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臨汾侯馬有哪些戲曲民歌?

愛我城市


侯馬古時候叫做新田,是春秋時代晉國都城所在地。文化歷史悠久,其中白店秧歌,侯馬麒麟舞,皮影戲都已經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錄。



流傳時間最長的是白店秧歌,到今天最少600年。由領頭一人手持傘頭,帶領著其他敲鑼打鼓的隊員,在鼓聲鑼聲中邊跑邊擺出各種簡易的隊形,接著停下唱一段。反覆如此



侯馬喬村麒麟舞,有點像舞獅,但把獅子換成麒麟。舞蹈步伐靈活,節奏歡快變化多樣。也是是喬村人民歡度春節,元宵節的一種活動。



皮影戲是清朝末年傳入侯馬,並逐漸興盛。使用牛皮雕刻各種人物及背景。演出時通過操縱扦子使得人物動起來。並伴唱有碗碗腔的民間小調。故事多為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表達了侯馬人民質樸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太原晚報


臨汾侯馬的戲曲民歌主要就是白店秧歌、麒麟舞和侯馬皮影戲。


白店秧歌是侯馬白店村獨有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從當地出土的金代磚雕上可見類似的舞姿,證明其至少有600餘年的歷史。在舊社會,白店秧歌主要見於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汾上村娘娘廟的祭神活動中。解放後,它已成為當地勞動人民歡度喜慶節目的活動形式。傳統曲調有《觀燈調》、《小踏青》、《流油頭》、《恨媒婆》等。

侯馬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產。麒麟舞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大威猛,閃、轉、騰、挪之間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難的動作,與北方人豪爽俠義的性格特徵相吻合。

皮影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都以更精湛與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更強調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把皮影製作好以後,加以裝裱用於展覽與裝飾。


山西新聞網


臨汾侯馬唱的是蒲劇,還有眉戶,洪洞道情,有侯馬皮影,襄汾民歌。堯都平陽都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很多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