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據說甲午中日戰爭中,身經百戰的清軍遇到沒打過仗的日本新軍結果還是一潰千里,這是為什麼?

沉浮往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日軍不是沒打過仗。

日軍在西南戰爭、登陸臺灣等事件中,積累了一定的作戰經驗。

第二,滿清的軍隊其實是私人軍隊

淮軍之流,本來就是鄉勇編組的軍隊。這些軍隊每個營為單位,只聽營指揮官的,其他任何人的命令也不聽。

這種情況下,極容易造成各自為戰,和為保存實力的消極避戰,難以對付強敵。

第三,滿清軍隊不是現代化軍隊

最先進的淮軍,在和太平天國的對戰中,戰鬥力還不如洋槍隊和常勝軍,後者不過是洋人流氓組成的烏合之眾。

李鴻章認為,武器的差異巨大,但還是其次,關鍵在於淮軍不是現代化體制,也沒有現代化作戰思維。

在剿滅太平軍期間,淮軍還有大量的刀矛部隊,還有很多人抬著笨重的抬槍,使用洋人100年前就淘汰掉的劈山炮。

所以,李鴻章曾經大量邀請洋人軍官對淮軍進行操練和訓練,遺憾的是也最多學個皮毛。

之所以消滅太平軍、捻軍,主要他們比淮軍還要落後。

這樣一支部隊,對內鎮壓也許是夠了,但遇到強悍的現代化軍隊日軍,自然不是對手。

日軍雖然也不是很先進,確實一支從頭到腳按照西方模式編組訓練的部隊,絕非滿清山寨軍可以相比的。

第四,滿清士兵多是僱傭軍

湘軍也好,淮軍也罷,參軍目的只有一個,榮華富貴。所以,這些軍人可以打順風仗,但遭遇逆勢就不太會拼命。

因為榮華富貴也要有命來享受。

這些軍人壓根沒有國家民族觀念,僅僅是為了銀子和官爵作戰。

相反,日軍則是一支有思想武裝的軍隊,官兵都願意為國家獻身。

比如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作戰中,都使用了魚雷艇。

當年魚雷艇必須在很近距離發射魚雷,基本是九死一生的。

而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冒著巨大危險衝入劉公島軍港,以亡命方式重創定遠號鐵甲艦。

相反,滿清的魚雷艇部隊,則在執行命令期間一鬨而散,全部臨陣脫逃。

一正一反,輸贏就很明確了。

第五,滿清腐敗已經深入骨髓,軍隊沒有戰鬥力

腐敗的特點是,一切都為了利益,打仗也是如此。

如果軍官行賄,就讓你留在後方,不行賄則派到前線。

如果前線軍官行賄,就讓你駐守二線,不行賄就放在最前面。

甚至,士兵也要向主管軍官行賄,這樣不會讓你執行危險任務,沒給錢則讓你去送死。

這樣一來,誰腦子壞了,才回去拼命,除非是愣頭青二五仔。


薩沙


其實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新軍,並不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虎狼之師,這些新組建的部隊戰鬥力遠不如日軍那些常備師團。


清軍一般在和平時期並不保留太多的部隊,那些在戰事結束後的部隊絕大部分都遣散回各籍了,使得這些擁有豐富戰鬥經驗和成熟指揮體統的軍隊都不在了。例如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後作為主力的湘軍就立刻被大規模裁撤了,之後捻軍勢起後,朝廷又不得不再次讓曾國潘招募湘軍鎮壓捻軍,然而新招募的湘軍戰鬥力遠不如之前未解散的湘軍。這也是為何在前期難以剿滅捻軍,直到經過磨合訓練後才迅速平定捻軍。

反過來看甲午戰爭也是如此,在日軍偷襲我北洋水師之後,清廷便認識到戰爭將不可避免,再次開始讓遼瀋、直隸、山東等地官府開始大規模的編練新軍,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以山東為例,這裡海岸線漫長,又有威海衛軍港在,清軍只有42個營2萬餘人,根本無力據守。於是大規模的開始招募新兵,到日本登陸前山東半島的清軍達到了60營3萬人,而且之前的2萬老部隊抽調了一半去拱衛京畿了,也就是說山東半島的清軍只有1萬人是原有部隊,剩下的都是臨時組建的,武器和訓練都嚴重不足。

