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九門提督等於現代什麼職務?

開天之初


九門提督是清朝北京城九個城門的部隊長官,最開始的時候是正二品的官員,在後期被清朝皇帝晉升為了從一品的官員,這一點和六部尚書差不多,清朝的六部尚書剛開始也是正二品的官員,後面也是如同九門提督一樣,被清朝皇帝晉升為了從一品官員。




清朝的六部尚書等同於我們現在各個國家部門的部長,所以我們也可以側面判斷出,九門提督就是現在的正部級大員,地位非常崇高。

九門提督掌管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北京城的軍事防衛工作,九門提督的手中起碼掌管著一支有3萬多人的旗人軍隊。


雖然這支軍隊看著人不是很多,但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清朝皇帝的一個侍衛地位都要比普通的官員們高上很多了,更何況是九門提督這樣幫皇帝管理著整個北京城生死命脈的將領呢?因此他們的地位比很多掌兵幾十萬的將領們是要得高多的。

在清朝的歷史中,就曾經有數位親王擔任過九門提督這個職位,除了這些親王之外,其他擔任九門提督的人無不是權力大到了極點的旗人勳貴們,所以這層身份又為九門提督增添了不少高貴的色彩。

九門提督的其他職權

除了北京城的軍隊防衛工作,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九門提督掌管的其他重要工作,因為九門提督也掌管著救火工作的原因,所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說得上是那個年代的北京市消防大隊長。

雖然當時的很多刑事工作都是由刑部打理的,但因為手中掌管著對犯人拘捕的權力,所以九門提督身上,也有著現在北京市刑警大隊長的權力。

還有九門提督手中掌管著北京城民眾生活秩序的工作,因此他們身上也有著現代北京市城管大隊長的職位,手中每天有一大幫的城管聽從他們的調遣。

因為九門提督手中也有著鎮壓叛亂的權力,所以他們也可以說得上是北京市的反恐大隊長。

通過以上的種種我們可以判斷,九門提督的職權在現代雖然只能算得上是正部級的長官,但是他們的影響力,卻比一些正國級的長官是還要大上不少的。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的九門提督,清朝北京九個城門的看守長官,現在北京市地方駐守軍隊的司令、整個北京市的消防、刑警、城管、反恐大隊大隊長,在那個年代,他們絕對是響噹噹的人物。


孤客生


九門提督全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在清朝的性質包含了軍備和警察,從職能劃分上看,還兼顧突發事件處理,所以放在今天,我們不能單純的理解為公安系統、武警系統、軍隊系統,而應該綜合一起看待,甚至它還有著應急管理的成分。

(步軍統領衙門)

機構設置

我們所說的“九門”指的是京師內城的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東直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這是“九門提督”名字由來的依據。由於清初設立步軍統領,統領八旗步兵營保障京師衛戍、警備和治安,而當時的京師九門城防守備皆由兵部直接管理,故而門防與城防是分離的,且京兆尹下轄巡捕南、北、中三營專職緝拿盜匪,巡查郊區治安,與步軍統領也是相對獨立的部門。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步軍統領開始“兼提督京城九門事務”,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這就是以步軍統領為基礎,將兵部、京兆府的門防、緝拿、巡察權力統一劃歸一個部門,即更名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巡捕增設左、右兩營,共五營,故而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因為雍正七年(1729年)所定官署為“步軍統領衙門”,所以也簡稱步軍統領或九門提督。

編制職能

雖然稱呼上是九門提督,但實際上兵部門防一併於康熙年間交接,外城七門亦由九門提督管轄。即西便門、廣安門、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廣渠門、東便門,所以九門提督管轄內九門和外七門,共計十六門的門防。清初的守門軍官稱為“門千總”,康熙十三年設城門尉、城門校。乾隆十九年將城門尉更名為城門領、城門校更名為城門吏,前者為正四品,後者為正七品,可見為京師守門都比做個縣令強。內城的九門是兩位城門領執掌一門,每門再配城門吏兩人,門千總兩人;外城的七門除了每門設門千總兩人,其餘官職皆只設一人。由此可見,九門提督的軍事守備功能為首要職能。


