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官職中的“太子洗馬”,就是給皇子洗馬嗎?這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腦洞人物史


這個洗其實讀“xiǎn”,是先的意思,洗馬其實就是先馬,走在前面的意思。太子洗馬,就是走在太子前面探路的人,是太子的屬官,平時教導太子讀書之類的事情。

歷史上最有名的太子洗馬大概就是魏徵了。

魏徵就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馬官,平時給李建成出主意,按魏徵的說話,他的主意沒被李建成採納,不然李世民早就仆街了。

除了太子洗馬,一些在馬前引導的人也被稱為洗馬,比如越王勾踐,他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跑到吳國當人質,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替夫差引路:勾踐入宦於吳,執干戈為吳王洗馬。

所以,這個洗馬其實是先馬,而為什麼變成了洗馬,大概是筆誤吧。

而這個筆誤自然就成了一個梗,明朝就有不少用這個梗講笑話的。

比如明朝有位叫劉定之的人,非常有才,會試第一名,他後面就當了司經局的洗馬官。司經局是太子的一個下屬機構,主要管書籍的。

有一天上班,劉定之碰到了兵部侍郎王偉,王偉就說:吾太僕馬多,公須一一洗之。

這就是把洗馬當成給馬洗澡的官。

劉定之回答道:何止太僕,諸司馬不潔,我固當洗之耳。

什麼意思呢?原來,諸司馬其實就是指兵部,司馬以前是最高的武職,是兵部尚書的別稱,而兵部侍郎則是少司馬。

劉定之說諸司馬不潔,我也要洗之。其實就是暗指兵部侍郎王偉這個人不乾淨。王偉確實不乾淨,因為他經常拍大太監王振的馬屁。

另一個故事版本是這樣的,王偉碰到劉定之,拿他的官職名調侃他,問:你這一天洗多少馬啊。

劉定之答:司馬業洗淨,少司馬尚洗,未淨。

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是說兵部尚書乾淨了,兵部侍郎不乾淨。

而王偉也不白給,又說道:眾人皆是假庶子,先生真庶子。

什麼意思呢?原來東宮的官屬中除了洗馬這個奇怪的職位,還有庶子這個官職。

王偉的意思是,別人是官職是庶子,屬假的庶子,只有你才是真庶子。

而劉定之確實是庶子出身。

還有一個故事,說話明朝官員楊守陳也是洗馬官,有一年請假回家,走到驛站的時候,驛丞不知道這個洗馬是什麼官,還以為真是洗馬的小官,就對他不太禮貌,直接坐在他的對面,問:你的職務是洗馬,那你一天洗多少馬?楊守陳答:勤快點就多洗,懶一點就少洗。

這時候,外面報來了一位御史。驛丞就讓楊守陳趕緊騰位置。

楊守陳說:不著急,等他來了再說。

御史一來,一看楊守陳,直接跪下了,原來這個御史是楊守陳的門生。

驛丞這才知道洗馬可不是小官,連忙跪下來請罪,當然,我們偉大的楊守陳先生是不會計較的啦。

那洗馬官到底有多大呢?

其實也不大,從五品的官。但跟皇帝近,升職的機會那是大大的。


腦洞歷史觀


“太子洗(xian四聲)馬”這個詞,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非常陌生,它說的並不是為太子洗馬,而是我們古代設置的一個官職。

據典籍《國語》的記載,勾踐曾為吳王夫差洗馬,這是太子洗馬最早的出處。說明在春秋戰國時,就有洗馬這個官職,當時吳越兩個國家爭霸,越國戰敗,國君勾踐被俘之後,就為吳王夫差做了侍從的臣子,職責中就有馬伕一項,這個是太子洗馬最早的版本。

