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前言

地處於我國東南內陸的安徽省,北跨淮河,南慣長江。在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俗稱焦湖。水位8米時,面積755平方公里,容積17.17億立方米。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湖岸線長170多公里。平均深度2~5米。

巢湖成湖於一萬年以前,為斷陷湖。湖納四方來水,“川形百道開”,昔日有“港汊三百六十納諸水”之說,現有大小河流35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主要有杭埠河、豐樂河、南淝河、派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兆河等。諸流彙集後,經巢湖市東南的湖口,入裕溪河匯入長江。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20世紀六十年代照片。左起第一、第三是巢湖划子船,第二條是糧划船

巢湖地區氣候溫和溼潤,豐富的水源、較好的生態,自古就成為重要的稻米輸出地區。歷史上是中原通往江南的重要水路通道,即沿穎水入淮河,復沿淝、施水經巢湖入長江。唐史有“郡米數萬石”經巢湖“輸入揚州”的記載。廣闊的水域,湖區周邊的造船歷史十分悠久,《中國造船史》記載漢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又親自巡視了自古以來的造船重地廬江郡”。“宋代有關文獻記載淮南下轄的無為,也是重點造船工場地點”。

巢湖上接合肥,下通長江,左達大別山,右連淮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期間,著名的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正是將巢湖作為操練渡江的練兵場。成為中路軍的渡江點,渡江期間大量當地船民勇當民工,配合解放軍渡江。出自巢湖(即巢縣)張孝華父子駕駛自家的木帆船第一到達南岸成為“渡江第一船”,其船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收藏於博物館的“渡江戰役第一船”

一、巢湖裡的木帆船

當代船史學術界將中國木帆船分為沙船、福船、廣船三大船型。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海船的統稱,廣船指潮州、廣州、高州、瓊洲建造的船,其用料鐵力(慄)木為之,摺扇形帆,開孔舵。沙船指發源於長江口一帶,方頭方艄的淺吃水船型,多桅多帆,長與寬之比較大。因底平不怕沙淺,有“稍擱無礙”之效。安徽當地船屬於中國內河(湖)沙船,同樣具有平底、方頭淺吃水的共性。

據1989年版《巢湖志》記載:“巢湖裡木帆船和排筏、大木盆在巢湖及支流使用歷史悠久,能裝十幾擔的大盆,三十-五十擔的小木帆船至多”, 《巢湖志》第三章 第三節 運輸船舶介紹:“巢湖木帆船種類繁多。主要有:焦湖划子、挑駁子、黃梢子、糧劃(應為良劃)擺江子、五艙子、……,等。

“焦湖划子:舷體肥圓,外凸,艙面窄,,艙深,抗浪性強,適宜巢湖航行,產於中廟一帶”。

“黃梢子:鋪頭略呈方形,平底陡棧,左右兩舷構成對稱的水納,大納,子納,口納。25噸級左右的船,一般有頭桅和大桅,好跑風,航速較快,抗浪性較強,宜在江、河、湖面航行,原產於桐城、樅陽”。

“跳駁子:船板薄,船身輕,船頭大而寬平,船艉狹窄,船舷都用平板構成,無納,宜在山河淺水航道航行,產於舒城,杭埠河多是這種船”。

“良划子:船體扁平,闊大扁淺,船面後半部設木架天蓬,艙面寬、艙淺,防雨設備好,抗浪性強。原產於蘇北。用於捕撈”。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巢湖老照片:天河岸畔

在1962年新中國建立可以人工調節水量的“巢湖閘”以前,巢湖裡因水道航行受季節性影響很大。豐水季節雨多時水位漲,枯水期水落時不利於航行,河道眾多,水況不盡相同,因此在巢湖水域船型多樣。。如支流相對較淺的杭埠河、白石天河都屬於山溪性河流,含沙量大,不斷淤塞,建巢湖閘前,除雨季外河床底幾乎乾枯,不能航行大型船,主要船型是“跳駁船”,主要靠拉縴、撐篙行進。內河部分都是小船裝運到了湖區深水的大船“靠幫”轉運上大船。建巢湖閘後航道條件,大大改善。

同樣的船型也有大有小,內河運輸用船裝三百石至六百石裝載量的為多見。內河河道沿途設有“閘”,主要是統治階級用來收繳來往船舶的稅賦,同時兼有控制船舶寬度的用處。有老話“天下閘1丈8”,相當於六米寬。所以大船寬度不能超過六米。大型的“巢湖划子”大型的能裝800石,據老人們講巢湖最大的船能裝1260石,由於船體過寬,過不了江陰閘。解放前的內河“閘”主要是統治階級用來收繳來往船舶的稅賦,同時兼有控制船舶寬度的用處。