在京師佈防上,九門提督下設有左、右翼總兵各一人,相當於機構的二把手。所轄八旗步軍營是負責內城警備,這個很容易理解,內城關乎大內安危,所以人事安排上更相信旗人,設左、右翼尉各一人統領,位秩正三品。巡捕五營負責外城和郊區的守備,營下編制為“汛”,五營共計二十三汛建制,每汛編制370人到580人不等,五營滿編約一萬人。

其中,中營是駐紮於圓明園一帶,規格較高,設從二品副將一人統領,有編五汛,副將直接對總兵負責。其餘四營中,南營分防外城及南郊,由於守備區域教大,編制最多,下轄六汛;北營分防北郊,左營分防東郊,右營分防西郊,此三營各轄四汛。在這四營中皆設有參將、遊擊各一人,南營、左營歸左翼總兵節制監督,北營、右營歸右翼總兵節制監督。


(瓊島)

順治年間曾於白塔山(北海瓊島)設信號炮,是為京城警戒所用,隨即內九門亦設炮與之形成呼應,形成完整的預警系統,這個信號炮的管理權是在乾隆八年(1743)移交於步軍統領衙門,也成為九門提督的另一個職能。從預警到守備,在將緝拿巡捕之職能融為一體,這就說明了步軍統領衙門的重要性,史料中還指出它在京師內部出現治安暴亂、火災等突發情況下的特殊作用,體現出應急職能。

位高權重

上述講了九門提督的職責與權力,下面說一下這個官職的實際情況。九門提督起初定位為正二品,屬於省級總督的品階,嘉慶年間時期才提升為從一品,但這個並不能代表他的實際權力。因為他所轄的是整個京師約三萬人的守備力量,而皇城大內的安全保衛工作是由領侍衛大臣負責,雖然為正一品官階,但手中只有上三旗抽調的約3000人,這在力量對比上是很懸殊的。

正是如此,清朝對於九門提督的人選非常謹慎,首先必須是滿人,其次還要受兵部節制,兵馬調動,糧草補給皆需兵部把控。歷史上由九門提督發揮重大作用的事件出現過多次,如康熙駕崩時,皇四子胤禛的舅父隆科多時兼九門提督,他以職權戒嚴京師,保證了胤禛順利繼承皇位;慈禧發動申酉政變時,若非九門提督瑞常在京提領守備,遠在承德的慈禧也不敢向八大臣發難;而嘉慶處理和珅問題時,首先就是解除他的九門提督之職,否則以和珅當時的權勢和財力,憑著九門提督一職說不定就應了他的絕命詩——“他日若汛合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從上述看來,九門提督算是兼備了京師警察一把手、京畿戰備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同時還肩負著應急管理一把手,身系京畿要地的軍事防衛與社會治安,身份好貴,職責重大。

參考史料:《清史稿》


棍哥觀史


九門提督的權利有多大,若是單單談起他的管轄範圍,事必是沒有體會的,倒是不如舉一個例子,來親眼見證一下。



清朝從始至終都沒有王爺作亂,這與清朝的制度有關。不同於其他王朝,皇子長大之後要分封地,遠離京城。清朝為了防止皇子培養自己的勢力,將皇子全部拘禁在京城之內,如此一來皇子根本接觸不到軍權,自然也沒有機會造反。

所以雍正在奪嫡之時,雖然有謀略有人才,但是缺少的就是兵權。沒有兵權的鎮壓,分分鐘被八爺黨打垮,雍正根本無法從事,所以雍正要第一拉攏的人就是當時的隆科多,而隆科多的職務就是九門提督。試想,連雍正都要拉攏的人,手中掌握的權利有多大,而隆科多的歸屬就是雍正上位的最後一顆稻草,八爺黨再也沒有了反抗之心。



而九門提督放在現在,就是北京警察局局長,同時兼任北京軍區集團總司令。而在古代,手中兵權的他們,一舉一動都關係著江山的安危,自然也就明白為何清朝的九門提督如隆科多、和珅等人都是帝王的寵臣了,若是不啟用自己的近臣,稍有不慎就會有朝堂動盪的危險。