反觀日本軍隊,效仿西方國家建立了常備師團的軍制,始終都保持在一定的訓練程度和武器裝備,使其可以在任何時候都參加作戰。尤其在指揮體統上比清軍的臨時招募各自成軍的舊制強太多了。日軍直接就組成了以師團級的戰役性單位可以隨時發起戰術行動,而清軍往往需要等合營向目的地集合後在進行臨時的分配,成立臨時的總指揮,才能開始作戰。

並且由於日軍是攻方,清軍是守方,這往往導致進攻的日軍總是在兵力上由於分散防守的清軍,再加上訓練程度的不足,清軍的失敗也是完全不奇怪的了。


戰略論


這個問題本身存在一定的誤解,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軍隊談不上“沒打過仗”,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陸軍也經歷過多次國內戰爭,也可算得上是“身經百戰”,而且日本明治時代的幾次國內戰爭近代化程度大大超過清王朝國內發生的太平天國、捻軍、金丹教等戰爭。甲午時代日本陸軍的將領更是富有戰場經驗,諸如日本陸軍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岩就曾親歷過普法戰爭。


1886年醇親王大閱海防期間,北洋海防的陸軍將領合影,其中的很多人後來都在甲午戰爭中擔任指揮官。前排左起第三為馬玉昆,第五左寶貴,第六葉志超。


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近代化的後勤保障體系,武器裝備過於雜亂。

甲午戰爭時代的清政府陸軍,沒有統一的後勤保障系統,戰場上的各支軍隊都是各辦後勤。例如平壤保衛戰中的四支軍團,盛軍的後勤要從天津運往平壤,毅軍的後勤從旅順運輸,奉軍的後勤從奉天運輸等等,效率極為低下。與之相比,日本從戰爭一開始就著手在朝鮮建立近代化的兵站體系和野戰通信體系。

另外清王朝陸軍的武器裝備型號過於雜亂,也給後勤保障帶來極大的困難,造成戰鬥時前線彈藥有效供應匱乏的窘迫局面。看似運到前線的彈藥數量不少,但是可能並不一定適合當地軍隊所需。

北洋淮軍裝備的53毫米口徑克虜伯裝甲戰車。


甲午戰爭時代充當主力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地方財政供養、沒有國家編制的非正式軍隊,這些軍隊的裝備建設也由各地方各自為政,因而武器裝備的來路非常複雜,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局面。就算是在淮軍內部,武器型號雜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以步槍為例,即存在有毛瑟、雷鳴頓、哈乞開司、黎意、曼利夏等多種型號,口徑也是五花八門。以野戰火炮為例,存在有53毫米山炮、60毫米山炮、70毫米野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野炮、90毫米野炮、150毫米攻城炮等讓人眼花繚亂的型號。相比之下,日本陸軍的裝備型號統一,簡單有效,步槍均為日本自制的村田式, 野戰火炮則無論是山炮、野炮,口徑統一為75毫米。

二、近代軍隊兵力過少

甲午戰爭時,中國經過一定的近代化軍事訓練,武器裝備主要裝備近代化槍炮的軍隊,實際總數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李鴻章統轄下的北洋淮軍和北洋海防陸軍,其中最精銳的是直隸提督葉志超統帥、駐紮在正定、古北口等地的直隸練軍,兵力規模最大的是衛汝貴統轄、駐紮於天津小站的盛軍。然而按其總數來算,總兵力不過5萬人左右。由於其中很大一部分軍隊還承擔著守衛炮臺的任務,實際上能抽出來的野戰軍兵力只有2萬人左右,同一時間,日本陸軍已經實現徹底的近代化,野戰軍總兵力超過12萬人,投入朝鮮和中國戰場的總數在6萬人以上,也由此甲午戰爭中經常出現一個讓人無語的局面,在戰役中日軍不僅是戰鬥力強,而且兵力還多於清軍。

三、指揮、戰術水平低下

甲午戰爭前,以中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淮軍為例,雖然武器裝備上已經和西方接近,甚至一些槍械的先進程度超過日本,但是軍隊的統帥大多是淮軍的老將。其戰爭經驗僅限於中國以往的國內戰爭,又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戰役指揮等專門知識訓練,也沒有專門的參謀部系統。由此在戰爭中可以看到清軍的指揮體系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不適應的狀況,指揮調度不靈,而且戰役規劃能力非常差。相比之下,日本陸軍在甲午戰爭中只反覆採用一個戰術,即包抄合圍戰術,就屢試不爽,從朝鮮到遼東再到山東,一直用這個戰術打得清軍土崩瓦解。

