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溥儀登基時才三歲,為什麼攝政王載灃不自己當皇帝?

貓眼觀史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為什麼慈禧在臨終前不讓載灃當皇帝,而是讓三歲的溥儀當皇帝,並且還讓載灃當攝政王呢?作為一個正逢多事之秋的國家,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國家領導人,那不是往國家往火坑裡推嗎?

其實慈禧之所以立溥儀為皇帝,而不立載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有關。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孫子。

再有當溥儀繼位後,雖然攝政王是載灃,但宮中實際權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誰?她是光緒的皇后,但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也是屬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說句實話,慈禧太后其實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須得是愛新覺羅氏,這個她改變不了,同時又得是與葉赫那拉氏很親近的人,那就只有載灃和溥儀兩人。

相比於已經成年的載灃,三歲的溥儀當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礎,試想一下,如果是載灃繼位的話,那麼就沒有隆裕太后什麼事了,換句話說,也就沒有葉赫那拉家族什麼事了。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選定溥儀為皇帝的過程,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緒皇帝那時還沒死,不過他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將要把他毒死)。當時慈禧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據說靈柩已在宮內準備就緒。

當慈禧病危的時候,曾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那桐入內,奕劻正去東陵驗收慈禧地宮未回。“慈禧問諸臣近支王子入宮讀書相關的事,眾臣知道慈禧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為當時的王子都很年幼,當時世續說:“太后擬選儲,為社稷萬世計,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內憂外患,交乘濤至,竅以為宜選年長者。”世續的意思是應該立一個成年的,而不是從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選擇。

慈禧拍床怒罵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實際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麼可能真正聽取大臣的意見?而且世續所說的,正好與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罵。

張之洞看著勢頭不對,替世續說情:“世續承太后垂詢,據所愚慮,約略言之。立儲自宜承宸斷。”於是慈禧假裝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說:“載灃子溥儀尚可,但年稚耳,須教之。”

張之洞說:“載灃懿親賢智,使攝政,當無誤。”他還引出順治初多爾袞攝政之事來佐證。太后說:“得之矣,趣擬詔。”第二天,軍機大臣奕勵從東陵回京,他也是主張立長的人,但是草召已經擬好,入時給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儲二,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為酮。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二,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即皇帝親裁政事。”

為此,載灃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記中寫道:“叩辭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攜之入宮。萬分無法,不敢再辭,欽遵於申刻攜溥儀人宮。”載灃本來就沒有什麼政治野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況且,同治、光緒兩帝的命運,舉朝皆知,把不滿3歲的幼子送到火坑裡去,載灃捨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預料,兒子當上愧儡皇帝之後,自己也將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懼慈禧權勢,不得不聽從。

當時溥儀去慈寧宮見到慈禧,那時候慈禧已經快死了,給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記載:“我記得自己忽然處在許多陌生人之間,在我面前有一個陰森森的幃帳,裡面露出一張醜得要命的瘦臉——這就是慈禧。”


魏青衣


載灃沒有法理去繼承皇位,也就是他沒有資格當皇帝。

溥儀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緒。

也就是光緒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知道光緒沒兒子,那也是有辦法的:

古代有一種過繼的辦法,由親族選一人過繼給沒有後代的一脈,承繼香火。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袁紹。

袁紹的父親是袁逢,但由於是庶出,且伯父袁成無子,於是過繼給袁成。袁紹本是袁術的親哥哥,於是變成了堂哥。法理的改變,讓原本什麼都沒有的袁紹,可以繼承袁成的政治遺產和人脈資源,不落於袁術的政治資源。

再比如說司馬攸,原本作為司馬昭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但是他被過繼給司馬師,於是有了繼承晉朝江山的法理性,雖然最終沒有繼承,但也被哥哥司馬炎視為皇位威脅者。

所以,溥儀過繼給光緒,法理上溥儀是光緒的兒子。溥儀只是生理上是載灃的兒子。

同樣,光緒也不是醇親王的兒子,而是咸豐皇帝的兒子,他法理性的媽媽就是慈禧。所以載灃是沒有權利也沒有法理繼承皇位的,因為他是醇親王的兒子。從載灃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攝政王,卻不是太上皇,可見一斑。不過說那麼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銫媒體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離世。慈禧臨死之前,指定僅3歲的溥儀為下一任皇位的繼承人,由溥儀的生父,25歲的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那麼就有一個疑問:溥儀正值沖齡,而載灃正值盛年。中國古語有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那麼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呢?