《漢書》中,也記錄了太子洗馬這個官職,隋唐時,太子洗馬逐漸變為掌管書籍的官員,是替太子做輔助工作的,可引申為皇家皇室管理書籍的人員。

其實,在古代一般以東宮指代太子。東宮是存在很多的幕僚,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比如原來我們所說的太傅,太傅就是負責輔導,教導太子的高官。類似的例子還有“三師”、“三少”,如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都是為太子提供後勤服務的,算是幕僚團吧。後來,這些官職逐漸失去權力,變的只有頭銜而沒有實際的職務。

亦文亦物團隊出品,原創不易,關注看更多有趣、經典、實用的傳統文化小知識


亦文亦物


太子洗馬這個官職確實存在,但不是真的去洗馬。否則,另一個叫千牛備身的官職,豈不是要讓一千頭牛壓在身上了?

這個官職的正確讀法是太子洗(xiǎn)馬,是一個看似不重要,卻很有前途的文官。是太子府裡教太子學著處理政事,輔佐太子理政的官職,用現在的話說,差不多相當於太子府辦公廳主任。其級別不算高,從五品。太子洗馬的上面,還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等。這些才是跟太子最鐵的人。

但是,由於輔佐的是太子,又是協助太子理政,這個官職是能直接影響太子的。所以權力不算小。最主要的是,跟太子混熟了,那天老皇帝一嗚呼,太子登基後,雖不能像太子太傅那樣一步登天,弄個實權肥缺噹噹還是不難的。

比較典型的就是魏徵,當年魏徵曾給太子李建成當過太子洗馬,後來李世民也是看他“昔在東宮,盡心所事”才重用了他,成了一代名相。

據說,太子洗馬這個官一開始還真是跟馬有關。洗馬,又寫作先馬,就是太子出行時一馬當先在前面開道的。東漢時,太子洗馬有16人,到了後來這個官慢慢變了,變成了文官,成了輔佐太子處理朝政了,只剩下一人。

不僅今天我們對這個官職好奇,古人也覺得這個官名很好玩,明朝大臣劉定之當司經局(太子的書房+圖書館)洗馬時,有一天兵部侍郎王偉戲弄他,“先生的官名是洗馬,不知道一天要洗幾匹馬啊?”劉定之回答說,“剛洗完大司馬,正準備洗小司馬呢。”兵部侍郎的職位相當於以前小司馬,兵部尚書是大司馬。劉定之這是說正準備洗王偉呢。


南京老張


“太子洗馬”這個官職最早還真的和馬有關係,先秦時期就有“先馬”。《國語》記載,越王勾踐給吳王夫差做過“先馬”,即在吳王出行時給吳王做先導。秦漢時期,有個官職叫作“太子先馬”,即在太子出行的時候起到先導的作用,也叫“太子前馬”。

漢代以後這個官職就和馬沒什麼關係了。魏晉時期,洗馬掌管圖書典籍,負責解釋疑問,兼講解經義。南朝梁、陳有“典經局”掌握典籍,設“洗馬”官職。北齊稱“典經坊”,也設“洗馬”。隋統一後將太子官署中設置“司經局”以“洗馬”掌管太子宮中的圖書,唐代改稱為“桂坊”,魏徵就擔任過洗馬這個官職。後來歷朝都有太子洗馬,清末廢除此官職。

“洗馬”是個筆誤。“先馬”誤為“冼馬”,後來又誤為“洗馬”。所以“太子洗馬”的讀法應該是太子冼(xiǎn)馬。太子洗馬是專門輔佐太子的官職,教太子政事、文理的職官,是太子的侍從官,俸祿六百石。

在古漢語裡“先”和“洗”是通假字,後來的“洗”字的意思和以前不同,所以才會誤以為“洗馬”是洗涮馬匹。


沅汰


“太子洗馬”是給太子洗馬的官,這在歷史上還真是一個常見的笑話,歷代洗馬官都會被同僚用此來取笑。但是“太子洗馬”這個官並不用洗馬,也不讀xǐmǎ,而是xiǎn mǎ。

太子洗馬一官最早於秦漢時期設立,但是當時寫作的是先馬,如《漢書·百官百官公卿表》中記載: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是作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下的屬官,而先馬的意思,顧名思義即是太子的馬前卒,作為太子出現的先導。

