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導讀:臺灣有2300萬人,總計有500多家醫院,卻有2萬多傢俬人診所。那麼,臺灣醫生是怎麼開診所的?有著怎樣的經歷?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的醫療環境和現在的大陸很類似,公立醫院一家獨大,醫生集中在公立醫院,醫患之間也曾互相不信任,與大陸目前的醫療現狀如出一轍。30多年後的今天,臺灣醫療水平享譽全球,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就佔了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評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時,綜合各項指標,將臺灣列為世界第2名,僅次於瑞典。

有人說,臺灣醫療的今天,很可能是大陸醫療的明天。目前,臺灣有2300萬人,總計有500多家醫院,卻有2萬多傢俬人診所,平均2000人就有一家診所。那麼,臺灣醫生是怎麼開診所的?有著怎樣的經歷?

6月的第一個週末,在由《看醫界》和上海市浦南醫院及醫森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共享醫療實戰研修班上,在臺灣開了十年診所的醫生、北京和緩醫療首席醫療官黃鉅惠醫師分享了自己10多年前開辦診所的經歷。以下為黃鉅惠醫師分享內容。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我要自己開診所!

我在臺灣出生,在臺灣接受的醫學教育。臺灣的醫學教育,是進入大學前四年學基礎科學,考了第一階段的醫師執照後,我進入三甲醫院輪轉,輪轉的這兩年都是當見習醫師,見習結束後到各大科當實習醫師,大約一到兩年後,就可以畢業,考第二階段的臨床執照,通過後拿到了醫師執照。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拿到醫師執照後,我去小兒科做了三年醫師,去考了小兒科專科執照,突然發現全科有些生疏了,於是就去全科、內科學習了兩年後,拿到了兒科和全科執照。

22歲時,我經歷了一次小產,當時怪到在三甲醫院值班太累,而且想到老了以後工作不好找,於是決定離開值班的環境,辭職創業。

簡單介紹一下臺灣的醫療情況,人口2300萬,年均收入16萬人民幣,2萬家私人診所,醫生平均年收入60萬人民幣,是純陽光收入,診所老闆、負責醫生要高一些,100萬人民幣左右是比較常見,排名靠前的診所收入更高。

要創業,就要學全部的細節

沃爾瑪創業人說,如果你要創業,就要學全部的細節,我照做了。我去了一家門診量很大的診所去學習,小到藥品進貨、怎麼擺放、如何管理,什麼都學。一年下來,診所老闆說,黃醫師,你好認真啊,我們一起合夥辦診所吧?我受寵若驚,但當時覺得自己開業會更容易。我又找了一家內科診所學習,總覺得自己實力還不夠。

到了創業找地點的階段,根據調查,2000戶人家就可以開業,這個不難啊,我找了711做市井調查,找第一家地點做了一個禮拜的調查,對什麼時段、哪個年齡層經過的人做統計,再把附近診所做好標記,看有沒有自己的機會,有沒有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開業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很大很漂亮,也可以小小的,我選小小間。我的第一間診所,門面很小,只有36平米,臺灣診所面積規定沒那麼嚴格,當時只有一個概念,簡單、省錢,地點在711旁邊,藉著他們的流量。

不管多小,都要準備錢。診所房租、裝修等費用,都是要先付出去的,我們要先算好,不要被現金流卡住,當時我至少預留了三個月的費用。雖然門診很小,但藥師、護士、櫃檯缺一不可,是找本來認識的人,還是新人?我不知道,我很怕本來很好的朋友變成一輩子不相往來的陌生人?是有可能的。薪資怎麼定,我也搞不清楚。到底要高底薪還是高績效?不知道。

開業怎麼宣傳?當時想到辦促銷活動,是收便宜的掛號費?送免費檢查?還是送上一個帶診所logo的包包?哪個方式最有效呢?當時家裡人投票選包包,但實踐證明一個都沒效。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我在剛開業的診所

我選擇了門診量比較大的冬天開業,開業第一天來了86個病人,2/3都是朋友,第二天都露餡了——沒人。以前在公立醫院時,病人很多,我只是簡單講一講,病人就會相信我,感覺自己像公主。可是到了自己的診所,就變成灰姑娘了,沒有病人。難道這就是創業?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藥劑師老公沒什麼事做,把藥擺來擺去

