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2017年有一個熱詞——real,如果翻譯成現代漢語,它的意思應該是:真。

有的人,雖然看上去在做自己,好像很真實,但是他的真,卻是建立在自己的慾望之上,只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與立場,這種被物慾加工過的“真”,其實有些物慾不堪。

而真正高貴的“真”,應該是潔白的,它是天真、是童真、是本真、是純真。

生活是首天籟,只有純真的人,才能聽得明白。

純真,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1月6日,是動畫大師宮崎駿77歲的生日。

《千與千尋》、《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起風了》……人們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也從這些作品裡,尋找到無數溫暖、美好和感動,以平衡現實世界的殘酷和荒涼。

人們大概以為宮崎駿的現實世界充滿溫暖善良,才會有如此動人的作品,但現實卻是截然相反的。

出生於戰亂時代的宮崎駿,由於母親很早就得了結核病,所以他從少年起就未曾獲得過母親的擁抱,此後,又目睹父親為了利益違背良心。他沉默地畫畫,卻被嘲笑在抄襲手冢治虫。氣憤地轉向動畫,又在公司裡始終不受重視,一直在底層徘徊。

一直到了38歲,宮崎駿才推出自己首部處女座,然而票房慘敗。

少年孤獨無助、中年寂寂無名,宮崎駿一個人扛過無數黑暗,從絕望中爬出來,堅持創作。縱然被磨難餵飽,可他的作品卻不見慳吝和怨氣,卻總是童話色彩十足。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 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這是他的作品《龍貓》裡的臺詞。

“永遠像個孩子一樣”,大抵就是這樣一股純真,讓我們看到了宮崎駿作品裡的美好,而遺忘了他現實世界的冰冷。

如今77歲的宮崎駿,仍然是一個人住,他有時候寂寞得會和停落在窗前的鳥兒對話。這樣的場景,讓人心裡一緊,忍不住憐惜這個一直抱有純真的老人。

他安靜地面對並不遙遠的死亡,靜靜地說道“我的時間不多了”,於是不停地畫畫,大概,他想用盡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給這個人世間留下更多的美好。

我們經常說純真,可純真到底是什麼呢?

純,即未曾被汙染的、乾淨的;真,即未曾為改變的,真心的,所以純真的完整含義,應該是說“未曾被汙染的真心”,就像宮崎駿的那顆心。

人活於世,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它更像是一場衝鋒,一次突圍,面對不知道何時冒出來的橫禍,時刻準備應戰。這是一個殘酷的歷程,因為在這場征途上,你必然會與邪惡狹路相逢,與苦難比肩前行,與嘲諷面面相覷,與懷疑奮力廝拼。

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歷程中,每個人都逃不過上述種種人性之惡的相遇,但不同的是:

  • 在通往生命的歸途上,有的人即便飽嘗風霜,但他依然願意選擇用純真來抵達;

  • 而有些人,早已經被苦難泡染,最終只能以世故混沌的姿態作結。

這不是代表一個人愚昧無知,而是一種選擇,是他知道即便人生涼薄如大雨,他依然選擇守住內心的那份純淨,去等待彩虹出現。

勇於選擇純真的人,內心都憋著一股勁兒,那就是他相信這個世界美好如初,不會辜負。

純真的人,都忙著做自己

北京衛視的跨年晚會,讓人們開始注意一個似乎曾經都被大家誤解的姑娘——竇靖童。

不瞭解竇靖童的人,大概都會以為她剪短髮,喜歡穿男孩裝,特立獨行的外表下,有一個清冷孤傲的靈魂。但是,北京衛視的跨年晚會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個穿著軍大衣、頭頂雷鋒帽,被凍得哆哆嗦嗦的小姑娘,唱到興致處,她摘掉自己的雷鋒帽,露出一個小光頭和一張笑得天真好看的臉。