淮軍中最具素養的是幾處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但是人數少,在軍隊中的官階低下,並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圖為直隸提督葉志超與部下官佐合影,其周圍身著軍服的軍官多為武備學堂學生。


除了戰役層面的指揮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清軍士兵的單兵戰術素養。甲午戰爭時,日本陸軍的一線步兵戰術已經是機動靈活的散兵戰術,而清軍還停留適應前膛槍作戰的戰列線戰術,即步兵射擊時排列成密集的戰列線,以求獲得較大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清軍的這種戰術完全過時,面對日方的散兵戰術,非但起不到有效打擊對方的效果,反而因為戰列過於密集,招來嚴重的殺傷損失。

和步兵的情況相似,清軍的野戰炮兵也存在戰術呆板的問題。清軍一線軍官由於缺乏近代軍事經驗,對野戰炮兵的運用多采取分散佈置的模式,即將炮隊的火炮拆散佈置到多個要點上使用。而日軍野戰炮兵則採取集中佈置火炮陣地,集中火力打擊一點的戰術。同時日軍的野戰炮兵因為訓練有素,還能非常熟練地轉移陣地,不斷伴隨陸軍前推,有效支援步兵作戰。

四、軍隊體制落後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軍隊還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體制落後。在編制方面,清軍沿用的是歷史能追溯到明代戚家軍的營制,陸軍最大的編制單位僅僅是營,其中步兵一營兵力僅有500人左右,炮隊、馬隊營僅有200餘人規模。在營之上,則再沒有更大的編制。由此在作戰時,清軍一旦集合起兵力較多的大兵團,往往都是由幾十個營組成,指揮官需要同時考慮調度、命令幾十支部隊,就會出現兵團內部指揮調度的困難。由於內部的部隊構成過於分散,也經常出現各個營之間的配合問題。而日軍最大的編制單位則是兵力超過1萬人的師團規模,無論是管理還是指揮運用,效率都大大超過清軍。

此外,清軍採取的是募兵制,日本陸軍則採取的是志願兵和義務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的戰時兵員補充十分困難,多采取以金錢吸引或者強徵,新募兵的素養差、士氣低落,往往在戰場上一觸即潰。


海研會


很多原因吧,甲午戰爭的時候身經百戰已經不適合來形容清軍了,畢竟當時參加甲午戰爭的將領大多已經20幾年沒打仗了,清軍中大多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

兩國的國策也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大清想要自保,而日本做夢都想打敗大清,所以兩國交戰開始起大清就已經處於不利位置。

國際局勢也不利於大清,當時以英國為首的列強非常希望大清戰敗,所以英國人給日本提供了巨量貸款。

甲午戰爭時,清軍大多是新兵蛋子

和題主的印象不同,甲午戰爭時清軍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打仗。1864年,太平天國滅,距離甲午戰爭還有30年。1868年,捻軍滅,距離甲午戰爭還有26年。1878年陝甘回亂結束,距離甲午戰爭還有16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距離甲午戰爭還有10年。

看上去清軍的戰爭頻率遠超日軍,但是中法戰爭和陝甘回亂兩場戰爭的參與者,大多沒有參加甲午戰爭。而參加甲午戰爭的將領,已經很久沒有打仗。比如葉志超、左寶貴、衛汝貴等人在平定捻軍後一直鎮守北方,錯過了陝甘回亂和中法戰爭。可想而知,這些人的手底下全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直拿大清為假想敵進行擴軍備戰

1885年,日本開始以大清為假想敵進行擴軍備戰。7年後,日本就已經提前完成擴軍計劃,當時日本陸軍已經擁有常備軍6.3萬,預備兵員23萬。海軍擁有軍艦31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7.2萬噸,遠超北洋水師的2.7萬噸。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派出大量間諜潛入大清刺探情報!