困難重重,想退縮想放棄

開業後沒幾天,我一不小心聽到一個患者在診間外講話,他說這個診所的醫生是女生,很年輕,不知道會不會看病。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在患者心目中是這樣的,年輕,沒有經驗,不可信。

沒有病人怎麼辦?我開始想怎麼回事,找理由,第一個理由,天氣不好,病人不想出門。之前做調查時不是說冬天病人多嗎?那現在病人是因為天太冷了不想出門嗎?我去別人家看了看,人家病人很多,沒有病人的只有我們家,看來不是天氣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地點不好,地點太差了,地點是老公找的。天氣不好,地點不好都是別人的原因。

過了兩天,護士帶著一大堆手工來上班,說黃醫師,在你這裡上班太無聊了。又過了幾天,藥師說,黃醫師,你這裡做不久,過幾天我不來上班了。又過了幾天,換我和老公說,這個地方不對勁,我錯了,不對勁,我不做了。

全是負面情緒,沒有一條是在解決問題。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醫療為了人,一定會賺錢

MBA出身的老公說,我們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先堅定信念,活下來。先生一句話影響了我,他說,醫療是為了人,不是為了賺錢,但是如果這樣做,一定會賺錢。

我很高興,那簡單,做醫療是我的本意啊!於是重新想解決辦法,第一步,怎麼獲取病人,我第一步要的是老人族群,因為老年人行動力不足,如果我的診所做得好,他們不想走太遠,希望家旁邊就有一家診所能讓自己去。

而且老人很會聊天,會互相宣傳,先找出他們的需求:要有效、要被傾聽、要便宜。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診所人越來越多了

慢慢地,人都進來了,診所不擔憂溫飽了,病例越來越多,可以練習的越來越多,老人來到這裡都會先量量血壓再回家,反正也免費。經常門口人很多,羊群效應也很明顯。我始終堅持要給病人用更好的藥,為病人著想。

我的專長是兒科,但是現在診所的病人只有老人,為什麼小孩病人不來?在臺灣,老人佔門診45個百分點,小孩佔40個百分點,其他佔15%。老人進來以後,我開始思考,怎麼讓小孩進來?一開始我很有自信,但是我錯了,沒有小孩病人。原來在醫院的時候,病人很多,我以為是衝著我來,才怪,是衝著醫院去的。在醫院裡給病人輕描淡寫解釋一下,藥用得好就可以了,但診所不一樣。

對小孩來說,換醫療院所特別困難,因為小孩來到陌生環境哭了,看到陌生的醫生護士哭了,沒有看好,回家半夜不舒服,全家都哭了。所以小孩是不輕易換醫療院所的,不輕易得到信任。

我後來找到小訣竅,看小孩子時,要把自己當獸醫。因為小孩不會表達,明明知道發燒可能只是喉嚨發炎,但還是要從頭到尾檢查一遍,完了以後不能只說就是喉嚨發炎回家吃藥。除非你在三甲醫院,出來以後千萬別這麼說這麼做。要怎麼做?從頭講到尾,把看過的每一個細節都講一遍,這樣孩子沒事也都很開心,家長也會確定醫生是有幫到我的寶寶。完整的解釋很重要。

小診所不夠坐了,擴大一下

慢慢地,我的小診所不夠坐了,於是擴大一下,搬到附近。我們多準備了一些藥品,並不是想要多掙錢,是想要服務更完整。新診所門面不算大,走廊很大,有利於羊群效應。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新裝修的藥局,有血壓計,鼓勵大家來量血壓。十幾年前,臺灣的藥局是沒有人坐診的,聽藥師解釋如何用藥,老公是執業藥師,他說要把藥局做出品牌,讓每一個病人坐下來好好聽藥師解釋。我當時覺得他有毛病,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病人很喜歡,來了這一家就不想去別家了,因為沒有哪一家像我們家這樣尊重拿藥的人。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診所門診量挺大的,我們辦了很多的活動,免費講座、免費抽血……在沒有門診量的時候,免費抽血沒用,有門診量後有用,我們連早餐也免費。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診所有兩位醫師,一位是我,一位是聘請的醫師,我們一年看診200多天,門診人次2萬人次,到了第10年,是3萬9千人次。

