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歷史有哪些朝代可以稱得上世界帝國?

精英也無奈


帝國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

帝國在古代幾個明顯的特徵,區域性強,人口、經濟、軍事都強大;有較為明顯的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勝多敗少,在區域內有強大的影響力。

在現代國際政治環境下,較大地理區域內、涵蓋較多人口,建立有鮮明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體系,人文價值觀的國家,並在國家之間推廣、維護這種體系,並形成一定範圍的國際政治體系。也可以稱之為帝國,如美國、俄羅斯(雖然不對外稱霸,小編認為中國也妥妥可以稱之為中華帝國)等。

中國歷史上滿足可以稱為帝國的,第一個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了。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滅六國,統一華夏,正式建立了秦帝國。在當時的亞洲區域內人口、經濟、軍事都很強大,秦朝建立後隨後對外開始北討匈奴、南平百越,命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北上征討匈奴,斬首十萬級,拓地七百里,秦朝勢力延伸至大漠草原,並增設九原郡、雲中郡。命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滅敵數十萬,增地三千里,設象郡、桂林郡。(同時期有恆河流域的孔雀王朝,也可稱之為帝國)

然後就是西漢時期,漢武帝統治下大漢帝國,在文景之治修養生息後,漢武帝開始征戰四方,派遣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與此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為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其次是隋朝(小編認為隋雖然二世而亡,但是卻也可以稱之為帝國),隋朝經過隋文帝的修養生息,國力在隋煬帝初期達到鼎盛,然後開始征戰四方,先是攻滅吐谷渾,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命令劉方攻佔城,隨著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命隋將韋雲起征討契丹,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擊殺其主歡斯渴刺兜,俘男女數千人而去等,

還就是唐朝時期,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先後派兵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等國收其地為州縣,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徵調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為李唐征戰。

蒙古帝國(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的統稱),1206年,鐵木真在大忽裡勒臺被推舉為大可汗,標誌著大蒙古國的誕生。到1259年蒙哥汗死後,分裂為四大汗國和元朝,到1304年四大汗國尊元朝為宗主國,再到1388年北元后主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蒙古帝國結束,其間鐵木真及其子孫南征北戰,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是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

明朝明成祖時期,先後五次北伐蒙古,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嚮明朝稱臣納貢;派兵攻打安南,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滿州諸女真部落納入納貢制度之中;派遣鄭和下西洋等,也可稱之為帝國。

清時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至乾隆中前期,徹底將蒙古、新疆等地納入領土範圍。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總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也可稱之為帝國。

小編認為中國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帝國的政權有秦帝國、漢帝國、隋帝國、唐帝國、蒙古帝國、明帝國、清帝國,這些都是區域性帝國,與此同時還有國外的印度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歐洲地區的羅馬帝國(大秦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


心周心長客91


中國歷史上哪幾個王朝可以稱為帝國?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帝國,比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近代的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等。而這些國家之所以被稱為帝國,除了他們都實行帝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是跨越不同文化區域,疆域內包含眾多不同民族的國家。那麼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的不同王朝,有哪些可以算是帝國呢?


哪些王朝不算帝國?

所以在本文裡,以及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只是實行帝制是不能被稱為帝國的。而要被稱為帝國,必需還同時滿足疆域遼闊,而且是跨越單一文化界限這個標準。那麼按照這個標準一去衡量,中國古代那些王朝裡,首先那些割據政權就可以先被排除掉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魏蜀吳、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和遼金南宋西夏等等。另外在秦朝建立之前的夏商西周三朝雖然不是割據王朝,但其統治區域基本上侷限於黃河到長江流域,疆域上並不算太大,而且主要實行的是分封諸侯的制度,所以也算不上帝國。

北宋疆域

而剩下的朝代就只有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了。而其中嚴格地說,桃花石雜談認為北宋也不算一個帝國,因為它的疆域基本只侷限在漢地,雖然早期党項人還處於其統治之下,但很快反叛建立西夏,而越南在此時也已經自立,還曾經和北宋兩次爆發戰爭。更重要的是,北宋時期並沒有將漢地統一,漢人祖居地幽雲十六州也沒能被納入其疆域,所以北宋不能算是一個帝國。

3個短命帝國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說那秦朝是不是也不算?其實秦朝是可以算的,因為首先秦朝的疆域是包括幽雲十六州的,而且秦朝時其實中原王朝才第一次把南越地區納入版圖。而在當時,南越地區還沒有融入漢文化,所以秦朝是一個跨越了文化區域的帝國。

