然道阻且長。不僅要面對國內手機市場銷量觸頂下滑,打破“T”字形格局的束縛,從第二梯隊向第一梯隊挺進;元氣大傷的自身也帶來了諸多限制。

在魅族16X發佈會後的採訪中,李楠表示時下消費者購機越來越少糾結於參數,轉而開始關注文化、時尚、品牌定位相關,並表示“希望請演唱嘉賓助陣,但今年預算不太允許”,透露出魅族正在經歷“錢緊”的煎熬,無力顧及產品之外的開銷。

因此,在品牌分化尚未成功、公司整體預算緊張的現狀下,收窄品牌線,重點發力魅族品牌成為了魅族開源節流的重要手段。兩大品牌合二為一,魅族捨棄了“惟精惟一”的拗口標語,也為了普羅大眾放棄了魅藍的“青年良品”,轉而採用魅族最經典的那句“追求源於熱愛”。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於是,李楠迴歸之後,魅藍品牌便首當其衝被黃章拿去“祭天”。這也倒是應了魅族年初時“迴歸初心、惟精惟一”的戰略,不得不敬佩黃章深謀遠慮,包袱埋得夠深的。

惟精惟一的過渡


那麼雙品牌合併,對於魅族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只存在於魅族V8盒子上的“mBlu”Logo


好的方面在於魅族可以更為專注地進行手機開發,低端機也有機會獲得研發部門的照顧,有效提高產品競爭力。用李楠在發佈會上所說,即使最為入門的魅族V8,也是創始人黃章親自打造的產品。

當然,品牌戰略的再一次調整,魅藍品牌淡出市場,需要魅友們重新去適應。但好在從魅族16th系列以及後續發佈的產品來看,魅族整體的產品形態重新回到了MX4時追求高性價比的精品策略。而那時負責魅族市場的,正是李楠。雖然表面上保留的是魅族的名字,但在李楠的操盤之下,能讓魅友感受到似曾相識的魅藍味道。

魅藍或將迎來新歸宿


既然魅族已經成為了手機產品線的統一編號,那麼“魅藍”是否真的再也不見了呢?

從目前的情況分析,速途網認為魅藍品牌將暫時以“mBlu”的子品牌形態存在一段時間,然後隨品牌升級逐漸淡出視野。未來可能不再主要以手機的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但從魅藍品牌成立之初,除了以智能手機為主外,還覆蓋了平板、手錶、路由器和電視等產品。


魅藍再見,再也不見?


雖然在智能家居領域,魅族的體量遠不及國內外部分科技廠商,但作為以手機為核心的企業,魅族曾打造過不少優秀的周邊配件:例如耳機、充電寶等,其背後都出自魅藍品牌。隨著手機全部劃歸為魅族品牌之下,未來魅藍或將成為魅族IoT或配件自有品牌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也許在未來的短時間裡,“魅藍”兩個字可能要暫時與我們說再見了,不過筆者相信,只要魅友有魅友的“追求源於熱愛”,魅藍遲早會重新出現在李楠的“帶貨環節”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