九門提督全名叫做‘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清朝駐京武官,初始為正二品,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作為禁軍的總統領頭,九門提督實際上就是崇文門、德勝門、宣武門、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阜成門和朝陽門這九門的統帥。



九門提督兼具軍隊和警察兩種屬性,雖然在早期清朝並未有警察的出現,但是實際上九門提督的某些職務已經具備了警察的前身。

一來九門提督還是屬於兵部,與清朝所設置的八旗和綠營編制相同,都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但是在另一方面,九門提督還負責了對京城人口的管理和消防等工作,同時在皇家出行之時,九門提督還要負責清空街道、禮炮鳴放等職務,這已經是警察前期的工作了。

所以,這支京城中掌管著龐大軍事力量的武官,完全具備著以一支軍隊直搗皇城的能力。作為連雍正有需要拉攏的官職,可想而知他完全具備著保帝王、壓佞臣的功能,也難怪不可一世的雍正,最後一刻需要隆科多的支持。若是沒有隆科多,雍正的帝位還真是有點坐得不穩。

同時,因為九門提督這一人選的特殊性,一般歷代帝王不會輕易替換人選。帝王本就多疑,就說雍正登基之後,凡是幫著雍正幹過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的人,哪一個不是滅口。所以這九門提督的官職,只要是一輩子兢兢業業,不會犯下大錯,那麼這一輩子都別想擺脫。這隻能說,培養一個近臣太過於艱難,而帝王的多疑更是加重了這一官職的特殊,所以一旦當上了九門提督,就很難真正的卸任。


小鎮月明


九門提督是清朝的駐京武官,他可不是現在看大門的保安大叔,在清朝那可是牛氣沖天的呀!九門提督掌可是掌管著整個清朝北京城生殺大權的大佬,一言不合,連紫禁城中的皇帝老兒也能被他趕下臺。那麼,清朝的九門提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

九門提督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也簡稱步軍統領,他所在的衙門叫步軍統領衙門。步軍統領衙門有“軍”、“警”屬性,隸屬於兵部,與清軍八旗、綠營編制相同,兵源來源為八旗、綠營兵勇。步軍統領衙門除衙門本部外,還下設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內外城十六門管理機構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九門提督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是清朝京城地區軍事力量最強的部隊。那麼,這個九門提督到底是幹什麼呢?



實際上,九門提督是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直接負責清朝皇室的安全工作,除此之外,他的職責基本囊括了清朝京城地區軍事等各方面的工作。九門提督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同時他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工作。

根據上面九門提督的職責,我們發現這一職位,絕非是現在的任何一個單一職位能夠與之媲美的,他相當於現在的北京的衛戍司令、北京市公安局長、消防、城管、反恐大隊長等職位。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嚇一跳呀!

清朝的九門提督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雖然說他們的品秩沒有總督高,但是能夠擔任九門提督一職的人都是皇帝的絕對親信。皇帝可是將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都交給了他們,一言不合,他們連紫禁城中皇帝老兒也能趕下臺。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九門提督是個什麼官呢?老舍先生曾經在《新時代的舊悲劇》中其實說過“公安局長差不多就是原先的九門提督正堂。”準確的來說,九門提督相當於現代的北京公安局局長加上北京軍區司令員。

九門提督在明朝完整的稱呼應該是“九門提督內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內官”這兩個字沒有。所謂的“內官”,其實就是太監擔任的官職,在明朝的時候九門提督其實是太監擔任的官職。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當他在自己還是吳王的時候,就定了這個規矩,由專門的太監來把守皇城的各個城門。目前可以知道最早的九門提督內官是成化年間太監陳良,他墓誌銘是上這麼記載的:

“甲午(成化十年,1474年)六月,命公令璽書,提督都城九門暨皇城四門。”

那個時候的九門提督也叫做九門太監。從上面可以看到,九門提督不光管著九門,據記載他還包括當時的皇城四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嘉靖皇帝晚年外城建成之後,還加上了永定七門,實際上一共有20門。