秦朝疆域

但秦朝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它的統一其實只持續了14年。而同秦朝一樣時間很短的統一朝代還有西晉和隋朝,其統一到滅亡也分別只有36年和30年。但雖然時間很短,這三個朝代確實還是滿足了帝國的標準,因為他們都是跨越文化區域,而且疆域堪稱遼闊的王朝。其中最小的秦朝疆域也有大約340萬平方公里左右(北宋鼎盛時也只有28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晉朝鼎盛時的領土面積達到了543萬平方公里,隋朝也有467萬。這種體量放在世界史範圍內,也都差不多能排進歷史帝國的前20名了。

隋朝疆域

4個真正的帝國

而現在我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無可爭議的大帝國。首先當然是漢朝,特別是西漢。西漢在武帝時代之後多次北伐匈奴,同時還攻滅南越國,將嶺南地區穩固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另外西漢時期還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第一次將西域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而且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種基本國家形式。西漢鼎盛期疆域面積達到60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個帝國。

西漢疆域

而接下來就是唐朝了,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王朝的巔峰。唐朝建立之後,迅速滅亡了北方強敵東西突厥,不但重新穩固和擴展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領土,而且在漠北地區第一次建立了穩固統治。此外唐朝還滅亡了高句麗,使中原王朝在東北地區的疆域大幅擴展。而且唐朝相比於其它王朝,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其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文化與經濟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當時東羅馬帝國的史學家西莫卡塔都曾經記載了中國的君主是“太宗天子”,可以說唐太宗是第一個在歐洲國家留下了姓名的中國人。唐朝頂峰時期疆域面積大約有1237萬平方公里(一說1076萬平方公里)。

唐朝極盛時疆域

明朝可以被稱為一個帝國也是沒什麼疑問的。明初的疆域東抵日本海,西至新疆哈密,北達陰山,南抵緬越,跨越多個文化區域,境內民族眾多。而且明朝初期曾一度重新控制了越南,鄭和下西洋也使明朝的威名遠播整個亞洲,甚至在名義上曾經把今天印尼蘇門答臘附近的舊港納入疆域之中。但這裡要說明的是,舊港當時的統治者施進卿雖然接受明朝的冊封,但卻同時還向周邊的爪哇國稱臣,同時對外宣稱自己是三佛齊國王,周邊政權並不將他視為明朝地方官。而且他的統治區域非常小,跟之前的三佛齊國相比要小很多,所以就算這個區域可以被算成明朝領土,也並不會使明朝領土增加太多。因為計算標準存在一些爭議,所以明朝的疆域也有好幾種說法,有些人認為有1233萬平方公里,有些人則認為鼎盛期也只有997萬平方公里,綜合來看桃花石雜談認為997萬是個比較準確的數字。但即使如此,也足以讓明朝排進世界史上最大帝國的前十名了。

明朝較穩定疆域

說清朝是帝國也是沒什麼問題的。因為其實如果算實際控制面積,清朝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清朝作為中原王朝,通過平定準噶爾部收復了西域地區,同時強化了對西南疆域的統治。同時清朝還在內外蒙古實現了直接統治,而且還設置了臺灣府。在乾隆末年清朝疆域的極盛期,其領土面積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左右,在世界歷史上排進前五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清朝極盛期疆域

“0.5”個真正的帝國

其實說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已經知道桃花石雜談所說的“0.5”個真正的帝國其實是元朝。但和一些朋友想像的不一樣,桃花石雜談說元朝是“0.5”個帝國並不是說元朝是不是中國歷史存在疑問。元朝是中國歷史沒有任何疑問,雖然元朝總體的漢化程度相對其它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低一些,但從忽必烈建立元朝時起,元朝自身的定位就是中原王朝,而且其政治制度也基本是按照中原王朝的標準制定的。後世明清兩代也都沒有對元朝中原正統王朝的身份提出過任何疑義,所以元朝是中原正統王朝的身份是沒有任何疑問的。