但先馬一詞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荀子·正論》中寫道:

“出戶而巫覡有事,出門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趨越席以養安,側載睪芷以養鼻,前有錯衡以養目,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以養耳,三公奉軶、持納,諸侯持輪、挾輿、先馬,大侯編後,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夾道,庶人隱竄,莫敢視望。居如大神,動如天帝。”

其中先馬就是天子出現的儀仗先導之一。春秋時期著名的越王勾踐,在吳國期間就是吳王闔閭的先馬,歷史記載其職責就是平時為吳王養馬,出行時為其牽馬,當然這是有侮辱性的,正常的先馬待遇可能沒有勾踐那麼差。

到了秦漢時期,太子先馬就成了太子的輔佐屬官之一,但是到了漢朝之後,太子先馬一官不知道怎麼莫名變成了太子洗馬,原因至今是個迷。最大的可能是古代“先”通“冼”,先馬也會寫作冼馬,所以很可能是後世抄錯字了。

如《晉書》中就已經變成了洗馬,並對其職責做成了詳細的劃分:

“ 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秘書,掌圖籍。釋奠講經則掌其事,出則直者前驅,導威儀。”

於是太子洗馬這官職和職能一直持續到清朝在沒有過變化。

歷史上曾任過太子洗馬的名人:汲黯、《陳情表》的作者李密、衛玠、桓玄、陳霸先、魏徵等。


潘不安講究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太子洗馬”肯定不是給太子洗馬的官。秦漢時“太子洗馬”應為“太子先馬”,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先馬”即馬前馳驅之意,也就是說秦漢的“太子先馬”就是太子的侍從官,主要負責在太子出行的時候在前面引路、清道、提醒、探查等工作。



後到了晉朝“太子先馬”開始被稱作“太子洗馬”,且職權也開始產生了些許的變化。據《晉書.第十四章》記載“洗馬八人,職如謁者秘書,掌圖籍。釋奠講經則掌其事,出則直者前驅,導威儀。”,這個時候的“太子洗馬”逐漸成為太子的幕僚,然後負責管理太子府的館藏文籍圖書。且在太子學習時候他還要負責為太子解釋歷朝的典故和講解經義,當然在太子出行的時候他依然為先導,負責清道。



五代梁之後,梁帝在東宮設“典經局”,掌經籍,設太子洗馬、典經守舍人等官員。而此時的太子洗馬就負責管理“典經局”中的儒家經書,不再負責教導太子。而之後陳、北齊皆依梁制。而後北齊將“太子洗馬”改名為“典經局洗馬”。



隋朝改“典經局”為“司經局”,並改為“司經局洗馬”。據《隋史.百官上》記載“典經局洗馬八人,位視通直郎。”,這個時候的“司經局洗馬”掌東宮經史子集四庫圖書的刊緝貯藏。不過在高宗年間曾短暫的將“司經局洗馬”改為“司經大夫”,但不久就改回原名,當然其職責同隋一樣。



明朝時“司經局”劃歸詹事府管轄,但“司經局洗馬”職責並未變,依然是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

但是自清朝康熙之後由於不再設太子,所以詹事府漸成為擺設。直至乾隆十八年下詔“詹事府東宮僚佐,儲貳未建,其官原可不設,第以翰林敘進之階,姑留以備詞臣遷轉地耳”。自此詹事府就成為專備翰林院遷轉積累資歷的機構,而隨之“司經局洗馬”亦然。此時的洗馬就主要負責修書一事,並掌經籍、典制、圖書刊刻的收藏一事。



後隨著光緒二十八年詹事府被裁撤,“司經局洗馬”這個存在了數千年的官職也隨之宣告終結,自此之後不再出現。至於“司經局洗馬”這個官職的級別是什麼?簡單的說自魏晉之後就有點類似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當然這個不精確的,畢竟現在可沒有太子,所以無法正確比較。


