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

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

许子东教授,我见过活的。那是在查尔斯河畔,夕阳在天,白帆点点,绿草如茵。我和几个同事刚结束和一家科技公司整个下午的谈判—谈判很不顺利—到MIT走走。

然后就看到许教授从停在路边的车上下来,旁边两位女性,应该是他的妻子和女儿。他个子高,因为在「锵锵三人行」中一直坐而论道,没想到个子这么高。他们也是走了走,拍完照之后就又走了。他肯定注意到我们这群人了。当时我想:嘿,可能他会在节目中提到这一段。

果然,不久之后他在一期「锵锵三人行」中提到这一段,说他带着女儿去美国选大学,在MIT大草坪上看到一群来自大陆的同胞穿着西装皮鞋,大煞风景云云。这真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彼此,彼此。

上面是闲话。归入正题,这里的「现代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汉语文学」,与西方文学中的「现代」、「现代性」是两回事。可资对照的是:1900年,「梦的解析」发表,1922年乔伊斯写了「尤利西斯」,1926年,卡夫卡写出来「城堡」,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出版……对照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就像读了「秦崩」,你可能才发现秦始皇和刘邦是一代人,前者只比后者大三岁。

这本「现代文学课」是许教授在岭南大学授课的课堂记录,很好读。这其中自然是有逻辑,有框架的,但我不整理了,下面按照顺序抄一些我觉得有趣的观点,间或加一点自己的点评。

李欧梵说「五四」将科学,讲民,但民、科学至今没有成功,只有进化论成功了:什么东西都是越新越好。中国传统的时间观是退化论(越古越好)和循环论,五四之后整个变了。

林毓生认为,五四的一代人不是反儒教的,而恰恰是太儒教了,包括胡适、鲁迅。因为用思想文化来解决社会问题,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以主席反儒,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的父亲,都在这些作家未成年时去世了,他们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其实金庸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也大多如此,要么就是父母双亡。

北大叫「京师大学堂」的时候,名声不好,很多富二代官二代,是蔡元培改造了它。

鲁迅的方向就是「五四」的方向,他的意义:一,用白话写小说,最早却最成功。二,启蒙。三,批判礼教吃人。四,相信进化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狂人日记」也最代表五四精神。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做了教育部的官员,整体抄古书,收入也不错。一个教育部的官员抄着古书,脑子里想着古今中国。这像卡夫卡,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职员,却写出来「城堡」这样可以概括整个现代官僚社会的著作。

按照鲁迅的原意,「阿Q」应该叫「阿Quei」,这是罗马音,按照现在的拼音,应该读作「阿Gui正传」。阿Q精神有很大的坏处,不承认失败。不承认失败,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胜利。好处就是自杀率低。

编辑孙伏园在北京「晨报副刊」设了一个专栏叫「开心话」,约鲁迅写稿,他就写了「阿Q正传」,所以这个小说最初是用来搞笑的。

郁达夫也符合父亲早逝、靠母亲抚养长大的模式。郁达夫的哥哥叫郁华,是北平的一个大法官,很有地位,后来被丁默村暗杀了—丁就是「色戒」里梁朝伟饰演角色的原型。

以前,鲁迅和郁达夫在日本很出名。郁达夫有一对招风耳。大江健三郎的母亲就是觉得自己孩子的耳朵像郁达夫,所以下决心送他去东京读书。大江后来得过诺贝尔文奖。这个故事是他自己说的。

亚里士多德说,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诗是写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哲学,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审美,是人的心灵需求和无意识欲望的对象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优美」,是对幼小美好东西的对象化,源于性,与延续繁殖的爱美心理有关。一种是「崇高」,是对巨大可怕的东西的对象化,来自人恐惧宣泄的欲望,其实就是求生的欲望。简单说,就是被虐。

茅盾是最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也符合父亲早逝的范式。他在武汉得到通知要去南昌,但是买不到票,所以错过了八一起义。后来从武汉回上海,又在轮船上把作为党组织经费的一笔巨款弄丢了……

曹禺读清华的新闻系,认识了一个校花叫郑秀。他知道郑秀爱演戏,就写了一个戏剧让她演。这个戏就是「雷雨」。那是1934年,曹禺二十四岁。

巴金公开主张,文学技巧是不需要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他写的是「青年抒情文体」。

文学社团要变成一个文学流派,有三个条件:一,有几个有成就有名气的作家。二,要有志同道合的文艺观点。三,要有自己的阵地,也就是有一个可以稳定发表作品的地方。这不就是佛教里讲的「佛法僧」三宝吗?

张爱玲的意义: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写出现代主义精神;以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批判女人的女性主义。张爱玲小说里的母亲都不怎么样,这种情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很少见。

沈从文早期的小说,是很多作家想不出来的故事,而他都是真的见到的。

许地山的格言:「人间一切的事,本来没有什么苦与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是时苦,回想时是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