元朝將漠北和中原完全統一,同時第一次將西藏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但元朝唯一的問題是它的統治時間不算長,介於秦晉隋和漢唐明清之間,從它統一中國到退出中原總共只持續了89年。而這個時間真是不長也不短,說長還不到100年,說短又比那幾個真正的短命王朝長了一倍還多。所以元朝是介於3個短命帝國和4個真正帝國之間的一個特殊王朝。此外元朝的疆域也是有爭議的,這個爭議主要體現在西伯利亞地區,因為元朝至少曾在此地開展四海測驗,測試地球經線長度,但當時這裡很多地區是無人區,所以它算不算元朝的疆域是個問題。如果不算,那麼元朝的疆域大約有1372萬平方公里,而如果算上西伯利亞地區,元朝的疆域大約有2122萬平方公里,但無論以哪個為準,元朝也是世界史上的一個重要帝國也是沒有疑問的。


桃花石雜談


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世界帝國的可以說只有蒙古帝國,如果蒙古帝國也算是中國古朝代的話,像什麼大秦、大唐、大漢、大清等等,根本就稱不上世界帝國,因為這幾個朝代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僅限於東亞,而能稱得上世界帝國的,勢力範圍最起碼的一個標準就得跨洲際。



而蒙古帝國就是這樣一個朝代,最西打到今天中歐的匈牙利一帶,而且所向無敵,如果不是因為大汗去世為了爭位,蒙古騎兵很可能會橫掃西歐,因為歐洲的重騎兵已經證明了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蒙古人也沒有後勤顧慮、限制,打到那裡,那裡就能成為後勤基地。

中東方向同樣如此,也是因為大汗去世的原因而撤兵,要不然蒙古騎兵很有可能進入非洲,因為中東戰場蒙古騎兵一樣所向無敵,沒有對手。


蒙古帝國巔峰時期的領土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東歐一部分,近80%的亞洲領土基本上都是蒙古帝國的勢力範圍,只有日本、印度等等幾個地區沒有蒙古人征服,日本是因為颱風的原因,日本所謂的神風,而印度則是因為氣候炎熱嚇退了蒙古帝國征服者。

所以說,能稱得上世界帝國的古代王朝,可以說只有蒙古帝國。


國輝影視劇


有強大的君主制政體,東征西討,領土遼闊,在某一時間段內盛極一時的國家,可以稱之為帝國。而帝國這詞起源於歐洲,中國最多稱呼為王朝,直到19世紀才傳到中國,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人逐漸把歷史強大的政體也稱為“帝國”。

秦帝國疆域。

秦帝國,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中國王朝統治基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完成華夏統一的鐵腕君主並稱帝,

大漢帝國疆域。

大漢帝國,享國運400年,漢高祖劉邦建國時才200萬領土,文景之治休養生息後,漢武帝開始大規模開疆拓土,北擊匈奴、滅南越、吞併滇國、踏平衛滿朝鮮,國土達600萬平方公里,平定西域諸國,開創“絲綢之路”,漢朝時期是世界上第一大帝國。

大唐帝國疆域。

大唐帝國,歷經貞觀之治,開創了開元盛世,。降伏契丹、剪滅突厥、擊潰吐蕃,橫掃西域諸國,完成北方統治,重新打開“絲綢之路”,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時代這一,後世形容唐帝國是“萬邦來朝”,中國人也稱為“唐人”。

蒙古帝國疆域。

蒙古帝國,中國歷史上唯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由元朝、四大汗國、組成,極盛時期領土達3000萬平方公里,成吉思汗也被世人稱為“全人類的帝王”。其中元朝將金、遼、夏、大理、吐蕃都納入其版圖,為中國疆域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大明帝國疆域。

大明帝國,北據外蒙、穩固東北、降伏吐蕃、剿滅安南,設立司衛行政機構,領土達990萬平方公里,屢次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完善朝貢體系,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世。

大清帝國疆域。

大清帝國,正式將新疆、蒙古、西藏納入版圖,確定了中國今天的疆域,滅準噶爾,驅沙俄,強盛時領土1300萬平方公里,藩屬國19個。清朝最大的貢獻是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問題肢解中國大一統的危險,也為新中國在國際上爭取領土訴求提供了法理依據。


圖文繪歷史


要稱之為世界性帝國,我想它要能滿足以下一些條件:

首先它要是一個擴張性帝國,至少在它早中期很長一段時期是擴張性帝國。這樣,它才能把它的影響力投射出去。

象明朝那樣內斂性的帝國,雖然前期有鄭和下西洋這樣的舉動,但這樣的舉動不是征服與擴張。且在北/西北戰略方法處於防禦狀態。我們不認為它是世界性帝國。

其次,它要與其它一些強國有互動、有較量,並征服/吞併了另一些強國。

如印加帝國,隔絕在南美,與其它世界強國沒有交集,我們也不認為它是世界性帝國。

最後,它的強大是當時人民所公認的,且它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軍事上,還表現在經濟、科技與制度創新上。