清朝的九門提督其實是繼承了明朝的九門提督而來。不過二者的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明朝的九門提督是太監擔任的,而清朝的九門提督多是親信的王公大臣來擔任。所以這也可以看出兩個王朝的側重點,明朝皇帝依仗身邊的宦官,清朝信賴滿洲的大臣。


另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明朝的九門提督權勢是遠不及清朝的九門提督的。畢竟明朝的太監不過是監軍,是不能獨立控制所屬的部隊。明朝的軍政都在兵部,九門太監是不能夠僭越的。所以這也是明代九門提督存在感比較低的原因。

清朝的九門提督則不一樣,他管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可以說他直接關係這京城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所以在很多清朝的電視劇中就看到九門提督在政變時候成為雙方爭鬥的焦點。畢竟九門提督作為一個掌握京師特殊武裝力量的人,在社會管理、軍事管理上作用是在是太重要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九門提督並不是真正的“提督”,他不屬於清王朝的綠營提督編制。而且,清王朝入關之初並沒有這麼一個職務。



清王朝入關以後,在各省普遍設置陸路提督一員,統領全省綠營駐軍,為武職從一品,受轄區總督、巡撫節制。同時,在福建、廣東和長江水師設置水師提督各一員,逐步形成了後來“12+3”的格局。但是,這十五位水陸提督中卻始終沒有九門提督這一編制。那麼,九門提督又是一個什麼官呢?



步軍統領

步軍統領是後來九門提督的官方簡稱,但是步軍統領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九門提督。清王朝入關之初,步軍統領的職權範圍僅限於駐京的八旗步軍,並不分管北京內城九門。康熙十三年起,步軍統領多了一項兼職,那就是提督九門事務,這是九門提督一職最初的根源所在。直到這個時候,步軍統領依然只擁有軍隊職能,主要負責內城九門防務,而此前的內城九門防務是歸屬兵部的。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康熙三十年,巡捕三營事務也被交給了步軍統領。自此,九門提督的正式官稱成為了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不僅內城九門防務歸屬九門提督,九門提督還兼有了部分“警察”職能。雍正七年,步軍統領衙門正式掛牌,成為了清王朝的一級常設機構。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乾隆四十六年,步軍統領衙門擴編,新增了左右兩個巡捕營,形成了北中南左右巡捕五營編制。九門提督的正式官稱也改為了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為武職正二品。自此,形成定製,九門提督不僅分管北京內城九門防務,還兼具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警察”及司法行政職能。嘉慶四年,九門提督由正二品武職調整為從一品武職,直到清亡。



因為分管著北京內城九門的防務,是皇城和紫禁城的第一道外圍防線,九門提督擔負著保衛皇帝身家性命的重要責任。因此,清朝二百餘年裡,九門提督一職始終為旗人所壟斷,漢人無法染指,連出身漢軍八旗者都無緣出任九門提督。九門提督幾乎成了滿洲八旗的專屬職位,出身蒙古八旗者能夠出任九門提督都是祖墳冒青煙了……直到清王朝滅亡,也沒有一個漢軍或者漢人出任九門提督一職。



九門提督到底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關於這個問題,因為制度完全不同,我們根本無法將九門提督與現在的具體職務直接劃等號!有人說九門提督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個人認為,有些誇大了,現在的北京衛戍區轄區涵蓋整個北京市,是“省軍區”性質。但是,九門提督的轄區範圍實際上非常小,連整個北京城區都覆蓋不到,他只分管北京內城。九門提督的手伸不到外城和京畿駐軍,更加伸不到紫禁城,就連皇城恐怕都很難染指。



與此同時,步軍統領衙門不僅行使駐軍職能,還行使部分行政、司法職能,尤其是“警察”職能。如果硬要和現在掛鉤,其職能大概其相當於北京衛戍區、武警北京市總隊、北京市公安局、市應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市兩院……甚至市民政局行使的與北京市中心區域相關職能的總和吧,根本無法與具體某個職務直接掛鉤。



