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基圍蝦好像有好多種,到底哪種蝦是真正的基圍蝦?

半袖9


“基圍蝦”這個名字的來歷是這樣的:“基圍”是中國南方沿海用於防禦海水漲潮侵襲,而在田地周圍修築的一種類似堤壩的東西,於是在基圍中養殖的對蝦就被統稱為“基圍蝦”。


由於在“基圍”裡養殖的對蝦不只一種,所以“基圍蝦”是一種泛指,可以包括好些種類,隨著海蝦人工養殖的發展,不僅南方沿海,全國各地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海蝦,於是在不少地方人們習慣將海蝦就叫成基圍蝦,於是近年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南美白對蝦(青島大蝦)也被習慣稱為基圍蝦。


不過嚴格來說,“基圍蝦”還是有特指的,主要包括這麼幾類:

最早期的“基圍蝦”:刀額新對蝦體色為淡棕色,顯著的特徵是胸足紅白相間的花紋以及額劍只有上緣有齒,因此稱之為“刀額”,體型通常較小隻有10-15cm左右。適應力也很強,內陸也適合養殖,價格親民,最早的“基圍蝦”主要指的就是它。


後起之秀更流行的基圍蝦:長毛對蝦原產中國東南沿海、日本、菲律賓等地,體色為淡棕黃,額角基部側視比中國對蝦稍高,個體大小和刀額新對蝦類似,較其他南方蝦種更耐低溫,在較低溫度下生長較快,所以養殖區域較廣,並且市面上很常見。


除此以外,南方一些地方把“日本對蝦”也就是斑節蝦稱為“基圍蝦”。日本對蝦就是我們常說的斑節蝦、竹節蝦,有漂亮的藍褐色斑紋蝦尾有藍黃相間的花紋,所以又叫花尾蝦。日本對蝦的彈性和甜度都極好,比斑節對蝦口感好很多,在對蝦中屬上品,因此價格也很高。


薩爾茨堡的魚


基圍,基圍,圍就是圍起來的意思,基圍蝦,並不是蝦的學名,它是廣東一些聰明的漁民,發現了一種蝦的習性,而圍起來養的一種蝦,所以叫它基圍蝦,這類蝦有個特點,就是喜歡生活在淺海區,並且在鹽分較低的泥沙裡,平時總是將身體潛伏在海床裡。唯獨留出眼晴和腦袋呼吸,一邊等候經過的食物來自投羅網,一邊觀察身邊的動靜。待到漲潮時,就會轉移陣地,爬到那些平緩的堤圍裡,也常常在那裡產卵,被漁民發現。於是一些聰明的漁民,就根據它們的這個特性,而圍起來進行養殖。這種蝦形態像對蝦,但它的殼比對蝦軟,體形沒有對蝦大,一般如中指大小,廣東沿海區產量較高,且體肥殼薄,肉質鮮美爽口。基圍蝦幼蝦(6cm)呈墨綠色至深綠色,成蝦(6cm以上)呈淺啡黃色,身體佈滿密集的淺褐色點。它的尾巴是彩色的,展開非常漂亮。選基圍蝦一定要選青色和微微發紅的,那是最好的,如果發黑,千萬另買,那是品質不好的。另外,市場上有些用白蝦(明蝦)冒充基圍蝦,挑送你時要務必注意:要看顏色和斑點。另外在不同地區,具體指的也不同,在北方市場,基圍蝦是指新鮮,活蹦亂跳的,滿身條紋的蝦。對了,還清注意一點,蝦的額角上下有刺的就絕對不是基圍蝦。基圍蝦的背部隆起一條長長的紅色的脊,而明蝦只是在後半段能看到一段而巳。敬愛的題主,你看到這,應該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基圍蝦了嗎?


用戶10562287472


基圍其實是一種養殖方式,根本不是蝦的名字……國內各地叫做基圍蝦的甚至不是同一個東西……南方尤其福建兩廣一般把養殖的日本對蝦/九節蝦稱作基圍蝦,而上海人一般把中南美白對蝦稱作基圍蝦。關於日本對蝦我此前已經有專門的解答,以下給出中南美白對蝦的維基詞條

中南美白對蝦,(學名:Litopenaeus vannamei),俗稱白蝦、白對蝦、白腳蝦或太平洋白蝦,是一種生活於太平洋東岸的對蝦科濱對蝦屬物種。本物種目前已被引進臺南的蝦場飼養,以供食用。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亞門: 甲殼亞門 Crustacea

綱: 軟甲綱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亞目: 枝鰓亞目 Dendrobranchiata

總科: 對蝦總科 Penaeoidea

科: 對蝦科 Penaeidae

屬: 濱對蝦屬 Litopenaeus

種: 白蝦 L. vannamei

中南美白對蝦最長可以生長至230毫米(9.1英寸),當中頭胸甲佔了90 mm(3.5英寸)。成長的蝦生活于海洋,水深不超過72米(236英尺);而成長中的蝦則生活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頭胸甲背面的刺略長,背部有7–10顆齒,正面有2–4顆齒。

