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天災來臨後,農民如何開展自救?

天災來臨後,農民如何開展自救?

8月26日到27日,洪水漸漸退去,在本次“溫比亞”颱風災害受災最嚴重的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不少農民開始走進大棚,開展生產自救。

“我從23號就趟著水進來了,這些天就忙著抽水這一件事,昨天總算見著底了。”8月27日下午,紀臺鎮桃園村農民鄭偉帶著記者走進了自己的大棚。棚內嚴重積水不說,大棚北土牆垮塌嚴重,不少支撐立柱壓斷,更讓人焦急的,是棚內源源不斷還有水流滲出。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相鄰的孟家村。“昨天抽乾了,今天早上進來一看,又滲出來二三十公分。”村民孟立文說。

面對天災,在村民家門口,在道路兩側,在大棚生產區地勢較高的地方,隨處可見焦急的壽光農民,他們望著排水管裡源源不斷的水流,或行色匆匆,或愁容不展,或抽菸凝思,或熱烈討論……焦點只有一個,如何開展生產自救?

然而,也許他們現在的努力仍是徒勞。據最新的氣象預報,一場大到暴雨,今天夜間又將來臨。

受災嚴重村損失慘重

天災來臨後,農民如何開展自救?

當前要務仍是排水

今年60歲的桃園村農民張振華,一家四口種著6個高溫棚、兩個拱棚,是村裡出名的“能幹的”。然而,這次洪災,“能幹的”受損更嚴重:“塌了3個,剩下的也都泡了,包括今年剛新建的一個。粗略算算,直接損失就有五六十萬。”

在孟家村,種大棚37年的老農孟祥堯介紹,村裡一千多個大棚全部受災,目前看倒塌的佔到一般以上,粗略算算,戶均直接損失在20萬元以上。如果再加上生產損失和後期間接損失,得小30萬元。

當前如何開展生產自救?“第一要務還是排水。”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農業農村部蔬菜專家指導組成員說,“因為壽光南部不少重災區地下水位已經高於棚內生產地面水位,因此除了當前農民自發的管道抽水外,還要想辦法採取挖掘排水溝、抽調大型排水設備等辦法,加大排水量。”

據瞭解,壽光主推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其最大的生產要求是冬季保溫,因此建棚時多數下挖取土,再堆成厚度達五六米的北部后土牆,導致棚內生產地面往往低於周邊路面一米以上。因此,在壽光目前受災嚴重的地區,出現了棚內生產地面低於地下水位的情況,棚內仍在源源不斷的滲水。“樂觀估計,怎麼著也得一個月,這棚內的積水和滲水才能排乾淨,這還是在後期不再下雨的前提下。”孟祥堯說。

8月27日一早,兩臺專業的消防排水車輛,開進了孟家村,大大加快了村莊的排水進度。不少農民到了當天下午,才能走進自己家的大棚看一眼。據介紹,壽光下一步的救援重點,將逐漸從生活救災向生產救災轉移,不少專業的排水、挖掘設備,將陸續開進受災嚴重的大棚生產區域。

天災來臨後,農民如何開展自救?

壽光市孟家村受災大棚外觀

針對不同受災情況

農民紛紛開展生產自救

鄭偉在家排行老二,其大哥鄭金文和三弟鄭軍,這次洪災都沒幸免,每家都有兩個大棚受災。這幾天,兄弟三人圍坐一起不幹別的,就是想著怎麼開展自救,減少損失。

“有些受災輕的地方,現在開始幹了,有用水泥、鐵絲網和鋼板加固北土牆的,也有用沙袋加固的,不知道效果咋樣?”鄭軍說。

“咱這裡泡這麼厲害,就怕投上錢弄好了,到冬天不頂用啊。”鄭偉接過話茬。

一直默默抽菸的老大鄭金文,深思熟慮之後開了口:“現在你想修也僱不著人,再說啥時候定苗子也沒數,什麼事也得等排完水後,請專家過來看看再定。大家夥兒得有準備,這半年估計是種不上了。”