一、慈禧太后的意志無人敢違背。

慈禧太后原為咸豐皇帝的懿貴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861年病逝於此。咸豐死後,懿貴妃的兒子載淳即位為帝,年號“同治”。同治年幼,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從此開啟了慈禧太后掌握國家實際最高權力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序幕。同治無嗣而終,慈禧為了能繼續保持至高無上的權力,選擇過繼自己的侄子加外甥,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為帝,年號“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大統。時間到了1908年,慈禧在垂危之際,選擇了僅三歲的溥儀為新的皇帝,繼承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的大統,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慈禧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自然不會不知道“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道理。慈禧選擇溥儀為帝,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私心。但因為她已經掌握帝國最高權力達近半個世紀之久,雖然命不久矣,在統治集團內部,依然沒有人敢違揹她的意志。


二、載灃沒有必要。

溥儀雖然入嗣同治,兼祧光緒。雖然名義上已經是別人的兒子了,但畢竟實際上還是載灃的親生兒子。載灃沒有必要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另一方面,慈禧太后指定載灃為攝政王。載灃雖然沒有皇帝之名,在帝國最後三年的時間裡,卻是掌握著真正皇帝的權力。所以,載灃沒有必要自己去當皇帝。

三、載灃自己當皇帝可能會導致皇族內部的分裂和更大的國家動亂。

慈禧太后臨死之時,皇族內部正值盛年的皇族宗室,不止載灃一人。由溥儀當繼承人,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沒有敢違背。但如果載灃想自己當皇帝,不免讓其他正值盛年的宗室,也有當皇帝的野心。當時大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皇族內部因爭奪皇位而發生爭鬥,勢必會導致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和國家更大的動亂。

四、載灃有一定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野心較小。

載灃即位攝政王時,大清王朝烽煙四起,搖搖欲墜。面對著這樣一個爛攤子,載灃的政治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他對於大清的前途也不看好。所以等到載灃卸任攝政王回到王府的時候,對妻子劉佳氏說:“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表現出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所以在大清亡國以後,載灃更多的把眼力放在如何維護皇室優待條件上。對於一些滿清遺臣尋求復辟,載灃並不感興趣。1917年張勳復辟,載灃也表現的比較冷淡。後來溥儀要去東北,載灃也是極力勸阻。再到後來,載灃受溥儀邀請去了東北,只月餘便返回北平,不問政事,只至新中國成立後在北平離世。所以說,載灃的政治野心較小,在他當攝政王時,面對那樣一種政治形勢,也沒有必要自己當皇帝,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綜合以上幾點因素,雖然在大清王朝的最後三年時間,攝政王載灃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但卻並沒有當皇帝。

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阿魯恩佐


溥儀是載灃親生兒子,載灃是攝政王,溥儀雖然是皇帝但年紀小,甚至都沒親政,清王朝就滅亡了;還有溥儀當皇帝是慈禧臨終指定,光緒帝死後,慈禧太后讓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具有合法繼承性。清王朝此時內憂外患不斷,作為攝政王的載灃哪會有心思想這些。

然後說說慈禧選擇溥儀的原因:

第一、因為光緒帝(載湉 )沒有子嗣、無後,不得不選新的繼承人;

第二、溥儀和慈禧的關係;

老醇親王是慈禧的妹夫,光緒帝和載灃都是老醇親王的兒子,他倆是親兄弟,溥儀是光緒帝的親侄子;