既然職權範圍無法與現在掛鉤,我們就只能從級別來論了。九門提督在嘉慶四年之後為武職從一品,與地方綠營提督平級。雖然制度完全不同,但是各省綠營提督大致還是可以和現在的省軍區司令掛鉤的。這也僅僅是大概掛鉤,並不是直接劃等號!換言之,九門提督的級別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正軍。但是,他地處京師、責任重大,皇帝的信任程度也遠高於地方的綠營提督。因此,個人認為,如果硬要生搬硬套和現在掛鉤,九門提督的級別充其量也不會超過現在高配副大區級的正軍建制單位主官,沒有一些人說的什麼和大區司令平級那麼誇張!當然,由更高級別官員兼任者除外。



最後還是那句話,制度完全不同,根本無法將九門提督與現在的職務直接劃等號,一切都是牽強附會的生拉硬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農民工歪說歷史


九門提督相當於現在的 衛戍區司令和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兩個位置的權利之和。

九門提督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 、 、 、安定門、德勝門、 、 、 、 )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

北京衛戍區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勤務、反恐維穩任務,開展民兵、兵役和動員工作,維護首都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等。北京衛戍區的責任重大,起著保衛首都的作用,外界稱之為“御林軍”。

北京市公安局承擔如下工作職責:

一、 執行公安工作的方針政策,起草有關地方性法規草案,組織實施北京全市公安保衛工作;

二、 掌握北京全市影響政策穩定、危害國內安全和社會治安的情況,制定有關對策並負責組織實施;

三、 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處置治安事故和騷亂,依法管理集會、遊行、示威活動,管理特種行業和危險物品;

四、 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

五、 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

六、 承擔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重要外賓的安全警衛工作;

七、 依法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北京市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

八、 對判處管制、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和監外執行的罪犯執行刑罰,對宣告緩刑、假釋的罪犯實行監督、考察,依法管理看守所、治安拘留所、強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等場所;

九、 負責公共信息網絡的安全監察工作;

十、 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十一、 依法負責收容教養和勞動教養的有關工作;

十二、 實施公安科學技術工作,負責公安信息技術、刑事技術、行動技術建設;

十三、 負責市局直管部門的公安裝備、被裝和經費等警務保障工作,指導公安分縣局的裝備、財務等警務保障工作;

十四、 制定、實施北京全市公安隊伍管理的規章制度,組織實施對全局民警的教育、培訓以及公安宣傳,按權限管理幹部和警銜,開展警務督察工作,查處北京市公安隊伍的違法違紀案件;

十五、 領導北京市公安消防、警衛部隊,對武警部隊執行公安任務及相關業務建設實施領導和指揮;

十六、 承辦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擴展資料:

九門提督代表人物:

1、隆科多

隆科多(西元?~一七二八),滿洲鑲黃旗人,佟佳氏,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椒房親也。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授一等侍衛。五十年,任步軍統領(亦稱九門提督)。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書。

六十一年,聖祖崩逝,隆科多以受聖祖末命得新君世宗之寵信,命與親王允禩、大學士馬齊等,總理事務,襲一等公,授吏部尚書。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復加太保,兼領理藩院事,並充會典、實錄等官書之總裁官,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可謂位極人臣,殊恩無以復加。此亦世傳世宗之得位由隆科多內助所致之原因也。

惟自雍正三年,世宗先解其步軍統領職,後又以交結專擅,諸事欺隱罪之,令繳回所賜四團龍補服,並不準複用雙眼翎;隨又削其太保銜,令往今寧夏等地修城墾地,可謂聖眷大衰矣!四年,又以受賄事罷尚書,令料理邊疆事務,勘議俄羅斯邊界。

雍正五年,宗人府奏劾輔國公阿布蘭以玉牒畀隆科多,私藏於家。世宗震怒,隆科多因是奪爵,召還京師,後以四十一條大罪,永遠禁錮。其子嶽興阿奪官,玉柱發黑龍江。隆科多曾自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將至之時”。

