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寧夏金融業譜寫改革與發展60年新樂章

原標題:唱響新時代發展的“金色旋律

寧夏金融業譜寫改革與發展60年新樂章

2018年的金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60歲的生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突破,201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453.9億元,是自治區成立之初的1053倍。

伴隨著自治區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寧夏金融業的發展也突飛猛進。區域金融安全穩定,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日趨完善,服務效率實現新的飛躍,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不竭的動力。

宁夏金融业谱写改革与发展60年新乐章

開啟業務規模“加速度”

從自治區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銀行實行的是單一的國家銀行——人民銀行體系,貨幣發行和一切信貸、結算集中於人民銀行。改革開放後,寧夏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步伐,切實提升地方金融機構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金融業的管理與決策水平、內部控制機制、全面風險管理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服務功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寧夏金融業主動響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自治區發展戰略部署,圍繞西部大開發、向西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不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改善信貸有效供給,切實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充分發揮了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截至2017年年末,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461億元,是1958年0.81億元的7977倍,年均增長率達16.45%。

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提升資本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長期以來,人民銀行積極致力於建立完善高效的金融體系,並不斷健全金融基礎設施。先後建立了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等,基本形成以人民銀行支付系統為核心,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為基礎、特許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補充的多元化支付清算體系,構建起四通八達的清算渠道,支付清算處理能力不斷提高,保障了全區資金的高效運轉。2017年寧夏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29600.76萬筆,金額達182474.17億元,是全年GDP總量的53倍。

大力推動寧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了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服務動產融資的應收賬款質押和融資租賃登記公示系統,率先在全國試點基於系統對接的政府採購應收賬款融資線上模式,截至2017年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累計歸集407.8萬個自然人、6.93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建成平羅、鹽池中小企業、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全區共有62.95萬戶農戶建立信用檔案,評定信用農戶41.01萬戶,信用戶獲得的貸款餘額336.11億元。

搭載金融創新“新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後,為進一步激發金融業發展活力,金融機構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迸發,從改革開放初僅有簡單的存、貸、匯業務,發展到現在銀行卡業務、結算業務、基金業務、理財業務、諮詢業務等各種中間業務的推出,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大額存單、商業票據、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投貸聯動、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多種金融業務相繼開展,較好地滿足了寧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多種資金需求。

金融業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和扶貧領域的金融產品創新和供給。創新“徵信+”信貸產品,大力推廣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撮合和動產融資登記服務。2017年,寧夏轄區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歷年累計註冊用戶657戶,達成融資182筆,達成金額77億元,歷年累計239億元。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擴大至鹽池縣、靈武市、永寧縣、彭陽縣、西吉縣、原州區和平羅縣7個縣區,“扶貧小額信貸模式”“互助資金創新模式”“村級互助擔保基金模式”等6種模式在全區推廣。

創建了全國首個以省為單位的金融扶貧示範區,湧現出金融扶貧的“信用+產業+金融”的“鹽池模式”,被推廣至全國;“銀行+合作社+農戶”的“蔡川模式”,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批示;推出的全國首個省級全覆蓋精準保險“扶貧保”項目,有效降低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意外、因病致貧返貧風險。截至2017年12月末,寧夏小微企業和涉農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7.9%和13.0%,均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寧夏金融業緊抓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歷史機遇,以寧夏內陸開放試驗區和銀川綜合保稅區為平臺,不斷拓寬發展空間,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推進寧夏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2017年7月,中行寧夏區分行作為全球協調人協助銀川通聯資本成功發行3億美元海外債券,並在香港、迪拜兩地掛牌上市。這筆債券的成功發行,開闢了寧夏企業海外低成本融資的新渠道,樹立了寧夏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良好形象,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寧夏的投資信心,有力提升了寧夏的國際影響力。截至2018年7月底,外商來寧夏實際投資24.5億美元,外商來自於46個國家和地區,涉及53個行業。境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由2012年的16個國家擴大到28個國家,投資行業由批發、零售等13個行業擴大到35個行業。截至2018年7月底,寧夏企業 “一帶一路”沿線投資額為14.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了19.3倍,擴大到16個國家和地區;寧夏企業跨境貿易收支總額167.7億美元,跨境貿易所涉國家和地區擴大到172個國家和地區。

織密金融監管“安全網”

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2003年寧夏“一行三局”的監管框架正式形成。多年來,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著力加強和改進金融調控,圍繞不同時期政府的工作戰略,加強調控措施與各類貨幣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結構調整、重大基礎設施、“三農”、小微企業和保障房建設等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截至2017年年末,第三產業貸款餘額3056.72億元,基礎設施貸款餘額508.49億元,涉農貸款餘額2157.36億元,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292.71億元,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餘額487.38億元,這些領域的貸款增速均高於當年全部貸款增速。

在金融風險防控方面,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強化與地方政府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門的協調聯動,建立“一行四局”監管協作平臺,加強重點領域風險監測,及時開展金融機構現場穩健性評估,深入推進宏觀審慎評估,紮實開展存款保險評級,認真做好互聯網金融整治工作,不斷健全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處置機制。

銀行業監管不斷細化,圍繞“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監管重心從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和管理行為,擴展到公司治理層面、規範股東行為、加強股權管理、推動“三會一層”依法合規運作,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有了較大程度提升。證券業監管效能顯著增強,形成了與證監會機關、證券交易所“三點一線”,覆蓋全市場的快速聯動監管機制。現代保險監管體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以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場行為監管為“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框架,確保全區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截至2017年年末,寧夏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利潤72.83億元;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多年持續“雙降”。

60年風雨兼程,60年勵精圖治,見證了寧夏金融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金融業態由少到多、服務能力由弱到強、貢獻份額由小到大,特別是實施“引金入寧”計劃以來,全區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健全,金融市場功能逐步完善,金融服務功能持續提高,初步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擔保、小貸、村級金融服務站等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綜合金融服務格局。截至2018年6月末,全區銀行業金融機構58家;2017年年末,全區金融業增加值314.69億元,佔GDP的比重為9.1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71%。寧夏金融業在推進寧夏高質量發展、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期本網熱文

宁夏金融业谱写改革与发展60年新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