第三、慈禧自己親生兒子同治帝(載淳)早逝無後;

按道理來說,應該把溥字輩的過繼給同治,按宗法制把同治這一宗續上。但是慈禧出於私利,把年紀小的載湉 (即後來的光緒帝)過繼給咸豐,她好繼續垂簾聽政。後來光緒帝死了,慈禧太后讓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般情況下皇位繼承是父死子承,特殊情況下兄終弟及。溥儀三歲登基,繼承的是光緒皇位,算是父死子承。由於光緒皇帝無子,溥儀是先過繼給光緒皇帝載湉,作為光緒皇帝的兒子繼承的皇位。載灃雖然是溥儀的親爹,也不能自己當皇帝。再往上追溯,光緒皇帝載湉的親爹是醇親王奕譞,也不是咸豐皇帝奕詝的親兒子,也是因為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年僅19歲駕崩、沒有子嗣,載湉過繼給咸豐皇帝才繼承的皇位,算是兄終弟及。但奕譞仍然是醇親王,照樣不能當皇帝。因此準確來講,溥儀是過繼給載湉同時兼祧載淳,作為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共同的兒子才繼承的皇位。

宣統皇帝溥儀

在民間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沒有兒子,可以從親近的兄弟那裡過繼個孩子,當成法理上自己的孩子,算是自己的續了香火,這個孩子法理上就不是兄弟家的孩子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兼祧,兼祧人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由於光緒和同治均沒有子嗣,過繼給光緒當兒子的溥儀,同時也兼祧作為同治的兒子,算是一子兩祧。

溥儀繼位詔書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這種倫理關係是非常嚴格的。明朝時期,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且無嗣,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嘉靖皇帝。由於明武宗遺詔中只說朱厚熜繼承皇位,沒有說清楚繼承誰的皇位,嘉靖皇帝繼位前後與大臣開展了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楊廷和堅持主張嘉靖皇帝繼承的是朱孝宗的皇位,應認朱孝宗為法理上的父親(皇考),嘉靖皇帝堅持只認朱孝宗為皇伯考(伯父),而且要追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帝,還要入太廟。結果嘉靖皇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對大臣採取了罷官、庭杖、下獄等手段,才取得最後勝利。而本來應有擁立之功的楊廷和一敗塗地,張太后也完全失去了太后資格。

攝政王載灃

溥儀能夠當皇帝,完全是慈禧太后的一手安排。按照慈禧太后的打算,繼承皇位的應是光緒皇帝的載字輩的下一輩溥字輩的皇室成員,同時年齡又不能太大,要先過繼給光緒皇帝還要兼祧同治皇帝(自己的親兒子)。這樣光緒皇帝的皇后,也就是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氏·清芬才能作為皇太后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同時還藉助皇帝親生父親的力量輔佐朝政。多方權衡下,選擇了年僅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而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則作為攝政王,贊攝朝政,但攝政王的地位仍然低於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有最後的決策權。

應該說,這是慈禧太后玩弄權術的最後傑作,滿足了愛新覺羅皇室的需要,也實現了孃家葉赫那拉氏繼續掌權的需要,但對於國家來說,則意味著連續三個幼年天子繼位,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對於處在風雨飄搖和多事之秋大清來說,絕對不是個福氣。當時的清朝,有一個年富力強經驗豐富長君在親自執政,則會省去很多麻煩,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劇照