有人說,一個醫生門診量一天100多人次,服務質量會不會很差。但要知道的是,醫療服務是一個團隊提供的,不是隻有醫生在看病。從病人一進門護士先和他講話,然後醫生講話,最後拿藥,到離開、回訪……整個流程不只是醫生的幾分鐘。每個病人離開後,當天晚上我會把全部病例都看一遍,確定要做什麼,都記錄好,所以花的不是隻有那幾分鐘,而是整個體系的照顧。

開業之初,我認為診所能夠覆蓋的範圍很小,遠了不會來,很難的病我會轉走,所以我覺得第三年應該是高原期,第五年應該會下降,因為很多新的年輕醫生開診所,會有競爭,病人有很多選擇,意外的是,我們的診所,連續十年,沒有停止成長。

以前,病人的病如果很久沒看好,我看好了,我會覺得病人很幸運,因為遇到了我,是我看好的。後來,沒有病人的時候,才發現,病人可以選擇的醫生很多,可以看病的地方也很多,為什麼來找我?我醒了,我覺得自己好幸運,因為我得到了病人的信任,他把身體交給我,我應該好好珍惜。

我的十年診所路:年門診量從0到近4萬!

每次回到以前驕傲、不耐煩狀態的時候,我會坐到病人候診區,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病人,我想要什麼?

十年診所路的5點感受

運營診所這些年,有5點感受很深:視患猶親、精進溝通能力、精進醫療技術,善待周邊的人,精進管理能力。

曾經遇到一位病人,我給他看完以後,他說黃醫師,吃了你的藥病沒好,喉嚨不疼了,但是咳嗽了。我感覺很奇怪呀,多冤枉!病人來看時沒有咳嗽,就是喉嚨疼啊,我把你喉嚨痛治好了啊!

那時我才明白,醫生心目中的有效和病人心目中的有效是不一樣的,醫生最好能把整個病程會發生的事情,像算命的一樣給病人解釋一下。所以後來很少發生這種現象,事先和病人講清楚,喉嚨痛之後可能會咳嗽。真的咳嗽了,病人會感覺,真的咳嗽了哎!

和病人溝通,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成像對三歲小孩說話,要知道,沒有病,是不需要找醫生的。

當然,再好的服務態度,如果沒有醫療技術匹配也是沒用的。“三醫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斷精進醫術。

善待周邊的人,我們是一個醫療團隊,團隊服務取代醫生個人服務,不要把醫生放在頭等位置,員工是幫我們賺錢的人,是最好的宣傳,不要吝嗇。善待供應商,他們很厲害,是最好的資訊來源以及相互討論對象,他們是團隊的一部分,不只是賺我們的錢。我找診所第一年時,我的供應商說,黃醫師這個地點不好,去年倒掉一家,我開下一家時,會問他之前這個地方怎麼樣。

一定要有精進管理的概念,做PDCA,開業前三個月沒有病人,沒事,很正常,不要被負面情緒淹沒,好好去想為什麼會這樣。有意思的是,沒病人時我覺得診所地方不好,診所門診量大了之後,我想,地點選擇得真好。

醫療不僅是醫療,是服務,線上線下做完整的服務,追蹤回訪,創業時要搞清楚自己的特點,診所不要想做醫院的事,搞清自己的專長,培養自己的能力。

未來,醫療的機會很大,市場很大,臺灣2300萬人,平均年收入16萬,醫生平均年收入60萬,約有5000家診所負責醫生收入超過100萬,而大陸約有2-3億的年收入20萬的中產階級,10年內,至少會有5萬家診所負責醫生的年收入會超過100萬。

當然,賺錢很重要,但不是初衷,要堅定信仰:醫療是為了人,不是為了賺錢,賺錢是因為服務病人後的報償。有收益以後,不要因為想多賺一點點,就把器材、藥品換差一點,病人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財聚人散,好員工會跑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