澳古說歷史


太子洗馬,正確讀音為洗(xian,音冼)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國語》記載:勾踐為夫差先馬。這裡指越王勾踐兵敗後,給吳王夫差當了幾年馬伕,而《韓非子》描寫:勾踐執戈為吳王洗馬,意思是勾踐拿著武器為夫差開路。

圖為唐朝懿德太子墓壁畫《太子出行儀仗圖》。

逐漸就有了洗馬這個職業,在秦漢時期東宮太子有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職位,是專門輔導、保衛太子的官職最厲害的是三師,之後是三少,而最早的太子洗馬是三師和三少的下屬,五品官員。如果太子出行,為前導,如果太子學習,則為書童。

漢朝名臣汲黯。

《漢書》記載漢朝太子東宮設洗馬16人,待遇相當於皇帝的侍衛,南北朝時減為8人,唐朝時為5人,此時的太子洗馬職責為太子處理文書,管理東宮書籍之類的,還是五品,到明清朝代為1人,專門輔導太子處理政事的官員,相當於太子秘書了。

圖為魏徵畫像。

所以太子洗馬是一種文職類官員,專門輔助太子處理政事的,五品,中等級別官員。歷史上不少名人都做過太子洗馬,比如漢朝諫臣汲黯就是漢武帝劉徹時太子洗馬,劉徹即位後汲黯列於九卿;西晉大文豪李密被徵為太子司馬衷的太子洗馬,因照顧老母並未到任;唐朝宰相魏徵曾做過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


圖文繪歷史


關於這個官職的正確讀音應該時太子冼馬,最初設置時名為“先馬”,不過史書上的文字記載為“太子洗馬”,關於洗馬帶來的歧義不是現在才有,古人也經常用這個官職來開玩笑。

在歷史上確實有這個官職,自秦漢時期這個官職就有設置,在《新唐書》中記載,在東宮的官員設置上面,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一名都是從一品官職,統稱為“東宮三師”主要作用是教導太子,輔佐太子處理政務,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大臣兼任,其下還有少師、少傅、少保各一人,為從二品。

“太子冼馬”為司經局官員,品級大概在五品至三品之間,直到清末依然有這個部門,設置“太子冼馬”滿漢官員各一名。

簡單來說這個職位相當於太子的秘書,通常處理一些公文方面的內容,雖然官職不高但是這個職位非常非常有前途,不過常常是風險與機會並存。

太子,國之儲君將來的國君,一旦太子登基身邊這些親信很有可能完成地位的飛昇,所以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機會往往和危險並存,中國歷史上能夠順利繼承皇位的太子比例並不大,因為儲君這個位置非常敏感,和現任皇帝很有可能在權力上產生矛盾,而且皇帝一般子嗣眾多,儲君之位競爭非常殘酷,一旦太子被廢,那麼作為親信的“太子洗馬”結果可想而知。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發“太子洗馬”比如唐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就曾擔任過這種角色,魏徵曾輔佐太子李建成,雖然最終在儲君爭奪中敗給李世民但是魏徵依舊得到了重用。


一點點歷史


太子洗馬裡的這個洗的讀音為(xiǎn),而不是洗衣的(xǐ)。這是秦漢時期設置的官職,肯定不是專門給馬洗澡的官。

洗馬最初的寫法是先馬,後來很有可能是被人誤寫,傳成了洗馬。先馬的意思就是:在太子的馬前,供太子驅使。是從五品的官職,算是個不小的官了。

洗馬的主要工作內容教導太子,教給太子如何處理政事,實際上算是太子的老師了。


漂浮菌


“太子洗馬”並非給太子洗馬,應為太子的侍從官。太子出行在前邊開路威儀,回宮輔佐太子學習政事的官職,一般為三品。在秦朝時為先馬,後歷朝用洗(Xian)馬至清朝未年。隋唐改洗馬為管理書籍的官職,清朝沿襲這一設置配滿漢各一人,官居五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