從符合上面幾條看,中國歷史王朝符合世界性帝國定義的只有唐帝國與蒙古帝國。

唐帝國在東北戰略方向上征服了高句麗,打擊了日本。在北/西北戰略方向上征服了突厥、薛延陀。在西戰略方向,征服了河中昭武諸國,與阿拉伯帝國在鹹海裡海一帶爭鋒。在西南戰略方向,征服了吐谷渾,與吐蕃帝國對峙。

在唐帝國首都長安,百使來朝,萬商雲集。高仙芝、哥舒翰、康穆罕穆德、阿史那思明都為唐廷服務。所以說唐帝國是世界性帝國。

蒙古帝國,在東亞征服了金帝國、宋帝國、唐兀王國、高麗王國。在東南亞滅亡蒲甘王國。在青藏,收伏吐蕃諸部。在南亞,征服吐火羅地區,駐馬印度河畔。在中西亞,滅亡花剌子模算端國,進入巴格達,處死MSL的領袖哈里發,佔領小亞東部拜佔廷人的領土。

在中東歐,征服欽察草原,降伏羅斯人諸公國,打破匈牙利都城佩斯城。

蒙古兵耀武佩斯,回回炮響徹襄陽。郭仲和勇破巴格達,速不臺窮追札蘭丁。蒙古武功自不必說。文治也有可取之處,涼州會盟攻心術,行省制度治人法。元曲流傳竇娥冤,小橋流水馬致遠。

蒙古是一個公認的世界性帝國!





輿圖天下


一縷清風沁人心,撫於案上閒自適!大家好,我是清風撫案!如果喜歡清風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並點點贊哦!


古代的中國毫無疑問是東方大地上盤踞的一個龐然大物,其中雖然斷斷續續的分裂,但是從時間的總體上看,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

言歸正傳,下面清風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可以被成為帝國的時代!


秦帝國——帝國時代的開創者

秦帝國,為中國歷史帶來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當年的老秦人在華夏大地最艱難的邊陲地區掙扎了數百年,最終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強大起來,以卷席之勢橫掃六合,無人能擋。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秦帝國狼虎之師發出的怒吼,在中華大地上回蕩了數千年,那回響始終是中國人身上血性的喚醒之源,願神州大地上的秦魂永遠不滅!

大秦帝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縱使她只是轉瞬即逝,但是餘暉永遠照耀著千秋萬世!


漢帝國——帝國時代的繼承者

漢帝國,一個屬於漢家人的帝國。可能開國之初並沒有那麼光彩耀目,但是這個時代卻是一個軍事化的時代,是一個揚眉吐氣、蕩氣迴腸的時代。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形容的就是這個時代。經過了幾代皇帝的韜光養晦之後,武帝劉徹揮師匈奴,衛青、霍去病等等將領帶甲十萬橫掃北方,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著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同時,漢朝也是秦朝血性的繼承者,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尚武,可非易欺負之人。無論是傅介子的“漢軍將至,誰敢動,滅國!”,還是陳湯的“凡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都是那個帝國時代的寫照!


隋帝國——帝國時代的再創造

在經過了數百年的分裂後,隋文帝再次統一了華夏大地。隋開國時敢和5股勢力大戰,其中突厥、吐谷渾、陳都是很強大的國家。

隋在短短的8年裡消滅了眾多勢力,包括吐谷渾(大國)、陳(大國)、梁(小國)、周朝遺留胡人勢力、營州高寶寧勢力等,並削弱了北方最強的勢力突厥,使之一分為二,奠定了大隋的江山。

隋朝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帝國時代,即使是後代的唐帝國,終其一朝,國力也沒達到隋朝的巔峰。從這點足以察看隋帝國的偉大


唐帝國——最出名的帝國

唐帝國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明星朝代,唐朝的名氣使得我們在歐美的聚居地成為“唐人街”,從此可見唐帝國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在唐朝國力鼎盛時期,萬邦來朝是家常便飯之事,版圖甚至在李治時代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唐的輝煌現在仍然為人所道,大家都非常瞭解,就不多介紹了