隨著軍事力量的上升,日本政府毫不掩飾對對清政策的野心。1890年,日本內閣首相山縣有朋在國會演說中,認為朝鮮、大清的東北地區和臺灣是日本的利益線,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日本應該與大清決戰,並將大清分成數個小國。也就是說,早在甲午戰爭的4年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經將自己的企圖宣告於世。

就在日本方面對清咄咄緊逼的時候,大清卻渾然不覺。李鴻章一直到甲午戰爭前,還認為應該嚴格恪守藩籬可固的思想來建設軍隊。也就是說,大清的軍隊維持在一個足以自保的程度即可。所以,即便不修頤和園,錢也不可能用在購買軍艦上。

(頤和園,個人認為這座園子修得值)

甲午戰爭中列強對日本的大力支持

甲午戰爭爆發後,各國列強無一不希望大清戰敗。因為只有大清戰敗了才能夠讓列強更容易瓜分。所以,當英國船高升號被日軍擊沉後,英國政府認為符合相關法律,對日本不與追究。據《貨幣戰爭》介紹,甲午戰爭後英國從日本方截流了1.2億兩白銀的貸款,幾乎佔到了甲午賠款的一半。

俄國就更希望大清戰敗了,當時俄國佔有東北地區,只要大清戰敗它將會再以調停人的身份榨取利益,進一步控制東北。所以,俄國一方面假意調停,另一方面極力慫恿日本對清作戰。

除了以上兩國,法、德也希望大清戰敗後,從中謀取利益。

(在列強眼裡的大清)

可以說,打敗大清的不僅是日本,還有西方各強國!


歷史風暴


很多網友都會奇怪,為什麼在甲午戰爭當中清軍有那麼好的西洋武器,卻打不過只有落後槍械的日軍?要論實戰經驗,清軍也非常豐富,參加了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都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都是在平定太平軍,剿滅捻軍、鎮壓陝甘回軍暴動、收復新疆、打擊法軍等等戰役中建立了無數功勳的戰將。

\n \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而日軍大部分人都沒有實戰經驗,因為日本兵都是義務兵,2年一個服役期,所有參戰日本普通士兵都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大多數都只是一年兵。

要論工資,清軍的工資不知道比日軍高到哪裡去了。清軍很多參戰部隊士兵一個月6兩白銀,要知道當時在光緒年間南京一個60平米的店鋪房也才22兩白銀,但是事實就是看起來一切都很有優勢的清軍被打敗了。

\n \n

其實關鍵在於軍制問題。清軍最大編制是營,比如宋慶將軍在指揮鴨綠江戰役的時候,手下100多個營都是互不統屬的,甚至每個營官的品級和職稱都不一樣。傳達一個命令要去100多個傳令兵,互相之間的配合就更不用說了。

日軍是現代師團營編制,步騎炮輜工各個兵種齊全。1個完整的師團在戰場上,遇到幾十個互不統屬的營,最後的結果就可想而知,打敗其中幾個營,其他部隊就都逃散了。

\n \n

自從1886年日本改革軍制,採用現代編制,使用步兵操典訓練,義務兵役制和參謀本部等等僅僅8年時間,中日兩軍就已經是2個時代的軍隊了,如果甲午戰爭是在日本兵制改革以前爆發,那麼清軍將會輕鬆取勝。

因為,那時日本軍隊最大編制也只是步兵大隊,而且還是幾十個旗本拼湊出來的,只是高薪聘請的無業遊民組成的所謂洋槍隊和沒有任何近現代軍事知識的武士而已。


深度軍事


甲午戰爭爆發前,中日軍事力量的對比差距還是很大的,不論是海軍還是陸軍,大清國軍隊的實力均完勝日本一籌。

僅就海軍來說,清國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大水師,有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戰艦82艘,總噸位達85000噸,僅主力巡洋艦就有7350噸,是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先進、續航能力最出色、戰力最兇猛的大型戰列艦。而日本海軍全部軍艦加起來也就28艘,總噸位57000噸,其主力艦也就4300噸。清國海軍在當時世界上排第8位,日本海軍排第16位。

不論從哪方面看,戰端一開,清軍碾壓日軍是毫無疑問之事。

公元1894年是中國的農曆甲午年。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60大壽,為了慶壽,她不惜耗費重金擴建頤和園,為此竟挪用海軍經費數千萬兩,致使那艘早就被李鴻章相中由英國製造的最新巡洋艦被日本搶先買去,它就是在甲午海戰中威風八面、所向無敵的日軍旗艦——吉野艦。據說為了湊夠買這艘昂貴巡洋艦的錢,日本國民踴躍捐款,明治皇后甚至將僅有的幾件首飾都捐了出來。