巢湖裡行船民間流傳有“九杆十八板, 倒栽三顆樹”的諺語。“九杆是:升蓬靠桅杆,導航有舵杆,撥正船頭用招杆,航道深淺要拿探水杆,貨艙乾溼用探艙杆,豎立大桅扎扒杆,編織大蓬穿竹竿,威風飄搖插旗杆,淺水拋錨下標杆。十八板有:舷下鋪底板,兩側平眼板,夥艙鏝黃板,防潮墊艙板,拉縴背纖板,透風揭開悶子板,接水雨淋板,隔牆樓子板,抵禦風浪的檔浪板,封艙鎖伏板,席用殼子板,中門山子板,三角航行下戧板,登舟上岸走跳板,安息睡床板,組裝船尾封艄板,切菜用砧板,還有個掌管業務的船老闆。”

九杆解釋如下:

升蓬靠桅杆:蓬即帆也,桅杆有大桅在船體中部稍前,二桅在前部。

導航有舵杆:控制航向用舵,舵葉上端連接圓木稱之為舵杆。巢湖地區的舵杆一般利用樹幹及分叉,開槽安裝舵葉,加大接觸面積。舵杆上部伸出到前端的部件當地稱之:舵牙(舵柄)。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系列作品之一

撥正船頭用招杆:大船在長江裡,順水而下時;舵因失去水流壓力而失效,這時調整船頭方向就用招。巢湖大船多數配有腰擼一隻。

航道深淺要拿探水杆:在陌生的地段用探水杆試探水位深淺,以免擱淺。探水杆比篙更細的竹竿,便於輕便的操控,一般在船艏操作。

貨艙乾溼用探艙杆:探艙幹用空心的鐵桿或竹竿製成,用於查看艙內裝載的穀物的乾溼情況,穀物有散裝也有用麻包裝,木帆船常有滲漏現象,避免長時間的穀物浸泡,必要時採用倒倉。

豎立大桅扎扒杆:豎立大桅的過程是利用二桅頂端的葫蘆起吊大桅,二桅的起放在不能利用地形時採用“扎扒杆”, 三根木質杆用榫卯結構或捆紮結構連接,形成“門”型,將門型結構伸出船艏部固定,形成一個平臺,在此平臺上用繩子將向後眠放的二桅拉豎起。再利用二桅拉豎起大桅。

編織大蓬穿竹竿:巢湖船蓬布一般分為左右兩片,縫製大蓬時隔行用竹竿(擔竹)從中間穿到另一面固定篷布。

威風飄搖插旗杆:桅杆頂端插裝旗幟。1、用來觀察風向、大小。2、古時表明幫派身份以及表示吉利,解放後插的都是紅旗。

淺水拋錨下標杆:木杆上面標註有刻度,以利觀察水深,同時提醒其它船隻注意,簡單的方式就是小竹竿上綁一面小紅旗。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系列作品之一

十八板的部分解釋為:

兩側平眼板 戧板上部打兩個洞眼穿粗繩或鐵鏈將戧板一頭固定連接在船體上。小船後期有有一鐵栓結構固定在船體上。

抵禦風浪的檔浪板:船體前後圓弧狀部分。

封艙鎖伏板:活動的貨艙甲板,貨船航行停泊時為避免偷盜,在甲板上部或者下部縱向有一鐵栓結構,以栓鎖甲板,因此稱為鎖伏板。

古代安徽既是中原南下東南沿海各地的通途,又是由荊益一帶內地東出揚徐濱海地帶的走廊。隨著時代的變遷,造船技藝不斷進步和發展,船型種類繁雜多樣,如要完整的表述清楚,幾乎不可能。

筆者利用有限的資料,抓緊時機探訪目前尚有為數不多健在的老造船工匠。借用船模的形式,試將解放前後巢湖帆船乃至安徽帆船還原記錄出來,以備後人不至於查索無門。

二、由船模看巢湖船

(一)“巢湖划子船”主要用於運輸糧食兼打漁,是該水域漕運糧食的主要船型之一。沿湖民眾稱之:“焦湖划子”實體大船長約八丈,寬壹丈七多,艙深約2.2米,可裝糧食800石(約80噸)。實體船有大有小,我製作的船模是根據大型的實體船型縮比例製作,裝滿貨物時船身幾乎都侵人水中。露在外面的是上甲板及豎板(俗稱拿獅)相對的窄,這樣過關閘時可以少繳稅。解放前在巢縣及南京下關都有官閘,這是這種船的一大特點。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圖A 柚木製作的巢湖划子模型比例1:22

圖A 船模,目前表現的狀態是運輸狀態,如果打漁時舵換成沒有前凸(鷹嘴)的舵,以便可以方便地提離水面,大船在拉網時不用舵。順江而下時,水對舵的相對流速幾乎為零,故舵失效,改用“招”控制方向,也將舵提起。舵杆是利用樹叉的形狀與舵頁連接而成,加大了有效的支撐面積。關於舵頁面積,大船在湖心捕魚時,對舵效要求不高,相互之間可有換著用。而船在運輸狀態時由於要行走於內河河道,所以換成有前凸(鷹嘴)的舵,舵葉面積也相應大一些。巢湖船鷹嘴在前,淮河及高郵湖一帶的船鷹嘴在後面。舵杆利用整顆大樹的樹杈的自然形狀,鋸開裝入舵葉,有效保證舵杆的強度,此項製作技藝在其它地方沒有發現。舵柄(俗稱舵芽) ,中部向上凸起,稱之為:三彎式舵芽以利於下部穿行過人,此種造型別處也沒有發現。這兩種製作技藝應該屬於巢湖船的特徵。如圖B 所示。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圖B 為船體後視