壽光南部大棚受災較為嚴重,在北部地勢較高、受災相對較輕的地方,有一些農民已經開始進行棚體加固。營裡鎮孫河南村村民孫志亮,用了兩天時間,投入一萬多元,將自己浸泡過的再度下挖,並採用“水泥打樁+鋼板外包”的辦法,加固了自家受損的牆體,並準備開始重新預定種苗。在當地農技人員的幫助下,他還專門錄了視頻,向其他受災農民推廣自己的做法。

也有村民眼光看得長遠些。“這場洪水真正把俺村人衝醒了。再建大棚,不僅咱每家每戶要挖洩洪道,咱村裡也得組織起來,整體設計設計,形成大的洩洪網絡。要不然,投上錢把大棚修好建好,再來一場大雨還得玩完。”孟祥堯說。

天災來臨後,農民如何開展自救?

8月26日,專業消防車輛進駐孟家村,大大加強了該村的排水能力

農技人員火速調研

分類制定生產救災指導意見

這幾天,由山東省農業廳組織的救災指導專家組,正在此輪受災嚴重的壽光、青州、昌樂等地,開展分類別的調研,以加快制定針對性的指導意見。“我們分了大棚蔬菜、畜牧、糧食和林果共四個小組,開展分類調研,以求制定更精準更有效的生產救災措施。”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褚瑞雲說。

蔬菜組組長高中強介紹:“對受災農戶來說,當前要掌握四個要點。一是加快排水力度,搶挖排水渠、洩洪道,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二是在災情已受控制的地區,合理評估大棚受災情況,是重建還是搶修加固,儘快形成系統性的指導舉措。三是已經開始準備恢復生產的地區,針對現在正是種苗供應淡季的情況,要提前預定種苗,合理制定生產規劃。四是做好棚內土壤消毒工作,合理澆水追肥,再種時儘量高起壟,並在適宜區鋪設秸稈等。”

在壽光,無數農業技術人員和來自農業企業、合作社的技術能手等,早已深入到田間地頭,根據不同村莊的受災情況,開展分類型的指導。壽光市農業局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農作物洪澇災後管理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針對大棚蔬菜的不同受災情況,提出了加強大棚設施維護,合理開展“澇澆園”、劃鋤、消毒、追肥等具體舉措。

鏈接:

壽光市農業局發《大棚救災指導意見》

1、如果棚室中積水過多,浸泡時間較長,蔬菜苗子易因根系長時間的雨水浸泡而出現漚根的情況,建議排水過後及時衝施一遍清水(不帶任何肥料),為根系提供充足的氧氣,減少根系的腐爛發熱及死棵現象,即“澇澆園”。未鋪設地膜的地塊進行劃鋤,以利於土壤散墒及疏鬆土壤。如植株上面有較多的泥水,建議可用噴霧器進行清洗。以後的管理中則要正常管理,衝施肥料。

2、避免出現坍塌現象。部分地塊即使土壤中無積水,也要注意及時排水,避免大棚牆體受到損傷。因前段時間棚內泡水過長,而在後期棚外水溝內積水較多,後牆易在內外作用的夾擊下出現毀損或坍塌,農戶們在雨水過後進行農事操作時,儘可能不要一人在棚內勞作,注意避免人身傷害。

3、

從土壤中往上返水的大棚,建議繼續採用水泵等往外抽水,避免牆體因在水中浸泡時間過長而出現坍塌等情況。

4、已經定植後的大棚土壤經過兩次或多次雨水浸泡後,因肥料隨水流失,土壤肥力可能會降低,為避免出現植株的脫肥情況,建議積水排出後,少量多次施用肥料,同時輔以葉面追肥,保證蔬菜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供應。

5、施用底肥後準備定植的大棚,土壤經過大水浸泡後,會出現肥料流失的情況,建議重新施用底肥,並深翻一下土壤,以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

6、為防止植株後期出現死棵,也可選用防治根腐及枯萎或軟腐病的藥劑進行灌根或衝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