實際上,這種安排也確實不穩固,結果也不太好。雖然在慈禧太后時代就著力培養,載灃曾作為專使出訪德國,不辱使命,擔任隨扈大臣和正紅旗都統等職,並進入軍機處,但擔任攝政王時年僅25歲,仍顯歷練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載灃擔任攝政王后大肆任用親貴,排除異己,罷黜袁世凱,搞皇族內閣,自以為軍權在手,天下無憂,結果不僅已經掌握地方大權的漢族官員更加離心離德,年齡較大和關係疏遠的滿族大員也心懷不滿,不僅革命黨持續起義,原本支持清政府的立憲派也失去希望,轉而與革命黨合作,載灃執政三年,國內外局勢更加激烈動盪,載灃也頗感回天乏術。1911年,湖北一省發難,各省群起響應,攝政王載灃掌握的軍隊卻指揮不靈,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攝政王從此退歸藩邸,不再過問政事。孤兒寡母的溥儀和隆裕太后在革命黨和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下,方寸大亂,很快放棄抵抗,接受優待條件,頒佈了退位詔書。從此中國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進入了共和時代。


鄭說豫見


我是七哥

兩個原因。

第一,這是慈禧的安排,作為慈禧的寵臣,載灃是不會違背的。(慈禧劇照)

載灃,和光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雖是兄弟,但兩人對慈禧的態度全然不同。(光緒)

光緒明目張膽地反對慈禧,載灃則相對比較乖巧,討慈禧歡喜。因而,載灃備受慈禧厚愛,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軍機大臣,最後直奔清廷中樞。

最終,在慈禧的授意下,將載灃的兒子溥儀送上皇位,載灃當上了攝政王。

這種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沒有人為光緒平反,也不會有人動搖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墳頭。

第二,載灃,性格比較平穩,處事中庸,不具備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載灃,就是因為這一點。

載灃平庸,處理國家大事,可能不怎麼樣。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載灃也不會動搖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載灃是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來應對的。

舉一個最好的例子,載灃想要剷除袁世凱,本來是要徹底除掉他的,但卻在張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撓下,留下了袁世凱一命,最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一次政治較量,就很好地說明了載灃的水平,載灃身為朝中中樞,手握清朝最高權柄,連一個小小的袁世凱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談論什麼,廢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這一點,載灃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會有載灃卸任後,高興的說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溥儀作為大清的最後的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到底是悲哀還是幸運呢?

溥儀登基的時候只有三歲,而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溥儀的父親就是載灃,攝政王,掌控大清的軍政大權,當時來說大清的實際掌權者就是載灃,因為這個時候慈禧已經是死了。那麼為什麼光緒不傳位給載灃也就是他的弟弟?而是傳給了載灃的兒子,也就是光緒的侄子溥儀呢?或者說為什麼後來載灃不自己直接把兒子趕下臺自己當皇帝呢,因為這個時候畢竟溥儀才三歲能知道什麼呢?

我們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溥儀確實是載灃的兒子,但是從法理上來說溥儀又不是載灃的兒子,當時不管是同治還是光緒都是沒有子嗣的,而光緒,同治,載灃這幾個都是兄弟了,載灃有兒子啊,就是溥儀,還有一個兒子,溥儀是長子,所以就把溥儀過繼給同志和光緒兩個皇帝了,這個時候溥儀已經是同治或者光緒的兒子了,並不是載灃的兒子了。同治死後就是自己的弟弟光緒當了皇帝,光緒死了自然是自己的“兒子”溥儀登基了。所以從這裡來說載灃和皇位沒有一點關係的,也是沒有任何權利來繼承皇位的,除非是光緒下詔傳位給載灃,不然載灃如果當皇帝那就是造反。

當然後來慈禧,光緒都死了,這個時候天下已經是載灃的了,這個時候其實當不當皇帝都是一樣的,自己的兒子才三歲,自己又是攝政王,而且目前很多人普遍都是認為載灃比較懦弱,優柔寡斷的人,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清滅亡以後很多大清的遺臣都是想復辟的,但是隻有載灃非常平靜的接受了這一切,從來沒有想過復辟,從這裡來看載灃應該是一個政治頭腦非常清醒的人,知道大清已經是徹底沒戲了。所以之前即使大清沒有滅亡,自己也是肯定沒想過要當皇帝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首先,溥儀繼位,載灃當攝政王,這是慈禧的安排,不是誰說改就能改的:

“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這意思說的很明白,溥儀繼位而不掌權,有事情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商量著辦。

慈禧雖然在治國方面一塌糊塗,但是她在政治鬥爭方面的水平卻非常高。

慈禧活著的時候,各路政治勢力根本就沒有出頭的機會。不要說維新派、革命派,就連後來滅了清朝的袁世凱,在慈禧活著的時候也是卑卑伏伏。直到慈禧閉眼的前一刻,她說的話在清朝都比聖旨還要聖旨。

那麼,在慈禧死後,載灃為什麼沒有推翻這個決定,自己當皇帝呢?

首先,載灃不想當皇帝。


有朋友可能說了,天底下還有人不願意當皇帝?!

嘿,還真別奇怪,天底下還真的就有人不願意當皇帝,載灃就是其中之一。

為啥呢?因為皇帝並不僅僅意味著最高的權力,也以為著最大的危險。如果自己實力不足就僭越皇位,下場會比誰都慘。

溥儀接過來的這個皇位可不是一般的皇位,而是一個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帝國的皇位,是一個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政權的首領。

這可不是明朝萬曆、清朝乾隆這種享福的皇帝的皇位,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以當時清朝的形勢來看,搞不好要當亡國之君的!

而且,載灃本人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力慾。

你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對權力十分渴望是正常的。而載灃作為天潢貴胄的親王,本就衣食無憂,對權力並沒有那麼渴求。載灃本人酷愛讀書文玩,對於政事並沒有什麼興趣,本來在政壇也不太顯眼。他曾經在家裡書房掛了一副字——“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這顯然是想當無事王爺的意思。

別說當皇帝,連慈禧讓他當的攝政王,他都叩頭推辭,氣的慈禧罵他: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

連攝政王都不情願當,你說他願意當皇帝?

從後來的表現上看,載灃的確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就辭了攝政王的位置,把大清江山置於不顧了。而曾經掌握中國最高權力的他,居然就此就真的安心做了寓公,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這之後,無論是北洋軍閥、國民政府還是日本人,都請不動他。連張勳復辟這種事情,載灃都表現的極為冷淡。溥儀去了東北之後,力邀載灃來長春,載灃禁不住勸,本人去了一趟,僅僅待了一個月就回到了北京,從此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載灃一直活到了1951年,建國之後,周總理有一次提起他,周總理說載灃安心當寓公,沒有受敵人的誘惑,保持了晚節,這很好。



其次,載灃也沒必要當皇帝。

大家有所不知,當攝政王或者太上皇,可比當皇帝爽多了!

為什麼?該有的權力全都有,該有的義務卻都沒有。

無論是攝政王還是太上皇(李淵這種被迫的不算),在封建社會之下,這群人的權力都絲毫不比皇帝小。攝政王管的一般都是一個不懂事的小皇帝,而太上皇這種存在,在封建倫理之下,無論兒子孝順不孝順,皇帝都要裝出一副孝順的樣子。

由於有權力沒義務,因此頗有一些人願意當太上皇。比如從宋高宗趙構開始,南宋連著三個皇帝都當了太上皇。

對於載灃來說,自己頂著謀逆的名義去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圖個啥呢?就為了在龍椅上坐坐?

載灃不可能合法的坐上皇位,想當皇帝一定要謀逆,這是風險很大而且名聲很不好的事情。而載灃在這一番操作之後,頂著殺頭的風險,待著篡逆的帽子,自己的權力卻沒有加大,這虧本的買賣誰做?

更何況,溥儀是載灃最喜愛的兒子。把皇位費大勁從自己兒子手裡搶回來,再把皇位傳回給自己兒子?這不是小孩過家家,載灃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絕對不會幹這種傻事的。


小約翰


1908年對於清朝來說是不太平的一年。光緒和慈禧在24小時內先後去世,震驚了世人,好在慈禧在光緒死後就火速安排了皇位接班人,那就是溥儀,慈禧死後,溥儀的父親載灃更是做了攝政王。有人就問了,當時慈禧已死,溥儀才三歲,作為攝政王的載灃為什麼自己不做皇帝呢?