早在之前的1891年,大清北洋水師到訪東京灣。丁汝昌、劉步蟾登岸拜謁了明治天皇,受到了隆重的禮遇。日本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登上濟遠艦參觀時,憑一些小細節就判定北洋水師不堪一擊,因為清國海軍士兵竟在兩尊主炮管上晾曬衣物。三年後,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海軍的不堪表現驗證了他的看法。

甲午戰前,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張謇對翁同龢說:“日本乃蕞爾小國,何足以對抗中國大軍,不重創之,則無以宣我國威”。翁同龢也認為北洋水師艦船噸位遠強過日本,“鎮遠”、“定遠”等威猛鉅艦也讓日艦望塵莫及,陸軍方面我軍兵多將廣,亦且是本土作戰,已佔據有利地形,故一定能大勝日軍。大清滿朝文武信心滿滿,大多數主戰,只有李鴻章、孫毓汶等寥寥數人反戰主和。

1894年5月31日,大清的藩屬國朝鮮突然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清軍應朝鮮國王李熙的請求入朝幫助平叛。日本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和樞密院議長山縣有朋認為朝鮮內亂是天助日本,他倆聯合狂熱的好戰分子外相陸奧宗光,決定出兵朝鮮。得到睦仁天皇認可後,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率500海軍陸戰隊以保護使館的名義先行啟程赴朝。緊接著,陸續調遣陸軍4000人 、戰艦8艘開赴朝鮮。

1894年7月25日晨,日軍突然對清軍不宣而戰。這天清晨,三艘日艦突然出現在朝鮮牙山灣附近的海域,偷襲並重創兩艘清國兵艦濟遠號和廣乙號。後來又強行攔截兩艘清軍運輸艦,並劫走了一艘載滿輜重的艦船, 將另一艘懸掛英國國旗、不願被擄的高升號運輸艦擊沉,800餘名清軍官兵全部罹難。

與此同時,日本陸軍4000人向駐守牙山的清軍葉志超部發起強攻,這些日軍大都是入伍不久沒有實戰經驗的新兵,葉部卻是久歷戰陣、有作戰經驗的淮軍主力,然而主將葉志超懦弱無能,膽怯畏死,見日軍攻勢兇猛,他率部稍事抵抗就往北潰逃至平壤。幸虧總兵左寶貴膽氣尚存,他率部在成歡與日軍激戰了一個時辰,他指揮得力,將士奮勇,擊退了日軍的進攻,可葉志超放棄牙山潰退至平壤的消息傳到,引起軍心渙散,聶士成心知數千孤軍無法抵敵志在必得的兇悍日軍,被迫撤到平壤,成歡、牙山相繼淪陷。

首戰告捷、信心倍增的日軍繼續向平壤進發,形勢危殆,清軍統帥葉志超畏敵如虎,只知保命,他先掛白旗迷惑日軍,以保存實力,隨即趁夜打開城門逃走,並一路狂奔數百里逃回到大清境內。左寶貴、聶士成見死諫葉志超無效,於是率部奮力迎戰日軍、浴血疆場,先後陣亡。

清軍陸師全線敗北,而且是一潰千里退出了朝鮮,日本陸軍大獲全勝,輪到日本海軍粉墨登場,進軍黃海了。此時日艦隻有12艘,船堅炮利的北洋水師本有希望一舉擊退之。結果海軍提督指揮 失誤,當距離日軍兵艦還有足足9海里時他就匆忙下令開炮,結果炮炮落空,沒有一發命中敵艦,魚蝦倒是炸死不少。日本海軍主將伊東佑亨沉著鎮定,他穩坐指揮艦,不管不顧,直到駛近清軍艦艇前數十米時,他方令開火,日艦連續發炮,幾乎發發擊中清艦,而清艦已經沒有炮彈了,無法接戰,只得狼狽潰逃。