元帝國——鐵蹄上的帝國

元帝國,是一個戰爭機器,是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國家。

一個只擁有百萬人口的民族,卻從亞洲大陸一直打到歐洲,一路平推,所向無敵。難逢敵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籠罩在蒙古鐵騎的馬蹄陰影之下。由此可見,蒙古帝國軍事實力的恐怖與威懾。

對於元帝國,可能很多人說,元朝不算中國的。這個說法清風可不苟同,首先中國內的蒙古族同胞有650萬人,是世界上擁有蒙古族最多的國家。其次,明朝不但稱元朝為前朝,而且為元朝修史。它們是具備象徵意義的,明朝這樣做了,實際上就是表明了立場:稱之為前朝,便代表著承認是華夏一脈傳承,承認是歷史傳承的一部分,和其過去統治的合法性。


明帝國——最硬氣的帝國

有一句很出名話形容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句話足以形容整個明朝!


清帝國——帝國的末日

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雖然王朝的最後並不太光彩,但是從客觀上看,清朝還是為中華民族奠定了版圖的基礎,貢獻還是有的,並非一無是處。


中國歷史上帝國的輝煌時代已成為過去,帝國的榮譽感在今天依然能夠給予我們自豪感,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但是,我們絕不能苟且於此,目光要放前,我們依然在追趕著世界的腳步。

最後說一句:中國,加油!


以上就是清風的答案,有意見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發言!


影風月


東亞古代的王朝要成為“世界帝國”,首先需要足夠廣袤的面積,至少有傳統意義上的半壁江山。其次,就是擁有同外部世界的足夠接觸。最後,在接觸和交流層次與水平上,還存在主動與被動因素。


所以,粗略的使用以上標準衡量,得出的結論就是:兩漢、唐朝、遼國、蒙元和明清

兩漢之所以是世界級帝國,主要和廣泛而頻繁的對外聯繫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相比之前的秦帝國時代,主動走出去的漢使抵達了很多前人不曾記錄的領域。這不僅是在開拓疆土,也是在啟迪時代先鋒們的世界觀。儘管大部分日常的貿易物流,仍舊是被動引進而非主動輸出,但確實在世界其他地方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影響。

儘管秦帝國的擴張性毋庸置疑,但在當時的世界商人眼裡,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大秦帝國架構。在西域等地進行轉手的吐火羅小邦,被認為是絲綢原產地--賽里斯。在北部灣作為航運中轉站的交州,則被認為是另一個東方大國--秦尼。

漢帝國的主動走出去政策,至少在國際貿易的北線上贏得了一定的主動。這也是迫於和匈奴長期對抗的需要,讓帝國的官員、使節和軍隊都需要主動走出去。而在沒有這種威脅壓力的南方,漢帝國的涉外交流依然是被動性質的。雖然有向中南半島的拓邊,但強度和控制力度都還不如北方。

漢朝的世界性遺產,直接塑造了後來的魏晉帝國。影響力甚至持續到十六國與南北朝時代。無論是割據政權林立,還是有大一統帝國來主持大局,北部主動而南部被動的總體態勢是沒有變化的。甚至在永嘉之亂到隋朝建立之間的大部分時候,需要帝國中央力量推動的北部,也直接陷於被動。很少有軍政官員西出,但有無數的商人、部落和武士東來。

重建漢朝式世界性帝國的,還是取代隋朝的大唐。依靠之前幾百年的外部輸入積累,唐朝在一開始就在擁有漢朝的資源總量同時,兼具了更強的技術和文明成果。因此,帝國在西北方向的主動出擊,在範圍和力度上都強於兩漢。同時,繼續以被動姿態維持的南方海運,也在緩慢的積累中有了穩步增長。除了交州和廣州,向北延伸到福建。

唐帝國之後,五代十國的亂世成為了很多歷史敘事中的主角。但從世界性的影響力來看,幾乎接過唐朝主要遺產的卻是北方的遼國。從草原、西域乃至中亞各地的主要交通線,幾乎都握在契丹帝國的手中。即便後來有一個西夏可以出來分一杯羹,但不能影響遼國控制的鉅額“流量”。至於被封鎖在更加東南的宋朝,就只有藉助被動的海路了。所以,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遠在遼國之下的。