後世史家乃確認世宗之繼統得隆科多助力之事,蓋此類負氣之語,實隆科多於世宗背棄密約之後,感傷鳥盡弓藏之悲鳴也。六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2、蔣臨照

蔣臨照(1824—1869),漢族,字普齋,號玉衡。山東省慶雲縣蔣黃邱村人。素有大志,交遊重義,披肝瀝膽,始終不渝。少年習武,入邑武庠,長於騎射。咸豐二年冬從軍。其所在軍旅為清朝著名江北大營,駐紮於揚州。因與太平軍交戰有功,補把總。繼而又因功補朝陽營千總,賞五品藍翎。

咸豐三年,以卻敵有功,升舊州營都司,繼而為守備。咸豐四年,攻瓜州。是時,江南諸軍,尤其曾國藩的湘軍,多奮勇敢戰,而北軍統帥琦善、託明阿、德興阿,怯軟無大略,為時論所輕。其間,託明阿曾臨陣夜逃,而臨照率部雖勇往奮發而無效,但聲譽冠一軍。繼而,德興阿繼統北軍,以臨照部為先鋒,攻克了瓜州。

而後又為太平軍斷其餉道,堅守瓜州城月餘,直至軍內無糧、殺馬而食,而臨照自若,令軍心穩固。趁一夜陰而有雨,便於城北角吹號角佯攻太平軍,臨照卻引軍從東門衝出包圍。咸豐七年,又攻克瓜州。咸豐讚賞其謀勇兼優,擢升為兗州鎮中營遊擊,賞換花翎。咸豐八年,攻江浦取勝,補授兗州鎮左營遊擊。

咸豐九年進攻六合,因大敗太平軍援軍,而補德州營參將。繼而攻克僧道橋、菱塘,並殲滅薛成良部。因而加封為副將。咸豐十一年四月,戰於江皖,大獲全勝,授廣西義寧協副將,加總兵銜。同治元年(1862年),戰於江南,接仗無戰不捷,尤以揚州西南門戰鬥中功績最為顯赫,因而得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

同治三年,攻克丹陽。是年同治皇帝獎賞一批戰功顯赫的高級將領,其中就有曾國荃、蔣臨照。欽賜蔣臨照健勇巴圖魯(滿語,戰鬥英雄之意)賞金牌。是時,蔣臨照與曾國荃有八拜深交。(曾國荃為曾國藩九弟)同治四年,補授天津鎮總兵,凱撤北旋,陛見皇帝,奉命帶神機營又出師南方。繼而撤回,又任天津鎮總兵。加提督記名。

當捻軍入陝之時,又補山西太原鎮總兵,因防剿有方,仍以提督記名簡放。(提督記名,猶似今日軍委委員,)皇清又誥授其為武顯將軍,後又晉封為振威將軍。並賞三代一品封典。

其故居,建朝陽門九門庭院,時稱九門提督。欽賜府匾,鐫雙龍戲珠。命名為“都督府”。府左右置兩巨石獅,左為閉嘴石獅,右為開口石獅,口內含石卵。府前有約七八畝的校軍場(亦稱閱軍場)府第北面、西面建土方環繞,為下人和警衛人員住所。

府第東西為軍馬圈及飲馬伕住所。府第建築雄偉,走進府第有隆隆響聲令人感到肅穆。同治六年告病回籍。其病主要是槍傷,一傷於大腿,一傷於鎖子骨,因傷而致病。病癒後,北上領命辦理直東、天津軍務。事畢,又懇請終養,尚未回籍,舊病復發,卒於任所。是時是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卒年四十五歲。


一個有歷史的故事


受近幾年各種清宮戲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九門提督這個官職。從字面上看,給人感覺是挺威風的,而且權力似乎也挺大,還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那麼,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首先,九門提督的全稱叫做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又簡稱為“九門提督”或“步軍統領”,它是在康熙十三年所首創的武將類官職,官階為正二品,嘉慶執政時升為從一品,和兵部尚書齊平,稱得上是位高權重。

關於九門提督的職能,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看:所謂九門,指的是北京城的九個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也就相當於整個北京城。