有媒體報道說,當天晚上北京零下20多度,很多明星因為太冷都把自己排練的節目時間縮短了,但是竇靖童卻堅持把四首排練的歌全部唱完。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左手是一個天后媽媽,右手是一個曾經紅極一時的巨星爸爸,哪怕不計算那些邊緣性的眾多資源,僅憑藉自己的親爹親媽,竇靖童其實都可以不這麼拼,她也可以像其他明星一樣,少挨一會兒凍,少唱幾首歌,然後約幾個朋友一起去party倒數。

但是她沒有,她尊重觀眾、敬畏舞臺、熱愛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她寧願在寒風中被凍得直打哆嗦,也要堅持把自己的歌兒唱完。到這兒,人們才清楚,噢,原來竇靖童不是那個依靠父母孤傲而清高的孩子,她其實是一個純粹而又天真的姑娘。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在與陳可辛的對話中,竇靖童這樣闡述自己的人生觀:“我不想完完全全按照社會框架的這條線走,但我也不想做一個憤世的人。社會不會根據你一個人的感受去改變。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你在這個社會給你既定的這條線外,找一條屬於自己的平行線,你要活在這個社會的大環境裡,但可以保持一點點距離。”

“保持一點點距離”,其實就是竇靖童給自己保留的一份自我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她安然、自在、天真、熱烈、綻放、孤寂,她可以以任何一種自己喜歡的狀態存在。

忙著做自己——這是大多數內心純真的人擁有的一種狀態。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因為純真,所以他們內心清明,火眼金睛,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能忍受什麼,不能忍受什麼。

當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還活在外界的限制中,那些內心純真的人,早就在做自己的道路上策馬揚鞭,雲程萬里了。

就好像20歲的竇靖童,早就知道自己既不會成為第二個王菲,也不會成為第二個竇唯,她只想做世上唯一的竇靖童。

內心純真的人,大多都勇敢無畏

1889年的某一天,在德國都靈的一條街道上,一群人圍觀著一個奇怪的人,那個人正在抱著一匹馬的脖子痛哭——這個人就是後世眾所周知的偉大哲學家尼采。

毫無疑問,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尼采的一生是悲慘的:

面對深愛的女人莎樂美,不敢表達愛意,終生未娶;

在大學任教兩年,辭職後便四處漂泊,終生居無定所;

寫了大量文稿,在當時卻未曾引起轟動,以至被生活脅迫;

晚年被診斷精神異常,最終悄然隕落。

可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甚是落魄的人,卻發出振聾發聵的“上帝已死”,影響後世哲學體系的發展。縱然不堪和落魄,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生命意義及真理的尋求;縱然周圍漠然和不解,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追問和尋找,他甚至高傲地說:“我的話不是說給你們聽的,而是說給200年後的耳朵聽的”。

與超人尼采很相似的,還有另外一個人,就是前段時間被搬上大熒幕的梵高。

內心純真的人,會活成驚豔的自己

梵高的一生都是孤寂的,除了那個視他為偶像的弟弟,從來沒有人對他表達過自己的愛和認同,所以,當他聽到那個被他請來做模特的妓女無心說一句“其實我挺喜歡你的耳朵的”之後,他便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他羞赧地說:“我沒有什麼,既然你說喜歡我的耳朵,那我就把它送給你吧”。

兩個同樣孤獨的人,但卻也是同樣無畏、純真的人。他們的孤獨,在當時無人能懂,所以他們的身生命受盡磨難,但憑藉內心的純真,他們卻將自己的心生命無限延展,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以作品的形式永存。

大多純真的人,其實都活得格外通透,他們對於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著嚴苛的要求。

在長成自己的道路上,他們往往不去憐憫自己,而是給內心注入一股強心針,用心底裡的無畏去捍衛理想中的自我,然後高歌猛進地一路向前。

憑藉著心底的那股子純真,和手頭上這份無畏,這樣的人,大多最終都會活成讓人驚豔的自己。

在這個喧囂熱鬧的世道,人們戴著金鍊、穿著潮牌,比著手勢,念著real,但在這場做作的模仿裡,很多人從未真正地找到過自己。

其實,生活本可以不那麼嘈雜,它也可以清靜如天籟,遺憾的是,只有純真的人才能聽得明白。

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拉姐(ID:byjzlaj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