白蝦原產地在太平洋東岸的中南美洲地域,從墨西哥北部索諾拉州到秘魯北部。 生長環境只限於水溫全年維持20 °C(68 °F)以上的地區。

在20世紀時,中南美白對蝦是墨西哥近岸漁民及拖網漁船的重要漁獲。但到了20世紀後期,捕漁業已為水產養殖所取代:1973年,漁民從巴拿馬引入蝦苗。電影《阿甘正傳》也提及過主角接手了越戰戰友在佛羅里達州經營的養蝦場,由此可知這項活動在當年對經濟的重要性。在拉丁美洲,每逢溫暖的聖嬰現象時的白對蝦產量都會達至峰值;但到了較涼快的反聖嬰現象時就會回落,因為受到疾病的影響。白對蝦的生產受其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的限制,包括:白點症、陶拉綜合症、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桿狀病毒中腸腺壞死和弧菌感染。截至2004年,白對蝦的生產量已達至1,116,000 t,超越了草蝦。

由於白蝦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高,抗病力佳,再加上肉質甜美、蛋白質比例較高,但最主要原因是價格親民,目前已取代口感差不多價格卻貴上一截的“草蝦”,成為臺灣的主要放養蝦種。

然而,綠色和平於2010年將白對蝦放進其《綠色和平海鮮紅名單》中。根據綠色和平的網站,《綠色和平海鮮紅名單》“是一個通常在世界各地的超市銷售的海鮮列表”,而這些海鮮的來源很大可能來源於不可持續的漁業。 綠色和平組織提出的理由是“(白對蝦的捕獲過程會)大面積破壞多個國家的紅樹林,(鼓勵)從野生過度捕撈幼蝦以供應蝦場,(而且過程)嚴重的侵犯人權”。除了白對蝦,綠色和平亦基於相同理由把草蝦放入名單內。

在鹹水的礁石水族館,年輕的白對蝦可以用作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活食,特別是誘使挑食者在新水族箱中開始吃。白對蝦通常被添加到水族箱的棚中,以允許魚友容易地將蝦作為主顯示罐中的食物。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基圍蝦確實是一個內涵很亂的代稱,現在被稱為基圍蝦的蝦有好多種,常見的有刀額新對蝦,南美白對蝦,甚至日本對蝦。

簡單地說基圍蝦原本的意思是基圍裡養的蝦,基圍是南方地區的一種海壩,最早被放在基圍裡養殖的蝦是刀額新對蝦,這種蝦也是最初的基圍蝦。

但是後來養殖業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品種,比如從南美引進的白對蝦和從日本引進的日本對蝦,也被放在基圍裡養殖,所以基圍蝦的涵義就開始亂了,有人認為基圍蝦已經特指刀額新對蝦了,也有人認為放在基圍裡養的都可以被稱之為基圍蝦。

所以說基圍蝦的“亂”其實也就是一個概念之爭,無論是最“正統”的刀額新對蝦也好,後來的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也罷,它們的口感啊,營養價值啊差距都不大,如果你就是特別糾結,非要吃個明白,其實也能簡單的區分它們:

比如刀額新對蝦,“刀額”的意思是指的它頭上那根刺,也就是額劍,這種蝦的額劍只有上面有鋸齒,下面則是平的,就像刀一樣只有一側開刃。然後它的腿是淡淡的紅色的。

刀額新對蝦

南美白對蝦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蝦,幾乎佔據了國內海蝦養殖市場的八成,這種蝦腿是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腳蝦。這種蝦的額劍就是上下兩面都有鋸齒的了,我們通過這個就可以區分它和刀額新對蝦。

南美白對蝦

日本對蝦就更好分了,它身上有那種一環一環的斑節,和上面兩種截然不同。


一個男人在流浪


與“白對蝦”、“青節蝦”等稱呼不同,所謂的“基圍蝦”指的並不是蝦的品種,而是一種養殖方式,即用基圍養的蝦。

基圍養蝦起源於廣東湛江,基圍指的是臨海修築的圍堤,當地人民在耕作之餘用圍堤圍起來的地方養蝦,而且非常好養。

後來,這種養蝦方法逐漸在廣東、福建沿海推廣。現在普遍的養殖方法是在近海的田地挖土池,稱為“蝦池”,再將海水引到蝦池中,用海水養蝦。



因此,但凡是用基圍或者蝦池養的蝦,都可以稱為基圍蝦,目前福建廣東沿海主要養的是白對蝦和節蝦。





目前,在市面上,基圍蝦被廣泛用來形容活的且個頭較大的蝦。


車輪道



(文/by海鮮進出口since1997)

基圍蝦,嚴格來說,並不是蝦的學名!