所謂步軍,就意味著它包含有軍隊的職責,也就意味著九門提督還負責京師駐軍的調度和管理。至於所謂的巡捕,實際上就類似於警察的職責,比如維持京城的治安、人口盤查以及進出城的安檢等等。

從這層意義上說,九門提督實際上就是負責北京城的守衛和治安,還包括巡夜、編查保甲、禁令、緝捕等,相當於是清朝皇室的禁軍統領,也就類似於我們現在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



另外,根據史書上記載,九門提督下面主要有兩支部隊,分別為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八旗步軍營駐守在紫禁城內,負責保衛皇帝和京城的安全,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駐守在北京的人民解放軍警衛第1師、第3師、第17團、防化學兵第一團、預備役高炮師。

巡捕五營分別為中營、南營、北營、左營和右營。其中,中營駐紮於圓明園一帶,南營分防外城及南郊,北營分防北郊,左營分防東郊,右營分防西郊。

巡捕五營主要維持所轄地區的治安,也就類似於我們現在北京市的天安門公安分局、北京西站公安分局、燕山公安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和清河分局。

當時,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加起來,差不多有3萬餘人,因為它是京城內唯一的一支軍事力量,所以它也被視為保衛皇帝的最後一道屏障,不僅人員精幹,裝備精良,而且必須是皇帝的親信才能擔任該職位。否則,如果這道屏障被他人利用,那皇帝就會有性命之憂。



比如,康熙在臨終之前,為確保雍正順利登基,特意讓雍正帝的舅舅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一職。因此,當雍正帝繼位的時候,雖然朝廷裡很多人不滿雍正繼位這個現實,但一定程度上忌憚隆科多擁有京師的治安、衛戍權力,才不敢輕易造次。

後來,乾隆當皇帝時,晚年一直都是他最信任的和珅兼任九門提督一職。而等到嘉慶正式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兼任的九門提督一職給罷免掉。到晚清時,慈禧和恭親王能順利發動政變除掉肅順等輔政大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九門提督是恭親王一派的人。

後來,光緒跟慈禧鬧翻的時候,慈禧也是讓自己的親信榮祿擔任九門提督,牢牢把禁軍抓在自己手中,才能確保自己在京城擁有話語權。再後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後,清廷便仿效聯軍軍警分離的方式,專門設“巡警總廳”來統管巡捕五營。

自此,九門提督就只有管理八旗步軍營的權力,也就是隻能負責北京城的守衛。等到1924年,馮玉祥率部進入北京,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九門提督從此被裁撤。


我是趙帥鍋


我國古代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統治社會,不管以前的封建制度還是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肯定都是需要官員來管理的。九門提督就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職位。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是管轄九個城門的。官方解釋就是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所部的具體任務是檢查城門、緝捕盜賊、巡夜等。相當於皇家禁軍,負責皇城的安全。

九門提督在清朝主要負責北京內城的治安和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要負責巡夜、救火、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正式設立九門提督一職,則是在順治帝的兒子玄燁登基後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

總之,步軍統領衙門雖為“軍隊”,但在京城的職責及任務,卻是“警察”。所從事的警察業務可以說基本涵蓋了現代警務內容。當然,它所從事的警察業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原始,更缺少法規的規範。卻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類似警察的機關。

九門提督還統領著在京城的滿、蒙、漢軍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的馬步兵,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下設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內外城十六門管理機構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門,人員精幹,裝備精良。

《康熙王朝》裡面,九門提督一出場就抓了幾個鬥毆的人,一個說自己是鰲拜的手下,另一個人就是康熙的發小魏東亭。九門提督吳六一說別管是誰的部下都要抓,可見這個官職真是有實權,誰也不怕!