在夏士德的圖中,樓子是分前後兩部分,稱為:軟樓子,雨雪時用篾席子搭上。模型中的樓子稱為:硬樓子,木質,固定在船體上,頂部可以上人,有完整的水道。豎絞關用來收放主錨,另配絞把木棒兩根約一米長。大船配腰擼一隻以備在無風或微風時助力前行。兩副披水板用來配合側面來風時“走戧”使用,下風船沿將披水板插入水中,以方船體橫向位移,使船體仍走直線。400石以上的船,大桅起升大蓬(帆)按有橫置絞關,前面二桅不裝。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上世紀40年代出版,夏士德著《長江之帆船與舢板》中配有英文簡單巢湖划子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圖C 船模收帆狀態

圖C,收帆時大蓬放置在棚架上,用一方框承接。方框在行船時放倒,以利大蓬調角。實際大船收篷時,雨雪天,蓬上還罩有U型蔑制席子(此模型未配)。此船按大船的樣子手工製作的帆,可以真實的反映出升帆、收帆時的狀態,以及帆面分別向兩邊張開時的張角及硬角。繩索及葫蘆都是參照大船按比例用酸枝紅木製作,都安裝了金屬的滑輪。龍頭、鳳尾俱全。船模能夠清晰表現出收帆狀態,目前國內外尚沒有發現和使用,其涉及到的船模製作技藝屬於筆者首創。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圖D 巢湖划子剖面模型

圖D,為展現船體內部結構及使用功能打造的剖面模型。面梁與桅杆及桅檣(桅夾)之間結構。水密艙結構,相互密閉的艙室一旦有個別滲漏不會影響安全航行。眠桅而開設的缺口,如圖E。

船艙內部名稱由前至後 如下:尖頭艙 官艙 頭桅艙 頭桅後 內上內中 內下 馬口艙 大桅艙 大桅後 車艙 前官艙 後官艙 拔傲前 拔傲後(樓中裡):大貨 中貨 小貨 前炕 中炕 後炕 柴火艙 火艙。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圖E,為還原大船使用功能,所有活動構件都能活動打開

巢湖大船 講究選用江西產的杉木(江杉)打造,桐油表面處理。船模因為要求尺寸精度高,桐油處理表面耐水但不耐氧化,杉木新船體在桐油處理後成淡橙黃色,使用後變黑,為提高觀賞性。所以選用柚木表面燙蠟,與原大船接近。

另外關於行船速度方面,《長江流域漁具漁法漁船調查報告》中記載載重30噸的黃艄,作業時能抗6~7級風,需7~8噸壓艙。6級順風時空船船速也一約為15公里/小時左右作業時拖速約為3公里/小時。當地船民形象的比喻順風時比現在柴油機船不慢。

(二)部分筆者製作的巢湖船模型照片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渡江第一船模型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良划船模型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黃艄船模型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巢湖漁盆模型

三、船模製作過程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巢湖划子圖紙

圖紙繪製及資料收集整理人:汪精禮 祖籍巢縣中廟,自上世紀50年代起注意收集“巢湖划子”資料,實際丈量大船,走訪當地老船工多人、多次。圖紙經多次完善,期間製作多艘模型再回訪老船工、船匠方定型。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船模底部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船模梁頭(壁板)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將艙壁板粘接在底板上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巢湖划子角繩穿法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良划船角繩穿法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給船體燙蠟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製作鐵錨

四 、我與巢湖船的淵源

筆者出生於巢湖中廟的船工家庭,祖輩都是依巢湖而居,行船打魚為生。大伯父參加作為民工參加了渡江戰役,並且受傷殘。父親及兩位叔父都是自小學徒造船木工,解放後到城市裡的工廠上班。筆者自小與木帆船接觸,耳濡目染,與木帆船結下感情。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專家肯定

1993年,筆者29歲時,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翻車,造成高位截癱。人殘了但是時間有了,加上從小從父親學的些木工技藝,慢慢嘗試製作帆船模型。近年來克服困難不斷堅持,亦得到有關專家及同行的認可。

2017年10月,代表安徽省參加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屆中式船模大賽”中,參賽的兩隻船模都獲得三等獎。同年9月在安徽省傳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送展船模獲得“徽工獎”金獎。所製作的船模被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合肥渡江紀念館等多家博物館收藏。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同行認可

能夠全身心製作船模,宣揚巢湖船文化,從而為中國船文化添磚加瓦,也是筆者辛苦努力換來的快樂之處。

2018年7月13日於合肥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系列作品之一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系列作品之一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合肥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船模還原巢湖水上帆影

社會榮譽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