“基圍”指廣東近海的田地,為防禦水患,在周圍修築堤圍。 聰明的漁民在內灣拉上漁網,修築石基,蝦兒們自投羅網。漁民因此發明了“圍基養殖”,所以老一輩的漁民用基圍所捕的蝦也叫基圍蝦。 其實十幾年前的基圍蝦絕大部分是野生蝦,時至今日餐桌上的基圍蝦都變成人工養殖的品種。

經過時間的變遷,基圍蝦已經脫離了當初的名字的含義,大多表示,高檔鮮活的蝦。原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蝦被稱為“基圍蝦”。在不同地區有著約定俗成的認知,那麼我們來看看都是什麼品種的蝦被大家叫做“基圍蝦”。

基圍蝦候選者一:↑

刀額新對蝦(Metapenaeus ensis),就是最早的“基圍蝦”,俗稱麻蝦。它的殼比較軟,體型比較小,長度8cm左右。身體上密佈著褐色小點點!(南方多叫其“基圍蝦”)


基圍蝦候選者二:↑

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us),俗稱:花尾蝦、斑節蝦、車蝦。身體上有白褐色斑紋,好多人把日本對蝦當做是斑節對蝦,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日本對蝦尾巴末端是鮮豔的藍色。(北方叫其基圍蝦較多)


基圍蝦候選者三:↑

南美白對蝦(Penaeus Vanmamei),也被叫做白腳蝦(Whiteleg Shrimp)。南美白對蝦作為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蝦類,在水產市場很多見,大概是滿足了“鮮活”的特點,很多人也稱它為“基圍蝦”。

是不是刀額新對蝦和南美白蝦長得很像?😊

還沒暈的看下面的文字。能過目不忘嗎?\n

刀額新對蝦\n體淡棕色,額角上緣6~9齒,下緣無齒。無中央溝,第一觸角上鞭約為頭胸甲技的1/2,腹部第l~6節背面具縱脊,尾節無側刺。第一對步足具座節刺,末對步足不具外肢。近緣新對蝦的形態特徵與刀額新對蝦相似,不同的是其腹部游泳肢鮮紅色、雄性交接器為“Y”形,雌性交接器為“C”形,中央板呈臺狀。\n

南美白蝦\n額角尖端的長度不超出第1觸角柄的第2節,其齒式為7-9/1-2;頭胸甲較短,與腹部的比例約為1:3;額角側溝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頭胸甲具肝刺及鰓角剌;肝剌明顯;第1觸角具雙鞭,內鞭較外鞭纖細,長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約為第1觸角柄長度的1/3);第l-3對步足的上肢十分發達,第4-5對步足無上肢,第5對步足具雛形外肢;腹部第4-6節具背脊;尾節具中央溝,但不具緣側剌。 \n

水產專家的眼裡是上面這樣的,\n吃貨的眼裡是一樣一樣的,好吃!


…… …… …… …… ……

歡迎關注《美食與美貌》,帶給您一份與眾不同的味道

by 海鮮進出口since1997

…… …… …… …… ……


美食與美貌


吃蝦還是要吃海蝦,吃海蝦還是要吃冷水蝦,吃冷水蝦還是要吃水質優良的俄羅斯海域的馬加丹大蝦,肉質飽滿,口感Q彈有嚼勁。而且都是帶籽蝦,此外還有帶籽蝦爬子,跟國內的絕對兩個口味喜歡



的找我瞭解下吧






俄羅斯馬加丹大蝦


哈哈,基圍蝦起源八零年代,香港最高檔的中菜館需求質高,不大也不能太小的蝦做白灼用途。因為客人自己開蝦殼,所以蝦殼不能刺手。聰明的大哥便想到在淡水河下游,有海水流動的岸邊,圍起建做蝦排,養這類的蝦。非常成功,蝦殼不刺手,皮硬度適中,白灼後容易去殼,蝦肉鮮美,實而有QQ 感。這類在鹹淡水交界,人工養出的蝦才是正式基圍蝦。 因為颱風及紅潮,會影響生產,所以有去泰國及印尼的蝦場滋養。 平均中小尺碼的用來白灼,比較大隻或殼硬的用來火焰醉蝦。所以轉變出不同基圍蝦的板本! 小弟愚見。


John255014099


基圍是珠江三角洲一帶農業生態形式,因為地勢低窪,人們挖出一隻只水塘,供養殖,挖出來塘泥,堆在水塘四周,這樣種植農作物不會被水淹,也不會生長不好。過去往往是桑基魚塘或蔗基魚塘,基上種植農作物,如桑樹,甘蔗等,塘內養魚蝦,塘內淤泥挖上來,可作農作物有機肥料,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是珠三角農民的一個創造。

塘又叫圍,珠三角農民把這種養殖在魚塘中的蝦叫“基圍蝦”,時代不同,養殖蝦的種類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