在北洋水師參戰的12艘軍艦中,惟有致遠號管帶鄧世昌表現的英勇無畏、可圈可點,他對部下說:“陸軍已聞敗績,海軍又要失利,豈不丟盡大清的臉面嗎?雖然彈盡援絕,也要撞沉日軍旗艦吉野號,與之同歸於盡”!於是他親自掌舵,衝著吉野艦直撞過去。

吉野艦炮彈充足,見致遠號不要命地橫衝直撞過來,忙瞄準開火,將其徹底擊沉了,鄧世昌和全艦官兵壯烈殉難。

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和日艦赤城號狹路相逢,林永升並未退縮,而是指揮軍艦與敵血戰,卻不幸被水雷擊中引發爆炸,頃刻間就消失在萬傾波濤中。見鄧、林二勇將犧牲,其他各艦鬥志全無,慌忙遁逃,結果又被 緊追不捨的日艦擊沉了3艘。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12艘軍艦被日軍炸沉5艘,其餘7艘也被多處擊傷,基本喪失了再戰的能力,李鴻章耗費巨資、苦心經營20年之久的海軍精銳,結果一敗塗地。

甲午慘敗,猶如初生牛犢的日本之所以能吞噬好似羸弱駱駝的大清,事出有因。日本軍閥政府早有滅亡中國之心 ,他們整軍備戰,精心策劃,秣兵歷馬,枕戈待旦。而清朝官員則文恬武嬉,宴飲狎妓,腐敗不堪;前方將士則士氣低落,畏敵如虎,一觸即潰。部分基層官兵雖然捨生忘死、英勇拼殺,但卻無補於大局。最高當權者慈禧太后更是奢靡無度,視戰爭如兒戲,致使陸海軍力總量強於日本的清國大敗虧輸。

甲午戰敗後,日本不僅強行割佔了臺灣,還強迫清政府賠償2億4千萬兩白銀,這筆鉅額戰爭賠款是彼時日本政府年財政收入的4倍多。日本靠此不義之財迅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進而脫亞入歐,成為世界性強國。而原來的亞洲老大清國,被迫將頭把交椅讓給了日本,從此積貧積弱、飽受屈辱、一蹶難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與日軍相比,還有具有優勢的,當時的清朝國力尚不至於軍費出不起,相反,當時清軍的工資比日本軍人要高出許多,而且,武器裝備也要比日本好,士兵的平均兵齡也比日本高,因為日本實行義務兵制度,只有兩年,很多都是一年的新兵,沒有什麼作戰經驗,這次來就當是實習了。



最大的原因是心態問題,許多清軍對日軍都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心態,極其散漫,而日本就不同了,他們來的目的就是搶東西,經過數年洗腦的日本國民,早已把太陽旗放在了心裡,要與帝國共存亡。這樣的決心,驚人的可怕!


還有就是編制問題,清軍部隊最大的是營,每次打仗,幾十個營,互不統屬,每次打仗要分別通知,沒有一致性,更沒有協調性,幾個營被打敗,其他的就四散而逃了。而日本的一個部隊,各種兵種齊全,要想打一起打,力往一處使。

軍心散漫,再加上軍營編制問題,導致軍隊內部矛盾不斷,從心理上和實際協調上就先敗了一半,所以,才會敗給看似弱小的日本。


歷史密探


實戰經驗上清軍身經百戰?非也,當時的陸軍參戰的是淮軍,如果說冷兵器交鋒,那麼清軍同日軍不相上下,但是論步槍大炮,清軍訓練遠低於日軍。

日軍甲午戰爭記載清軍對使用步槍基本沒有規範

日軍記載清軍士兵連最基本的跪姿射擊都不用,很少有命中的,而且打完子彈就跑了。這說明清軍雖然有裝備,但是訓練的少,人和兵器都沒有磨合磨合。造成了清軍戰鬥力低下,而且當時搜出的一封家書,是清軍家屬寫的,要他在戰場上別衝在前面,要小心謹慎一點。這樣的清軍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

中國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支新軍,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候的那一批,甲午戰爭時期的清軍只能算是拿著西方武器的百姓。

明治維新,日本陸軍全是西式化

日本陸軍當時學習的是法國,無論是衣著還是訓練方式,甚至口令都是和法國陸軍一樣。而且還聘請了西方教官,使得這群農民,迅速得到了西式的訓練。戰鬥力不容小覷,而且由於有武士道的影響,基本上日軍士兵服從命令、而且作戰勇猛。

所以大清陸軍潰敗,除了將領無能外,最主要的還是訓練水平之間的差距!


