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好不容易融到資後 “花錢”和“省錢”哪個更重要?

此前,我們曾梳理過如何融資的實用性文章(戳此複習),對於創業者來說,如何優化業務、構建壁壘以獲得投資人青睞實為根本,當然也要考慮時機、談判能力等諸多因素。總之,一句話:拿錢不易。

更為重要的是,好不容易獲得融資後,“錢到底該怎麼花”也是一門學問,是該砸重金研發、招募頂尖團隊、還是應該開源節流儲備餘糧?對於創業者來說,似乎選擇沒有對錯之分,但卻關係到企業發展的命脈。

一直以來,致力於企業研究的Procurify內容營銷經理Nitant Narang認為,有效的企業支出管理,來自於儘早打造企業“消費文化”,Wework、Netflix 、Amazon的策略,值得參考。

1

成本越低,越容易活

Wework的“消費文化”

2017年,聯合辦公空間WeWork完成G輪7.6億美元融資,其憑藉200億美元的估值,被認為是本世紀最有前途的科技初創公司之一,同時被歸入行業顛覆者的精英梯隊,與AirBnB、Uber、Spotify等公司比肩。

然而,就在前一年,WeWork還在經歷預期利潤下調帶來的質疑聲。媒體的質疑、投資人的猶疑都讓Wework的下一步路岌岌可危。

在經營策略正確的情況下,首席執行官&創始人Adam Neumann反思,公司最需要調整的是 “消費文化(spending culture)”。

週一晨會時,價值350美元的三文魚和百吉餅早餐,到底是企業關懷還是過度超支?

或許,創業者都曾跟Neumann一樣經歷過這樣的迷局:隨著公司不斷髮展,創始人以及管理團隊越發重視員工關懷與福利,但也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在“並不完全必要的事情上花費超支”,造成一種“任性消費的文化”。

好在WeWork及時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2016年終,Neumann宣佈了一系列新規定,嘗試對消費文化做出改變,取消早餐供應、要求公司員工在晚上離開前關掉所有燈等等。

在Neumann看來,不為錢所困,除了能獲得融資之外,還同時需要學會,花得比別人少。

在“省錢”這一點上,Wework也有優勢,全球擁有200個辦公空間,會員覆蓋16萬人,它利用所服務的資源優勢,能夠為創業者提供更多附加服務,而自身也可以通過這些資源優勢,獲得在交易中的話語權。

通過以“服務”兌換“服務”的方式,Wework進一步縮減成本。

對於創業團隊來說,需要在日常合作與洽談中,多想想自己的服務與產品優勢,儘可能多渠道通過“兌換”的方式去取得免費的服務,降低成本。

2

以客戶為中心驅動,才能心安理得

市值萬億Amazon的“燒錢觀”

要說“燒錢”這件事,可能沒人比貝佐斯更有話語權。2016年,曾有媒體對比Aamzon與谷歌的收入與利潤,2016年,來質疑Amazon為何銷售額如此之高,其利潤如此低?

好不容易融到资后 “花钱”和“省钱”哪个更重要?

2016年,亞馬遜年收入達到1359.9億美元,利潤23.71億美元,反觀同年谷歌年收入894.6億美元,但利潤約為194.78億美元

所謂讓人害怕的“沒有邊界”的Amazon,正是建立在“無盡的支出”基礎之上。Amazon消費文化則是在尋求最大化客戶滿意度的服務中進行不懈的實驗。

這實際上意味著,Amazon將其大部分收入重新投入到新產品和新服務中,不過這些新產品和服務是為客戶中心所驅動的。

貝佐斯對Amazon消費文化曾提出過一種優雅的表達:“我們儘量不把錢花在對客戶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比如,在Amazon,無論團隊員工的資歷或水平,公司只為其支付經濟艙機票,而不會支付商務艙機票。

AWS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曾公開解釋:“如果你讓所有人坐商務艙和頭等艙去見客戶,這將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而這並不能給客戶帶去任何好處。”

但他們在佔領一個新興市場上“燒”錢,在團隊內部看來,實為必須。

比如Amazon曾花費不少人力與財力推出電子商務平臺WebStore,但上線後,觀察到其難以獲得可觀市場份額,團隊及時止損,選擇曾被視作競爭對手的Shopify作為服務搬遷的首選合作伙伴。

為了佔領手機市場,Amazon也在2014年自主研發過智能手機Fire Phone,也同樣以失敗告終。

還有曾經的免費網絡轉賬服務WebPay,在2013時被亞馬遜視為金融佈局的一顆重要棋子,由於服務體系不同步,2014年10月宣佈關閉。

然而,對於亞馬遜來說,這些看似超額的“支出”並沒有讓員工和投資人質疑,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要實現正確的增長並非易事,而通過闡明企業的消費文化不僅能夠消除對利潤增長的誤讀,也能有助於公司為持久實踐打下基礎,讓投資人以及員工對企業成長保持正確的認知,對下一步發展持有積極心態。

看似“燒錢”的Amazon,也確實不斷創造著驚喜,給員工和投資人帶來希望。如此當問題再度產生時,公司不僅能夠獲得團隊的支持,而且團隊成員還會把工作做得更好。

3

消費管理 ≠ 消費文化

Netflix的“零管理”模式

“員工可以通過決定持有多少Netflix期權的方式,決定自己願意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經濟前景和公司綁在一起。”一直以來,Netflix的管理哲學是給員工自由。“如果你想最少的規矩去實施,用情景管理而不是流程控制。”

Netflix也建立了一種與公司文化相適應的消費文化。

Netflix的首席執行官Reed Hastings表示,在公司內部並沒有針對團隊管理支出的方式提供規定性描述,團隊成員可以享受到與NBA高水平運動員同等待遇:他們不必遵守報銷或旅行費用的規定,也不需要考慮簽約時的開支上限問題。

但事實上,正是這種信任,使得Netflix的消費文化能夠起到對業務的支持和加強作用。不過,隨著規模擴張(尤其是科技初創企業,它們的規模擴張也伴隨著支出暴漲),創業企業往往會在利潤角逐中忽視自己的文化,而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巨頭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的巨大差異,本質上正是文化差異。

4

總結

消費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涵蓋了一個公司如何使用其資金、資本、資源和精力的各個方面。事實上,消費文化狀態可以決定一個公司的成敗。

對於到底該花錢還是省錢,創業者們需要了解的是,開支的問題實質並不在於不受控制的支出本身,而在於企業沒能意識到自己缺乏一個控制開支的機制過程,而這個過程不應當是企業為了節省開支而臨時做出的反應,而應該以“消費文化”貫穿公司行為始終。

換句話說,消費文化並非一種應激反應,而是由過程所驅動且為主動性質。

本文源自華映資本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