這就要從頭開始說了。


慈禧和光緒帝之間的鬥爭,可以說從光緒親政後就沒有停止過,可結果我們都知道,都是慈禧完勝,光緒被囚禁。而且光緒帝的身體一直不好,也沒有子嗣,這可是關乎到大清朝未來的大事。其實子嗣凋零問題,從道光開始就越發嚴重了,只是到了同治和光緒這裡來了個總爆發。要怪就怪滿族人喜歡近親結婚,滿族人才多少人,為了保證血統純正和防止大權旁落,不和漢族聯姻,當然滿族人也和蒙古人結親,不過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到了晚年的慈禧對於皇位接班人的人選問題是越發重視。同治皇帝就是因為沒有子嗣,所以沒法才在皇親中找了一個合適人選接了同治的班,他就是光緒。但是光緒在名義上接的還是咸豐的班,畢竟光緒和同治是平輩。可是合適的人選始終沒有找到。


直到1906年溥儀出生,才被慈禧認定為是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還把出生不久的溥儀抱到宮中撫養,足以看出慈禧的心思。溥儀後來被過繼給光緒,同時一肩祧兩房,也承繼同治之子,繼承大統。


那為什麼慈禧就鍾愛溥儀呢?


首先溥儀的生母是榮祿的女兒,也是慈禧的乾女兒,而榮祿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

其次,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帝的兄弟,都是載字輩,論血緣也是非常近的。而且載灃和光緒不同,載灃這個人比較聽話,沒有野心,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這點在以後就證明慈禧的眼光非常毒辣,看人很準。


溥儀出生後,慈禧也對載灃不錯,刻意培養他,23歲的載灃就負責掌管健銳營,健銳營是負責京城守衛的,足見慈禧對載灃的信任;1907年又授予載灃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正月正式擔任軍機大臣職務。這種火箭提拔的速度,在整個清朝都找不到第二個,載灃可以說是父以子貴了。


當初溥儀被慈禧選中作為皇位繼承人,載灃一家就不情願,可也是敢怒不敢言。或許有人問了,自己的兒子做皇帝怎麼還不高興呢?的確,要是太平年間,這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到慈禧晚年時期,大清朝什麼樣,大家還不清楚嗎?有慈禧在,一切都還好說,就連袁世凱都不敢露出野心。要是慈禧也死了,誰還能鎮得住那些臣子和治理這燙手的天下呢?


隨著慈禧和光緒的先後去世,溥儀和載灃也正式登臺,開始了他們最後三年的統治。載灃為什麼不想自己做皇帝呢?


首先是自己不想也沒有必要取代自己兒子做皇帝的,畢竟自己已經是攝政王了,最高權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其次載灃這個人對於權力看的很清楚,也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來治理天下,這點從處理袁世凱就可以看出來。後來面對袁世凱軟硬兼施,載灃也不過多的討價還價。清朝滅亡後,載灃索性就做他的寓公,不問世事,一直活到了1951年。這樣的人其實還是很灑脫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如果一味的爭權奪利,估計載灃也不會活多久吧。


還有就是溥儀做皇帝是慈禧欽點的,載灃不敢違背。即便慈禧死了,皇族中那些覬覦皇位的人也會盯著載灃出錯。如果載灃敢自立為帝,那其他有野心的皇室成員肯定會藉機對抗載灃,就算載灃笑到了最後,那對於皇族來說也是一次災難,使本就危機四伏的清政權更加搖搖欲墜。這是載灃不想看到的。


歷史局中人


1908年12月2日,3歲的溥儀被放在太和殿的龍椅上,哭著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儀式後,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載灃,則被慈禧任命為攝政王。

按理說,當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政治能力很強的載灃顯然比3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而且雖說溥儀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載灃為什麼不直接奪位呢?