小司馬遷論史


所謂的身經百戰,在甲午戰爭時期早已成為過眼雲煙!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軍隊已經長時間沒有得到實戰的鍛鍊了。

甲午戰爭時期清朝的參戰主力是李鴻章所統領的淮軍,淮軍的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從而崛起的軍隊,但這距離甲午戰爭已經是30年前的事,即便是最近的中法戰爭,也是十年前的事兒,整整跨越了一個時代!

因此,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清軍主力除了高層將領有實戰經歷之外,中層以下軍官和廣大基層士兵根本沒有得到戰爭的鍛鍊,而那些高層將領,絕大部分人隨著清政府體系的腐敗和自身的利益趨勢,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保全自己上,而如何打贏戰爭和保家衛國,這種向上的思想,壓根兒就不在他們的腦海中。

例如平壤戰役,除了左寶貴等少數將領積極抗戰外,絕大部分將帥都在想著如何保全自己,一看架勢不妙就主張趕緊逃跑;大連灣之戰,趙懷業奉命趕往大連籌備佈防,結果到任之後才發現這所著名的海防要塞竟然只有不到200名士兵,不久後日軍進攻時,大連要塞號稱三千守軍,絕大部分都是臨時召集,剛剛穿上軍裝的老百姓,又如何抵抗全副武裝的日本侵略軍?北洋海軍最後的威海衛之戰,日軍登陸掃蕩北洋海軍背後的陸地炮臺,陸軍上號稱8000守軍,絕大部分人不是被拖欠軍餉,就是被臨時召集的老百姓,結果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北洋海軍陸防基地,一天之內8000守軍就逃散大半。。。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政府雖然開展洋務運動,但治標不治本的修改並沒有改變清政府的真正面貌,反而繼續帶來了長達30年的腐敗,到了甲午戰爭時期,一支裝備著現代武器卻仍處於封建管理模式的腐敗軍隊,去對抗一直全副西式武裝並進行現代化改裝的日本軍隊,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參戰的清軍主要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主力,已經數年沒有參加戰鬥了,並不能算身經百戰;而日本新軍則參與了日本多次內戰,也並不能算完全沒有打過仗。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軍遇到日軍,卻一潰千里呢?

第一,兵無戰意。朝鮮戰爭的陸軍主力,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而李鴻章的淮軍是辦團練起家的漢族地主武裝,並非清朝的正規軍,平定太平天國時,湘軍、淮軍等部隊的主要戰鬥意志來自於戰後繳獲,也就是金錢刺激。而對日作戰顯然沒有足夠的金錢繳獲,並且在異國戰鬥,士兵們自然也沒有足夠的戰鬥慾望。


第二,將無戰心。將逃跑將軍葉志超作為統帥,是李鴻章最大的一個錯誤,而作為統帥的李鴻章,也戰意也並不堅定,多次示意淮軍保存實力。而已經數年未經戰爭的淮軍將領,皆已暮氣重重,毫無戰意。

李鴻章曾說:“昨過盛軍,問將領皆四十以外人,不覺老將至矣,再遇艱鉅,未知尚堪磨淬否?大抵欲官者多官氣重,則樸風漸離,如何?如何?”而盛軍已經是淮軍中較為優秀的一支部隊,可建淮軍整體已十分堪憂。



第三,清廷中央的腐敗。在中日甲午戰爭最激烈時,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正在過自己的大壽。而過大壽所用的園子則是挪用海軍軍費修建的,雖然所挪用數額仍無法確定,但挪用海軍軍費確鑿無疑。而清廷的其他勢力如頑固派、滿族勳貴大臣等或醉生夢死,或對李鴻章扯後腿。


第四,參戰的清軍,互不統屬,指揮一團亂麻,裝備則是“萬國牌”,後勤極度混亂。清軍雖然與列強購買了先進的武器,但從未考慮後勤的問題,各種口徑的槍炮到處都是,這給後勤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使得各兵種之間無法配合。同時參戰的清軍來自各地,將領之間互不統屬,毫無配合。

第五,清軍制度落後,仍是封建模式的建軍模式。而日本均已經全面西化,採用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和軍隊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