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併購與運營

併購與運營


對於有雄厚資本及籌融資能力的企業來說,在後工業化倖存者遊戲的時代,併購比自建項目效率更高。

併購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整合,形成規模優勢規模效應。如此,併購後的運營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併購的目的能否達到。

具體運營必然發生在併購之後,但運營的設想和方案,在併購之前及之時便應該考慮,併成為決定是否合適併購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把教科書扔進垃圾桶,通常併購盡職調查要考慮五個因素:真實性,盈利性,可持續性,公允性及可控性。換成大白話就是:值多少錢,有沒有隱藏風險及如何防範,有沒有前途及改善的可能,如何實現成本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

能夠從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便能夠看出併購後改善運營方法,投資獲利的投資家及首席運營官,通常已經從產業思維上升到了金融思維。比如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用資本金來替代負債,或用低息負債置換高息負債,節省的利息便成了併購後的利潤和現金流。至於資本運營、資產運營、業務運營三大運營,更加要從頭到尾無條件歸屬於價值鏈管理的統攝之中。

併購後集團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要明確投入資本的最高極限是多少,僅僅這個極限投入,被併購的項目公司必須要自我實現造血功能和盈利功能,達致良性循環發展的態勢,以避免給集團控股公司造成無底洞的負擔。

要實現這點,除了併購時便要有通盤的計算和謀算,併購後的管理運營模式如何落地,如何生根發芽,也至關重要。具體是基於價值鏈統攝資本運營、資產運營和業務運營的原則,明確授權職責,實現集團化管理控制增效的目的。通常而言,資本運營及資產運營歸集團統籌,業務運營以併購後的經營班子為主(重大運營決策集團必須參與)。當然,併購後企業文化的融合也很重要。

併購是大開大合的打地基及搭框架,運營是砌磚和裝修;併購是宏觀構圖,運營是細處著色和繡花。先要框架思維,後要細節思維,高手的話,兩種思維無先無後,圓融為一。只有琴心劍膽的投資運營高手,才能識於未然,發招於廟堂而結果於千里之外。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腐儒萬千,幾可為相?

人們常常會被細節矇蔽,在事物和細節的包裹之中,不能抽身局外,站在高處俯視全局,從而在亂如絲麻的困局中苦鬥。這便是《雍正王朝》中的鄔先生,提示平定西北的大將軍王年羹堯,如何找到敵人主力決戰所說的“燈下黑”。

來吧,讓我們乾了這杯相逢相知,披甲上馬……

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