(溥儀登基)

我們先說,為什麼慈禧不讓年富力強的載灃繼承皇位。

說起來載灃這個人有很多優點,他為人低調,做事踏實,又很有才學,慈禧相當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載灃也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在1894年,由於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德國不但逼著清廷在克林德喪命之地立碑,還要求他們到德國負荊請罪。

由於載灃既是光緒的胞弟,又是慈禧的親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選。

載灃到了德國後,德國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謝罪”的條件。載灃儘管平時為人謙和,但當時卻堅決不同意這個條件。甚至很硬氣地準備打道回府。最後還是經過雙方協商,才改為鞠躬行禮。

此事一時轟動國內外,就連國際上也稱讚載灃為“中國之賢王”。如此,載灃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載灃也因此飛黃騰達,在他25歲時,便坐上了軍機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領導圈中年輕有為的青年幹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

光緒無子,當時清朝又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危險時刻。按理,慈禧應該找個成年有才幹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卻選擇了載灃才3歲的兒子溥儀。

按慈禧的詔命,溥儀被過繼給光緒,同時肩祧兩房,承繼同治之子,繼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載灃,則被任命為攝政王。

(慈禧劇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有三個原因。

一、慈禧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再加上當時她並未考慮到自己會死。所以她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個小孩子做皇帝,這樣她就能繼續垂簾聽政。

二、載灃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為載灃很乖,聽話。說明白點,就是天生的打工仔,執行能力不錯,但領導能力不行。這一點,從他後來處理袁世凱的問題就能看出來。所以慈禧認為他做國家決策者是不合適的。

三、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奕譞本來有7子,夭折了3個,還剩載湉、載灃、載洵和載濤。其中載湉4歲時被過繼給咸豐,成為光緒帝;載洵被過繼給瑞郡王奕志的後人;載濤又被過繼給鍾郡王奕詒,所以載灃就成了奕譞這一支的獨子。如果把載灃再過繼給咸豐(也可以說過繼給慈禧),奕譞這一支就沒有後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變中有功,慈禧怎麼也不可能幹出讓他絕後的事,所以載灃就沒有機會成為合法的帝位候選人了。

不過,雖說慈禧並沒有選載灃為繼承人。但是,慈禧選定溥儀後,幾個小時後就去世了。那時候,溥儀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奪權篡位的好機會,為何載灃沒有直接奪權篡位呢?

(載灃劇照)

我認為載灃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載灃不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那種生活。所以當他辭職後,他很高興地對家人說,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也說過載灃雖然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他是個老實人,和他的祖父一樣,是把權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載灃沒有必要篡位。

他已經掌管了軍政大權,溥儀又是他親兒子,將來溥儀親政後,他順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載灃是個顧慮很多的人。

載灃做攝政王后,認識到手握北洋軍軍權的袁世凱,對自己獨掌大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再加上光緒之死,袁世凱脫不了干係。所以為了鞏固權力,也為了給光緒報仇,載灃打算殺掉袁世凱。

但他左思右想,還是找來奕劻和張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說了一句,殺了袁世凱,北洋軍造反怎麼辦?就讓載灃嚇住了。最後只是撤了袁世凱的職,讓他回家洗了睡。

這個事做得極不漂亮。袁世凱這人若不殺,就不要鬧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殺,等於放虎歸山,再想讓他忠於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載灃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軍明裡暗裡不聽從載灃調遣。眼看各地紛紛獨立,清王朝岌岌可危。無奈的載灃,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掌管軍政大權的總理大臣,並解散了他一手創建起來的皇族內閣,辭去了攝政王職務。

載灃但凡有一點私心,他大不了抱著和清王朝同歸於盡的心也要滿足私慾的話,也依然可以瘋狂一回。不過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實在平庸,又說話容易結巴,哪裡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載灃從沒有想過做皇帝這事。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