終結兩宋格局的蒙古人,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界性帝國。哪怕不算西征後建立的各大分支汗國,也不影響本部元朝的世界性地位。帝國甚至還成為了至少中亞一半貿易線路的保護人,起到了重要的維護作用。加上東南方海路主動性的增強,讓元朝的世界影響力達到了東亞歷史的又一個巔峰。陸地與海路貿易已經在江淮流域匯合,程度上又超過了之前的唐朝。眾多來自西亞、北非和歐洲的旅行家,出於各種目的前來。輻射力度也遠超前代。

接過元朝大部分內地遺產的明朝,在很多層面選擇了保守的撤退。加上其他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讓過去佔據主流的西北貿易路線開始不可避免的衰退。海禁政策又讓東南地區發展出來的主動性幾乎完全消失。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以及一些中亞和西亞強權的最後嘗試,明朝在“世界影響力”方面勝過之前的大部分朝代。哪怕其中的被動成分處於絕對的主力位置。

最後,完全繼承明朝全部的遺產的滿清,繼續享受著讓明朝具有“國際地位”的格局因素。海路貿易已經完全超過了陸地貿易,並在不少方面都比明朝進步不少。清朝自己也一直“低調”主持著最後的西北地區貿易。由於西方世界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而衍生到西伯利亞,清帝國儘管在自主努力方面不如蒙元,還是獲得了更多“推薦”與“曝光”。這個局面也是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就已經形成的。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從古代東亞王朝的世界影響力,看到一部簡便的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交流成本的持續降低 和交流收益的穩步提升,都是人類彼此接觸他人的最大動力。


米南德王問道


要看怎麼定義了,如果按廣義的定義,皇帝統治的國家就叫帝國,基本十六國五代十國乃至西夏都是稱帝的。如果再狹義一點,大一統國家,秦西漢新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而已。就對外影響力強大來言,西晉有點不合格,但遼反而可以入選,遼國三次立國(最後一次在西亞,不過非常小。但如果把東遼也算上,其實是四次)對外影響巨大,馬可波羅遊記就把中國北方稱為契丹(其實是金國故土)


清風知水


百度百科上將帝國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但都是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但我聽說過另外一個關於帝國的定義,那就是征服所有已知文明的強大國家,我認為這個更為準確。如果以這個為標準,我認為中國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帝國的只有秦、漢、唐、元、明五個朝代可以稱之為帝國

秦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秦國的版圖或許並不如後世那些王朝廣闊,但如果以征服已知文明這個標準來講,秦國完全擔得起帝國這個稱號。

統一天下,尤其是將南部百越之地納入版圖後的秦國,可以說已經征服了所有已知文明。當然,在秦國北面的是匈奴和東胡等遊牧民族,而西方則是羌族,在當時強大的秦國看來,這些依然以漁獵為主的,完全就是野蠻和落後的部落,根本談不上文明。

正如現在網絡上玩笑一樣,如果給秦始皇一副世界地圖,後果將不堪想象。從征服已知文明的角度來講,秦國絕對稱得上是帝國。

漢朝

我們一提到漢朝,總會想到“強漢”兩字,由此可見當時漢朝的強大。尤其是經過漢武帝大規模開疆拓土之後,漢朝也可以說是幾乎征服了所有已知文明。

漢武帝時期,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設朔方郡、五原郡;同年又派霍去病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設武威郡、酒泉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滅南越國並進佔海南島,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設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併滇國置益州郡,邊境延伸至雲南哀牢山和高黎貢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太初三年(前102年),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北部便將延伸至戈壁沙漠一帶。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於西域設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納入版圖。

縱觀漢朝版圖,可以說周邊值得吞併的地區幾乎全部全部被吞併,其餘沒有吞併的國家也只能選擇臣服,奉大漢為宗主國。所以,從征服已知文明角度講,漢朝也完全可以稱得上帝國。

唐朝

與“強漢”並立的唐朝被稱為“盛唐”,唐朝雖然沒有像漢朝那樣大肆擴張,將周邊領土納入統治,但卻通過強大的國力迫使周邊的國家完全臣服於自己。


唐朝的疆域本身就已經很廣,極勝之時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

唐朝更厲害的地方在於臣服於其的國家極多,吐蕃、回紇、契丹、南詔(西南地區)、交趾、高麗、新羅、百濟、日本、泥婆羅(尼泊爾)、焉耆國、疏勒、吐火羅(阿富汗和中亞一帶)、流鬼(愛斯基摩人)等國都曾奉唐朝為宗主國,臣服於強大的唐朝。

