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場新技術革命的邊緣,這場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彼此連接的方式。轉型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複雜程度之高,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的。”

這次被WEF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變革,將各國的勞動力市場推入了新軌道。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在未來幾十年中,全球4億~8億人的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取代。目前,可完全自動化的工作還相對較少(不到5%)。但是在所有職業中,60%包含了大量(至少30%)可完全實現自動化的部分。在未來15年內,如果自動化以足夠快的速度推進——也就是說,企業能成功部署所有可行的技術進步成果——那麼今天德國、日本、美國一半的工作都能實現自動化(見圖1和圖2)。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具有中國特色)

反觀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由於目前的自動化發展路徑相對平緩,因此,服務、建築等中等薪資職業的淨增幅可能會最大(見圖3)。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人均GDP意義上更壯大、更富裕的中產階級,相應地,在創造工作崗位方面起到的作用比先進經濟體的中產階級更加強大。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也會拉動對健康及相關領域工作崗位的需求。再者,由於中國相對於其他新興國家工資水平更高,且對技術持開放態度——中國既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生產國,也是最大應用國——因此能創造出大量高薪資的工作崗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中等薪資和高薪資工作崗位數量將分別增加29%和21%。總的來說,中國的自動化就業損失能夠被彌補。

儘管中國創造就業的前景相對光明,做出發展自動化的選擇,未來15年內需要應對如下挑戰。

  • 基於目前的技術水平,中國的現有工作內容中有40%以上、現有工作小時數中有31%可以實現自動化(更有可能的情況是該比例的一半)。
  • 製造業對中國勞動力就業的貢獻率約為20%;裝配線作業等可預測的體力勞動尤其容易受到自動化影響。
  • 到2030年,自動化將使中國五分之一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不復存在。
  • 如果自動化進程更快,到2030年,近1億勞動者需要更換職業類型。

定義中國的技能挑戰

雖然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教育培訓體系還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對“終身學習”的需求。

積極的一面是,中國已成功擴大中學和高等教育的規模,這在過去15年尤其明顯。200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00萬,相比之下,2017年達到了800萬,職業教育也在大發展。在某些特定領域,成果更為顯著。例如,在最近一次經合組織針對15歲學生的評估中,中國學生(來自北京、廣東、江蘇和上海)表現優異。但相較於全國,貧困和農村地區的學生仍處於落後水平。

但也還有其他顧慮。

首先,整體教育質量落後於發展的速度。一半以上新的大學就是改了名的理工學院。雖然中國不乏世界一流學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排名前30位——但很多高校都較為一般。

其次,對於很多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師長)來說,要緊的事是通過高考。但考試絕不代表一切。勞動者未來從事的工作中,有越來越多的內容要求具備當前教育體系所忽視的技能,比如敏捷思維、情商、抽象推理、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要解決技能再培訓的挑戰,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辦學模式。據麥肯錫估算,到2020年,技能短缺每年給中國造成的機會流失,可能達到2500億美元,或相當於GDP的2.3%(見圖4)。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厲兵秣馬,砥礪前行:後工業革命時代的中國勞動力

直面挑戰:技能升級

為更好地迎接下一次工業革命。我們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建議一:認識到問題的緊迫性,以實證方法加以評估,成立國務院下屬的技能再培訓委員會。

新加坡“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 Singapor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機構受未來經濟委員會監督,由政府部門(財政、人力、貿易、教育)以及工會、商業和學術界領袖組成,經費來自用人企業按工資繳納的稅款。每一位年滿25歲的新加坡人都能獲得500美元的培訓補助;年滿40歲的人最高可獲得覆蓋90%培訓成本的補助,以“培養和深化專業技能”。“技能創前程”的總體設想是提供便利化、常規化、實用化的終身學習機會,鼓勵所有年齡段的成年人提升技能。

建議二:與行業和私營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建立大規模、值得信賴的能力發展項目。

為勞動者提供有針對性的短期培訓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例如,在編寫代碼方面,兩到四個月“新兵訓練營”的密集模式能有效把編程新手(平均年齡29歲)培養為滿足用人企業要求的技能嫻熟的程序員。中國擁有包括職業學校在內的、龐大且蓬勃發展的營利性教育培訓市場,在部署訓練營模式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用人單位相信訓練營畢業的學員足以勝任工作。

建議三:擴大數字化舉措。

在這方面,技術能助一臂之力。在線教育提供商優達學城提供了一種可行方法——“納米學位”。這些學位可以證明完成為期6~12個月的學習課程的學員掌握了機器人技術、數據科學、深度學習、網站開發等學科的特定技能。優達學城與滴滴、谷歌、IBM等著名公司合作,開發課程內容,提供相對低廉的學習成本(每月約200美元)。作為學業的一部分,學生需要完成所學專業的一個實踐項目,並獲得一張行業認可的證書,這些都可提供給潛在用人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