九門提督的重要程度堪比邊疆大將,邊疆大將保衛的是國門,九門提督保衛的就是皇帝的家門。康熙晚年九龍奪嫡,除了幾個皇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也在其中,那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康熙駕崩後四阿哥繼位,隆科多擔心發生變故,下令關閉九門,沒有皇帝宣召,任何人不能進來。直到新皇帝即位儀式完成,滿朝大臣參拜了皇帝之後,才重新開放九門。

九門提督官算不上太大,正二品,嘉慶時才把這個官階提到了從一品,也是由於嘉慶空前的沒有安全感,所以對這個職位很重視。

九門提督管著京城的軍隊,皇帝老兒一家大小的身家性命都繫於其上,所以歷來九門提督都是皇帝最親信的人在擔當。一般而言,九門提督想要卸職,都需要等年紀大了,直接幹到退休,或者在任上因故去世,否則一干就是一輩子。1924年11月這個職位被最終裁撤,從此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

九門提督如果放到現在,就是北京警察局局長,同時兼任北京軍區集團軍總司令,他們的一舉一動直接關係到安危。另外還擁有北京人民武裝部部長部分職權、北京公安局長部分職權。


獨秀文苑


九門提督,全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清朝駐京武官,也是北京城最為顯赫的要員之一,手握京師周邊為數不多的其中一支部隊的控制權,其統率的八旗步軍營、巡捕五營等軍警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是京師城內除大內侍衛外最精銳的一支部隊。當時,京城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皆由九門提督管轄,當然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的守衛工作由侍衛處負責,不由九門提督管轄。



因此,正是九門提督手握的如此巨大的權力,清時這個官職非皇帝親信大臣不能擔任,如隆科多、蔣臨照等皆為當朝寵臣。而因其位高權重,所以其品級也是一升再升,“初制正二品。嘉慶四年升從一品”(《清史稿.職官志》),初設時為正二品,嘉慶四年(1799年)升為從一品。

九門提督源於清初所設的步軍統領,初只是統領滿、蒙、漢軍八旗步兵,負責守衛京師外圍的安全。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將原有兵部管轄的提督京城九門事務交由步軍統領負責,官銜遂改為“提督九門步軍統領”。康熙三十年(1691年),又兼管巡捕三營事務,即中、南、北三營,官銜也隨之改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雍正七年(1729年),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宣武門內京畿道建立衙署。



乾隆八年(1743年),在順治十年清廷於白塔山(今北海瓊島)設置的五門信炮及其管理系統移交由九門提督管轄,這五門信炮主要用於京城暴亂、敵情、火災、爆炸等情況的告知,當時若白塔發炮,則設置在內九門的五門信炮亦齊鳴,此時京城駐防官兵聞炮聲後,就會立即分區集合待命,等待皇帝指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故官銜也遂改名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在介紹“九門提督”的來歷後,我們再來介紹下九門提督的具體職責:

《清史稿.職官志》載:“(九門提督)統領掌九門管鑰,統帥八旗步軍五營將弁,以周衛徼循,肅靖京邑...掌有警奉金牌聲眾”。

一、統領掌九門管鑰。掌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的內外守衛和門禁工作。



二、統帥八旗步軍五營將弁,以周衛徼循,肅靖京邑。掌滿漢蒙八旗步兵營,負責北京內外城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事務。

三、統掌巡捕五營。巡捕五營即中、南、北、左、右五營,這五營負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等外城七門的守衛和門禁工作。同時巡捕營還負責北京外城的武裝警衛、偵緝捕查、訴訟及斷獄等事務,它還負有對京城人口進行社會管理,及消防等職責。



四、其他雜事。清時九門提督還負有其他一些繁雜的職責,如朝廷執行禁令時,負責對京城的街道進行戒嚴,皇室出巡時的“清道”與“迎送”工作、白塔禮炮的鳴放與守衛工作。同時到了清末,九門提督還會負責來京外國人的查驗及管理工作。

簡單的說,九門提督看起來是掌管軍隊的,但如果照現在的職能來說,他其實就是一個警務人員,步軍統領衙門就是一個警務機構,因為九門提督所擁有的職權,如北京內外城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這些放在現在其實就是警察的工作。



因此,如果一定要說九門提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的話,大約與現在的北京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相當。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比較,畢竟在清朝九門提督的地位可比現在的要高多了,且職權也更大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