因此,雖然唐朝沒有直接吞併周邊國家,但卻通過臣服的方式征服了大量文明。因此,從征服已知文明角度講,唐朝也完全可以稱得上帝國。

元朝

元朝雖然統治能力差強人意,奈何其版圖實在太廣,而且雖然早期在中亞也有數個並立的強大汗國,但均沒有元朝強盛。

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在元朝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後,元朝的版圖包括了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含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等地,版圖之大完全是歷朝歷代之最。

元朝對外則擁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四個藩屬國,其中高麗王朝和緬甸蒲甘王朝是直屬藩屬國,元朝在此設有徵東行省與緬中行省。而在元成宗時期(1304年),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與元朝達成協議,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從而也變成了元朝的藩屬國。

所以,即使不算曾經極度輝煌的大蒙古國,元朝也完全稱得上帝國。

明朝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的疆域在極勝之時本就不小,而其藩屬國之多恐怕連唐朝都要望塵莫及。

《明史·志第十六》對明朝的疆域有詳細記載,明朝疆域極勝之時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漠,這廣闊的版圖在歷朝歷代當中並不算小。

而對外,明朝恢復了唐宋時期的朝貢制度,明成祖時期更是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朝鮮、越南、日本、老撾、柬埔寨、緬甸、暹羅(泰國)、爪哇(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錫蘭(斯里蘭卡)、馬六甲(馬來西亞)、韃靼、瓦剌、朵顏三衛、阿富汗、尼泊爾、不丹等國家全部是明朝的藩屬國,永樂年間明朝的藩屬國更是多達100多個,遍佈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區。

因此,不論從版圖上講,還是從藩屬國的數量上講,在征服已知文明方面明朝也完全稱得上是帝國。


除了以上五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外,宋朝時期由於有契丹、遼國、金國、西夏等國的存在,清朝則有北方沙俄的存在,西晉、隋朝則只是完成統一、向外擴張有限的原因,從征服已知文明的角度講,我認為是稱不上帝國的。


香茗史館


中國歷史上驕稱帝國的我認為只有唐代和元代。

唐是繁榮強大的朝代。經歷二百九十年。唐太宗最善納諫的一人,他知人,又能用人,是歷史上少見的明君。他利用當時的人才,迠立起唐的制度。如官制,唐太宗曾作尚書令。以後不再授臣下。由僕射,與侍中,中書令同為宰相。唐朝重要制度,都在貞觀時期制定,政治統一。社會安寧。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的興盛上,商業的興盛上,

唐期前期行均田法和租庸調法。自唐中工商業開始興起,手工業,織紝業,造船業,制瓷業印刷業,造紙業,製糖業等逢勃發展。商業在交易有無,加強黃河長江流城的經濟聯繫,以及四鄰各國進行貿易。全國最大的市是西享,東京兩市。西市更大。西京有條大街叫朱雀街,它東有五十四坊,西有五十四坊。每坊長三的餘步。東市是四方財物聚集地,有二百二十個行。商人用商品獲利,官府用威刑獲利。商業大大發達起來。

下列諸市也是較大的市,廣州從來就是中外貿易的重要商埠。廣州的貿易更盛。書中記載,南海船,外國船,師子國舶最大至則本報奏奏,郡邑為之喧,唐大和上東征傳也說,西江有波斯,波羅門,崑嵛等舶,不計其數。此外還有揚州,泉州,洪州,荊州,成都,富踢等商業州縣市。那時中國是繁榮昌盛,萬國來朝的最盛時期。

勃興於十三世紀初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從版圖上可稱元帝國。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向外武力擴展,於公元1203至1208年間征服鄰近各部。旅即開始向南方的夏,金二國進攻,西方則於1218年消滅西遼,1219至1221年間征服花刺子模,1222至1224年間並派兵徑裡海南進入東歐即今俄羅斯歐州部分的東南部。西遼舊地的大部分,後來就分封給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臺,稱為察合臺汗國。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數滅夏,1234年滅金。1235至1242年間,再進兵東歐,建立欽察汗國,1252至1258年間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定波斯一帶地方,建立伊兒汗國。自1266至1301年間,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之孫海都,本來分有今巴樂喀什湖以東一帶的地方,因與大汗忽必烈,爭奇最高統治權,發生戰爭。海都雖曾與武力擴地,最後終告失敗。1279年,忽必到滅南宋,統一中國。為元世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